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于2015年11月正式立项,到目前为止(2017年8月),研究工作已经进行了一年半多时间。在此期间,课题组按照原定研究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非常好,已完成项目预计的所有中期成果,包括一系列论文和专著《认知语言学》(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等。具体而言,从立项开始至2016年12月,课题组已经完成相关文献的搜集、分类整理和综述,以及语料的搜集和小型语料库的建设工作,已经按质按量地完成了2016年年度计划。2017年1月至今,课题组在执行2017年年度计划,正式开展各子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进展非常顺利,已经完成本年度大部分计划内容,各子课题组研究已经产出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下半年课题组成员将再进行集体研讨,商讨并及时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研讨整合现有阶段性成果事宜。照此进度,课题组将提前完成2017年年度计划。
各子课题研究工作开展情况具体如下:
子课题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批评与建设。该子课题统领其他子课题,与其他子课题是“总——分”关系。因此,其研究工作的开展贯穿于其他子课题的始终。按照子课题原定计划,课题组已经搜集并整理了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相关文献,建立了分类文献库,并编辑出版了Cognitive Linguistics:A Reader(《认知语言学读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年),完成了书稿《认知语言学关键词》(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前者收录了20篇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经典文献,内容包括概念与概念化、构式语法、象似性、概念整合、语言习得与语言演化等;后者对认知语言学中的关键概念进行了界定和统一。目前课题组正在开展第二阶段工作:系统考察和评价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理论,分析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价值和局限。对认知语言学理论批判和反思已经取得了重要成果“认知拓扑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CSSCI),该文整合了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拓扑学的相关理论,提供了认知语言学未来研究的思路。此外,还完成了另一项成果“社会认知语言学论的理论思考”,从社会认知角度思考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出路。
子课题二:认知语义学理论与汉语的认知研究。该子课题聚焦认知语义学理论和汉语的认知语义研究,围绕着这两个工作重心,课题组按照子课题原定计划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已经完成认知语义学研究的相关资料搜集工作,构建了认知语义学研究的分类资料库;(2)对认知语义学理论已有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完成对研究所涉及问题的文献综述工作,反思了认知语义学部分理论,发表了论文“Systematicity and Complexity of IDEA Metaphors in Chinese”(Metaphor and Symbol 2016年第4期,SSCI),完成了论文“语义的百科知识观”和“互动中的心智:走向广义认知观”;(3)针对汉语的具体语义现象开展认知语义研究,发表了论文“概述回指的概念整合分析”(《外国语文》2016年第5期),完成了专著《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与意识形态》和论文“具身认知下隐喻性话语的工作模型”、“通感隐喻的概念整合分析”等。
子课题三:认知语法理论与汉语的认知研究。该子课题主要围绕认知语法理论的批判、反思与重构和汉语各种事体类和关系类语言单位的认知语法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按照子课题原定计划,课题组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已经完成认知语法研究的相关资料搜集工作,构建了认知语法研究的分类资料库;(2)针对课题所涉及的具体语言现象,已经完成相关语料的搜集,建立了小型语料库;(3)对认知语法理论已有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完成对研究所涉及问题的文献综述工作,反思了认知语法理论;(4)针对汉语的具体现象和问题开展认知语法研究,如汉语成语和运动事件等现象和时间性、及物性、主观化、语法化等问题,发表了论文“英汉词项时间性编码的差异:认知语法视角”(《现代外语》2017年第3期)、“对称型汉语成语的自主/依存框架语义模式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年第3期)、“认知语法框架下的主观化和语法化”(《外语教学》2017年第3期)、“及物性研究:回顾与思考”(《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完成了论文“The Adventure of A Third Way: Motion Events in Mandarin”。
子课题四:构式语法理论与汉语的认知研究。该子课题主要围绕构式语法理论的批判、反思与重构和汉语的基本构式和特殊的、乖戾的构式语法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按照子课题原定计划,课题组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已经完成构式语法研究的相关资料搜集工作,构建了构式语法研究的分类资料库;(2)针对课题所涉及的具体构式,已经完成相关语料的搜集,建立了小型语料库;(3)对构式语法理论已有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完成对研究所涉及问题的文献综述工作,反思了构式语法理论,完成了论文“进化论视角下的构式适应性与扩展适应性研究”、“变换、转换语法与构式语法的非转换观”、“构式与语用:构式语用学探索”、“构式的认知理据研究”等;(4)针对汉语的基本构式和特殊、乖戾构式等开展构式语法研究,如“即使 X,也是Y”构式、分裂构式等,发表了论文“‘即使 X,也是Y’句式的认知识解”(《外国语文》2015年第6期),完成了论文“从信息结构视角看‘指别类’汉语分裂构式的句式构造”。
