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11日09:1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执行情况

按照课题设计,2017年底需要完成两项任务:其一是搜集各类语法化研究成果,建立各子课题语法化研究数据库;其二是展开语言田野调查,形成研究所需要的语料库。除个别子课题未能完成第一项任务之外,其他各子课题均已经完成第一项任务,需要做语言田野调查的子课题调查也在按计划执行当中,因此,整体上看,本项目基本按照项目书计划的时间表有序进行,第一项任务基本完成。第二项任务比预期的难度要大,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但还要继续扩大调查范围。

具体执行情况如下:

汉语语法化词库子课题搜集了已有语法化相关的论文近2000篇,课题组对所有搜集到的论文,展开研读,目前已经完成了350-400条路径的总结,已经形成了约20万字的初稿。课题组按照项目书设计,对已经揭示的汉语词汇语法化路径进行验证,修正有问题的语法化词条,对语法化链条中的关键步骤加以甄别。已经发表的代表性阶段性成果有3篇高质量的单篇论文,如董正存(2017《中国语文》)、李小军(2017《语文研究》)、洪波 卢玉亮(2016《中国语文》)等,(成果具体信息见下栏,下同)预计2017年底完成汉语语法化语料库。

汉语方言语法化词库子课题已经收集了几乎所有汉语方言中关于语法化和语法研究的论文,目前正在编写资料库目录,拟形成《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史和语法化研究史》资料库。课题组就已经揭示的语法化中的路径、机制等问题比照各方言点的情况,分条分析,研究最为深入。在调查分析的同时,课题组成员发表的代表性阶段性成果有5篇高质量的论文,如林华勇(2016《中国语文》)、黄晓雪(2016《中国语文》)、盛益民(2017《当代语言学》)、盛益民(2017《方言》)、刘翠香(2016《方言》)等,预计2017年底完成汉语方言语法化语料库。

藏缅语语法化词库建设课题组已经完成了藏语、羌语、白语、傈僳语、彝语、独龙语等具有代表性的藏缅语语法化资料的搜集,共得藏缅语语法化相关论文400余篇,语法研究专著100余部(黄成龙),另外搜集、整理纳西语语法化路径90余条(李子鹤)、傈僳语35条(张军)。白语、藏语、彝语、独龙语等语言的语法长编也在整理中。藏缅语语法化研究成果相对较为薄弱,课题组一方面按照标书设计,搜集相关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加强田野调查的力度。目前全面开展的语言调查有安多藏语、羌语、傈僳语、白语、纳西语、独龙语等,本子课题组发表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黄成龙(2015《语言暨语言学》)邵明园(2016a《民族语文》),2016b《语言暨语言学》)、杨将领(2016《民族语文》)、张军(2016《民族语文》)等,预计2017年底形成《藏缅语语法化研究资料及索引》。

壮侗语语法化词库子课题已经完成了侗水语支语言、仡佬语、壮语等具有代表性语言语法化研究资料的搜集工作,由于以往所受到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同,壮语、水语、仡佬语等相对研究基础较好,而多数语言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考察。如课题组连续利用2015、2016年、2017年的暑期对侗水语支进行细致的田野调查工作,分别到广西融水、龙胜、三江和贵州调查侗水语支语言和仡佬语,收集大量的一手材料,为考察这些语言一些具有共性的语法化演变现象提供详实可靠的语料。目前主要观察动词的语法化路径和类别词的语法化路径。台语支部分在参考侗水语支的基础上展开语法化材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目前研究重点在壮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积累了大量值得分析的语料,已经发表的代表性阶段性成果有:洪波等(2016《民族语文》)、覃凤余(2016a《民族语文》,2016b《历史语言学研究》、何彦诚(2016《民族语文》),拟于2017年底形成《壮侗语语法化研究资料及索引》。

苗瑶语暨南亚语语法化词库研究课题组已经完成了对苗语、瑶语、孟高棉语等语言关于语法化研究资料的搜集工作。苗语的研究基础较好,成果也多,目前已经完成了关于苗语及其方言的语法化研究资料的搜集工作,下半年将加强其他语言研究材料的整理。课题组已有研究成果有李云兵(2016、2017《民族语文》)、石德富(2016《语言暨语言学》)、余金枝(2016a《民族语文》,2016b《当代语言学》)。预计2017年底形成《苗瑶语词汇语法化研究资料及索引》。

