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08日16:00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1)开题:2016年1月在南京师范大学700号楼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为期一天的本项目开题,邀请了凌继尧、刘文飞、吴笛、郑体武四位专家和江苏省社科规划办主任尚庆飞、副主任汪桥红、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傅康生、校社科处处长秦国荣、副处长胡牧等出席,参加人员有本项目的首席专家张杰、各子课题负责人朱建刚、萧净宇、刘宏、万海松、管月娥、课题组成员谢明琪、余红兵等以及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的教师、研究生等。

开题会议首先由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傅康生致辞,副处长胡牧教授做了项目申报情况和参与开题的专家介绍,随后首席专家张杰就项目的总体设计和计划做了较为详细的汇报,随后五个子课题负责人分别就五个子课题的设计和具体工作计划做了陈述。开题专家们先后就本项目的规划和完成方案,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各子课题情况:进展顺利,完成了前期的调研、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平均每个子课题已经发表学术论文(包括重要的学术会议发言)三篇以上(详见后附),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江海学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出版刊物,CSSCI来源期刊)2017年第4期组织专刊,发表了三篇一组论文;2017年4月出版了与此项目有关的学术专著一部(45万字中有15万字直接与本项目有关);首席专家张杰在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始招收此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确定了三篇与本项目相关的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赴俄罗斯调研:2016年7月由首席专家张杰带队,三个子项目负责人组成的项目调研组前往俄罗斯实地调研,先后在莫斯科大学、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列宁图书馆、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以及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地的教堂进行实地调研,收集了项目研究需要的图书资料(含电子资料),与俄罗斯相关专家座谈和交流,时间为10天,完成了预定的任务,为项目的具体写作提供了资料的保障,并得到了俄罗斯专家的不少积极的建议。此外,另外两个项目组也利用工作关系,分别单独前往俄罗斯实地调研,完成了资料收集工作,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3、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本项目自立项以来,首席专家、子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共参加各种国际和国内会议10余次(含项目组专门会议两次),包括2017年的世界符号学大会、2017年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等,首席专家张杰等作了题为“民族精神的铸造: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等发言。子项目“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语言”负责人刘宏教授积极组建了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政治语言学研究”,为辽宁省的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具体参会与发言情况请见成果统计表。

4、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由于本项目主要还处于前期调研、资料整理工作,虽然发表了不少阶段性成果,但还处于计划宣传和推介阶段。目前推介的具体情况如下:

(1)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推介。已经在2017年立陶宛举办的世界符号学大会、2017年中国乌克兰大学校长论坛、2017年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等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上进行重点推介(详情见本项目成果统计表)。

(2)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以子项目“东正教与俄罗斯民族语言”项目为支撑,由子项目负责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教授领衔,课题组彭文钊教授等积极参与,建立了辽宁省的“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协同创新中心。此中心的建立得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受到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的肯定。

(3)与国际学界的广泛联系。首席专家张杰教授、子项目负责人管月娥、课题组成员余红兵副教授等,积极从文化符号学研究的视角,展开“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的研究。由德古意特出版社出版的2016年第2期的《CHINESE SEMIOTIC STUDIES》(英文版杂志),专门就张杰教授的符号学方法论研究,特别是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开展“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研究”,进行了专题的推介,国际符号学学会的会长、副会长以及世界一流学者均撰文专门论述。余红兵副教授被聘为国际符号学学会会刊、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主办的《SEMIOTICA》(SSCI, A&HCI收录期刊)的副主编。

(4)进一步加大推介力度。目前还正在联系“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报”、《外国文学研究》等学术期刊,计划进一步加大阶段性成果的宣传力度。

二、 研究成果情况

(一)《江海学刊》2017年第4期设专栏发表本项目一组三篇论文:

1.张杰:《民族精神的铸造:东正教与俄罗斯文学》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既是现实生活的形象反映,更是民族精神的艺术弘扬。19世纪以来,在东正教的深刻影响下,俄罗斯文学在国家和民族形象构建过程中,使得西欧知识界对俄罗斯的认知发生了转变。本文重点探究,俄罗斯文学中民族精神的建构问题,以及这一构建所导致的俄罗斯文学艺术形式的变化, 同时揭示俄罗斯文学如何以独特的艺术形象对东正教的“弥赛亚”、“聚和性”等意识的丰富,以期为当今我们崇尚个性发展,注重个体自身价值的社会,特别是我国的文艺创作和批评,提供值得借鉴的参考。

2.朱建刚:《果戈理晚期创作中的“官方民族性”影响》

果戈理晚期创作中的宗教神秘主义倾向历来争议不断,尤以《与友人书简选》为甚。但若联系1840年代背景,不难发现果戈理的这一创作转向受到了19世纪上半期开始盛行的俄国“官方民族性”的影响,而这一点往往为以往的评论家所忽视。

3.万海松:《论陀思妥耶夫斯基根基主义思想的反理性主义根源》

反理性主义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根基主义思想最终的和最重要的哲学源头。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唯理性主义的警惕与担心,对浪漫主义时代的倾慕与追忆,对俄国传统东正教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以及与同时代的俄国知识界代表的思想斗争,均有力促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根基主义立场的确立,使根基主义成为当时有别于斯拉夫派和西方派的第三条道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根基主义思想高度契合在欧洲中世纪时代、18-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和近现代俄国的思想语境中集中体现的反理性主义精神。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俄国现代化所表现出的复杂态度,亦是其根基主义立场中反理性精神的典型反映。

(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由首席专家张杰主编的《20世纪俄苏文学批评理论史》,其中约15万字的宗教编由张杰执笔完成。

本编主要较为系统地研究了索洛维约夫、罗赞诺夫、特鲁别茨科伊兄弟、梅列日科夫斯基、舍斯托夫、伊凡诺夫、洛斯基、布尔加科夫、别尔嘉耶夫、弗兰克、弗洛连斯基等一批白银时代俄罗斯东正教文学批评理论家,揭示了他们各自的批评理论特征和彼此之间的学术联系,同时进一步表明,他们的精神探索大都经历了由研究自然科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实在科学向宗教、神学的转向,经历了由对科学真理的探索转向了对精神的神学追求。他们追求的是以“爱”为核心的宗教精神并将其视为是真理存在的本质。本编不仅在理论上为我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和文艺理论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而且还努力用他们各自独特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具体分析文学文本,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三)刘宏、彭文钊等:“一带一路教育规划”文件起草

本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教授,作为辽宁省“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机制协同创新中心的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彭文钊教授等一起,于2016年承接了辽宁省教育厅“一带一路教育规划”文件起草工作,在“一带一路”经济建设应该语言和文化先行的指导思想下,将“一带一路”的倡议精神与辽宁省教育交流工作结合,详细梳理了辽宁省教育状况以及省教育领域工作重点,提出了具体推进辽宁省教育厅“一带一路教育工作”的具体计划,该草案是“一带一路教育规划”文件的重要基础。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