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苏联核计划档案文献资料翻译整理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11日15:5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按着预先计划的五个子课题开展工作,立项后主要围绕收集苏联核计划方面的档案(出版的和未出版的)、研究专著和论文、参与核计划人员的书信、回忆录等各类资料350多种,2.5万多页。而更重要的则是各个子课题的资料翻译整理工作总体上进展顺利,立项后翻译俄文档案文献、核计划专家的著作、回忆录、书信等一手资料,以及翻译俄文研究苏联核计划方面著作和论文、会议论文集等190万字。我们积极与俄罗斯学界交流,多次参加俄罗斯举办的各类学术会议,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与俄罗斯科学院历史所、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所的学术合作非常顺利。我们也在国内外积极宣传我们研究苏联核计划的目的和意义。下面将上述工作略加展开。

子课题进展:

第一个子课题苏联核计划与组织保障。

该子课题立项后收集各种俄文资料80多种,6000多页。该子课题主要任务是翻译、整理和研究档案文献资料中与核计划组织领导工作有关的内容。到目前为止,该子课题已经完成如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划分关键时期。根据档案文献资料内容,该子课题将苏联核计划的组织领导工作划分为两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苏联科学院主导时期,第二个时期是苏联科学院主导、政府参与时期,第三个时期是苏联政府主导时期。直到第三个时期,在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和对日本实施两次核轰炸以后,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才意识到原子弹的军事和政治意义,终于决定赋予核计划至高无上的国家地位,由政府全面主导。这个时期是苏联核计划组织保障的关键时期。

其次是确定重点内容。上述第三个时期的标志是根据《关于国防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决定而成立的核计划政府组织领导机构,即国防委员会专门委员会及其下属的第一管理总局和科技委员会。专门委员会成员大都是中央党政机关和相关政府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其中,贝利亚、马林科夫、沃兹涅先斯基等三人来自中央,万尼科夫、扎维尼亚金、别尔乌辛等三人来自工业部门,库尔恰托夫和卡皮查等二人来自科学院。专门委员会是核计划的总指挥部,全面领导核研究、核工业和核设施建设以及原子弹的研制。专门委员会负责审议苏联核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所有重大问题,享有采取各种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的权力。第一管理总局是专门委员会的执行机构,由国家军政机关和生产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担任局长和副局长,负责监督各部门与核研究有关的科研、设计和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积极协调、共同决策,以保证按时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科技委员会受第一管理总局领导,主要由杰出的科学家组成,负责审议与核研究有关的科技问题、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的计划和报告,审核核设施、构件和设备的工程技术设计,同时对核设施、构建和设备的设计、建设和制造提供工程技术指导。专门委员会1000多个与核计划有关的决议和决定,为核原料的勘探、开采和加工,物理实验堆和由工业堆、放射化学厂、化工冶金厂组成的817核材料综合生产厂的建设,负责原子弹设计、生产和组装的2号实验室第11设计所的组建,位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谢米巴拉金斯克的原子弹专用试验场的建设,以及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等,以上这些重大活动便构成了专门委员会以及第一管理总局和科技委员会组织和领导核计划的主要活动,是核计划组织保障的主要内容,也是本子课题翻译和研究的重点内容。

其三是着手进行翻译。针对上述划分的关键时期和确定的重点内容,本子课题首先从标志三个关键时期和重大活动环节节点的文件开始着手翻译,以确保杂乱无序的档案文献资料能得到有序的编排。目前翻译俄文资料约50万字。

其四该子课题鉴于库尔恰托夫院士的独特作用,将其作为重要的专题加以研究。我们正在有序地对《苏联核计划档案》中库尔恰托夫相关内容进行翻译整理工作。在此过程中发现,这项翻译工作不仅涉及到当时苏联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问题,还涉及到核物理、化学等方面的专业技术内容,因此,我们需要翻译的相关的俄文外文文献资料数量大,内容杂,价值高。

