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截至目前,本课题已经基本完成了国内外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大量掌握研究资料的前提下,已着手对其中的100余种重点资料展开集中翻译工作,已经形成了数十万字翻译材料;论文与专著的撰写工作也在紧张地进行中,已经发表相关论文13篇、出版专著2部。各个子课题已经确定并部分解决了研究的重难点问题,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研究已确定的研究重点并基本解决的重大问题: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核心观念与历史地位。本课题认为,浪漫派的核心观念即“自由”,不仅使浪漫主义丰富光大了构成西方文化精髓的自由主义传统,而且使其成了西方文学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篇章。作为文学思潮,浪漫主义因其内在的“自由”理念,而成了西方近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最伟大的一场文学革命。在文学艺术领域,浪漫主义堪与德国的哲学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与美国的政治革命相媲美,同时又是对它们的表达或补偿;浪漫主义乃西方现代文学的发端。但浪漫派之自由观念亦因其历史局限性而呈放出负面效应:社会文化层面——在以自由至上对理性至上的反拨过程中,浪漫派在某种程度上将个性扩展为任性,将自我变成自恋,将张扬感性演绎为情欲泛滥,将对“无限”的憧憬转化为对现实的弃绝,终使自由在失却了自己的边界之后飘渺成为迷雾流云。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研究资料收集已达100余种,并对其中的重要部分进行翻译,译文初稿达10余万字。现实主义的研究,目前重点放在现实主义的界定上。作为文学史对某个时代文学-诗学特质进行整体描述的概念,“文学思潮”必须同时满足如下条件:在新的哲学文化观念——尤其是其中的人学观念的引导下,通过文学运动(社团/期刊/论争)的形式,创立新的诗学观念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新的文学方法,从而最终创造出新的文学文本形态。文学思潮一方面体现为特定的文学风格与艺术手法,另一方面,还具有某种历史的内涵,借用舍勒描述“现代性”的概念,是一种 “精神气质”——涵纳着特定的诗学观念与艺术精神,这一点是文学思潮更本质的方面。作为某种风格、手法,或许可以具有某种超历史性;但作为某种精神气质,它必定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意味着文学思潮的概念,不但有内涵的“质性”规定,也有外延上的“历史性”或“时期性”刻度。就此而言,与在西方持续2000多年的“摹彷说”相辅相成因而几乎“无边”的19世纪现实主义,就不是一个思潮概念,而是一个与“摹彷”观念及西方叙事文学传统相关涉的创作倾向。
展开了关于现实主义与“摹仿说”/“再现论”的考辨。“摹仿说”源流考西方文学理论的基石乃是在古希腊便已经成形的“摹仿说”。“摹仿说”认定只有外部现实世界才是艺术的绝对本源和终极本体,即艺术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摹仿。18世纪英国小说、法国启蒙运动文学和俄国讽刺文学等,均为19世纪西方现实主义在艺术方法上的直接先驱;而其“再现论”创作原则与文学理念,其理论渊源显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彷说”。“再现”即“再造”,“再现现实”的“写实”乃西方文学的悠久传统,但这一传统却并非一块晶莹剔透的模板。不管是在理论观念层面还是在具体的创作实践当中,西方文学中的所谓“写实”,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总处于不断生成的动态历史过程之中。具体来说,这不但涉及到不同时代,人们对“写实”之“实”的内涵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且相应地对“写实”之“写”的如何措置也总有着迥异的要求。所谓再现与表现的对峙,只不过只是前者偏重主体观念的传达、后者偏重主体情感的表现而已,两者均建构于传统理性主义那种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之二元对立的思维框架之中。
自然主义:
自然主义思潮研究重点研究并已基本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一,自然主义的文本构成特征。自然主义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本表现形态已经不再是在“典型环境”中产生的“性格典型”,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气质类型”。在传统西方文学叙事所带来的卡通式的人物世界,里面满是傀儡、木偶般的“英雄”“巨人”;在自然主义文学叙事中,“英雄”陨落了,“巨人”坍塌了,西方文学在人物形象内涵上的现代演进,显然也是从自然主义文学这里开始的。在自然主义作品中,传统文学中与意识形态相关的社会、政治、道德、宗教主题的明晰性开始动摇,代之而来的则是宏大空朦的人性主题或命运主题。在如此宏大空朦的主题框架之下,意象开始取代原先观念体系所派生出来的具体叙事意图即具体的观念性主题,居于作品的中心。这正是现代主义叙事作品主旨隐遁而意象弥漫的开端。在自然主义的小说和戏剧创作中,情节在很大程度上被淡化了,而琐碎凌乱的细节则缤纷绽放。细节的缤纷绽放,决定了叙事必然要在很大程度上谋求摆脱统辖传统叙事文本的“必然性”逻辑,而在“偶然性”中寻求出路。在西方传统文学叙事中的“必然性”原则向现代主义叙事之“偶然性”原则的现代转型中,自然主义文学叙事乃两者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自然主义小说和戏剧的结构格局呈现为一种“断片的联缀”。自然主义的“断片联缀式”结构的“可间断性”在现代主义那里完全开放,就变成了一种频率甚高的“跳跃性”。从自然主义开始,西方传统叙事文本中的那种“时间性结构”模式,开始被一种新的“空间性结构”模式所取代。从观念统摄之下的严密、严整的有机整体,到心理活动的随意漫游自由穿插,在文学文本结构从线性历史时间向瞬时心理空间的转换过程中,自然主义显然是一个过渡。
