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皮锡瑞《经学通论》注释与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2017年12月08日09:56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按照项目原定研究计划,前两个阶段到2017年12月为止,主要工作是:首席专家与各课题组共同制定《经学通论》注释体例(试行);各课题组根据注释与研究工作的实际需要,搜集、整理原始文献与研究资料,并分卷注释《经学通论》,到2017年底时首席专家与各课题组召开研讨会,对注释体例加以修正、完善,形成共同遵守的操作规范;各课题组对注释与研究工作提出更加明确和细化的要求,调整并确定工作思路与书稿章节。目前整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基本上按照上述计划步步推进,符合立项时拟订的进度要求。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项目于2016年3月顺利开题,听取相关专家意见,对研究内容略有补充,课题组成员小有调整,之后研究思路更为明确,工作方案更为细化。

其二,项目组于2016年3月召开第一次工作会,吸取了匿名评审专家、开题特邀专家的建议,各子课题经过小的调整后分工更为合理、明确,拟定了项目整体工作时间表和经费分配方案、发表阶段性成果的奖励方案。事后,首席专家与各子课题组负责人签订了聘任协议书。

其三,完成了“《经学通论》注释体例”(试行),课题组成员开始试用,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作了补充、修正。

其四,完成了《经学通论》全书30万字的全新点校,为注释工作提供了目前为止最好的工作本,并采纳评审专家的意见将其先行出版(中华书局2017年5月出版简体字版,年底出版繁体字版)。

其五,搜集了原始文献和部分研究资料,特别是张涛博士找到日本学者多年前做的《三礼通论译注》稿本;各个子课题组也大体完成了各卷注释条目的摸底、分类,《春秋》卷、《尚书》卷、《诗经》卷已完成注释样稿。

其六,本项目研究的主体为注释,对《经学通论》单篇文字的注解、评述很难单独发表,但仍有数篇背景性、综合性研究的论文被《中国哲学史》、《学术研究》、《中国经学》、《社会科学战线》等刊物采录,今年内可陆续刊出。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项目组成员分头在长沙、北京、天津、南京、上海、台北、日本京都等地图书馆查阅、复制了原始资料,购买了国内外出版的一些重要研究论著,并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其中重要的会议与交流如下:

其一,2015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项目所在单位主办“中国经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国际高层论坛,首席专家吴仰湘教授提交《皮锡瑞前期经学研究中的今文学趣向》,并以摘要形式刊于2016年2月29日《光明日报》国学版。

其二,2016年6月24日至26日,项目所在单位主办“中国礼学文化论坛”,首席专家吴仰湘教授负责筹备会议,项目组两位成员上海社科院张涛副研究员、西南财经大学潘彬副教授应邀参会,期间就项目研究进行交流与沟通。吴仰湘教授又与前来参加会议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方向东教授、王锷教授等就本项目研究进行交流。

其三,2016年3月、10月、11月,项目所在单位先后特邀台湾大学夏长朴教授、复旦大学古籍保护中心吴格教授、浙江大学哲学系董平教授前来访问或讲学,首席专家吴仰湘教授参加接待,分别赠送点校的《皮锡瑞全集》、《孝经郑注疏》,并就《经学通论》点校、注释与研究中的具体问题征询意见,获得有益启示。

其四,2016年11月,首席专家吴仰湘教授应邀到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参加“战后台湾的经学研究第四次学术研讨会”,并作为期两周的访问研究,为本项目搜集到一批海外资料,期间专门与项目组四位成员蒋秋华(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蔡长林(中国文哲研究所副研究员)、陈恒嵩(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许华峰(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座谈,商量项目进展与注释体例等细节,并专程拜访著名经学史研究专家林庆彰(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诗经》研究专家杨晋龙(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请教《经学通论》校注、民国经学教育问题研究。

其五,2017年春季学期,本项目《诗经》卷子课题主要承担人、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李霖副教授,应邀到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作为期四个月的访问研究,5月以“文本?结构?经义——《毛诗》的经学世界”为题作学术演讲,6月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作学术讲座,题为“《毛诗》的经学世界:以《大雅?思齐为例》”。

其六,2017年9月15-17日,第七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首席专家吴仰湘教授已提交论文“皮锡瑞前期经学窥略:以稿本《易林证文》为例”。

其七,2017年10月20日起,首席专家吴仰湘教授将赴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作为期一月的访问研究,继续为本项目搜集资料,与在台北的项目组四位成员蒋秋华教授、蔡长林教授、陈恒嵩教授、许华峰教授讨论《经学通论》注释体例、《尚书》卷注释样稿等细节问题。

其八,按照工作计划,预定在2017年12月举行项目组第二次工作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讨论各子课题提交的注释样稿,最终确定《经学通论》注释体例,形成共同遵守的操作规范,以便于下一阶段全面开展注释和研究。同时,将与中山大学历史系桑兵教授合办“经学与经学史研究”学术工作坊,邀请十余位学者作专深的研讨。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其一,开题会

2016年3月27日上午,本项目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行开题报告会,评议组长为全国高校古委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杨忠教授,评议专家有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李存山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政教学院蔡方鹿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黄爱平教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朱汉民教授。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陈湘文副主任、湖南大学副校长杨胜刚教授、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侯俊军教授和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肖永明教授等领导出席开题仪式。各位评议专家依次发言,对项目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研究方法、框架体系、主要特色等作了认真评议,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