阿尔泰语系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课题组已经完成了满语、蒙古语、哈萨克语、鄂温克语和维吾尔语的资料整理工作,下一步是扩大考察范围,尤其是在已有研究成果不足的情况下,加强田野调查的力度。课题组已有阶段性代表成果:木再帕尔(2017《满语研究》)、长山等(2017《满语研究》)。预计2017年底完成代表语言语法化研究资料汇编。

南岛语语法化词库子课题已经完成了阿里山邹语和拉阿鲁哇语相关资料的搜集,课题组已经扩展到其他语言。课题组主要的成果有潘家荣(2016《南开语言学刊》)。

由于本研究涉及到众多语言的实际调查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因而在成果整理和发表、发布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尚有许多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处在待刊中。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

调查研究

各子课题都在不同层面上进行调查研究,除了汉语语法化词库子课题主要是文献梳理外,其他6个子课题都要进行田野调查。各子课题田野调查工作的开展情况如下:

(1)洪波、陈祝琴、曹慧萍、王雪燕等,2016年元月第一次赴海南省东方市四更镇调查付马话,整理了付马话音系和基本词汇表。

(2)洪波、曹慧萍、杨白雪等,2017年2月第二次赴海南调查付马话,记录长篇语料20篇。

(3)盛益民等,2016年8月赴福建长泰,调查闽语,整理长泰闽语同音字汇及约1500条词汇。

(4)盛益民,2016年10月,调查浙江富阳吴语,调查成果《富阳方言研究》(与李旭平合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即出。

(5)盛益民等,2017年1月,调查浙江文成吴语,整理文成吴语同音字汇及约1500条词汇。

(6)陈山青,2015年12月至2017年8月,先后对湖南境内的岳阳方言、长沙方言、安仁方言、韶山方言等进行深入调查。

(7)徐馥琼, 2017年7月20-27日,饶平话,具体对老派音系及单字、词汇及语法例句进行调查。

(8)林华勇,2016年8月10-17日,广东廉江,就廉江粤语新老派音系、字音、词汇及语法例句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廉江话言说义动词的语法化进行考察。2017年5月-7月,广州,对《粤方言多功能语法形式表》进行调查,包括对广州话、阳江话、高州话、化州话进行调查。

(9)林华勇,2016年2月4月,广东顺德、怀集怀城及标话的重叠式疑问句进行调查,完成《怀集下坊粤语的重叠式疑问句及其探源——与怀集标话、顺德粤语相联系》一文例句的收集和印证。

(10)覃凤余 黄娟,2015年12月,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山心镇石柜村壮语,主要成果:《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山心镇石柜村壮语方言岛调查研究》5万字。

(11)潘家荣,2016年8月,台湾高雄市桃源区和那玛夏区,拉阿鲁哇语和卡那卡那富语,主要内容为考察高山族拉阿鲁哇语和卡那卡那富语的传信方式,包括其传信系统、构词型态、句法表现、语意以及语用延伸;同时还探讨常与传信相伴的新异范畴。

(12)李云兵,2015年8月7日至8月22日,贵州紫云县调查苗语川黔滇方言麻山次方言中部土语绞沱话。2016年9月6日至10月9日,广西融水县调查五色话。2016年12月18日至12月29日,广西融水调查五色话。2017年3月31日至4月22日,云南武定县调查苗语川黔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撒普山话。2017年7月10日至8月15日,四川雅江县调查倒话。

(13)杨再彪,2016年7-9月,湖南凤凰县各乡镇调查苗语湘西方言西部土语。2017年6月17日至7月22日,湖南泸溪县小章乡大水坪村调查苗语湘西方言东部土语。2017年7月2日至7月16日,湖南泸溪县小章乡大水坪村调查苗语湘西方言东部土语。

