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总体执行情况
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二十世纪东亚抗日叙事文献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以来,在项目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按照原计划积极推进,近两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现将研究计划的总体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2016年4月1日,本项目开题报告会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吉林大学教授张福贵,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文日焕,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延边大学前校长金柄珉等专家与会。项目首席专家牛林杰代表课题组报告了项目总体设计、学术基础、创新追求、实施计划及课题重点难点问题。子课题负责人黄万华、金哲、张小玲、禹尚烈分别报告了各自的前期工作、研究计划、学术目标等。与会专家肯定了“二十世纪东亚抗日叙事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学术意义,对课题结构和研究方法及课题研究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2016年9月23日至26日,项目组邀请朝鲜社科院主体文学研究所高喆焄所长访问山东大学(威海),并举办了“朝鲜的抗日革命文学”的学术讲座。项目组首席专家牛林杰教授、子课题负责人金哲教授、项目组的部分成员及韩国学院的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学术讲座,并与高喆焄所长进行了座谈。高喆焄所长对项目组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社科项目“20世纪东亚抗日叙事文献整理与研究”表现出了极大的学术关注,表示愿意和韩国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并承担一部分朝鲜方面有关抗日文献的整理工作。通过与朝鲜社科院学者的交流探讨,与会项目组成员加深了对朝鲜抗日文学及其研究情况的了解。韩国学院与朝鲜社科院主题文学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必将有助于今后本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2016年10月13日-16日,由山东大学韩国学院主办的“第十七届中国韩国学学术研讨会”在威海召开,根据本项目与会学者的建议,大会专门设置了“抗日语境下的中韩文学交流”专题圆桌会,共收到论文10篇,其中7篇为课题组成员提交。“抗日语境下的中韩文学交流”议题的设置不仅促进了本项目的研究,还在向国内外与会学者宣传本项目的重要意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6年10月1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东亚抗日叙事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组召开了2016年度“项目研讨会”。根据大家在研讨会上提出的问题和建议,项目组适当调整了各子课题组承担的部分任务,明确了各自的工作细节,并制定了时间表。
另外,各项目组成员分别赴西安、延吉等地图书馆查阅档案资料,积极利用赴韩国参加学术会议之机查找资料,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截至目前项目组成员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18人次,出版专著1部,在国内CSSCI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4篇,CSSCI扩展版1篇,韩国KCI核心期刊正式发表论文2篇,其他期刊1篇。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子课题一:二十世纪东亚抗日叙事文献整理(负责人:黄万华)
子课题一的课题组成员是本重大项目的核心,主要承担资料整理工作。该课题组已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相关资料一万余条,并制作完成拟编选内容的详细目录,现已开始进入筛选、翻译、录入阶段,截至目前完成资料录入达120万字。课题组成员还根据资料编选过程中所获得的材料,围绕东亚抗日叙事这一主题展开研究,现已发表CSSCI刊物论文2篇,编著资料集1部。
子课题二:抗日语境下的东亚文学交流研究 (负责人:金哲)
子课题二课题组的进展情况如下:第一,整体研究东亚三国文人交流及其特征;第二,研究东亚三国抗日文人的思想交流与传播特征;第三,东亚三国抗日文本的相互译介与传播;另,计划出版的专著的整体框架也已制定完毕,主要章节如下: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东北亚三国文人交流及其特征;第三章 东北亚三国抗日文人的思想交流与相互传播特征;第四章 东亚三国抗日文本的相互译介与传播;第五章 结论。