其二,项目组第一次工作会

2016年3月27日下午,项目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由首席专家吴仰湘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有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姜广辉教授、陈仁仁副教授、殷慧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吴国武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系叶纯芳副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国学研究所潘斌副教授,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李霖博士,以及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冯茜、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博士生杨潇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硕士生胡媛等。会议持续将近三个小时,主要讨论如何吸收评议专家的意见,进一步完善项目研究方案,并就项目的整体进度安排、子课题人员调整与任务分配、课题经费的分配标准与划拨方式等重要问题达成共识。

其三,本项目的开题会和第一次工作会相继得到湖南大学新闻网、凤凰网国学频道的报道。

其四,此前感觉项目研究未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没有向国家社科办报送材料

今年5月中华书局出版了全新点校本《经学通论》简体横排版,被列入规格极高的“中华国学文库”,是本项目非常有代表的中期成果(书中扉页已标注),最近已报送工作简报《百年经典焕新貌:皮锡瑞〈经学通论〉全新点校本出版饷世》,同时撰写了一篇学术性的总结,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

其五,中华书局将全新点校本《经学通论》首印6000册,首席专家又分别向海内外文史哲等学科著名学者40余人寄赠该书。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因第一次经费全部拨付到项目首席专家所在单位,后来要将部分经费转拨到各子课题负责人所在学校时,遇到困难,直到现在仍未完成转拨,对于各子课题组的工作造成较大影响,也使得整个经费难以报销,目前留存经费较多。

自2016年来,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有较大变化,对项目研究带来较多便利。而本项目的经费预算制订于2015年,因此迫切希望按照现有科研经费管理政策,重新调整经费预算(详后)。

二、研究成果情况

1、吴仰湘:《经学通论》全新点校本,30万字,中华书局2017年5月精装出版

《经学通论》既是皮锡瑞个人一生经学研究的晚年定论,也是他全面总结古代经学、开启近代经学通识教育的精品力作。因此,这本深入浅出的经学教材,自刊行以后长盛不衰,迄今仍是引导人们进入中国经学殿堂的入门读物,乃至被列入高校文科院系研究生的必读书目。

1907年,《经学通论》由湖南思贤书局初刊,后收入《师伏堂丛书》、《皮氏八种》,并被多次影印。1920年,商务印书馆依据初刻本,添加句读,略作校正,以铅字排印,相继列入“万有文库”、“国学基本丛书”,流传较广。1954年,中华书局采用《国学基本丛书》本纸型重印,以挖改方式校正了少数讹误。此校印本后来多次重印,海外各地亦屡有翻印,畅行至今。近些年来,对《经学通论》整理,又相继有潘斌选编的《皮锡瑞儒学论集》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周春健的校注本(华夏出版社2011)和本人主编的《皮锡瑞全集》本(中华书局2015)。

此次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吸取以往各种整理本的长处,重新作了一次全面、精细的点校,先行出版以饷世。本次点校以思贤书局刻本为底本,以《皮锡瑞全集》本为工作本,从断句标点、覆检引文、比对异文、校正讹舛等方面,对《皮锡瑞全集》本中存在的误校、漏校等作了纠补,总计大小改动100余处,增补或改订校记20余条,使该书点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可谓后出转精,形成《经学通论》行世百余年来最为精善的版本,使百年经典焕发出崭新的风貌。

根据出版计划,全新点校本《经学通论》分繁体竖排和简体横排两种版式印行。此次印行饷世的是简体版,列入中华书局“中华国学文库”,首印6000册。下半年继出繁体版。全新点校本《经学通论》的推出,对于普及经学知识、推进经学教育,必将大有裨益。

2、吴仰湘:《清儒对郑玄〈孝经注〉的辩护》,1万字,刊《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3期

《孝经郑注》作者问题是中国经学史上一桩公案。郑玄自言注《孝经》,《孝经郑注》自东晋至唐初几度立学,但自陆澄首发难端,陆德明、孔颖达等续加疑辞,刘知几再设“十二验”断言《孝经》非郑玄所注,王应麟继称郑小同注《孝经》。清代汉学复兴,《孝经郑注》作者之争空前激烈,陈鳣、袁钧、严可均、钱侗、侯康、郑珍、潘任、曾朴、皮锡瑞、曹元弼等前后踵继,通过求同、释异的考核证验,寻出《孝经注》必属郑玄的种种内证,同时针对刘知几“十二验”逐一辩驳,又对“郑小同注《孝经》”说予以否定,力翻陈案。这一典型的案例,具体展示出清代汉学持续发展的历程与后出转胜的成就。

3、李霖:《〈秦风?渭阳〉的经学建构》,0.9万字,刊《中国哲学史》2017年第3期

《毛诗》以《诗》系史,疑古者以为去古已远,不足取信;信古者以为承袭有自,绝非造作。本文从前人较少质疑的《渭阳》序入手,在《毛诗?秦风》的结构框架中,认识《渭阳》经说的来龙去脉,从而说明《毛诗》乃至三家诗所系古史,有别于实证史学,而应从经学建构的逻辑加以理解。本论文意在提醒人们对待中国古代经典所应有的态度,尤其是要正确看待经学世界与历史世界的异同。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