子课题五:历时认知语言学与汉语演化的认知研究。该子课题主要围绕历时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构建和汉语具体句法语义现象的历时认知研究两个方面展开。按照子课题原定计划,课题组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1)已经完成语言演化研究的相关资料搜集工作,构建了分类资料库;(2)针对课题所涉及的词汇、常见汉语构式、乖戾构式等,已经完成相关语料的搜集,建立了小型语料库;(3)完成对研究所涉及问题的文献综述工作,对现有语言演化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批判反思,构建了历时构式语法理论,发表了论文“论构式化的基本特征”(《外语研究》2017年第3期)、“构式化:历时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路径”(《现代外语》2016年第6期),完成了论文“试论构式化的概念及其理论发展”和“构式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构式习得的启示”;(4)针对汉语的词汇、常见汉语构式、乖戾构式等开展历时认知研究,完成了论文“基于语料库‘V破’动结式的历时构式语法研究”、“从范畴动态化角度看词汇化与语法化的关系:以汉语‘但是’为例”和“北京话‘X+儿’构式语法化研究”。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查研究情况
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情况。本课题需要调查研究的主要是语料,而我们使用的语料多为自然语言,大都来自现有大型汉语语料库,如国家语委语料库在线(http://www.aihanyu.org/cncorpus/index.aspx)、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http://bcc.blcu.edu.cn/)、北京大学语料库(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等。通过对这些大型语料库的检索,课题组根据具体的研究问题和现象建立了相关的小型语料库,方便开展各子课题组的研究。
另外,本课题所涉的认知语言学本土化理论的建构需要通过神经和心理实验法提供趋同证据,各子课题负责人也已根据子课题的具体需要,运用现有实验设备ERP、fMRI和眼动仪等,开始着手准备理论验证的数据。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情况。本课题所需的文献资料主要通过在线检索、文献传递、直接购买等方式获得。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和合作单位都购买了国内外主流的大型数据库,如CNKI、EBSCO、Elsevier、ProQuest、Springer等,通过这些数据库,课题组可以获得丰富的文献资源。对于一些最新文献资源或者其他无法通过大型数据库找到的资源,课题组通过国家图书馆、国外的出版社和其他机构的文献传递途径或直接购买等方式获取。此外,课题组大部分成员都与国外很多学者建立了密切联系,也通过直接向相关学者索取的方式取得了大量前沿一手文献资料。
课题组根据主题和研究所涉及的具体问题,对搜集的文献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综述,建立了相应的分类资料库。在对文献资料梳理和综述的过程中,课题组编辑出版了Cognitive Linguistics:A Reader(《认知语言学读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7年),并完成了书稿《认知语言学关键词》。
(2)学术交流情况
学术会议。项目立项至今,我们共举办相关学术会议4次,包含开题报告会议、专题圆桌会议和两次大型国际会议。
开题报告会于2016年4月18日举行,会议邀请了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彭宣维教授、西南大学李子荣教授、西南大学杜世洪教授、西南大学成军教授等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与会,听取他们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并制定科学的研究方案,并落实到各子课题组和所有参研人员。
专题圆桌会议于2016年6月10日晚举行,主题是“空间与认知”,会议邀请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卢植教授、魏在江教授、河南大学张克定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陈香兰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张薇薇博士、四川外国语大学姜孟教授、廖巧云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林正军教授、上海海事大学刘国辉教授、西南大学成军教授、杜世洪、杨坤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Dennis Tay博士等20余人,他们中大多数是课题组成员。本次会议主要深入研讨了汉语空间语义范畴的认知研究问题,推进了该重大项目在空间语义范畴方面的认知语义研究和认知语法研究。
2016年6月10日-13日,课题首席专家发起并组织召开了“第五届国际认知语义学研讨会”,主题是“语义认知的多维研究”,会议特邀了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Herbert L. Colston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陆小飞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Dennis Tay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卢植教授、魏在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河南大学张克定教授、牛保义教授、西南大学杜世洪教授等,共有1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聚焦意向图式、概念隐喻与转喻、多义性等认知语义学理论,以及语义的文化认知研究和语义认知的跨语言、跨学科研究,旨在反思认知语义学理论,推进其向前发展,为子课题二“认知语义学理论与汉语的认知研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和条件。
