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现代归纳逻辑的新发展、理论前沿与应用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08日10:1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可另加附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执行情况

(1)稳步推进项目执行计划,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和充实了子课题内容、负责人和成员。拟定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归纳逻辑的新发展、理论前沿和应用研究》实施计划”,规定了科研工作的方法、步骤、完成时间等。根据科研情况变化调整了子课题成员,吸收两名海外博士加入团队,调整了两名子课题组责任人。在与两位子课题负责人签订了合作研究合同后划拨了部分子课题经费。

(2)开展了较深入的调研并聘请了一批咨询专家。到北京、浙江、上海、四川、云南等地访问有关专家,聘请中国社科院哲学所邹崇理等8名咨询专家,委托其开展咨询和指导工作。

(3)已召开两次有关课题的学术研讨会,目前正准备召开“2017全国归纳逻辑学术研讨会”,由中国逻辑学会归纳逻辑专业委员会、云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主办和承办,这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归纳逻辑学术大会。

(4)目前已在有关期刊发表论文26篇,其中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篇。另有多篇论文已被重要期刊录用即将发表。

完成任务

(1)“归纳逻辑历史新发展研究”

已经发表论文有:《亚里士多德归纳逻辑探赜》、《柏拉图之“分音符”与亚里士多德之辩证法》、《归纳逻辑思想的演进与新发展》、《海外汉学家视野中的中国古代逻辑》、《中国古代推类思想的模型论刻画》、《中国“推类”逻辑的归纳特性剖析》。

(2)“归纳逻辑哲学前沿研究”

已经发表的论文有:《论逻辑真理的范围》、《类比推理辩护的常识模型困境及其解决策略》、《戴维森的信念、真理与怀疑论》、《关于奎因的本体论标准的批判》、《语义悖论、直观悖论和决策悖论——关于悖论的分类和解决》、《康德目的论与当代心灵哲学》、《评蒯因的自然化认识论及其规范性》、《科学辩护的辩护:从人工智能中的溯因推理看》。

已经录用即将发表的论文有:《概率解释述评》(科学?技术?社会,2018)

(3)“归纳逻辑理论前沿研究”

已经发表论文有:《视觉溯因的逻辑与认知问题初探》、《基于溯因推理的信念修正理论初探》、《认知心理学视野中的逻辑》、《从蒙提霍尔问题看认知计算》、《新归纳之谜的谜结是什么?——逻辑、确证与语用的多重视角》。

已经录用即将发表的论文有:《基于概率结构的钮科姆难题消解方案》、(2017年9月发表)《类比推理的形式化及其标准》、(2018)《对非精确概率理论的反思》(2018)、《精确概率理论的困境与出路》(2018)

(4)“决策、博弈的归纳逻辑研究”,时间过半研究任务接近完成一半。

已发表的论文有:《逻辑的“博弈化”概念分析 》、《判断聚合理论述评——关于社会选择理论的一种新进展 》。

已经录用即将发表的论文有:《Extending Incomplete Information Games with Imprecise Probabilities 》(2018,拟在国外期刊发表)。

(5)“归纳逻辑应用研究”,时间过半研究任务接近完成一半。

已发表论文有:《基于逻辑程序的逻辑信息系统 》、《大数据推理的归纳逻辑基础 》、《也谈人与机器如何相处——与翟振明教授商榷》。

已经录用即将发表的论文有:《人工智能视野中的局部语义》(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年11月发表)、《语境形式化中的演绎与归纳——局部语义考察》(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年10月发表)、《射数代数与聚类——关于局部语义的一些一般性观察》(逻辑学研究2017年12月发表)。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文献资料调研。

我们的资料调研以通过图书馆系统和互联网的文献检索等为主。收集文献资料,了解国际上有关研究中心、网站分布与基本情况。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文献分析和编译工作。通过资料分析、编译与消化,我们掌握了该研究领域国内外的主要成果。课题组拟定了调研大纲,任晓明等分别到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大学进行调研,征求有关专家对开展课题研究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搜集了不少国内外文献。课题组其他成员还到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广州等地访问有关专家,咨询有关问题,开展课题合作研究工作

动态调研

以会议、访问和邀请讲学为主。我们邀请国内多名归纳逻辑研究专家来校访问讲学,展开课题合作与探讨。到北京和其他地方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宣读有关专题论文,使得研究工作精益求精。课题组任晓明、陈晓平等分别到北京、武汉进行研究动态调研。

举办学术研讨会

2016年10月13-15日课题组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哲学院大楼318多功能厅召开“2016归纳逻辑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26人参会,21人作学术报告。

2017年5月22-24日课题组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哲学院大楼317多功能厅召开“归纳、认知与文化研讨会”。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天津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25人参会,20人作学术报告。

目前,正在筹备8月15至18日在云南师范大学召开的“2017全国归纳逻辑学术研讨会”,开展重难点问题集体攻关。预计将发表一批高质量的论文。

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

课题组成员在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共26篇,其中在CSSCI入选核心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3篇。另有多篇论文已经收录,将在年内公开发表。已经发表的中期成果已完成研究计划规定的任务。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2016年10月14日课题组在南开大学津南校区哲学院大楼317多功能厅召开“现代归纳逻辑的新发展、理论前沿和应用研究开题报告会”

(2)2017年3月,经与全国社科规划办的肖同志联系,课题组负责人任晓明报送专稿,题目是“现代归纳逻辑的新发展”。拟在《光明日报》或《中国社会科学报》采用。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主要问题

(1)尽管目前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但在在国内权威期刊发表的论文不多;各子课题组研究进度和成果的数量质量不够均衡,整体推进、保质保量、多出精品,是我们今后的奋斗目标。

