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自从2015年立项以来,《日本五山文学别集的校注与研究》大体按照计划在执行。目前的总体进度虽然并不统一,其主要原因是每一部别集的诗歌文总量差异很大,有的别集有1700多首诗歌,还有数百篇散文,有的则只有200余篇诗歌。瑞溪周凤的《卧云集》与虎关师炼的《济北集》的校注大体完成了一半,绝海中津的《蕉坚稿》完成了一多半的校注,一休的《狂云集》完成了不到一半的校注,义堂周信的《空华集》完成了四分之一的校注。此外每一个课题组的专家还撰写了相关课题的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来自于校注的内容,并在校注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各个别集的文献调查情况不甚理想,最重要的文献即各个别集的善本尚未能够调查。其主要原因是经费拨下来之后,财政部又颁布了必须使用个人公务卡的规定,可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没有能够及时制定新的规定,因而除了西北大学的高兵兵教授之外,大多的课题专家无法使用经费,更无法前往日本调查别集的善本。这严重地影响了校注的文献调查。调查别集的善本是最初的工作,如果没有善本作为底本,后续的校注与研究就会受到严重影响。直到今年上半年的六月底才获得国家社科金允许经费外拨的批件,各位专家实际得到经费还不足半个月。善本之外的其他文献已经搜集了不少,五山时期的抄本以及禅僧画赞缉录等文献,都已经得到并阅读和使用。
3、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
在学术会议方面,课题组专家各自参加了国外与国内的汉文学会议,张哲俊曾于2016年12月,前往韩国大邱市,在韩国日本语与文学研究会做了大会主题演讲。2017年3月17日至23日,特别聘请了日本五山文学最著名的专家、庆应大学斯道文库堀川贵司教授,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做了一个星期的专题演讲。赵力伟教授2016年6月6-7日参加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与东京经济大学友好交流30周年纪念论坛”,发表了论文“藤原俊成与《白氏文集》”。
4、成果推介与宣传
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要求,撰写了介绍本课题的文章,文章发给了国家社科基金的人员,后续情况不详。
二、 研究成果情况
①代表性成果简介(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社会影响等)
张哲俊的《第三种比较文学的观念——文学考古学的可能性》以五山文学等中日文学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除了影响关系与平行关系之外的第三种比较文学关系,即第三关系。第三关系的发现与建构对于日本五山文学的校注与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校注与研究五山诗僧的生活世界及其山水、地理等等都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可以按照第三关系的方式校注与研究,从而在传统校注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张哲俊《五山文学的研究与别集的校注》主要介绍和研究了五山文学别集的校注与研究的方法与方向,校注与研究是近代以来学术研究的两种不同方式,两种方式一直是分离并存。《日本五山文学别集的校注与研究》将努力探索结合两种方式的途径,将以全面排查与深度细查的方式,调查五山文学别集的所有信息,尤其是需要调查文学与生活世界交流关系的信息,力求为研究五山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祁晓明《〈济北诗话〉产生的文学背景》研究了《济北诗话》是在镰仓、室町时代宋人诗话传入的背景。无论是在对宋人诗话的引用、诗话的编排体例,还是诗论用语、评述对象的选择,以及诗学主张的表述,《济北诗话》都与宋代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与这个时期正好是《诗人玉屑》初传日本,在皇室公卿、僧侣、歌人之间受到普遍关注有关。《济北诗话》又是在理学传入的背景下形成的,其中表现出的批判态度和质疑精神也是从宋儒那里继承来的。虎关诗学主张的独创性或特异性,恰恰与这样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兵兵《围绕绝海中津〈山居十五首次禅月韵〉》研究了日本“五山文学”的领军人物绝海中津的诗歌,绝海曾在明九年,遍访江浙名山修习禅法,并与当地禅僧多有诗歌唱和。中日两国对“五山文学”的研究均起步较晚,对绝海中津汉诗的注释及研究也尚处于基础阶段。由中国学者对绝海中津《蕉堅稿》等五山文学别集进行详细的校订、注释和深入研究,刻不容缓。此文仅就绝海中津《蕉坚稿》中的《山居十五首次禅月韵》进行考察,将其放到中日禅僧“山居诗”的系谱中去探讨,总结了绝海“山居诗”的特点。
周以量的《义堂周信的阅读体验及其汉诗文创作》研究了五山诗僧的代表性人物义堂周信的汉诗,义堂周信的地位之高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尤其是他在学问方面的成就得到人们广泛的认可。此文认为其地位的形成与其广博的阅读体验和勤奋的著述活动是截然不可分的。此文试图通过具体分析义堂周信的日记《空华日用工夫略集》、汉诗文集《空华集》以及宋元僧人诗歌汇编集《贞和集》,阐明义堂周信的阅读体验及其汉诗文创作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关系的阐明,本文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当我们意欲阐释义堂周信文学方面的特征时,必须将其在儒学、禅学、政治上的认识融会贯通起来,只有这样,义堂周信文学的内涵及其真实的义堂周信形象才会为我们所把握。
毛建雷的《五山文学中的“玉树后庭花”——以景徐周麟《玉树后庭花》组诗为中心》主要研究了五山诗僧景徐周麟《玉树后庭花》组诗中的“玉树后庭花”意象。景徐将“玉树后庭花”理解为矮鸡冠花,可能本自于宋代文学,特别是苏辙的《寓居六咏》和杨万里《诚斋集》的影响。而且,“玉树后庭花”所蕴含的兴亡意识与景徐“兴亡之外”的禅僧身份并不相符,《玉树后庭花》组诗产生于六朝咏史怀古诗的谱系之中,是中国士大夫文学长期浸染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五山汉诗的俗化现象。
②阶段性成果清单
1、张哲俊,《第三种比较文学的观念——文学考古学的可能性》,42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2、张哲俊,《〈箜篌引〉是古朝鲜的歌谣吗?》,《外国文学评论》2016年第2期。
3、张哲俊,《〈秦风?黄鸟〉的死亡鸟与黄色鸱鸮》,《清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4、张哲俊,《新曲新辞是拟乐府的基本入乐方式》,《齐鲁学刊》2016年第6期。
5、张哲俊,《乐府诗集的分组标记及其意义》,《江海学刊》2017年第1期。
6、张哲俊,《五山文学的研究与别集的校注》,《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年第2期。
7、祁晓明,《〈济北诗话〉产生的文学背景》,《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年第2期。
8、祁晓明,《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暨南学报》2016年第9期。
9、祁晓明,《关于〈易经〉制作年代》,《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10、祁晓明,《江户汉诗中和歌元素的融入》,对外经贸大学《中文前沿》(集刊)2017年。
11、高兵兵,《围绕绝海中津〈山居十五首次禅月韵〉》,《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年第2期。
12、周以量,《义堂周信的阅读体验及其汉诗文创作》,《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年第2期。
13、高贝,《雪村友梅汉诗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以《岷峨集》为中心》,《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年第2期。
14、毛建雷,《五山文学中的“玉树后庭花”——以景徐周麟〈玉树后庭花〉组诗为中心》,《日语学习与研究》2017年第2期。
15,赵力伟,「『蒙求和歌』の増補について」、アジア遊学197『日本文学のなかの<中国>』,勉誠出版2016年6月。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