第二,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类主体”之虚假的“观念统摄型”宏大叙事在自然主义作家那里开始解体,新的 “体验主导型”叙事模式得以确立。与传统意义上那种往往与“观念”相联通的“经验”相比,这种“体验”非但带有鲜活的“个人化”属性,而且更加强调“当下”的“瞬间性”。“感觉”不惟是构成自然主义作家创作的起点,而且也是作家在叙事中所要对人物进行“分析” 和“描写”的基本对象。从“观念”到“感觉”再到现代主义的“直觉”,“真实性”从绝对的客观滑向相对的主观,叙述视角从“类主体”转换为纯粹的个人,自然主义作家为现代主义作家开辟了道路。左拉明确提出了作家创作“非个人化”主张,要求作家叙事时应该像科学家进行实验的分析那样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和超然中立的立场。左拉的“非个人化”主张与现代主义作家的“非个人化”主张在理论旨趣上是相同的。将叙事主体“隐匿”起来的企图为自然主义叙事技巧的革新提供了动力,他们所创造的“转换叙事角度”、“使用自由间接引语”等叙事手法均被现代主义作家所发扬光大。自然主义作家在叙事中弱化了叙述,强化了描写。“叙述”总是沿着纵向情节轴线指向被理性观念判定为“知”的、确定的、体现着某种“本质真实”的事实性事件;“本质真实”的自我认定注定了传统“叙述”必然会去追求叙事的公共视角与叙事文本的“教诲性”。自然主义文学叙事中的“描写”类如一种绘画式的描绘,它基于一种悬置了任何理性判断的个人的感觉或直觉体验,指向当下的、直接的、鲜活的、尚未沉淀为“理智”之观念形态的感官印象或意象。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叙事中,“叙述”功能进一步弱化,“描写功能”空前增长。自然主义作家反对流于“夸张”与“幻想”的“想象”,但并不反对一般意义上的文学想象,其对“纯想象”的反对,正是要拯救和解放真正的文学想象——将其从“玄奥”“观念”的高空拽回“真实”“生活”的大地。
唯美主义:
第一,针对国内外目前研究现状,根据本课题实际情况,确定了唯美主义研究的核心问题与研究路径将围绕唯美主义内涵的几大矛盾展开:高蹈与入世、表现与模仿、形式美与内容美、自然与人工、美与丑。第二,论文撰写工作正在进行,目前已发表两篇相关论文,一篇转载。第三,密切关注其他子课题诸如象征主义研究、颓废派研究的动态,在交叉领域达成共识。第四,在收集的100多种相关外文资料中选定了译介范围,包括以下几个领域:唯美主义概论、作家作品研究、唯美主义理论研究、跨学科与文化研究、小团体与支流派研究,目前已翻译近5万字.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思潮研究已完成的工作如下:第一,完成了部分重要原始资料的翻译工作。对于卡恩、雷泰、莫雷亚斯、迪雅尔丹、格里凡这些象征主义诗人来说,目前国内还缺乏研究资料。子课题已经完成大约12万字的翻译工作。第二,完成了研究史的翻译工作。象征主义思潮涉及到许多二十世纪的研究资料,也涉及到21世纪的研究资料,目前子课题已经选取数十种论文、专著,并安排人手,进行了翻译。第三,完成了代表性的研究著作的研究。子课题对1970年至2003年阶段的经典著作,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法国象征主义思潮纵向上的发展脉络和横向上的结构。第四,完成了某些细部上的研究。子课题已经对法国象征主义的自由诗理论的发展、演变对英美诗歌的影响,已经取得了研究成果。
颓废主义:
颓废派研究确定了如下几个核心问题:第一,参照西方学界颓废派问题研究者的重要研究成果,对“颓废”以及“颓废派文学”作了谱系学的回溯与考究,分别考察了社会-文化系统中的“颓废”概念以及作为文学话语的“颓废”的含义;考察了波德莱尔、爱伦?坡、德?昆西与福楼拜等重要的颓废派文学先驱在西方颓废派文学运动中所扮演的文学先驱者的角色;追溯了布尔热、王尔德等重要的颓废派文学理论家与评论家在西方颓废派文学运动的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探讨了世纪末英法等国的一些重要的文学艺术类小杂志(如《黄面志》、《萨沃伊》、《世纪木马行会》)以及书籍出版商等在西方颓废派文学运动开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二,梳理、归纳并总结了西方学界对颓废派文学之文本属性所作的发掘与阐释。具体而言,包括颓废派文学的题材与主题、颓废派文学中的“颓废主人公”形象、颓废派文学的独特美学风格、颓废派文学的常见修辞策略等几个层面。第三,通过考察颓废派与诸文学思潮——包括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初步辨识了其在西方文学史中的独特地位。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本课题的文献资料收集工作已基本完成,现已掌握论文700余篇、专著600余部、其他研究资料300余种。其中,外文资料比重达到八成以上。课题总体基础参考文献和已经进行集中翻译的重点外文文献如下(部分):
本课题研究总体基础参考文献:
重点中文书目:
[英]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董乐山译,三联书店,1998年。
[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年。
[意]贝尼季托?克罗齐《美学的历史》,王天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
[英]彼得?福克纳《现代主义》,付礼军译,昆仑出版社,1989年。
[法]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
[美]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奥]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赖其万、符传孝译,作家出版社,1986年。
[德]格奥尔格?西美尔《生命直观》,刁承俊译,三联书店,2003年。
[德]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郭官义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美]H?G?布洛克《美学新解》,滕守尧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吉列斯比《欧洲小说的演化》,胡家峦等译,三联书店,1987年。
[美]杰克?斯佩科特《艺术与精神分析》,高建平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
[美]卡尔迪纳?普里勃《他们研究了人》,孙恺祥译,三联书店,1991年。
[德]卡尔?洛维特《从黑格尔到尼采》,李秋零译,三联书店,2006年。
[意]克罗齐《美学纲要》,韩邦凯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
[美]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杨岂深、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
