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自2015年11月项目获批以来,主持人及时召集课题组成员开会沟通,作出工作布置。要求每位子课题负责人及时关注课题组成员完成任务情况,按照预定计划有序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同时提出了论文发表的质量要求。总体说来,项目研究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各子课题也均按照计划顺利进行。截止2017年8月份,课题组成员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4篇,其中18文章篇收录于CSSCI重要学术期刊,另有2篇文章被A&HCI期刊收录(包括发表在Dao: 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hilosophy上的英文文章)。主持人陈少明教授和子课题负责人陈立胜教授的3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子课题负责人周春健1篇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专题评介。课题组共召开相关学术会议5场,与日本、韩国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等高校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课题组在开展研究时,注重打好文献基础,课题组成员一方面广泛搜罗一手文献资料,购置相关图书,一方面通过读书会、论文写作等方式深入研读文本。2016至2017年,课题组成员除积极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外,还主持召开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学术会议四场,分别为:“四书学重大项目开题论证会”暨“四书学与宋明儒学研讨会”(2016.4广州)、“宋明理学修身工夫与《四书》诠释工作坊”(2016.12广州)、“《中庸》学术研讨会”(2017.1潮州)、“朱子《家礼》学术研讨会”(2017.7南海西樵山)。另外,由项目主持人陈少明教授任所长的中山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与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韩国延世大学国学院一直保持密切合作,并于2016年11月在中山大学召开首届东亚人文论坛——“面向未来的东亚儒学”,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又,项目主持人陈少明教授于2017年3月被聘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客座教授,课题组核心成员陈立胜教授于2017年5月被聘为浙江四明心学研究院学术委员、2017年7月被聘为浙江大学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2017年1月,课题组撰写2016年度项目工作简报,总结全年工作,并及时报送给了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
二、 研究成果情况
1、 陈少明:《释忧》,载《学术月刊》2016年第10期——情感伦理是儒学研究的新兴领域,乐以忘忧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从对忧的意识结构分析可看到,忧本质上具有指向未来的意义,是一种折射生命本质的意识。儒家区分了两种忧,即私忧与公忧。去私忧与怀公忧,不仅不矛盾,而且可互相补充。去私忧是觉悟,怀公忧则是承担,两者共同指向更高的精神境界。忧是一种重要而负面的生命情态,儒家的去忧正是对这种精神沉沦状态的一种拯救。而在强调个人自身解忧的同时,儒家的"忧道不忧贫",正是表达对公共价值、对他人特别是弱者释忧解困的伦理关怀。
2、 陈少明:《亲人、熟人与生人——社会变迁图景中的儒家伦理》,载《开放时代》2016年第5期——本文试图为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提供一个新的论述框架。它不是以人性论为基础对儒家伦理的形上价值的重复阐述,也非再次展示儒家道德人格在当代生活中应有的魅力;而是从人对人的眼光与态度出发,运用儒家传统的思想资源,重构一幅人伦关系、价值取向与社会组织结构相关联的图景。作者想阐明的观点是,儒家伦理不但有需要,而且有潜力扩展其应对现代生活的原则。同时,这种扩展的目标,不只是对现代经验的被动适应,它也包含着以自身的价值塑造现代生活的努力。儒学应当面对当下,关怀未来。
3、 陈立胜:《“道”—“心” —“圣人” —“圣经”:中国文化之中的宗教宽容精神四个结构性因素》,载《世界宗教研究》2017年第2期——该文系统阐述了儒家经典世界之中的“道”、“心”、“圣人”、“圣经”四个向度的各自意涵及其内在的结构性联系,并通过考察佛教、基督教教与伊斯兰教传入之初宣教关键词,揭示上述儒家经典世界之中四个结构性因素对于宗教宽容之意义。
4、 李兰芬:《被质疑的哲学——以清末民初四位学人的看法为例》,载《中山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论文强调,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哲学”的解读,与对朱熹阐释“四书”的中心概念“理”有关。但因受日本学界理解的影响,朱熹儒学思想中的价值立场,实际上被过分强调的经验分析、逻辑理论所淡化,导致朱熹儒学中原本强调的教化功能,在中国哲学学科发展中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5、 刘伟:《人性之为本性的名学释证——对<孟子?告子上>“生之谓性”章之解读》,载《人文杂志》2017年第4期——作者通过对此章的解读,试图表明:一、孟子和告子关于人性的论辩,有着深刻的名学背景;二、告子通过“白”色的比喻,将人性理解为人们可以感知的外在属性;三、孟子反对“生之谓性”是在“白之谓白”的意义上反对告子;四、孟子对于“性”的理解更接近本性(或自性),而非属性;五、生长揭示事物的本性。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