第二个子课题是苏联核计划与工业生产基础。

该子课题收集上述各种资料90种,6000多页。该子课题以收集、翻译整理1938—1949年所有与核工业设施建设有关的设计和建设方案、工程项目施工、生产工艺研发等文件为重点,具体翻译包括铀矿勘探、开采、加工企业建设及其勘探和加工设备生产,规模化同位素分离厂建设及其设备生产,实验堆和工业堆建设,金属冶金、加工厂建设及其设备生产,试验场建设及其试验仪器、设备生产等文件。目前以核原料生产企业的建设;实验堆和工业堆的建设;核材料加工企业的建设;原子弹试验场的建设这样4个方面展开翻译,已经译出资料50万字,以最终回答苏联是如何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便建成并启用核工业设施,实现了原子弹从计算公式和设计图纸到实体炸弹的飞跃。力争在上述内容基础上整理出2-3篇论文。

该子课题还将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作为苏联核计划的重要的背景加以考察。在研究工作中,该子课题组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军事力量的建设和发展始终是俄罗斯民族凝聚和政权存续的重要基础,这与其自然地理环境、长期奉行扩张政策和战争历史休戚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苏联将军事工业作为重工业和苏联国民经济建设的核心。二战期间,苏联国民经济的高度军事化进一步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当苏联在美国的核威慑下决定研制核武器时,国内已经建立包括枪炮、坦克、舰艇、航空、化工和无线电等诸多部门在内的强大的军事工业综合体。核工业逐渐成为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加强了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倾向,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个子课题是苏联核计划与科学技术攻关。

该子课题收集、翻译资料的重点是:1938—1949年的科研报告、实验报告、科研计划及设计方案等,具体为苏联科学家战前的核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包括Ю.Б.哈里顿和Я.Б.泽利多维奇的铀核链式裂变反应条件理论、Г.Н.弗廖罗夫和К.А.彼得扎克的铀核自发裂变现象理论、哈里顿和泽利多维奇的核反应临界质量理论等,第二实验室和第11设计院以及其他研究设计机构进行的与研制原子弹有关的科研设计工作和攻克的科学技术难题,包括铀矿勘探和开采技术、石墨和重水生产工艺、铀同位素分离方法、钚工业化生产规程及原子弹内爆式构造原理等。

目前该子课题多渠道收集资料,特别是涉及苏联核物理学发展,原子弹研究、试验和制造问题以及著名科学家贡献的史料共180种,5000多页。翻译各类资料40多万字。该子课题尤其注意到德国专家与苏联核技术进步的关系,将具体研究德国专家参加苏联核计划的原因; 德国专家参加苏联核计划的具体领域; 德国专家对苏联核计划的贡献。20世纪初德国率先在原子核物理领域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并取得了领先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面对地缘政治和美国暂时对核武器的垄断致力发展核工业和制造核武器。德国战败后,德国的苏联占领区的原德国科研机构众多,有大量的优秀的科技人员。据统计,当时仅图林根州就有科研机构达207个、各类专家有556人,其中教授和博士有222人。苏联凭借从德国获得“战利品”的权利,招募了大批优秀的德国专家7500多名参与苏联核计划。来苏的德国专家精英众多:普朗克是量子理论的创造者。哈恩和施特拉斯曼、弗里希和迈特纳发现了铀裂变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成为研究铀问题的推动力。海森堡是世界一流的理论家,与盖拉赫和迪布纳一道曾在德国主持利用铀能的全部工作。博特和劳厄在世界上享有盛名。赫兹成功进行了同位素(氖)的完全分离。艾根是电光学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他制造的电子显微镜无论欧洲还是美国都是无法超越。这些德国的世界顶级专家抵苏,无疑为核计划的实施增添了强大的助力。无论是从德国邀请来的专家还是从战俘中挑选出的专家都在苏联人民委员会的第一总局下辖的12号工厂、3号实验室、4号研究所、5号研究所、9号研究所工作。此外,苏联利用德国专家组建了2号研究所。在817号工厂的建设过程中还使用22000名德国移民从事专门的工作。德国专家和德国工艺在苏联核计划中功绩是不容忽视的。