(14)吴秀菊,2016年8月,广西都安县、环江县,贵州荔波佳荣乡调查苗语湘西方言。2016年9月,贵州紫云宗地乡,调查苗语川黔滇方言麻山次方言。2017年1月,贵州紫云、望谟县,调查苗语湘西方言。2017年2月,贵州松桃县、湖北宣恩县、重庆秀山县,调查苗语湘西方言。2017年7月,贵州麻江县,调查苗语黔东方言西部土语绕家话。

(15)龙国贻,2016年6-7月。广东连南县,调查瑶语藻敏方言。2016年9月,广西恭城县,调查瑶语标敏方言。2017年6-8月,广东乳源县,调查瑶语勉方言;贵州榕江县,调查瑶语勉方言。

(16)黄成龙,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先后对羌语主要方言点进行了四次调查。

(17)李子鹤,2016年2月至2017年7月带领学生对纳西语、摩梭话进行过四次调查。

(18)张军,2015年8月1日至20日对傈僳语(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进行了调查。

(19)王锋,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先后三次每次近2个月时间对白语南部方言、中部方言和北部方言的词汇语法进行了调查。

学术交流

(1)主办的学术会议

“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 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国内、国际的学术交流。虽然我们以Bernd Heine等的《语法化世界词库》作为蓝本,但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课题组先后就如何开展课题研究举办了三次重要会议: 1)2016年1月“语法化研究高层论坛暨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学术研讨会”;2)2016年11月“语法化世界词库工作坊暨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研讨会”;3)2016年12月“首届燕京民族语文工作坊”。

语法化研究高层论坛暨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学术研讨会:

会议主办方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召集人是洪波教授,会议共邀请了国内知名语言学家和语法化研究专家如江蓝生、沈家煊、吴福祥、刘丹青、方梅、汪维辉、陈昌来、杨永龙等30多人以及所有课题组成员,听会师生150多人。会议不仅讨论了当前汉语语法化研究的理论问题、研究前景和已经取得的成就等,最为核心的内容是针对“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项目的实施展开研讨,认为全面总结中国境内语言的语法化势在必行,该项目的启动不仅对中国语言学有重大意义,也一定会惠及世界语言学,与会专家纷纷提出了宝贵意见。

本次会议影响巨大,除了首都师范大学网页及时报导外,其他刊物在之后的插页中都有较为详细的介绍。

语法化世界词库工作坊暨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研讨会:

会议主办方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召集人是洪波教授,会议邀请了国际著名语言学家、语法学家德国科隆大学Heine教授、K?nig教授,韩国外国语大学李星夏教授,国内有吴福祥教授、杨荣祥教授、杨永龙研究员、李明研究员、龙海平教授以及各子课题成员等与会,会议前段具体讨论《语法化世界词库》的修订工作,Heine教授邀请本项目首席专家洪波教授和项目组成员龙海平教授参与《语法化世界词库》的修订工作;后半段主要就本项目各子课题将近一年来的研究进展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交流和研讨。本次会议直接与国际接轨,听取了国际语法化研究专家的意见,对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本次会议因为Heine的到来,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的高度重视,《今日语言学》微刊及时报导了会议相关细节。

首届燕京民族语文工作坊:

会议主办方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社科院民族所,会议邀请了老一辈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专家孙宏开先生、胡坦先生、吴安琪先生莅临指导,本项目藏缅语子课题、壮侗语子课题、苗瑶语暨南亚语子课题、南岛语子课题的部分子课题负责人和参研人员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主要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现状、研究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都做了深入的交流,对少数民族语言语法化问题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另外,各子课题也通过不同的形式举办或承办相关的学术会议,如林华勇、盛益民承办第二届方言语法博士论坛;黄晓雪承办第三届汉语语法史高端论坛等。

(2)课题组成员参加的学术会议

本项目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密切关注国内外语法化研究的最新动态,同时也借助学术交流的机会展示本项目的最新研究成果。除上述课题组主办的几个学术会议之外,项目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及各子课题成员参加并做主题报告的主要学术会议有:

汉语语法化课题组:

洪波,《概念空间、范畴化与虚词的功能分析》,第八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中国人民大学,2015.11

洪波,《“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重大项目研究进展情况》,第四届中国人类学大会语言分会场大会报告,复旦大学,2016.11