(2)在理论前沿的突破方面还有待深入,在应用研究方面还有待拓展,尤其是归纳逻辑在高科技领域的应用研究还有待拓展深化。

(3)对国际上归纳逻辑理论前沿的调研还做得不够,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较少。

(4)“归纳逻辑文献信息库”建设和数据库建设虽然已有初步规划,但有待加快实施。

改进措施

(1)拓展和深化理论前沿和应用研究的范围,以包括“语境形式化、类比推理形式化研究”等前沿问题;拓展和深化应用研究的范围,新增“归纳逻辑在深度学习和知识创新中的应用研究”的专题。

(2)拟增加“中国古代归纳逻辑思想研究”子课题,加强对中国古代归纳逻辑思想的研究,为确立中国风格的归纳逻辑研究体系奠定基础。

(3)加强国际调研、交流和合作。具体措施包括出国调研国外最新研究动态;引进海外归国博士加入课题组,邀请国外归纳逻辑研究专家来华讲学,举办或协办国际研讨会,在国际上重要期刊发表更多论文。

(4)加大人力和资金投入,加快“归纳逻辑文献信息库”建设和数据库建设。

5、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经费缺口问题

(1)需要向外校子课题组划拨课题合作经费。本项目除了已向外校子课题组划拨合作经费20余万之外。至少还有20万课题合作经费正在申请划拨到外校。课题组经费缺口较大。

(2)用于数据库建设和国际学术交流和调研所需经费较多,需要得到经费支持。

二、研究成果情况

《中国“推类”逻辑的归纳特性剖析》(任晓明、刘川著,论文)

基本内容:该论文主要探讨中国古代“推类”的最根本特征是什么的问题。

主要观点:在我们看来,回答中国古代有没有归纳逻辑的问题,取决于我们是从什么视角看中国古代逻辑。从逻辑与文化的视角看中国逻辑,我们就需要考虑中国逻辑自身的特质。中国逻辑就不能简单比附西方逻辑。更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有没有逻辑的问题取决于我们的逻辑界定和范围。如果我们所说的归纳逻辑既包含枚举推理,又包括类比推理等,那么中国古代有无归纳逻辑的问题不难回答。实际上难于回答的是,如果中国古代的确存在归纳逻辑,那这种逻辑与西方归纳逻辑是什么关系,存不存在“中国归纳逻辑”这样一种特殊类型的逻辑学?

如果我们以西方逻辑为唯一参照,纠结于中国古代有没有像西方归纳逻辑那样的归纳逻辑,那就很可能得到中国没有归纳逻辑,甚至根本没有逻辑的结论。为此,我们应该转换思路,回到中国逻辑本身,探讨中国古代有没有归纳逻辑的问题。转而探讨中国古代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是什么。这就使有没有归纳逻辑的问题变成是什么样的逻辑的问题。

著名逻辑史学家安东?杜米特留回答了这一问题。在《逻辑史》(History of Logic,1977)第2章中,他重点探讨了中国古代归纳逻辑思想。在他看来,中国古代哲人的悖论性判断只能由一组非形式判断来澄清。这种非形式判断构成了一种推类。按照通常的逻辑,这并不构成悖论性判断,因为任何悖论性判断都不过表示一种或显或隐的推理。这组隐含的推理要求对经验实在的本体论基础进行直观的渗透。他赞同一些欧洲汉学家的观点,认为中国逻辑中所说的推类实际上是一种“渗透性归纳”(penetrating induction)。这种渗透性归纳不意味着从特殊过渡到特殊,而在于通过特例确立普遍规则。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的主导推理类型是推类,它是一个相对系统的逻辑理论。从归纳逻辑的共性来看,如果推类是归纳推理,那它就应该具有归纳推理的最根本特征,即或然性。不难看出,推类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推导具有或然性而没有必然性。因此,推类不是演绎推理,而是归纳推理。换言之,中国古代逻辑中如果有归纳逻辑,那就是推类。既然推类是中国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那么可以说中国逻辑的主体是归纳逻辑。从归纳逻辑的个性看,亦即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看,这种推类形式又有其特殊性。虽然从推类上能够看到类比推理的影子,但是它不同于西方的类比推理,是一种隐含的推理,能够实现“对经验实在的本体论基础进行直观的渗透”。

对中国古代“推类”的逻辑特性是什么的问题,我们的回答是:既然归纳推理的最根本特征是或然性,而推类的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推导关系只有或然性而没有必然性,那么,推类不可能是演绎推理,只能是归纳推理。从文化的角度看,这种推类又有其特殊性。虽然从推类上能够看到类比推理的影子,但是它不同于西方的类比推理。

我们认为,中国古代推类不同于西方归纳推理的特点是:第一,它重视内容上的意会,暗示性甚于明晰性;第二,它不是价值中立的,而是渗透了价值的特殊归纳推理;第三,它是基于非外延关系的推理;第四,它不强调形式的正确性,重视非形式的合理性。

学术价值、社会影响:论文讨论了中国古代“推类”的最根本特征是什么的问题。论文对中国古代推类的逻辑性质做了深层次的反思,并探讨了中国古代推类不同于西方类比推理的特征。论文批评了“据西释中”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主张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古代推类,采用了中西方不同视角研究中国逻辑的比较研究方法,这对于我国归纳逻辑研究本土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研究的特点是把逻辑历史研究拓展到历史文化研究的更广阔视野中,不仅研究归纳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逻辑特性,而且探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不同逻辑的特性,视角新颖,观点具有开创性,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