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 研究计划总体进行和子课题进展情况:
(1)2016年3月26日,项目的开题报告会在四川大学顺利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四川省社科院、成都师范学院、成都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重庆文理学院、绵阳师范学院、阿坝师范学院等高校与科研单位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开题报告会。四川大学副校长晏世经、四川省社科联规划办主任黄兵、四川大学社科处常务副处长高伟、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曹顺庆出席开题会并致辞。课题组首席专家、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阎嘉教授首先作开题报告陈述。阎嘉教授对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价值与意义、总体框架、子课题建构、重点难点、创新之处、研究进程等方面进行了论证汇报。随后,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为组长的与会专家,包括张政文教授、高建平教授、王宁教授、朱国华教授、曹顺庆教授等组成的评审专家组对阎嘉教授的开题陈述进行了评审。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首席专家阎嘉教授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空间理论研究的前期成果,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课题选题意义重大,有助于世界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尤其是对空间理论的把握与阐释,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总之,该课题研究要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展开深入研究与有效阐释,力图建构中国当代有特色的空间理论,突出当代中国的文化语境、思想意识、文论建构和空间维度。最后专家组全票通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会的相关内容在四川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官方网站上都有及时、详尽的报道。
(2)课题第一阶段的成果,CSSCI来源集刊《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4辑以专辑的形式集中发表,2016年10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课题组在首席专家阎嘉教授的带领下,自2016年3月开题以来,围绕项目的子课题展开讨论和研究,并开始就相关话题进行挖掘和写作。最终以论文和译稿的形式呈现。该专辑围绕“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的理论建构和突破创新”、“新马克思主义关键词研究”等五个专题展开,就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中的某些重要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挖掘,为本课题的进一步深入展开积累了初步经验。首席专家阎嘉教授在专辑中以长文全面阐述了课题的基本构想,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并就课题的进一步展开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建议。阎嘉教授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论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
专辑共分五个专栏,围绕课题核心从不同侧面进行探讨,在注重把握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谱系的同时,尤为关注这一理论同中国经验和实践之间的关联,以探索理论创新的路径。
专题一 “西方新文论与空间理论的理论建构和突破创新”由六篇论文构成。这一专题试图勾勒出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轨迹,以及这种理论在当代语境下的突破和创新中不断衍生的新思路和新见解,并最终揭示隐含其中的深刻的社会、文化诉求,乃至政治批判精神。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周宪的《从空间迷狂走向空间协商》,立足于今天中国的城市空间生产,讨论了这一生产中主体对空间的迷狂现象,从变革性/破坏性冲动、新异化冲动、超规模冲动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空间协商”的角度展望了改变这一现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张意借助戴维?哈维的“空间矩阵”、“创造性破坏”、“空间实践”等思想,通过考察18-19世纪英国的“如画风景”思想,阐释了“风景”背后所蕴含的风景与资本的深刻逻辑关系,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美学的复杂内涵。这一专题中的其他论文《空间矛盾、阶级关系与叛逆的城市——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巴黎公社的空间阐释》、《资本的空间化:垄断地租、集体符号资本与迪尼斯化》、《佩里?安德森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维希留速度政治学视野中的身体、空间》,都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中的许多重要理论命题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阐释。其中,《佩里?安德森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专题二“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文献翻译和整理”由两篇论文和五篇译文组成。本专题选择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中的重要文献加以系统的梳理、译介和研究,并试图呈现这些理论资源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论的建设性意义。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对哈维的《资本的界限》(The Limits to Capital)这一具有理论奠基性质但却未引起学术界充分重视的经济学著作,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以期推动有关研究的深入。列斐伏尔的《空间与政治》一书的译者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教师李春在译后记中,对列斐伏尔的生平、主要著作以及《空间与政治》一书中的重要篇章作了相关说明,以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此外,该专题还收录了一些重要的原典性文献的翻译,其中包括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怀玉据法语节译的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四川大学阎嘉教授翻译的哈维回忆录《追忆与冀望(二)》,西华师大曾洪伟教授翻译的哈维代表作《城市的权利》,四川省社科院潘纯琳研究员翻译的《戴维?哈维》,以及四川大学博士生叶家春翻译的索亚的《城市的空间书写》。