2016年12月9-12日,课题首席专家发起并组织召开了“首届国际生物语言学研讨会”,会议特邀了国际著名生物语言学家Lyle Jenkins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教授、清华大学崔刚教授、四川大学刘利民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朱晓农教授、河南大学刘辰诞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阚显照教授、西南大学刘承宇教授等,共有近1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基于生物学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旨在从生物学的角度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寻找新的出路。该主题建立在课题组对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反思和批判之上,推进了子课题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批评与建设”的深入研究。
学术交流。一方面,课题首席专家及子课题相关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加强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如2017年7月9号-11号,首席专家参加了在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University of Tartu)举办的第14届国际认知语言学大会,并做了题为“A Cognitive Construal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Irony in Chinese”的发言。另一方面,课题首席专家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其所在单位交流讲学。项目立项至今,课题首席专家共组织2届“国际认知语言学论坛”,邀请了国际著名认知语言学家Günter Radden教授、Hans C. Boas教授、Zoltán K?vecses教授和Dilin Liu教授,学术交流主题涵盖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构式语法、框架语义学等。另外,还邀请了著名国际学术期刊主编Sune Vork Steffensen博士,拟于8月23日-25日到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交流讲学。课题首席专家还组织“博雅讲坛”20多场,邀请了国内著名语言学家陆俭明教授、马真教授、蔡维天教授、周流溪教授、胡建华教授、温宾利教授、魏在江教授、冉永平教授、王文斌教授、彭宣维教授、张辉教授、李洪儒教授、张克定教授、刘辰诞教授、张绍杰教授、刘国辉教授、王振华教授等近20人参加交流讲学活动。此外,候选人还受邀到北京、上海、广州、山东、四川、河南、甘肃、贵州等地学校交流讲学。因此,课题首席专家及子课题相关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与国内外专家学者有密切的学术交流和联系,而且学术交流活动非常频繁,这为该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保证。
国际合作。课题首席专家与国际著名出版公司John Benjamins和Springer建立了合作关系,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创办了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认知语言学研究》)和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亚太二语与外语教育学刊》),为该重大项目的顺利开展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平台。课题首席专家还通过组织举办“国际认知语言学论坛”(已举办8次)等学术活动,与包括George Lakoff教授、John R. Taylor教授、Elizabeth Traugott教授、Adele E. Goldberg教授、Mark Johnson教授、Günter Radden教授、Hans C. Boas教授、Zoltán K?vecses教授等在内的国际著名认知语言学家建立了合作关系,或聘请他们做客座教授开展学术研究,或直接与他们合作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与国际学界的交流合作,能够使团队成员更具国际视野,研究思路更加开阔,可以为该重大项目研究成果的质量提供保障,并推进研究成果的国际化,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7年8月5日晚8-10点,课题组在贵州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书院4楼外语学院会议室举行了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华东师范大学何刚教授、山东大学刘振前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卢植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齐振海教授、复旦大学康志峰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刘瑾教授等来自全国各地高校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发布会。