第四个子课题是苏联核计划与国外核情报。

该子课题研究应该包括两项工作和两方面的内容,其一为与国外核情报相关的苏联核计划档案文献资料的翻译,其二为对上述资料的分析研究。

到目前为止,第一项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共译出84份近20万字的材料,内容包括苏联为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所搜集的所有国外核情报档案文献资料,时间跨度从1941年起到1949年止——第一份档案文献资料的时间为1941年1月27日,最后一份的时间为1949年4月22日。除以上内容外,为方便今后的研究,本课题还将附录如下几个方面内容的材料:1)苏联为获取美国核情报而组织采取的代号为“艾诺尔莫兹”的间谍行动;2)苏联科技情报搜集机构的设置、职能及其与核计划有关的主要活动;3)苏联反间谍机构“斯梅尔什”的设置、职能及其与核计划有关的主要活动;4)在本课题档案文献资料翻译内容中涉及的政治家、科学家、政府官员、情报人员等各类人物及其简介;5)苏联获取的核情报内容概览;6)对国外核情报与苏联核计划关系的分析研究。

国外核情报档案文献资料翻译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苏联的核情报机构;2)苏联的核情报来源;3)苏联的核情报内容。

关于苏联核情报的机构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4年,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设立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对外处,也即后来的国外情报总局,主要从事国外情报的搜集工作,其中,科技情报是重要的一项内容,包括搜集有关铀-235原子核裂变现象研究的情报,因为科学家们已经证实,铀原子核在裂变过程中会释放大量能量,可以用来制造威力巨大的核武器。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以后,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也开始将搜集核情报纳入其业务范围。这样,国外核情报的搜集工作便主要是由内务人民委员部国外情报总局和红军总参谋部情报总局两个情报机构的驻外机构来完成的。

关于苏联核情报的来源众说纷纭,然而,在俄罗斯官方解密的苏联核计划档案文献资料中披露的则只有化名为“李斯特”的“剑桥五杰”成员唐纳德?麦克林、化名为“福卡”和“奥托”的克劳斯?富克斯和化名为“阿列克”的艾伦?纳恩?梅伊。不过,我们相信,除上述几人外,苏联一定还有获取核情报的其他渠道。因而,我们将依据其他史料在附录中做出相应的补充。

关于苏联核情报的内容我们在苏联核计划档案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到,以核情报为题的解密档案文件共有80多份,集中在第一卷的一、二两册里,还有一些散见于第二卷的1、2、3、4等册,时间从1941年1月27日至1949年4月22日,涉及核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及生产工艺、原子弹的构造原理及制造技术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性问题,构成了苏联在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过程中从国外获取的核情报的主要内容。其中,从1942年起,苏联原子弹研制计划科技负责人库尔恰托夫曾对上述国外核情报进行过多次分析和研究,并相应做出了20多份评估报告,这些评估报告在很大程度上高度概括和真实反映了苏联获取的国外核情报的主要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资料是俄文资料。该子课题又找到了弥足珍贵的美国核计划的文件资料,从中观察到美苏间核情报之争。1941年,美国率先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计划,旨在成功制造出原子弹。在曼哈顿计划之初,美英就签订协议,允许英国的顶尖科学家参与美国曼哈顿计划,此外美国还吸纳了欧洲大陆受二战影响而流亡美国的高级科学家。其次,为了确保苏联无法获得高纯度铀(含量≥50%),英美两国也共同签订协议,以确保美国本土以外的铀原料在他们的控制之下。而苏联所拥有的铀原料纯度都极低(≤10%)。最后,曼哈顿工程受军方保护,所有实验设施和参与人员都经受严格的审查和保护。而且,由美国发起成立的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很早就将涉及原子弹制造的各种物资列入禁运货单。