专题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关键词研究”由六篇论文构成。文章立足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总体格局和实际发展状况,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家的思想建构为核心,紧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关键命题进行系统阐释,力图全面搜集、整合、提炼相关核心概念,以期对现今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关键词研究有所推进。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毛娟教授对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关键词按不同论域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辨析,包括原发性概念、基础性范畴、现代-后现代变迁中的关键词研究等,为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指南。西华师范大学刘进教授在《“空间转向”视域中的西方传统观念》中对空间观念的流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揭橥了这一历程对理解西方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空间转向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其他几篇论文分别就“时空压缩”、“都市革命”、“后现代地理学”、“第三空间”等重要概念进行阐发。这些关键词意涵丰富,是深入理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重要突破口,值得深入挖掘。
专题四“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艺体验”由六篇论文组成。该专题依据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相关资源,以其考察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历史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范式与文艺体验的深刻演变。华东师范大学罗岗教授在参考多位上海市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上海开埠以后所形成的殖民空间进行了考察,认为上海租界就是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的”一个符合资本逻辑的新社会空间。其他研究论文将中国的“广场舞”、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废墟影像、新媒体艺术的后现代体验纳入了讨论范围,尝试将空间理论运用于中国特有的审美体验、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阐释,力图提供全新的理论思考范式和阐释角度。其中,课题组成员杨致远博士的论文《碎片“一瞥”的现代性批判——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废墟影像》,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专题五“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艺术问题研究”由六篇论文组成。该专题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时空压缩”等重要范畴为出发点,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语境下艺术空间的内涵以及由此引发的独特审美体验。“政治性”与后现代艺术的呈现,空间理论下的后现代音乐,德?昆西的博物馆研究,后现代语境下的“新纪录电影运动”,贾樟柯的电影和视觉艺术中的空间理解与空间表现形式,这些文章大多将中国艺术问题置于新的理论视野中,致力于对它们进行创新性的阐发。
上述五个专题所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本课题中具有原发性和创生性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的阐释,也有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下考察文学和艺术中的空间表现问题,体现出了鲜明的理论色彩和研究取向。课题组力求在把握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脉络和精神内核的前提下,继续从空间理论的重要文献的译介和研究、“文论-空间”思考模式的建构、空间批评理论的本土创造性转化等几个方面寻求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以推动我国文艺理论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3)2016年6月10日,阎嘉教授携课题组核心成员到南京大学参加国际会议“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空间问题”专题工作坊,并同美国著名地理学者戴维?哈维进行学术研讨
戴维?哈维教授是当代西方地理学家中以思想见长并影响极大的一位学者,不但在地理学领域影响深远,而且是一位擅长跨学科研究的专家。他的学科立脚点是人文地理学,但其学术视野及思想内涵则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以地理学思维之长见人文社会之短,是哈维治学的主要特点。他从1969年以来坚持写作,其作品涉及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在本项目申报之前,阎嘉教授已经发表数篇核心论文对哈维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做了梳理和概括,并翻译了哈维的著作《后现代状况》及其他重要文章。
在由阎嘉教授撰写的《戴维?哈维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传统》、《现代性的文学体验与大都市的空间改造——读戴维?哈维的〈巴黎,现代性之都〉》等论文中,以及在专著《马赛克主义:后现代文学与文化理论研究》,作者通过研究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文学问题的阐释和个案分析,力图勾勒和概括出新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文学、文学理论和批评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原则,从而为建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学观、文学理论做出努力,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自己的见解。而以戴维?哈维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传统增添了历史-地理唯物主义的新方向。哈维等人所建构的空间理论及其阐释框架,为解释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在专题讨论中,除哈维教授做主题发言外,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谢尔茨教授、四川大学阎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人民大学唐克扬副教授等学者与南京大学哲学系、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单位的众多学者共同讨论空间问题理论,特别是就当代中国的空间问题进行跨学科的观点交锋和深入对话。阎嘉教授发表了“农家乐:一个中国式的休闲和审美空间”主题演讲。在阎嘉教授和哈维的此次交流中,他们就西方批判理论中的空间问题和中国空间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这些问题的阐释也将给课题组更多的启示,为项目的深入执行提供最新,最权威的参考和指导。
此次国际的会议的相关内容,在南京大学新闻网上有详尽的报道。
(4)项目的四个子课题正在按计划进行,并接到多家国内知名CSSCI刊物的邀稿,预计从2017年底到2018年初,有至少10篇文章陆续发表
子课题一以新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译介和整理为中心,最终以文献读本和重要著作翻译的形式。目前,课题组成员已经完成大部分的资料收集工作,正在进行进一步的文献整理,并密切关注国际最新文章的收录工作,为正式的译介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子课题二着重研究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发展中的贡献和地位,旨在具体阐明“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空间-文论”在理论建构方面的突破和创新。相关的论文撰写和文献整理正在有序的进行中。