——— 《批评的诸种概念》,丁泓等译,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
[英]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英]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蒋孔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
[英]罗宾?柯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等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美]罗德?W?霍尔顿等《欧洲文学的背景》,王光林译,重庆出版社,1991年。
罗钢《叙事学导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
[美]罗兰?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刘北成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马元德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
陆建德《破碎思想体系的残编:英国文学与思想史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英]马?布雷德伯里等编《现代主义》,胡家峦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德]马科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黄晓京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法]米?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韩树站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
[法]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
[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三联书店,1998年。
[法]皮埃尔?布鲁奈尔等《19世纪法国文学史》郑克鲁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美]乔治?桑塔耶纳《美感》,缪灵珠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法]让?贝西埃等主编《诗学史》,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美]R.马格欧纳《文艺现象学》,王岳川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年。
盛宁《二十世纪美国文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冲白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
[英]特里?伊格尔顿《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王逢振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
[美]W?C?布斯《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德]瓦尔特?本雅明《本雅明文选》,陈永国等编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法]雅克?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刘有元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朱立元、张德兴等《西方美学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重点外文书目:
Adorno, Theodre, Negative Dialectics,Trans. E. Ashton,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1973.
Arac, Jonathan, Harriet Ritvo eds., Macropolitics of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Nationalism, Exoticism, Imperialism, Philadelo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1.
Barthes, Roland, Writing Degree Zero, Trans. Annette Lavers and Colin Smith,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68.
Chapple, J. A. V., Science and Literatur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1986.
Chiari, Joseph, The Aesthetics of Modernism, London: Vision Press, 1970.
Colum, Mary M., From These Roots: The Ideas That Have Made Modern Literatur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37.
Conlon, John J., Walter Pater and the French Tradition, London and Toronto: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 1982.
Cornwell, Neil ed., The Gothic-Fantastic in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Amsterdam and Atlanta, GA: Rodopi, 1999.
Farrant, Tim, An Introduction to Nineteenth-Century French Literature, London: Duckworth, 2007.