同时,美国还对苏联的原子能计划进行严密的评估和监控,然而,这些举措在最初成效不佳。从1946年10月至1949年8月,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和评估办公室提交的数份评估报告都无法用详实的证据来明确苏联可能制造出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因为该机构主要根据苏联的科学和工业实力、苏联科学家和在苏联的德国科学家的学术表现、以及美国自己的经验来做出评估。很显然,美国无法成功通过派遣间谍、截获苏联国内的科技出版物等方式获得更有说服力的情报。因此,利用这些外围因素来反推苏联的核技术水平,自然得到的结论不够说服力。此外,美国在信息保密等方面也有很多瑕疵。例如,在1945年8月,美国政府就公开了“史密斯报告”,该报告很快就被苏联人获得,并在同年11月发行了三万多分俄文版本。曼哈顿工程中,苏联人通过派遣间谍、以及利用共产主义运动来渗透曼哈顿工程中的科学家等方式,也成功截获了很多美国的重要核技术情报。这些资料反正了苏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西方核情报,加快了苏联原子弹研制的步伐。价值非常之高。

第五个子课题是苏联核计划与核保密城市。

该子课题的主要任务:翻译整理与十座核保密城市相关的政府决议、建设方案、工程项目施工、技术攻关和零部件设计、研发和生产等文件,具体包括两个核科技中心和若干核工厂的施工进度、人事任命等方面的文件,核保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核科技中心和核工厂的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回忆录、随笔等。

该子课题目前的工作进展:基本完成了该子课题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从立项至今随时关注俄罗斯学界的相关研究动态,收集了2017年之前出版的相关资料。收集到的资料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史料。收集了约30本回忆录,主要是参与核计划的科学家、设计师、实验员和工厂领导,如,С. Г.卡恰良茨、B.Н.米哈伊洛夫、Ю.Б.哈里顿、Я.Б.泽尔诺夫、А.Д.萨哈罗夫、Ю.К.切尔内绍夫等。回忆录真实地记录了核保密城市在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工作人员在核保密城市内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展现了个人在核武器研制过程中的贡献,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精神。二是专著和论文,其中收集了相关专著40余本,包括系统研究10座核保密城市或某一地区的核保密城市或某一座核保密城市的“通史类”专著,以及关于保密城市发展的社会文化问题和核工业建设相关问题的“专门性”专著。还收集了相关期刊论文近100余篇,其内容涉及到核保密城市的建设过程和发展过程,核设施建设中移民和囚犯的使用情况,住房建设和分配问题,及其社会生活保障和采取的保密措施等方面的问题。三是学位论文,收集了副博士和博士学位论文近20篇。这些学位论文不仅有历史学方向的,还有经济学和社会学方向的,有助于我们从各个视角全面认识核保密城市相关的问题。

对有关核保密城市的相关问题有了基本认识。第一,建立核保密城市的必要性。1943年2月11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建立了苏联第一个核问题科研机构第二实验室,但实验室工作进展缓慢,其发展速度与英美存在很大差距。原因是人才不足,1943年夏苏联仅有50人研究铀问题,而美国有700名科学家从事相关研究;第二实验室位于莫斯科,保密性不强;缺少空旷的试验场进行爆炸试验。因此,当时担任第一管理总局主任的费京建议把工作重心从莫斯科转移到一个保密绝缘的地区。于是1945年在奥焦尔斯克的建立了817综合厂,1946年在萨罗夫建立了第11设计院。事实证明,在苏联核计划实施的最初阶段建设核保密城市是十分必要的,在核保密城市内进行技术研发、理论攻关和核装料的生产,既保障了工作效率,又保障了其保密性,第11设计院成功解决了第一颗原子弹设计和试爆中的一系列问题,而817综合厂则是核装料钚-239的重要生产基地。