洪波,《上古汉语“施”的音义》,首届燕京民族语文工作坊大会报告,首都师范大学,2016.12

洪波,《汉语语气副词的篇章功能》,第三届汉语副词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渤海大学,2016.8

洪波,《语法化的完形动因》,语法化世界词库工作坊暨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研讨会大会报告,首都师范大学,2016.11

洪波,景黎黎,《上古汉语“N之V”结构的名词化问题》,第四届汉语语法史高端论坛大会报告,西北师范大学,2017.6

李小军,《多功能副词“偏”“颇”探析》,第八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2015.11

李小军,《“刚”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第十七次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闽南师范大学,2016.12

李小军,《“管”的语义演变及“不管”、“尽管”的词汇化》,汉语语法化高端论坛,浙江工业大学,2017.04

董正存,《汉语中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演变——以“多半”为例》,第八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2015.11

汉语方言语法化课题组:

林华勇、陈秀明,《粤语持续体貌的现状及其形成》,首届汉语语法史青年论坛论文,浙江大学2016.11。

林华勇、李敏盈,《廉江粤语的处置表达:兼谈粤语方言的处置类型》,第21届粤方言国际研讨会(澳门)论文2016.12。

林华勇、李敏盈,《粤语言说性语助词与其他句末成分的关系》,第二届方言语法博学论坛论文,中山大学2016.4。

李敏盈、熊娟、林华勇,《广州话句末“佢”的性质和功能》,第三届方言语法博学论坛论文,复旦大学2017.4。

林华勇、陈秀明,《广西北流粤语中“着”的多功能性及其探源》,海上丝绸之路的汉语研究国际论坛,香港中文大学2017.4。

黄晓雪《从<歧路灯>看官话中“叫”表处置的现象》,第17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暨闽语演变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闽南师范大学,2016.12

黄晓雪《汉语方言的意向复指代词及其语法化——以宿松方言为例》,第二届汉语语法史高端论坛论文。

黄晓雪《汉语方言受益格标记的类型考察》,第三届汉语语法史高端论坛论文。

黄晓雪《汉语方言“给”义动词到受益格标记的语法化》,第三届语言类型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陈山青《汨罗湘语中的量名结构》,第八届土话平话暨第四届濒危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2016.11。

侗台语语法化课题组:

覃凤余,《东兰壮语的疑问句》,语言的描写与解释学术研讨会,上海, 2015.11

覃凤余,《壮语方言源于分类词的定语标记》,边疆语言文化暨第四届中国周边语言文化论坛,广西百色,2016.7。

覃凤余,《壮语方言的反身与强调》,首届跨语言研究学术研讨会,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9

覃凤余,《广西粤语、平话、壮语“量+名”定指的考察》,第8届土话平话会暨濒危方言国际研讨会,学术报告,广西贺州,2016.10

覃凤余,《广西壮/汉语方言“知道”义动词充当选择连词》,第3届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2017.7

覃东生,《汉语方言及周边语言“触及”义语素的语法多功能模式及语法化路径》,第3届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2017.7

吕嵩崧,《靖西壮语副词状语与谓语的语序》,边疆语言文化暨第四届中国周边语言文化论坛,广西百色,2016.7,

何彦诚,《红丰仡佬语多功能语素nei??的多功能模式及其演化路径》,第三届中国民族语言调查与比较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贵州遵义, 2016年3月;又第49届国际汉藏语言暨语言学大会(49 ICSTLL),广州,2016年11月。

何彦诚,《下坎侗语“放置”义语素???的多功能模式及语法化路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与广西汉语方言土语描写研究学术研讨会,桂林, 2017年11月。

南岛语课题组:

潘家荣,《一带一路的语言问题》,2015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1月17日。

潘家荣,《南岛语反身形式》,首届跨语言研究学术研讨会,中国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6年9月24日至25日。

潘家荣,《拉阿鲁哇语和卡那卡那富语的传信与新异方式》,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2届全国学术讨论会,中国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6年10月21—24日。

潘家荣,《拉阿鲁哇语、泰雅语和邹语的连动结构》,中国民族语言连动结构学术研讨会,中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6年11月4—7日。