Fennell, John ed., Nineteenth-century Russian Literature: Studies of Ten Writers,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73.
Gordon, John, Physiology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Romantic to Modern,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2003.
Habermas, Jürgen, The Philosophical Discourse of Modernity, Cambridg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61.
Harris, Laurie Lanzen, ed.,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Criticism: Excerpts from Criticism of the Works of Novelists, Poets, Playwrights, Short Story Writers, and Other Creative Writers Who Lived Between 1800 and 1900, from the First Published Critical Appraisals to Current Evaluations, Detroit: Gale Research, 1981.
Harvey, W. J., Character and the Novel, London: Chatto & Windus, 1965.
Henderson, John A., The First Avant-garde: 1887-1894, London: George G. Harrap & Co. Ltd., 1971.
Herman, David, Poverty of the Imagination: Nineteenth-Century Russian Literature about the poo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1.
Jasper, David, T. R. Wright eds. ,The Critical Spirit and the Will to Believe: Essays in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89.
Hough, Graham, Image and Experience: Studies in a Literary Revolution,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Inc., 1960.
Lehan, Richard, A Dangerous Crossing: French Literary Existentialism and the Modern American Novel, Carbondale and Edwardsvil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73.
Levenson, Michael. Modernism and the Fate of Individuality: Character and Novelistic Form from Conrad to Woolf,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Levine, Caroline, Mario Ortiz-Robles eds., Narrative Middles: Navigation the Nineteenth-Century British Novel, Columbu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11.
Lovejoy, A. O.,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Ideas,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Press,1948.
Martin Ronald E.,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 Universe of Force, Durham, North Carolina: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1.
Martin, Travers,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European Literature: From Romanticism to Postmodernism,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1998.
Mosse, George L., The Culture of Western Europe: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London: John Murray Ltd., 1961.
Margot, Norris, Beasts of the Modern Imagination: Darwin, Nietzsche, Kafka, Ernst, & Lawrence, Baltimore, Maryland: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5.
Phelps, William Lyon, The Pure Gold of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Philadelphia: Blakiston Press, 2013.
Simon, W. M., European Positiv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 Essay in Intellectual History, London: Kennikat Press, 1963.
Stein, S., Ed. Freud and the Crisis of Our Culture, Boston: The Beacon Press, 1955.
Stromberg, Roland N., Realism, Naturalism, and Symbolism: Modes of Thought and Expression in Europe, 1848-1914, London: Macmillan & Co Ltd., 1968.
Weightman, John, The Concept of the Avant-garde: Explorations in Modernism, London: Alcove Press, 1973.
Westbrook,Perry D., Free Will and Determinism in American Literature, Granburry, New Jersey: Associated University Presses, Inc., 1979.
Willey, Basil,Nineteenth-century Studies: Coleridge to Matthew Arnold, In Association with Chatto & Windus: Penguin Books, 1949.
文献总体分析:
1、“19世纪总体基础参考文献”,适用于本课题所有子项目。其中辑录中文文献50种,英文文献33种。
2、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该部分参考文献除少量资料性文献外,基本上全是理论文献。具体来说大致分为如下及各类别:
(1)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撑的理论著作。现象学层面的有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观念》、《现象学的方法》、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杜夫海纳的《审美经验现象学》、.马格欧纳的《文艺现象学》等;观念史研究层面的有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洛夫乔伊的《观念史论文集》等;谱系学层面的有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等。
(2)为本课题研究“人学”视角与路径提供支撑的理论著作。纯理论层面的有卡西尔的《人论》、西美尔的《生命直观》等;案例示范层面的有?普里勃的《他们研究了人》、蒋承勇的《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等。
(3)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原理支撑的理论著作,分为两类。其一为文学/美学原理,以契合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作为标准,选取了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丹纳的《艺术哲学》、杜威的《艺术即经验》、布洛克《美学新解》、克罗齐的《美学纲要》、马尔库塞《审美之维》等;其二为技术分析类理论著作,如斯佩科特的《艺术与精神分析》、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罗钢《叙事学导论》等。
(4)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支撑的史学著作,分为两类。其一是以19世纪为(重要)研究对象的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美学史、文学批评史著作;其二为以19世纪为研究对象的文学史著作。
(5)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直接参考的、以19世纪西方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其他研究性著作,绝大部分英文书目均属于此类。如,The Gothic-Fantastic in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哥特式怪诞》)、Science and Literatur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科学与19世纪西方文学》)、Physiology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 Romantic to Modern.(《生理学与文学想象:从浪漫派到现代派》、Free Will and Determinism in American Literature.(《美国文学中的自由意志与决定论》)、Poverty of the Imagination: Nineteenth-Century Russian Literature about the poor.(《想象中的贫穷: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穷人》)等。
各子课题重点翻译文献:
Baldick, Robert. The Life of J. K. Huysmans. London: Dedalus, 2006.