子课题三则将聚焦于新马克思主义运用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时空压缩理论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体验的分析,并集中关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艺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表达的问题。课题组成员已经同国内专家进行多次学术研讨,并正在着手论文的撰写工作。
子课题四以关键词研究的形式深入到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中,在紧扣空间-文论的理论架构和内涵的前提下,明确勾勒出该理论框架的基本结构和关节点,从而呈现其发生点、重点和焦点,重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考察角度。目前,课题组已经召开学术讨论会议数次,并在有关专家的评估下,确定了新马克西主义视域下,和空间-文论的理论架构和内涵紧密联系的关键词词条若干,对关键词的阐释工作也将以论文和专著的形式在专家的带领下按计划进行。
(5)2017年秋季,课题组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共同讨论项目涉及的的核心议题: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的相关议题。
将围绕四个子课题展开更深入的研讨,并就项目进行的情况和预期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商讨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2016年6月10日,阎嘉教授携课题组成员核心到南京大学参加国际会议“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空间问题”专题工作坊
此次会议由南京大学高研院主办,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对空间问题理论作了全方位的探讨。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本土的城市空间、地理环境、地缘政治等问题不但日益凸显,更是引起国外学者的密切关注。据课题组的调研发现,南京大学在高研院的组织下,早在2009年哲学系、历史系、社会学院、建筑学院、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等众多单位的文理科学者就组成“城市空间”研究跨学科团队,2010年为本科生开设“空间与现代性”选修课,并与剑桥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学术合作联系。2012年,以哲学系胡大平教授为首的团队顺利获得“空间批评”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支持,为空间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阎嘉教授在和南京大学高研院院长周宪教授及胡大平教授的交谈中,就新马克思文论和空间理论的研究做了经验交流和心得分享。
在工作坊专题讨论中,国际著名地理学者、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特聘教授戴维?哈维教授作“价值实现危机与日常生活政治”的主题演讲。除哈维教授做主题发言外,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谢尔茨教授、四川大学阎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周尚意教授、人民大学唐克扬副教授等学者与南京大学哲学系、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等单位的众多学者共同讨论空间问题理论,特别是就当代中国的空间问题进行跨学科的观点交锋和深入对话。
阎嘉教授发表了“农家乐:一个中国式的休闲和审美空间”主题演讲,通过对中国特有的农家乐的个案分析,阎嘉教授试图说明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中,随着消费社会的兴起,“农家乐”作为一种具有浓厚中国本土色彩的特殊社会空间,作为一种中国式的消费方式和审美文化,在短时期内正以人们未曾注意过的趋势迅猛发展。它所产生的语境恰好是在全球空间和时间快速压缩与重组的时代潮流之中,它所产生的根源来自中国民间社会的自发性,而其典型特征则是在改革开放的情势下,中国式的消费文化与外来消费文化在中国本土在地化的产物。“农家乐”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公共消费空间”,也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消费和审美的空间。它所建构的特定“场域”,在中国特殊的社会生活关系中具有独特的沟通人际关系的作用,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求意义和快乐的一个重要源泉。“农家乐”所带来的中国式消费文化及其流行,已然形成了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中国式“休闲审美意识形态”。
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研
为配合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本课题组成员以国内外知名高校学府及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形成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对有影响的国内外著名空间理论专家开展人物访谈、有针对性地与国内外相关学术团体进行座谈、组织与参加与课题相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定期召开与参加同课题相关的学术会议
课题立项后,每年以主题研讨、课题报告和专家座谈的形式召开各类学术会议,推进课题研究。同时,资助课题组成员参加国内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术会议,进行交流研讨。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严格按照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的要求报送《工作简报》,时至今日已经报送两次,分别为项目的开题报告会和第一阶段的成果简介。
在第一阶段的成果中,即CSSCI来源集刊《中外文化与文论》第34辑以专辑的形式集中发表,2016年10月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有三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具体为:
阎嘉:《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论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
赖永兵:《佩里?安德森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杨致远:《碎片“一瞥”的现代性批判——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废墟影像》,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存在的问题:部分课题组成员来自不同高校,承担大量教学工作,在时间与精力上存在较大的压力。
改进措施:针对以上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通过课题组成员自身的调节,解决教学与科研的矛盾,或者通过增加课题组成员解决科研力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加强老师之间的学术交流,随时互通有无。
研究心得:一方面,课题组成员科研水平与研究能力的不断提高。通过本课题主题、框架、思路的确立,课题组成员在各自的学术兴趣和专长中凝练了研究方向,整体科研实力得到加强,发表了诸多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可以从取得的项目阶段性成果中得到确证。另一方面,学术观点的深入提炼,使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影响力不断增强。通过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空间理论的研究,最终是为了推动在中国本土学术界的创造性转化,推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不断发展。
意见建议:对于课题的研究成果加大支持力度,如在获得出版资助、入选文库以及获奖评比等方面多加支持。
二、研究成果情况
1、阎嘉教授的《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论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