子课题三:东亚抗日叙事比较研究 (负责人:张小玲)
经过课题组成员的反复讨论,于2016年7月确定了以“东亚抗日叙事比较研究”为题的专著提纲,主要包括如下6个专题:1、东亚各国抗日文学研究现状综述;2、阶级与国家——东亚无产阶级的抗日叙事研究;3、女性与战争——东亚反战叙事中的女性作家与女性形象;4、“殖民”与反抗——东亚殖民地的抗日叙事研究;5、“叛国者”的正义——在华日本人的抗日叙事研究;6、“国民”的立场与文学的力量——战时东亚作家抗日叙事的复杂形态。每个专题之下分别设立3~4个小课题(具体章节附后),并根据每位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方向做了具体划分。现阶段,第1、2、4、5、6专题资料收集比较完备,并已经完成部分小节的撰写工作。
《东亚抗日叙事比较研究》(专著)
第一编 东亚各国抗日文学研究现状综述
第一章 日本反战文学研究史概述
第二章 中国的日本反战文学研究现状、历史及问题
第三章 朝鲜半岛反殖文学研究综述
第二编 阶级与国家——东亚无产阶级的抗日叙事研究
第一章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中的反战叙事
第二章 日本初期无产阶级反战思想的变化轨迹与特征(以基督教与无产阶级反战思想的联系与异同为切入点)
第三章 (无产阶级反战文学个案研究)黑岛传治反战文学研究——以《济南惨案》为中心
第四章 (无产阶级反战文学个案研究 )朝鲜半岛无产阶级抗日叙事研究
第三编 女性与战争——东亚反战叙事中的女性作家与女性形象
第一章(日本女性作家反战叙事个案研究)反战叙事中的“母亲”形象——以深泽七郎小说为中心
第二章(日本女性作家反战叙事个案研究)宫本百合子?佐多稻子的反战文学研究
第三章(中国女性作家反战叙事个案研究)梅娘小说中的反战书写
第四章 朝鲜半岛女性作家反殖叙事个案研究
第四编 “殖民”与反抗——殖民地的抗日叙事研究
第一章 台湾被日殖民时期抗日叙事简史
第二章 从“抗日”到“解殖”——日帝统治下朝鲜?台湾殖民地文学的书写轨迹
第三章“养子”的身份归属与殖民地的身份认同——日本殖民统治末期朝鲜?台湾小说中的养子母题比较研究
第四章 “东亚新秩序”背景下台湾与朝鲜文学中的殖民地主体重构及中国认知——以吕赫若、李光洙等为例
第五编 “叛国者”的正义——在华日本人的抗日叙事研究
第一章 “日本八路”的抗日叙事研究
第二章 (个案研究)比较文学视野下绿地英子的反战作品研究
第三章 (个案研究)鹿地亘的反战作品研究(从与中国文人的影响研究角度)
第四章 从“国家”到“世界”——论伪满亲历者笔下具有“反战”
意识的日本人形象
第六编 “国民”的立场与文学的力量——战时东亚作家抗日叙事的复杂形态
第一章 (个案研究)小川未明反战主题童话研究
第二章 (个案研究)“日本国民”?“不逞鲜人”?
——李光洙的战时叙事研究
第三章 (个案研究)张文环乡土叙事研究
第四章 (个案研究)中日反战叙事中的“农民”形象比较研究
第五章 反战叙事脉络中的陈辉诗歌研究
子课题四:东亚当代文学中的抗日记忆比较研究(负责人:禹尚烈)
子课题四积极组织研究人员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不但动员延边大学朝文系赴朝鲜学习的同学收集整理朝鲜方面的相关资料,还利用延边大学图书馆和延边图书馆,以及赴国内各大图书馆收集整理有关朝鲜、中国方面的资料,收获较多;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如参加延边大学朝鲜半岛研究中心组织的有关朝鲜-韩国的国际学术会议等;积极发表论文,如子课题负责人禹尚烈在山东大学(威海)组织的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朝鲜领袖抗日叙事研究》,并在《文化时代》发表论文《中朝母亲抗日叙事-以“苦菜花”和“血海”为中心》等。子课题组还制定了专著《中朝抗日叙事比较研究》的撰写提纲,如下所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全民抗日叙事与领袖抗日叙事
第一节《地道战》、《地雷战》
第二节 “不朽的丛书”(解放前篇)
第三节 小结
第三章 英雄抗日叙事与“忠臣”抗日叙事
第一节《狼牙山五壮士》
第二节 《游击队五兄弟》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母亲抗日叙事
第一节 《苦菜花》
第二节 《血海》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儿童抗日叙事
第一节 《小兵张嘎》
第二节 《她当时九岁》
第三节 小结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立项以来,项目组成员认真查找、搜集相关文献资料,利用各高校相关数据库,并赴西安、延吉等地图书馆实地收集资料,同时利用学术会议及访学机会到当地图书馆进行查找。截止目前,共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一万余件,收获颇丰。除子课题一成员外,其他子课题在进行研究的同时也在搜集相关资料。其中,子课题二分别建立了中日、韩日、中韩文人文学交流资料档案,已收集、掌握了中日文人文学交流资料、日韩文人文学交流资料、中韩文人之间交流资料等200余件;其他相关资料也正在收集、整理当中。子课题三成员一部分在国内进行相关资料的查找,1945年后日本反战文学部分由正在日本神户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窦新光进行搜集,并拟定了收录作品的初步目录。子课题四成员则动员延边大学朝文系赴朝鲜学习的同学收集整理朝鲜方面的相关资料;利用延边大学图书馆和延边图书馆收集整理有关朝鲜、中国方面的资料。