核保密城市在苏联核计划中发挥的作用。一是生产核装料钚-239和铀-235。核装料是研制原子弹过程中难度最大的环节,一旦有足够的核装料原子弹在几个月之内便可以研制出来。苏联十分重视用于制造原子弹的核装料钚-239和铀-235的生产,在核计划实施之初便建立生产核装料的综合厂,1945年成立817综合厂,生产核装料钚-239;1946年成立813综合厂,用气体扩散法生产高浓缩铀;1947年成立814综合厂,用电磁法生产高浓缩铀。二是原子弹的设计;第11设计院是原子弹的设计中心,这里集中了苏联各领域科学技术人员,并逐渐发展成为了综合性的科研-生产中心,在这里统一计算、实验、试验和生产,持续不断地为研制出核武器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截止到1949年1月关于第一颗原子弹设计的相关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三是原子弹的试爆。第11设计院从1948年末开始积极地参与第一颗原子弹的试爆准备工作。负责在试验场组装原子弹,设计了组装第一颗原子弹的程序;给第一管理总局和专门委员会提供最终参与原子弹试爆工作操作人员的建议;参与原子弹爆炸观测最终结果评估。

核保密城市在苏联核计划中发挥作用的原因。一是核工业建设初具规模。在核保密城市建设的初期阶段其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核工业建设仍初具规模,保密城市内建立了2个核科技中心和若干核工厂。二是建立了专门的人才选拔和培训制度。核保密城市内吸引了全国各地著名的学者、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全国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形成了一流的人才队伍。三是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高和责任意识强。核保密城市内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价值观,特殊的劳动纪律促使原子能专家、技术人员和工人的生产效率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具有奉献精神。四是战俘在核保密城市的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伟大的卫国战争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使得战后苏联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战俘成为了巨大的无偿劳动力储备,大量战俘被投入到苏联的核保密城市的建设中。

2、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调查研究可分为国内和国外调研,课题组成员多次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与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和世界历史所的研究俄罗斯史的同行就本课题基本思路、研究路线与研究方法交换了意见,收获很大;向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东欧所的研究英国史、法国史、德国史、美国史和冷战史的专家咨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以后英美如何加强合作研究原子武器,如何利用德国科学家加快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开阔了研究视野;与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的世界史同行寻求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

课题组成员多次赴俄罗斯的莫斯科、彼得堡、叶卡捷琳堡、萨兰斯克等地访问,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俄罗斯科学院历史所、世界历史所、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所、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历史系、莫斯科师范大学历史系、彼得堡大学历史系、俄罗斯科学院彼得堡历史所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向其介绍我们承担的苏联核计划项目,得到了普遍关注与支持。

从2015年10月底至今,课题组多名成员分别于2015年11月11-16日、2016年3月5--9日、2016年7月2--6日、2016年11月12--18日,2017年6月30日--7月6日赴俄罗斯参加学术会议,期间与俄罗斯学者就苏联核计划史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对我们日后的课题研究的启发作用不可低估。

我们申请课题前,就重视与俄罗斯史学家的合作,我们的诸子课题就有多名俄罗斯史学家的加盟,尤其是俄罗斯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贝斯特洛娃、俄罗斯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历史与考古所的副所长、研究员斯佩兰斯基,该所的史学博士库兹涅佐夫等学者,早就与我们合作默契,这些人多次到我校讲学交流,彼此间学术联系十分密切。当我们申报的课题获准立项后,他们更为积极地参与到项目中来,热心地为项目献计献策。斯佩兰斯基多次向我们提供课题组所急需的电子版资料;贝斯特洛娃与我们共商苏联核计划与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研究的具体方案;库兹涅佐夫数次为我们正在撰写的《苏联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德国因素》和《苏联核计划实施过程中德国专家的待遇问题》两篇论文出主意,并提供一些未出版的档案资料。