会议着重推介了项目开展一年多以来已发表的阶段性成果,包括Cognitive Linguistics:A Reader(《认知语言学读本》)和“论构式化的基本特征”(《外语研究》2017年第3期)、“认知拓扑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英汉词项时间性编码的差异:认知语法视角”(《现代外语》2017年第3期)、“对称型汉语成语的自主/依存框架语义模式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年第3期)、“认知语法框架下的主观化和语法化”(《外语教学》2017年第3期)、“构式化:历时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路径”(《现代外语》2016年第6期)、“Systematicity and Complexity of IDEA Metaphors in Chinese”(Metaphor and Symbol2016年第4期)等12篇论文。这些阶段性成果内容涵盖认知语义学、认知语法、历时构式语法和认知语言学研究新方向的理论建构等,基本囊括了该重大项目所有的研究内容。会议还推介了已完成还未正式出版或发表的阶段性成果,包括专著2部,论文17篇。会议最后,首席专家及与会课题组成员认真听取了与会专家学者对重大项目及阶段性成果的意见和建议。本次会议的会议简讯已于8月8日呈报西南大学社科处。
课题组于2016年4月18日举行了开题报告会,并邀请到了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做开题委员会主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彭宣维教授、西南大学李子荣教授、西南大学杜世洪教授、西南大学成军教授等做开题委员会委员。开题报告会后,课题组根据与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整理出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工作简报”,于5月4日呈报西南大学社科处并转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工作简报概述了重大项目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并详细记录了与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该工作简报已于2016年5月26日、2017年6月23日分别公示于西南大学社科处网站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
2017年7月25日,课题组向西南大学社科处和中国社会科学网呈报了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推介:‘构式化:历时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路径’”的成果推介报道,该成果是历时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首批系统阐述历时构式语法的重要文献。该报道已于7月27日、8月7日分别公报于西南大学社科处网站和中国社会科学网。
此外,该重大项目已发表的一些阶段性成果还引起了中国社会科学网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的关注,论文“构式化:历时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路径”(《现代外语》2016年第6期)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论文“认知拓扑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被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和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虽然项目自正式开始实施以来所有工作进展都十分顺利,但研究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有:
(1)该重大项目由五个子课题构成,分由五个单位合作完成,但由于种种原因,各子项目之间的交流还不够频繁,导致子项目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独立,进一步导致各子项目阶段性成果的相互独立,可能会给最终成果的整合带来一定的不便。
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拟在以后的工作中以三个月或半年为期限,定期开展个子项目的协调碰头会,审查各子项目的工作开展情况,商讨各子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整合问题。
(2)现阶段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虽多,但主题分布相对较散,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系统性。
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拟在以后的工作中采取“确立主题,重点突破”的策略,通过定期召开的专题会议,确定一个研究话题后重点突破,形成专题性、系统性成果。
(3)该重大项目的阶段性成果的推介和发布还不够及时。尽管在项目实施以来课题组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且产出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并未及时推介出来。
为解决此问题,我们拟在以后的工作中安排专人负责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的推介工作,争取及时推介每一项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阶段性成果。
研究心得与意见建议
重大项目的获得对首席专家及其所带领的课题组来说,不仅意味着荣誉,也意味着责任和使命。我们既承担着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课题的责任,也担负着推进认知语言学研究本土化的责任,还肩负着推动汉语认知研究和国内语言学研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使命。这份责任和使命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也是我们勇攀学术高峰的不竭动力。
完成这份责任和使命不仅需要首席专家的领导和努力,也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的通力协作。我们的课题组在开展研究工作时表现了优秀的专业素养、高超的学术水平和强大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开展重大项目的过程中,课题组收获了很多,也进一步认识到我们认知语言学研究和汉语认知研究的不足。