学术会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二十世纪东亚抗日叙事文献整理与研究”正式立项以来,本项目组于2016年4月1日在山东大学(威海)成功召开了开题报告会。项目组成员围绕本项目的选题积极开展各种学术活动,截至目前项目组成员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18人次,发表会议论文15篇,发表学术期刊(CSSCI期刊、KCI期刊)论文6篇。
2015年11月,本项目子课题负责人黄万华参加《抗战文化研究》编委会会议;之后,黄万华陆续出席南京大学“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16)、北京世界华文文学大会(2016.10)、浙江大学“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04)以及北京“40、50年代汉语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7.08)等学术会议,就东亚抗日叙事展开学术交流。
2015年12月,项目组成员刘惠莹赴韩国参加KAIST主办“双语写作与韩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会议论文“皇民化时期朝鲜与台湾小说中的养子题材比较研究”。
2016年8月12-15日,本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张小玲和项目组成员郭晓丽出席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日本文学研究会主办,杭州师范大学承办的“日本文学研究会十五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分别发表了题为“日本反战文学的历史、现状及问题”、“广岛与深泽七郎《安芸的八云歌》”的论文。
2016年8月16-19日,本项目首席专家牛林杰和课题组成员郑冬梅应邀赴韩国出席了由嘉泉大学亚细亚文化研究所主办的“东亚人文学:超越国境”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韩国慰安妇作品考”的主题演讲。
2016年9月23日,我院邀请了朝鲜社科院主体文学研究所高喆焄所长来校访问,并举办了“朝鲜的抗日革命文学”讲座。
2016年10月14日-15日, 在“第十七届中国韩国学学术会议”上,专门设置了“抗日语境下的中韩文学交流”专题,收到会议论文10篇,其中7篇由本项目组成员提交。10月14日,在韩国学院会议室举行第二次课题组会议,各子课题负责人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 经过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分工,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题研究路线图和时间表。
2017年4月,项目组成员刘惠莹参加中国海洋大学主办“移民与国家:政策?文化?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会议论文“深刻的自我否定:《大陆》所体现的韩雪野的净化美学”,该论文已收录于中国海洋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丛书《韩国普罗文学与满洲》(韩国亦乐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
2017年8月1日-4日,由山东大学韩国学院与韩国嘉泉大学亚细亚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东亚人文学与区域特性”国际学术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举行。项目首席专家牛林杰教授与课题组成员刘惠莹分别发表了题为“民国时期中国作家的韩国抗日独立运动叙事研究”与“殖民地与帝国的同床异梦”的论文。
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