我们课题组迫切需要俄文版的自然科学杂志,但俄文电子网络图书资源有限,难以下载。这个难题也是我们积极寻求俄文相关期刊解决的。我们分别向俄文《自然》(Природа)杂志、《物理学成就》(Успехи физических наук)、《原子能》杂志(Ядерная энергия)、《自然科学与技术史问题》(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 естествознания и техники)求援,这些杂志纷纷伸出援手,向我们提供上述杂志从创刊起至今的完整刊号的电子版。以上杂志的相关内容对于认识苏联科学史发展,梳理核计划实施过程中原子物理学、热核物理、加速器、核反应堆等重点科学和技术突破具有重大价值。与俄罗斯学界的学术联系是我们高质量完成本项目的保证。

我们与莫斯科大学历史系的学术合作已经20多年,每年双方都要互访,我们一直得到该系的大力支持,每年该系都会派2-3名学者到我校讲学,每人每次讲学2周以上,提升了我们俄国史团队的研究水平。2016年9月16日,吉林大学与莫斯科大学共建的历史学研究中心正式在吉林大学揭牌,将双方的合作不断推向深入,其中我们将苏联核计划档案资料翻译和整理作为近期双方合作的重点,莫大历史系将尽可能地配合我们的研究课题。显然,这对我们顺利完成本课题帮助巨大。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6年4月5日,我们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苏联核计划档案文献资料翻译整理研究”在吉林大学开题。吉林大学社科处当天便在吉林大学网页上全面地报道了我们项目的开题情况。开题当天,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报》的记者耿雪也采访了我们项目的首席专家张广翔教授,也准备将相关报道发表在该报上,但是该报以这个项目有些敏感而未能发表。2016年5月16日吉林大学电视台的马明昊、金丹阳和王怡璇对我们项目进行了采访报道,报道的题目是:张广翔:探索研究领域 填补学科空白。通过参与我们项目的俄罗斯史学家和莫斯科大学历史系,很多俄罗斯史学家知道了我们的项目,通过各种方式支持我们这项研究。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存在的问题

第一,核问题研究,特别是原子弹研制方面的科学技术成果属于专业性极强的研究领域。课题组成员大多毕业于外语和历史专业,核物理基础理论知识薄弱,对回旋加速器、核反应堆、链式反应、核裂变和核聚变等原理缺乏基本认识,加之相关档案文献数量巨大,资料选择、整理,尤其是资料翻译困难极大,导致翻译进度十分缓慢。

第二,由于专业限制,课题组成员科技术语和专业术语储备不足,造成资料翻译的科技语体色彩欠缺。

第三,核科学技术,特别是原子弹研究和制造技术是苏联的最高机密。苏联解体后,虽然俄罗斯解密了大量相关档案,但从收集到的资料看,俄罗斯并没有完全解密核研究档案,部分档案只能找到无法确认真伪的副本,甚至不排除故意掩饰之处,导致档案和其他文献译本出现逻辑矛盾。

改进措施

第一,加强核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常识的掌握。通过购买《核反应堆动力学基础》《原子核理论讲义》等专业书籍,《走进核科学技术》《核反应堆漫话》《理论科技史》《俄罗斯和苏联科学简史》等科普读物,以及利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网站,强化对核物理学基本常识的了解,增加专业术语积累,提高译本质量。

第二,有效利用互联网和专业书籍。通过反复核对和互相比较,修正原始档案文献的错讹或误导。

第三,借鉴权威译本。《苏联原子弹之父库尔恰托夫》是胡丕显等翻译、经我国著名核科学家钱三强鉴别的关于苏联原子核科学研究的权威译本。课题组已找到该书俄文版,通过对比中译本与俄文原书,既可以有效掌握专业术语的翻译处理,也能够显著提高课题资料翻译的准确程度。

应当指出的是,以上改进措施都不可避免地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延缓翻译工作进度。

研究心得和意见建议

苏联核计划档案文献资料翻译整理研究是一个综合性项目,不仅仅需要俄语语言能力和苏联史知识,它还涉及其他许多学科领域,尤其是自然科学具体为核物理学知识,如何科学准确地将科技术语、原理、流程等从俄语传达出来,对本课题组所有成员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有鉴于此,希望给本课题使用研究经费方面提供更多的方便条件,以便通过多个途径补充和丰富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包括调研、咨询、劳务、购买相关图书资源等。