潘家荣,《拉阿鲁哇语=ami和卡那卡那富语=kani的来源、语意及功用》,语法化世界词库工作坊暨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词库建设学术研讨会,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11月11—14日。

潘家荣,《南岛语反身初探》,2016年首届燕京民族语文工作坊,中国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6年12月17—18日。

(3)课题组参与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课题组注重国际交流和区域合作,首席专家洪波教授和课题组成员龙海平教授受邀参与Heine教授和Kuteva教授主编的《语法化的世界词库》的修订工作;聘请Bernd Heine(德国科隆大学), Elizabeth Traugott(美国斯坦福大学), Tania Kuteva(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李星夏(韩国外国语大学)等世界顶尖级语法化研究专家前来进行学术交流、授课或作学术报告,对本项目的理论框架设计进行指导;南岛语语法化课题负责人潘家荣多次参加国际会议;侗台语语法化课题负责人覃凤余加强与台湾学者及泰国学者的交流等;藏缅语课题组负责人黄成龙长期与国际研究界合作,等等。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主要有:

Pan, Chia-jung. Linguistic Attrition of Argument Manifestations in Saaro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venth Cambridge Conference on Language Endangerment,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ondon, 4 July, 2017.

黄阳,Aral grammaticalization and linguistic areas: Where should the Guangxi Region go?第2届语法化与语料研究国际研讨会,法国?鲁昂,2016.4

覃凤余,赴泰国清莱皇家大学,与人文学院院长番秀英博士、当湘茗交流台语语法研究2017.1.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现阶段已经陆续有一批研究成果发表,研究成果的发布采取多种形式,如以《工作简报》的形式重点汇报了2016年1月项目开题报告会的情况。成果发布还见于各类大小学术会议,以及课题组成员进行的各类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从课题组投稿以及稿件采用情况看,本课题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高质量研究成果,在本课题支持下,在《中国语文》已经有4篇论文刊出,陆续又有多篇论文正在投稿、审稿中;在《当代语言学》上有2篇刊出;在《方言》上有2篇刊出,在《民族语文》上有6篇刊出,课题组成员在境内外刊物上累计发表带有本项目标注的论文21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4篇。课题组成员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还在境内外刊物上发表了未加本项目标注的成果18篇,这些成果都是本项目支持下产出的成果,未加标注的具体原因见下面成果清单后面的说明。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本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本项目的研究规模超过了原研究计划的预想,主要是语法化田野调查工作量比预想的要大得多,调查难度也非一般语言田野调查可比。

(2)项目立项之后首次拨付的经费需要分拨给各子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而外拨经费需要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委的批准,影响了各子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部分研究成果发表时的项目标注。

(3)项目研究过程中有些子课题成员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全力投入到本课题的研究中来或者其研究水平难以达到项目首席专家认可的水平,因而需要及时更换或者增加研究人员,而项目参加人员的变更也需要报国家社科基金委批准,这对项目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由于本项目研究的规模大、难度大,各子课题均反映项目经费不足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

(5)项目所涉及的语法化路径依据《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但该词库不能完全涵盖中国境内语言的所有语法化现象,如何反映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的特色需要课题组组织专家及时进行研究。

(6)本项目子课题多,各子课题研究人员之间的沟通不足。

改进措施:

(1)针对项目规模大研究难度大的问题,课题组经过研讨,决定对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着重调查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和民族语言,这样可以减少田野调查的工作量。

(2)国家社科基金委对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修订基本上解决了经费外拨滞后问题。

(3)针对课题组成员的调整与增加问题,希望给予首席专家以抉择权,由首席专家会同相关子课题负责人会商解决。同时由首席专家和各子课题负责人共同督促项目参研人员加大研究的投入力度,也采取一些激励措施以提高参研人员的研究积极性,比如对发表高质量阶段性成果的参研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等。

(4)针对项目经费缺口问题,通过本次中期评估申请滚动经费解决。

(5)针对如何体现中国境内语言语法化路径的特色问题,由首席专家邀请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研讨来解决。

(6)针对各子课题研究人员之间沟通不足的问题,首席专家会同各子课题负责人协商,决定每半年召开一次子课题负责人协调会,每年召开一次所有研究人员参加的学术研讨会。

研究心得:

(1)作为重大项目,研究队伍庞大,研究人员分属不同单位,这就要求首席专家要具有非常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调动参研人员研究积极性的能力。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项目首席专家通过建立微信群经常与所有参研人员交流,针对一些参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首席专家及时赴参研人员所在地与参研人员进行沟通和研讨。

(2)重大项目不仅仅产出重大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锻炼和培养研究队伍,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召开学术研讨会、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讲学、首席专家及时指导等多种措施来提升课题组成员特别是一些青年学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正是由于这些有效措施,在短短两年之内本项目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民族语文》《语言暨语言学》等境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了10多篇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意见和建议:

(1)希望项目首席专家在研究人员变更方面有决定权,而无需报批。

(2)希望项目首席专家对外拨经费有处置权,无需报批。

(3)建议项目滚动资助经费在预算中根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的修订案增列间接经费预算,以保障预算中的所有直接经费预算都能用到项目的实际所需上。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代表性成果介绍:

洪波,卢玉亮(2016)认为“王冕死了父亲”这类句式导源于使动句,该句式的致使义被抑制,而受影响义凸显,从而语法化为专门表达“受损致使”的构式。该文从汉语史的角度解释了领主属宾句的来源,纠正了以往对于该句法形式来源的各种不正确认识,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董正存(2017)具体考察了“多半”从表约量到认识情态的过程,揭示了约量与认识情态之间的语义演变路径。该文主要贡献在于发现了一条语法化的语言事实,具有较大的影响。

李小军(2017)描写了“总(聚集→概括)→总括→高频→确信”的演变路径,并解释了演变的过程和机制。文章指出范围到频率的演变,从演变结果来看,属于语法隐喻,即从总括到高频;从过程来看,则属于语法转喻,即从凸显范围转而凸显动作或状态。“总”从频率用法发展到表确信,则是它特殊蕴涵义“强调情况为真”凸显并固化的结果。句义的不同,又导致它在表确信时存在不同的量级差异。

林华勇,肖棱丹(2016)通过四川资中方言中“来”的多功能,重新构建了汉语方言中“来”的语法化过程。该文的价值在于采用典型的方言语料证明多方言共同的语法化路径,具有一定的影响。

覃凤余(2016)讨论了四种壮语方言补语标记的用法和来源,认为这些成分都是从使役动词语法化而来,从而揭示了“使役动词——状语标记”的演变路径。

Pan, Chia-Jung(潘家荣)(2017)研究了沙阿鲁阿语的报道型示证式,包括其构词型态、句法表现、语意以及语用延伸,首次证明示证范畴在高山族南岛语言是一个独立且显著的语法范畴。沙阿鲁阿语的报道示证=ami是由动词amilha‘说’语法化得到的。大致的过程就是:一个引述或者报道结构包括了含有动词amilha‘说’的主句和一个从句;重新分析一个含有amilha‘说’的从句,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句子,再重新分析主句中的amilha‘说’,使之成为这个新的从句中的附着语素;把附着形式的 =ami重新理解为具有报道信息的含义。

木再帕尔(2017)指出维吾尔语的大部分词类都有不同程度的语法化现象。该文根据语法化理论,揭示了维吾尔语的一些名词、人称从属成分和格的语法化现象并解释了某些成分的来源。

2.阶段性成果清单:

(1)洪波,卢玉亮, 2016,《领主属宾式的句法来源和句式意义的嬗变》,《中国语文》第6期。

(2)董正存,2017,《汉语中约量到可能认识情态的语义演变——以“多半”为例》,《中国语文》第1期。

(3)黄晓雪,贺学贵,从《歧路灯》看官话中“叫”表处置的现象,《中国语文》2016年第6期。

(4)林华勇,肖棱丹,2016,《四川资中方言“来”的多功能性及其语法化》,《中国语文》第2期。

(5)盛益民,2017,《汉语方言定指“量名”结构的类型差异与共性表现》,《当代语言学》,第2期。

(6)刘翠香,2016《山东栖霞方言来源与处所结构的语气词》,《方言》第三期。

(7)盛益民,2017,《绍兴柯桥吴语表任指的不定性标记“随便”》,《方言》第2期。

(8)洪波,曾惠娟,郭鑫,2016,《台语第一人称称谓系统及其类型意义》,《民族语文》第4期。

(9)李小军,徐静,2017,《“总”的语义演变及相关问题》,《语文研究》第1期。

(10)林华勇,卢妙丹,《粤西粤语小称的形式和功能》,《中国语言学报(十七)》,商务印书馆2016。

(11)刘翠香,2017,《山东栖霞方言伴随义介词及其来源》,《惠州学院学报》第1期。

(12)林华勇,李敏盈,2017,《转述与直述——粤语言说性语气助词的功能分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八)》,商务印书馆,2017年6月。

(13)覃凤余,2016,《壮语源于使役动词的状语标记》,《民族语文》第1期。

(14)覃凤余,吴福祥,莫蓓蓓,2016,《东兰壮语的疑问句》,《历史语言学研究》第十辑,商务印书馆。

(15)覃凤余,李冬,2016,《田阳巴别壮语的人称代词和不定代词》,《百色学院学报》1期。

(16)何彦诚,2016,《侗台语领属结构的主要类型及其发展》,《民族语文》第1期。

(17)邵明园,2016,《中古藏语的系动词》,《民族语文》,2016年第2期。

(18)张军,2016,《傈僳语ma33的多功能性与语法化》《民族语文》,第4期。

(19)木再帕尔,2017,《维吾尔语名词与人称、格成分的语法化》,《满语研究》第1期。

(20)长山,季永海,2017,《满语元音交替构词法》,《民族语文》第4期。

(21)洪波,2016,《“V/A得慌”的词汇化及“得慌”的词缀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八),商务印书馆,2016年8月。

(22)洪波,2015,《从<左传>看先秦汉语“也”“矣”的语气功能差异》,《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七),商务印书馆,2015年11月。

(23)黄成龙,2015,《羌语的空间范畴》,《语言暨语言学》,2015年(第16卷)第5期。

(24)余金枝,2016,《矮寨苗语处置句研究》,《民族语文》第5期。

(25)杨将领,2016,《独龙语的向格标记-le31》,《民族语文》第5期。

(26)吴秀菊,2015,《量词“点”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殷都学刊》第3期。

(27)石德富,2016,《黔东苗语ab和ghab的功能》,《语言暨语言学》第4期。

(28) 邵明園, 2016,《藏語組系動詞red的語法化》,《語言暨語言學》(第17卷)第5期。

(29)熊玉有,2016,《苗语判断系动词演变探究》,《贵州民族研究》第7期。

(30)黄晓雪,朱洪慧,2016,安徽宿松方言的语气词“也”,《中国方言学报》2016年5月,商务印书馆。

(31)李云兵,2017,《论坝那语动词的体貌系统》,《民族语文》2017年第3期。

(32)李云兵,2016,《论苗语空间范畴的认知》,《民族语文》2016年第3期。

(33)李云兵,2016,《论苗瑶族群语言资源的保护问题》,《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34)陈国庆,2016,《孟高棉语*Cl-、*Cr-类复辅音声母》,《民族语文》2016年第3期。

(35)潘家荣,2016,《拉阿鲁哇语和卡那卡那富语的传信与新异方式》,《南开语言学刊》,总第28期。

(36)Pan, Chia-Jung. 2017. Evidentiality in Formosan Languages. In: Aikhenvald, Alexandra Y.,and Dixon, R.M.W., (ed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Evidentiali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37) 黄阳,2016,《南宁粤语的助词“晒”》,《方言》第4期

(38) Huang, Yang & Fuxiang Wu. (under 2nd external review). Central southern Guangxi as a grammaticalization area. In Sylvie Hancil & Werner Abraham (eds.), Grammaticalization Perspectives. Berlin & New York: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39)陈山青,汨罗湘语中的“他”字复指句,2016,《方言语法论丛》第七辑,商务印书馆,2016年。

说明:(22)至(39)的各项成果均为本项目课题组成员所发表的项目阶段性成果,其中有些是因为投稿时本项目尚未立项,有些是由于作者投稿时忘记标注为本项目阶段性成果,还有一些与项目经费外拨滞后有关。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