Bristow, Joseph. The Fin-de-Siècle Poem: Literary Culture and the 1890s. Athens, OH: Ohio University Press, 2005.
Buckley, Jerome Hamilton. The Triumph of Time: A Study of the Victorian Concepts of Time, History, Progress, and Decadenc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linescu, Matei. 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87.
Carrère, Jean. Degeneration in the Great French Masters. tran. Joseph Mccabe. London: Adelphi Terrace, 1922.
Cater, A. E. The Idea of Decadence in French Literature, 1830-1900.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68.
Constable, Liz, Dennis Denisoff, and Matthew Potolsky, eds. Perennial Decay: On the Aesthetics and Politics of Decadence.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999.
Fletcher, Ian, ed. Decadence and the 1890s. London: Butler &Tanner Ltd, 1979.
Gagnier, Regenia. Individualism, Decadence, and Globalization: On the Relation of Part to Whole, 1895-1920.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Gilman, Richard. Decadence: The strange Life of an Epithet.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979.
Gogro?f-Voorhees, Andrea. Defining Modernism: Baudelaire and Nietzsche on Romanticism, Modernity, Decadence, and Wagner. New York: Peter Lang Inc.,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4.
Hall, Jason David, Alex Murray, eds. Decadent Poetics: Literature and Form at the British Fin de Siecle. Croydon: CPI Group(UK) Ltd, 2013.
Hansen, Ellis. Decadence and Catholicis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H?rm?nmaa, Marja, Christopher Nissen, eds. Decadence, Degeneration and the End.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Joad, C. E. M. Decadence: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New York: Philosophical Library, 1949.
Landgraf, Diemo, ed. Decadence in Literature and Intellectual Debate Since 1945. Palgrave Macmillan, 2014.
MacLeod, Kirsten. Fictions of British Decadenc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Nicholls, Peter. Modernisms: A literary Guide.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Nalbantian, Suzanne. Seeds of Decadence in the Late Nineteenth-Century Novel.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3.
Pierrot, Jean. The Decadent Imagination 1880-1900. tran. Derek Coltm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1.
Praz, Mario. The Romantic Agony. tran. Angus Davids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Ridge, George Ross. The Hero in French Decadent Literature. Athens: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61.
Schotten, C. Heike. Nietzsche’s Revolution: Décadence, Politics, and Sexuality.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Sherry, Vincent. Modernism and the Reinvention of Decade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Spackman, Barbara. Decadent Genealogies: the Rhetoric of Sickness from Baudelaire to D’Annunzio.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9.
Swart, Koenraad W. The Sense of Decadence in Niniteenth-Century France. 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B.V. 1964.
Sumpter, Caroline. The Victorian Press and the Fairy Tale.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Symons, Arthur. The Symbolist Movement in Literature. London: W. Heinemann, 1899.
—— The Symbolist Movement in Literature. New York: E. P. Dutton, 1958.
Thornton, R. K. R. The Decadent Dilemma. London: 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td, 1983.
Weir, David. Decadence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ism, Amherst, Mas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1996.
Whissen,Thomas Reed. The Devil’s Advocates:Decadence in Modern Literature. Greenwood Press, 1989.
Abbott, Helen. Between Baudelaire and Mallarme: Voice, Conversation and Music. Farnham:
Ashgate Publishing Limited, 2009.
Balakian, Anna. The Symbolist Movement: A Critical Appraisal. New York: Random House, 1967.
——.The Symbolist Movement in the Literature of European Languages. Budapest: AkadémiaiKiadó, 1984.
Burnshaw,Stanley.“The Three Revolutions of Modern Poetry.”The Sewanee Review70.3 (Summer, 1962): 418-450.
Cornell, Kenneth. The Symbolist Movement. Hamden: Archon Books, 1970.
Fowlie, Wallace. Poem and Symbol: Brief History of French Symbolism. University Park: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0.
Frye,Northrop. “Three Meanings of Symbolism.” Yale French Studies9(1952): 11-19.
Karaka?i, Dalila. “The Impact of Symbolism on Some British and American Modernist Writers.” Mediter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5.1(Jan. 2014): 565-568.
Neginsky, Rosina. Symbolism, Its Origins and Its Consequences.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2010.