二、研究成果情况

1、论文:张广翔、齐石《俄国航空工业的早期发展:从帝俄时代到苏维埃时代》《军事历史研究》2016年第4期

基本内容:在俄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主导工业化发展逐渐成为俄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方式之一。俄国航空工业发轫于帝俄时代晚期的工业化浪潮中,与俄国政府的军事需求密切相关,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应国家管理的运营和生产模式,以及相应的科技和物资基础。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并没有中断航空工业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社会主义时期的加速工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及战争时期的国民经济军事化动员,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国家主导航空工业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并发展了更为完整和更具实力的航空工业体系。

主要观点:由于俄国工业化模式和军事需求,俄国政府始终深入参与航空工业的生产和经营,航空工业实际上处于相对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之下,这种模式对于苏维埃时代航空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苏联时期政府围绕航空工业的发展,将全面整合国家经济和完善航空工业独立体系两种趋势交替应用,使航空工业在国家体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不断利用有限资源提高生产能力并扩大生产规模,最终成为掌握众多社会资源、拥有巨大生产潜力并发挥自身独特影响力的重要军事工业部门。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常被战争和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切割成不同阶段,但实际上其有着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俄国始终处于地缘政治意义上的脆弱地位,逐渐形成了强军强国的国家战略。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俄国不断谋求赶超西欧国家,同时追求军事强大下的国家安全,国家将主导工业化和集中国家绝大部分资源发展军事工业巧妙地结合起来。集中一切力量研制原子弹也是这条逻辑的延伸。

学术价值: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是苏联核计划的基础,而帝俄时期和苏联时期的航空工业则是苏联军事工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认识苏联的航空工业也是更好地认识苏联的核计划。

2、译文:译者张广翔《氢弹与美苏关系的平衡--美苏两国氢弹研制中的超级与分层的对抗》《军事历史研究》2017年第1期

基本内容: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后,美苏两国在氢弹的研制领域里展开了竞争。从美国方面来看, 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使其思想上产生麻痹,再加上其核物理学家的内部分歧以及对苏联科学界能力估计的严重不足,一度使泰勒的“超级”核热弹即氢弹研究陷入停滞;而苏联方面, 政府高度重视氢弹研究并为其提供各种便利,苏联科学家具有高超智力和奉献精神,1949年8月29日苏联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这使得泰勒的“超级”设计再次得到重视,1952年美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氢弹试验。而苏联萨哈罗夫提出的氢弹‘分层’结构设想,使氢弹的研究于1953年8月12日同样取得了成功。美苏两国氢弹研制的历史对两国关系及战略力量的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要观点:苏联在氢弹研制中能够与美国处于同等位置,得益于美国的自负和和苏联对研制工作的动员能力;苏联的氢弹研制工作与美国处于大致相同的水平,原因之一在于苏联从1948年开始在核计划的框架内对氢弹工作的动员,以及美国的科学和政治精英对苏联的科技潜力估计不足。精神因素在这种不利条件下起到主要作用,苏联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物理学家团队非常团结。美国核物理学家泰勒和奥本海默之间围绕“曼哈顿计划”,围绕如何造原子弹分歧甚大。苏联研制氢弹的优势在于情报的获取和集中了优秀的团队。美国科学家的保持核优势和苏联科学家的保卫国家的信念,是各自研制氢弹的原动力。

学术价值:苏联科学家在与美国科学家竞相研制氢弹过程不相上下角逐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是智力能力,科学家献身精神和爱国情怀。而苏联核物理学家塔姆小组的天才程度已经超过了“临界质量”本身,还有这些学者:别林吉、萨哈罗夫、金兹堡、郎道、吉哈诺夫等对氢弹研究倾尽全力,他们的合作或是参与,在很多计算和实验中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