2、“西方新文论与空间理论的理论建构和突破创新”论文专辑
该专辑由六篇论文构成。这一专题试图勾勒出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发展和演变的基本轨迹,以及这种理论在当代语境下的突破和创新中不断衍生的新思路和新见解,并最终揭示隐含其中的深刻的社会、文化诉求,乃至政治批判精神。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周宪的《从空间迷狂走向空间协商》,立足于今天中国的城市空间生产,讨论了这一生产中主体对空间的迷狂现象,从变革性/破坏性冲动、新异化冲动、超规模冲动三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具体分析,并从“空间协商”的角度展望了改变这一现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张意借助戴维?哈维的“空间矩阵”、“创造性破坏”、“空间实践”等思想,通过考察18-19世纪英国的“如画风景”思想,阐释了“风景”背后所蕴含的风景与资本的深刻逻辑关系,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美学的复杂内涵。这一专题中的其他论文《空间矛盾、阶级关系与叛逆的城市——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巴黎公社的空间阐释》、《资本的空间化:垄断地租、集体符号资本与迪尼斯化》、《佩里?安德森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维希留速度政治学视野中的身体、空间》,都对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中的许多重要理论命题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阐释。其中,《佩里?安德森视域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化》一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研究》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3、“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文献翻译和整理”论文专辑
该专辑由两篇论文和五篇译文组成。本专题选择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中的重要文献加以系统的梳理、译介和研究,并试图呈现这些理论资源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文论的建设性意义。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胡大平对哈维的《资本的界限》(The Limits to Capital)这一具有理论奠基性质但却未引起学术界充分重视的经济学著作,进行了具有开拓意义的研究,以期推动有关研究的深入。列斐伏尔的《空间与政治》一书的译者暨南大学翻译学院教师李春在译后记中,对列斐伏尔的生平、主要著作以及《空间与政治》一书中的重要篇章作了相关说明,以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此外,该专题还收录了一些重要的原典性文献的翻译,其中包括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怀玉据法语节译的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四川大学阎嘉教授翻译的哈维回忆录《追忆与冀望(二)》,西华师大曾洪伟教授翻译的哈维代表作《城市的权利》,四川省社科院潘纯琳研究员翻译的《戴维?哈维》,以及四川大学博士生叶家春翻译的索亚的《城市的空间书写》。
4、“西方新马克思主义文论与空间理论关键词研究”论文专辑
该专辑由六篇论文构成。文章立足于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总体格局和实际发展状况,以问题为导向,以理论家的思想建构为核心,紧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关键命题进行系统阐释,力图全面搜集、整合、提炼相关核心概念,以期对现今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关键词研究有所推进。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毛娟教授对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关键词按不同论域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辨析,包括原发性概念、基础性范畴、现代-后现代变迁中的关键词研究等,为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指南。西华师范大学刘进教授在《“空间转向”视域中的西方传统观念》中对空间观念的流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揭橥了这一历程对理解西方20世纪中后期开始的空间转向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其他几篇论文分别就“时空压缩”、“都市革命”、“后现代地理学”、“第三空间”等重要概念进行阐发。这些关键词意涵丰富,是深入理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重要突破口,值得深入挖掘。
5、“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艺体验”论文专辑
该专辑由六篇论文组成。该专题依据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相关资源,以其考察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历史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范式与文艺体验的深刻演变。华东师范大学罗岗教授在参考多位上海市专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上海开埠以后所形成的殖民空间进行了考察,认为上海租界就是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的”一个符合资本逻辑的新社会空间。其他研究论文将中国的“广场舞”、中国当代电影中的废墟影像、新媒体艺术的后现代体验纳入了讨论范围,尝试将空间理论运用于中国特有的审美体验、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的阐释,力图提供全新的理论思考范式和阐释角度。其中,课题组成员杨致远博士的论文《碎片“一瞥”的现代性批判——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废墟影像》,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影视艺术》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6、“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艺术问题研究”论文专辑。
该专辑由六篇论文组成。该专题以“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时空压缩”等重要范畴为出发点,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语境下艺术空间的内涵以及由此引发的独特审美体验。“政治性”与后现代艺术的呈现,空间理论下的后现代音乐,德?昆西的博物馆研究,后现代语境下的“新纪录电影运动”,贾樟柯的电影和视觉艺术中的空间理解与空间表现形式,这些文章大多将中国艺术问题置于新的理论视野中,致力于对它们进行创新性的阐发。
上述五个专题所涉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既有对本课题中具有原发性和创生性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的阐释,也有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下考察文学和艺术中的空间表现问题,体现出了鲜明的理论色彩和研究取向。课题组力求在把握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脉络和精神内核的前提下,继续从空间理论的重要文献的译介和研究、“文论-空间”思考模式的建构、空间批评理论的本土创造性转化等几个方面寻求理论上的突破和创新,以推动我国文艺理论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