Pondrom,Cyrena N. The Road from Paris: French Influence on English Poetry 1900-192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4.
Reynolds, Dee. Symbolist Aesthetics and Early Abstract Art: Sites of Imaginary Spa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Shryock, Richard. “Anarchism at the Dawn of the Symbolist Movement.” French Forum, Vol. 25, No. 3 (September 2000), pp. 291-307.
Simpson, Juliet. Symbolist Aesthetics and the Decorative Image/Text, French Forum, 25.2 (May 2000), pp. 177-204.
Stephan,Philip.Paul Verlaine and the Decadence.Rowman: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74.
Stoljar,Margaret. “Mirror and Self in Symbolist and Post-Symbolist Poetry.” The Modern Language Review 85.2 (Apr. 1990): 362-372.
Weir, David. Anarchy and Culture: The Aesthetic Politics of Modernism. Amherst: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7.
Wellek,René. “The Term and Concept of Symbolism in Literary History.” New Literary History1.2 (Winter, 1970): 249- 270.
Williams, Erin M.. “Signs of Anarchy: Aesthetics, Politics, and the Symbolist Critic at the Mercure de France, 1890-95.” French Forum, 29.1 (Winter 2004), pp. 45-68.
Wilson, Edmund. Axel's Castle: A Study of the Imaginative Literature of 1870-1930. New Yor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4.
Adam, Antoine. Verlaine. Paris : Hatier, 1965.
Barre, André. Le Symbolisme. New York : Burt Franklin, 1968.
Biétry, Roland.Les Théoriespoétiques à l’époquesymboliste. Genève: Slatkine Reprints, 2001.
Campa, Laurence. Parnasse, Symbolisme, esprit nouveau. Paris : Ellipses Marketing, 1998.
de Visan, Tancrède. L’Attitude du lyrisme contemporain. Paris : Mercure de France, 1911.
Dornis, Jean. La Sensibilité dans la poésie fran?aise. Paris : Arthème Fayard, 1912.
Enid, Starkie. “L’esthétique des symbolistes.”Cahiers de l'Associationinternationale des étudesfrancaises 6(1954): 131-138.
Florian-Parmentier. Histoire Contemporaine des lettresfrancaises. Paris: EugéneFiguière et Cie., 1914.
Guy, Michaud. “Symbolique et symbolisme.”Cahiers de l'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études francaises 6(1954): 75-95.
Lehmann, A. G. “Signification et ambigu?té dans les beaux-arts: quelques problèmes de critique ‘symboliste’.”Cahiers de l'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études francaises12 (1960): 161-174.
Leloup, Delphine. Le Symbolisme ou l'art de la suggestion: Vers une révolution du langage poétique. Paris : 50 Minutes, 2015.
Lemajeur, Sylvain. Le mystere dans l'oeuvre poetique de Stephane Mallarme. Editions Universitaires Europeennes, 2012.
Marcel, Girard. “Naturalisme et symbolisme.” Cahiers de l'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études francaises6 (1954): 97-106.
Martino, Pierre. Parnasse et symbolisme. Paris : Librairie Armand Colin, 1970.
Michaud, G. Message poétique du Symbolisme. Paris : Librairie Nizet, 1961.
Michel, Décaudin. “Poésie impressionniste et poésie symboliste, 1870-1900.”Cahiers de l'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études francaises 6 (1954): 133-142.
——.“Symbolisme en Belgiqueousymbolismebelge.”Cahiers de l'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études francaises 34(1982): 109-117.
Moréas, Jean. Les premières armes du symbolisme. Paris : FB Editions, 2015.
Pierre, Moreau. “Symbole, symbolique, symbolisme.”Cahiers de l'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études francaises 6 (1954):123-129.
Poizat, Alfred. Du Classicisme au Symbolisme. Paris: La Nouvelle Revue Critique, 1929.
——. Le Symbolisme: De Baudelaire A Claudel. Paris : La Renaisance du livre, 1919.
Raymond, M. De Baudelaire au Surréalisme. Paris : José Corti Editions, 1989.
Shiff, Richard. “‘II fautqueles yeuxsoientémus’: impressionisme et symbolismevers 1891.”Revue del'Art 96 (1992): 24-30.
Tarpin, R.L’Influence du Symbolisme fran?ais sur la poésie amércaine. Paris : Librairie Ancienne Honore, 1929.
Vigié-Lecocq, E. La Poésecontemporaine. Paris: Société dv mervure de france, 1897.