通过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我们深入反思了当前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不足和缺陷,并积极努力探索其未来发展的出路;我们系统考察了汉语体系及汉语研究,与汉语界建立了密切联系,沟通了汉语界和外语界,为我国语言学研究事业架起了沟通协作的桥梁,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深刻意识到,学术研究尤其是国内语言学研究不能只靠“拿来主义”,更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因此,我们希望以此重大项目为契机,切实践行自主创新,努力在汉语的语言事实之上重建或构建一套本土化的认知语言学体系,推进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推动国内语言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5、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该重大项目研究工作正式开展虽然不到两年多时间,但由于研究规模大、任务重、所需资料繁多,经费使用已经接近一半,存在较大缺口。
二、研究成果情况
1、Cognitive Linguistics: A Reader(《认知语言学读本》),2017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该书共精选了20篇有关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性论文,涉及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与概念化、构式语法、象似性、概念整合以及语法化等多个核心的研究话题。所有被选论文都具有“名人、名篇和代表性”的特点。它们均为认知语言学各个研究领域的核心人物撰写,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全方位展示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假设、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为本领域的经典文献,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必读文献,对认知语言学的初学者和研究者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是“外教社学术阅读文库”系列丛书的重要成果之一,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得到广大认知语言学学习者和研究者的青睐,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经典读物。
2、《论构式化的基本特征》,《外语研究》2017年第3期,CSSCI
该文主要论述了构式化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在构式化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认为构式化对构式的形式和意义的演化给予同等关注,呈现出整体性和部分性、网络性和继承性、渐变性和瞬时性、创新性和扩展性等特征。构式化的研究方法从基于使用的动态演化模式和整体的连续体模式考察构式化的总体路径,把构式的图式性、能产性和组构性看成影响构式化的主要因素,调和了语言演化中扩展和缩减之争。该文主张在构式化过程中要处理好构式化与词汇化、语法化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正确看待构式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构式化的基本特征为构式的历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历时构式语法的研究找到了新的方向。该成果是国内首批系统阐述历时构式语法的重要文献之一。
3、《认知拓扑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新趋势》,《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CSSCI
该文将拓扑学的思维和方法引入到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基于认知的拓扑性和语言的拓扑性,创新地提出“认知拓扑语言学”的概念,并系统阐释了认知拓扑语言学的基本内涵、学科定位和主要研究内容等。认知拓扑观是将拓扑学的思维和方法运用到认知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新方法和新趋势。认知拓扑观框架下的认知拓扑语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知拓扑等价观、认知拓扑连通观和认知拓扑连续观等。认知拓扑语言学是在前人对认知的拓扑性和语言的拓扑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其自身的理据性和合理性。其提出不仅有利于认知语言学理论本身的发展,对语言学的相关学科也有借鉴和推广作用。该研究成果已被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此外,据中国知网不完全统计,该成果已被广泛下载和阅读,引起了学界的热议和关注,在学术界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
4、《英汉词项时间性编码的差异:认知语法视角》,《现代外语》2017年第3期,CSSCI
该文基于认知语法相关理论,重点探讨英汉词项时间性编码的差异,认为汉语词类难以有效划分,是由于汉语为时间性未分化的语言,这有别于时间性已经分化的英语。汉语“名动包含”的实质就是词项的时间性没有明确指定。英语词项的时间性在词库中已经通过形态手段得到了明确指定,处于时间性连续统的两端。而汉语的词项入句前没有强制性范畴化,处于时间性连续统的中间位置。时间性分合方面的差异是导致英汉小句关系类例分合差异和名词化“梯度/两极”对立的原因。该研究成果详细阐释了汉语词类难以划分的原因,指出了英汉词项时间性编码的共性与差异,为解决汉语词类划分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和广泛关注。
