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甲骨文材料整理及图文数据库建设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08日16:0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研究计划总体进展顺利,项目组已经完成绝大部分甲骨资料的分类整理,扫描了大部分需要录入到数据库中的甲骨拓片,并成功开了软件程序可以实现甲骨拓片的自动切割与上传。数据库的总体框架及具体功能分支结构建设已初步完成,目前可以实现甲骨图文数据的上传,维修与更新。各项子课题进展情况如下:(1)“甲骨文材料分类通检的编辑”。课题组已经完成甲骨材料的分类整理,已编辑部分词条。(2)“甲骨文材料分类内容的整理与辑录”以课题“甲骨文材料分类通检的编辑”为基础,因此尚未展开。(3)“甲骨文字符计算机编码与矢量字库技术研发”。课题组已经建立了可以扩展的甲骨文计算机编符,并实现保持数据库系统跟进最新的甲骨研究进展;已初步建立了甲骨文字矢量字库,包括隶定字的矢量字形和未隶定字的甲骨刻画矢量图。(4)“甲骨文图文资料相结合的数据管理技术研发”。数据库目前已经实现了对应甲骨文图片的上传、增加、删除、修改、查询、匹配等功能。甲骨文字的手写识别与检索功能正在研究当中。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建设甲骨文资料图文数据库,根本目的是为学界提供一个资料完善的图文数据库。因此项目组在调查甲骨文图文数据时,尽可能全面、及时地搜集了甲骨文材料。《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小屯南地甲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殷墟甲骨拾遗》、《殷墟甲骨辑佚》、《云间朱孔阳藏戬寿堂殷墟文字旧拓》、《张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洹宝斋所藏甲骨》等著录书已经收录了目前可见的绝大数甲骨文材料。2008年《北京大学珍藏甲骨文字》到2016年《笏之甲骨拓本集》出版期间,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国内外七家单位,先后整理并著书发表了各单位的旧藏甲骨,其中包含一小批尚未发表过的藏品。这些尚未发表过的新材料,项目组在上传甲骨图文数据时也会录入。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甲骨文数位典藏数据库”(http://rub.ihp.sinica.edu.tw/~oracle/)中公布了大量的甲骨图片(包括史语所藏甲骨的缀合图版信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网站(www.xianqin.org)一直不间断地发布新旧甲骨材料的缀合信息,包括图版及释文。这两个网站发布的甲骨缀合新信息对搜集甲骨文材料来说同样重要。

3、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

因为数据库的建设存在软件开发及数据安全等需要保密的工作,因此目前数据库的学术交流与成果介绍主要在项目组成员之间进行。

二、 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甲骨文图文数据库

数据库基本框架分为三大部分:查询窗口、显示窗口和使用帮助。查询窗口下设有甲骨文、汉字、组类三个搜索项。显示窗口包括三大项:汉字信息、甲骨文信息和甲骨片窗口。汉字部分主要显示序号、备注、订正历史等信息;甲骨文信息主要体现甲骨刻辞的著录号、组类、主题类别等信息;甲骨片窗口可以展现甲骨拓片、原篆、释文等主体数据。

数据库主要包括甲骨文字形、甲骨文释义、甲骨文片号三大部分信息。甲骨字形界面以表格形式列出了目前发现的甲骨文字,使用者可以通过复制甲骨字形表格中的具体甲骨文字,粘贴到甲骨文查找框中,搜索完整的甲骨刻辞信息,也可以直接在汉字搜索框中输入汉字点击查找。目前数据库的查找功能支持单字和字词组合查询。甲骨文释义界面也以表格的形式按照著录号依次列出了具体的刻辞甲骨释文,通过点击具体的甲骨片号,可以在右侧的界面上查看相对应的甲骨拓片以及该片中每条卜辞的原篆和释文。

考虑到甲骨文图文数据库系统需要跟进最新的甲骨文研究成果,除了上述所说的显示和查询功能,目前数据库也具备增加、删除、更新、维护、修改数据的功能,管理员可以随时增、删、修改甲骨图文数据。首先,针对具体单字的修改。在甲骨文矢量字库以及甲骨文字形信息完备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程序可以同步修改数据库中甲骨字形以及甲骨文释义两个界面中的同一甲骨文单字,保持这两部分甲骨文字数据中相同单字在字形或隶定或考释方面的一致性。其次,针对甲骨拓片的修改。在甲骨片号界面上,通过点击甲骨著录号,就可以在右侧界面中查看想要查询的甲骨释文信息。同时管理员可以通过点击释文右侧上方的“更新拓片”按钮,替换旧拓片从而实现图片数据的更新,显示缀合后的完整新拓片。此项功能的开发,可以满足数据库保持跟进最新甲骨缀合成果的要求。当然,为了与拓片保持一致,项目组也设计了在数据库中可以随时修改刻辞释文的功能。在甲骨文释义版块的显示界面上,每条释文的下方都有按钮,通过点击按钮,可以手动修改释文。综合这些功能,甲骨文图文数据库目前可对录入的甲骨文字符和图像资料进行综合管理,可以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有助于甲骨文研究的软件应用。在数字化普及的时代,数据库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为保护和研究出土文献,传承中华汉字文化与古代历史做出贡献。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