Stoehr, Ingo R.. German Literature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Aestheticism to Postmodernism. Rochester, NY : Camden House, 2001.
Vadillo, Ana Parejo. Women Poets and Urban Aestheticism: Passengers of Modernity. Houndmills, Basingstoke, Hampshire ; N.Y. :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Burke, Doreen Bolger. In pursuit of beauty: Americans and the Aesthetic movement. N.Y. :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Rizzoli, 1986.
Comfort,Kelly.European Aestheticism and Spanish American Modernismo: Artist Protagonists and the Philosophy of Art for Art’s Sake.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Denisoff, Dennis. Aestheticism and sexual parody, 1840-1940.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Mendelssohn, Michèle. Henry James, Oscar Wilde and Aesthetic Culture. Edinburgh :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7.
Freedman, Jonathan L. Professions of Taste: Henry James, British Aestheticism and Commodity Culture.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Maltz, Diana. British Aestheticism and the Urban Working Classes, 1870-1900: Beauty for the People. N. Y. : Palgrave Macmillan, 2006.
McGuinness, Patrick. Poetry and Radical Politics in Fin De Siècle France: From Anarchism to Action Fran?aise. 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Clements, Elicia., Higgins, L. J.. Victorian Aesthetic Conditions: Pater Across the Arts. New York, N. Y. : Palgrave Macmillan, 2010.
Whiteley, Giles. Oscar Wilde and the Simulacrum: the Truth of Masks. London: Legenda, an Imprint of the Modern Humanities Research Association and Maney Publishing, 2015.
Whiteley, Giles. Aesthetic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Death Walter Pater and Post-Hegelianism. Oxford: Legenda. 2010.
Prettejohn, Elizabeth. Art for art’s Sake : Aestheticism in Victorian Painting.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
Brown, R. D., Gupta, Suman. Aestheticism & Modernism: Debating 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 1900-1960. London: Routledge / Milton Keynes: The Open University, 2005.
Leighton, Angela. On form: Poetry, Aestheticism, and the Legacy of a Word. N. 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Comfort, Kelly. Art and Life in Aestheticism De-Humanizing and Re-Humanizing Art, the Artist, and the Artistic Receptor.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Evangelista, Stefano. British Aestheticism and Ancient Greece Hellenism, Reception, Gods in Exile. N. Y. : Palgrave Macmillan, 2009
Gal, Michalle. Aestheticism: Deep Formalism and Emergence of Modernist Aesthetics. Bern : Peter Lang, 2015.
Warner, Eric, Hough, Graham. Strangeness and Beauty, Pater to Symons: An Anthology of Aesthetic Criticism 1840–191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参加会议方面,课题组于2016年1月召开了开题报告会暨西方文学思潮学术研讨会;2016年8月,本课题组与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合办了“外国文学经典传播与西方文学思潮研究”学术研讨会;首席专家参与了2016年、2017年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年会并作大会发言;此外课题组成员分别参加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会年会、中国庞德学会、东北师大博士高端论坛等会议。