5、《对称型汉语成语的自主/依存框架语义模式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年第3期,CSSCI
该文以自主/依存的语义框架模式对相同结构的非隐喻性和隐喻性语言的分析为基础,主要研究汉语对称型四字成语字面义与比喻义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汉语成语的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字面义和比喻义之间均具有自主/依存关系,虽然在语义上都具有对称性特点,但由于构成成分的结合程度不同,因此语义形成的认知过程也有差别。非隐喻性成语形成中的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可直接构成合成结构,字面义与比喻义基本对应;隐喻性成语的自主成分和依存成分需要以隐喻映射为路径才能实现结合,即是说从字面义到比喻义的引申是通过概念隐喻对语义框架的部分映射实现的。该研究成果运用自主/依存的框架语义模式对汉语对称型成语的语义形成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汉语成语语义结构的形成机制,为汉语成语的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6、《认知语法框架下的主观化和语法化》,《外语教学》2017年第3期,CSSCI
该文针对主观化研究中存在的术语和概念混乱的现状,旨在梳理Langacker主观化的本质,将其应用于汉语“要”字语法化的分析,从而简要梳理其与Traugott 的主观化理论的主要差别。文章认为,Langacker的主观化是从小到大的问题,只要是语言表述都涉及主体的识解,主观性便不可缺少,只是在不同的语境下程度有区别。Traugott的主观化是从无到有的问题,即一些语言成分从开始时未表述说话者的主观态度、情感和认识逐渐发展为表述这些语义。文章指出,主观化的不同理解代表着不同的研究取向、视角和维度,但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可以用来共同对某些语言现象进行解释。该成果厘清了主观化的概念内涵及研究思路,对深化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7、《同义反复的类指解读》,《中国外语》2017年第1期,CSSCI
该文主要探讨同义反复的句法语义特征及类指属性,认为语境激活言听双方共享的类指知识,说话人为避免重复共享知识,采用同义反复句作简洁表述,并表达某种态度意义。同义反复在语境中可获得类指解读,NP1作为类名,NP2表类指属性,表达“什么怎么样”的意义。从现实事件到NP1与NP2分别发生“类-例”和“类-属”转喻,从而将现实事件中的个例投射到NP1上,现实事件突显的属性投射到NP2上。该研究成果通过对同义反复类指属性及句法语义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揭示该结构的概念化过程,进而解释其生成和理解过程,解决一直备受争议的同义反复问题。
8、《构式化:历时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路径》,《现代外语》2016年第6期,CSSCI
该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历时构式语法研究的新路径“构式化”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建构了基于使用的构式演化模式和历时构式语法体系。构式化从多个视角把握构式形式和意义演化的特征和规律,旨在探寻构式演化背后人类语言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表征。构式化的整体论思想为语言演化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石,推进了历时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同时,构式化为构式的历时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为汉语历时研究和类型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其形式和意义演化并重的方法为历时构式语法研究拓展了新视角。该研究成果已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7年第2期)及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是国内首批系统阐述历时构式语法的重要文献之一。
9、Systematicity and Complexity of IDEA Metaphors in Chinese,Metaphor and Symbol 2016年第4期,SSCI
该文重新界定了概念隐喻的系统性和复杂性,认为二者是概念隐喻的重要属性,两者相互联系、互相补充,并通过对汉语“思想”隐喻的研究,阐述了系统性和复杂性是如何建构概念隐喻的。文章通过分析和建构“思想”概念隐喻的四个子隐喻(即“思想是人”、“思想是植物”、“思想是实物”和“思想是食物”)的隐喻层级,指出“思想”概念隐喻的层级属性主要体现在隐喻的系统性和复杂性。概念隐喻的系统性主要包括隐喻内部系统性和外部系统性两个层面,主要由始源域和目标域映射的连贯性来体现;概念隐喻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始源域、映射及经验基础等层面。本研究成果不仅从理论层面对概念隐喻研究进行了反思,而且以汉语中“思想”概念隐喻为例,有利于推动汉语的认知研究。此外,该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传播中国学者声音,扩大汉语研究的影响力。
10、《语言组合性的认知阐释》,《外国语》2016年第4期,CSSCI
该文在分析Langacker认知语法与Goldberg构式语法对组合性的诠释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语言表达存在三大意义寓域的观点。成果指出,Langacker 的组合性局限于概念层的语义组合,涉及概念层外的意义,并用概率和变化或焦点—背景关系进行解释。而构式语法指出了Langacker组合性通常组合的是字面意义,其适用范围局限性非常大; 而且指出组合性作用的局限性,因为语言表达的意义主要来自居于中心地位的构式,而不是概念层。本成果认为语言是通过意义依存性把意义组合进概念层、构式层或框架层的。组合性不是语言的属性,语言是意义依存性形成的。这揭示了组合性问题的根源,重新诠释了语言表达的组合问题。该研究成果有助于解决一直备受争议的组合性问题,为语言表达的组合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