项目组成员赴加拿大、韩国等地进行学术访问,并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与台湾及国外学者进行交流。例如:现与台湾政治大学文学研究所、韩国全南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以及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等机构或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并与其相关研究人员保持密切联系,随时交流研究成果。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6年4月,项目组首席专家牛林杰在《东疆学刊》(CSSCI扩)第33卷第2期发表中期成果论文“20世纪东亚抗日叙事研究现状与展望”。2016年10月15日出版的《东疆学刊》(2016年第4期)在封二、封三刊登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二十世纪东亚抗日叙事文献整理与研究’简介”,详细介绍了本项目的总体问题、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子课题构成、研究思路等。
2016年 12月 31日,由项目组成员制作“二十世纪东亚抗日叙事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的第1期《工作简报》,对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了梳理与报告。
二、研究成果情况
1.黄万华:《国家认同和世界意识:东北抗日戏剧的新解读》,《社会科学辑刊》,第2期,2017.04.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数千年封建王朝制度,开启了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之路,其进程一直面临外来殖民的危险。中国民众的现代国家认同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抗日潮流中达到巅峰,这种国家认同将民族国家的独立、人民大众的解放和世界的平等、人类的和平结合在一起,以此对抗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东亚殖民性,反对世界法西斯势力,构成现代中国建设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东北抗日戏剧开启了这一国家认同,其抗日意识对外团结御敌,对内关怀劳苦大众,其“朝鲜叙事”等对日本殖民现代性的文学“证伪”和对外来殖民者有力的文化抵抗,都表明其国家认同意识是对独立、平等、自由、民主、富裕等世界进步价值的追求。
2. 张小玲:《论<开往中国的慢船>中作为“符号”的中国与美国形象》,《中国比较文学》,第1期,2017.01.
论文以村上春树的《开往中国的慢船》为文本分析对象,通过对这部作品前后三个版本的对比以及与《作为记号的美国》一文的互文性比较,指出这部文本虽以“中国”为题,但却反映了一位战败后的“日本人”在面对“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他者”时的彷徨与思考。这种思考姿态本身是误入战争歧途的日本近代道路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重要文化象征意义。论文于2017年1月发表于《中国比较文学》杂志,上海社科院主办的《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6期转载。
3. 杨慧,《遭遇“他者”与迷失“上海 ”—穆时英中篇小说 G No.Ⅷ的白俄叙事》,《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第32卷),2017.07.
1936年穆时英在《文艺月刊》上连载了以白俄女间谍丽莎为主人公的中篇小说 G No.Ⅷ。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尝试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形式,即穆氏为何选择“间谍小说”这一文学类型;二是形象,即“丽莎”与其他文本的互文性关系以及建构过程。形象问题又可细分为二:穆时英为何将丽莎塑造成忠贞的“复国者”;用“波兰人”康妮丽替换“白俄”丽莎的逻辑何在。由此可以发现,在穆时英的白俄叙事中,丽莎无疑成为上海半殖民地空间中一个独特的“他者”,这不仅在文学社会学意义上折射出彼时“高等华人”的主体性幻象,而且为解读穆时英的文学转向,乃至更为深刻的民族-国家认同危机提供了重要线索。
4. 韩晓、牛林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韩人“慰安妇”作品考察》,《亚细亚文化研究》,第42辑,2016.12.
中、韩现代文学与文化共同面临着抵抗列强侵略、文化霸权并实现现代转型的历史任务。无论是中国作家对于韩国(人)的关注,还是韩国作家对于中国(人)的关注,都是两国文学交流中的宝贵财富,也体现了两国双向跨界叙事的多样性。论文从中韩跨界叙事的角度,借鉴比较文学形象学、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等研究理论与方法,首次对中国现代作品中的韩人“慰安妇”进行了归纳分析。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不仅使用了现已被学界所知的舒群的《血的短曲之八》、王季思的《朝鲜少女吟》等文本资料,还开掘了刊登在当时报纸和杂志上的部分新资料,从而丰富了中韩两国的跨界叙事,也通过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残酷性和对女性的殖民压迫。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