国际合作方面,课题组成员与牛津大学哈齐伊安尼斯(Christos Hadjiyiannis)建立了联系,并对现代诗的形式问题听取了建议;此外,还参加了剑桥大学英文系的诗歌课程,并参加了剑桥大学下属学院的诗歌讲座和研讨会。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有两篇文章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栏”和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国家社科项目集萃”发布,它们分别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抑或创作倾向》,《文学批评:激情、勇气与责任——以别林斯基与果戈理为例》
二、 研究成果情况
1.李国辉,《自由诗的形式与理念》
内容介绍:该书为自由诗的研究论文集,2016年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涉及到英美自由诗与象征主义自由诗的关系,对象征主义自由诗在英国的传播、术语的影响、形式的建构、理论的流变都有论及。论文集还收录了法国象征主义诗学的译文4篇。
主要观点:自由诗1886后在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那里产生后,迅速风行,成为许多诗人的工具。象征主义的自由诗及期理论大约在1893年开始在英美传播。英国对象征主义自由诗的关注更多,并且产生了1908年的形象诗派。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魏尔伦,以及象征主义理论家卡恩的影响,英美自由诗理论1908年诞生。但是经过数年的发展,英美自由诗理论仍然延续使用法国象征主义自由诗的术语,这背后除了英法诗的不同外,对象征主义自由诗的尊重也是一大原因。学术价值:该书是目前第一部深入研究法国象征主义自由诗与英美自由诗的影响关系的文献。它对于了解法国象征主义的传播和国际接受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社会影响:该书出版后,得到了个别学者的注意。常熟理工学院教授许霆先生著有《中国新诗自由体音律论》,书中讨论并引用了《自由诗的形式与理念》的研究成果。
2.孙鹏程,《时空体叙事学概论》
该书为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是理论先导性成果,2017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介绍:理论上,在叙事题材与叙事形式的交互面上,提出了认知题材的说法。19世纪文学作品与19世纪文学思潮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我们需要重新对19世纪文学思潮背后的文学作品类型予以整理归纳,部分归属有争议的作品需要重新认识。鉴于此,项目组认为,需要在题材学(主题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题材的认知化问题。我们认为,归属19世纪现实主义思潮的作品,其题材被现实主义化了,或曰被现实主义认知化了,归属19世纪浪漫主义的作品,必定被浪漫主义化了,认为题材与类型有着密切关联的观点没有错,但是,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认知题材的问题,认知题材决定着19世纪文学作品类型。
具体作品上,我们对19世纪文学作品中的时空与情节之间的关系初步做了研究,比如说沙龙时空体、城堡时空体与具体事件序列之间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我们认为,现实主义小说的时空规定了情节类型的可能,这就使得,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不断返观生活事实,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关联,读者能非常容易进入这些富有时代社会心理认知特征的情节,这是其他思潮小说所没有的特点,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历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2、杨希、蒋承勇,《复杂而多义的“颓废”——19世纪西方文学中“颓废”内涵辨析》,《浙江社会科学》,2017,3,(33):115-121。(CSSCI来源期刊)
内容介绍:浪漫派以降,随着西方文学中的“颓废”现象愈演愈烈,19世纪西方作家、评论家对文学中的“颓废”之思考也愈发深入。他们对文学“颓废”概念的诸种界定,以及对世纪末颓废派文学价值等问题的讨论,与当时主流话语体系对“颓废”内涵的粗浅解读与伦理化攻击形成鲜明对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后西方学者对颓废派文学核心话题的理解与建构。基于如上认知,本文一方面着意于回溯19世纪诸多西方作家、评论家等围绕“颓废”概念所展开的严肃的理论探索,另一方面尝试对19世纪西方文学语境中的“颓废”的主要内涵作出具体界定。
基于对19世纪西方作家、评论家针对“颓废”一词的内涵所作的诸种评析的梳理与辨析,本文对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颓废”概念作出如下两点界定:首先,“颓废”指一种独特的美学选择,或者说是古老文明即将从成熟走向衰败之时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模式;其次,关涉“退化”观念之“颓废”的美学选择,最终在文学创作层面带来了文学风格与文学主题的革新。
4. 杨希,《“颓废”的末路英雄——于斯曼<逆流>主人公形象辨析》,《东岳论丛》,2016,10,(37):187-192。
内容介绍:自颓废派文学诞生以来,许多评论家,甚至包括颓废派作家本身,都面临着客观、准确地界定“颓废”一词的难题。在一般生活化的场景中,“颓废”往往被认为具有某种贬义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文学语境中“颓废”一词的理解。由此,在进入颓废派文学研究之前,需要暂时搁置对复杂多义的“颓废”概念的界定,清除附着在“颓废”一词上的污泥,以尽量中性的态度切入对它的解读。一个较为可靠的方法是回到文本本身,从文本入手,识别“颓废”的种种表征。就此而言,被称为颓废派文学“圣经”的《逆流》无疑是最典型的文本。由此,本文通过解读《逆流》中的颓废主人公德泽森特的种种“颓废”表征,冀望客观、深入地理解颓废派之“颓废”。
主要观点:于斯曼的长篇小说《逆流》(又译《逆天》)的主人公德泽森特是一个被好奇心驱使着的反自然的现代人、一个唯美的感官主义者、一个清醒的悲观主义者、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文化精英。这几种身份特质,预示着他将成为一个在世俗生存中丧失行动欲望、崇尚精神性体验而非生理性欲求的现代语境中的“颓废英雄”。
5. 杨希,《21世纪西方学界颓废派文学研究撮要》,《中外文论》,2017年第1辑。(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学术辑刊)
内容介绍:19世纪末——尤其是最后20年,颓废意识广泛渗透于英法等西方国家的文学创作中。尽管由于“颓废”一词在语义学意义上的复杂性与悖论性,以及由此招致的对颓废派作家及作品的道德非难,颓废派文学并未获得19世纪主流文学评论界的悦纳;但是,其后一个多世纪的研究成果已然证明,颓废派文学研究正渐趋摆脱其在文学批评领域的边缘地位,跻身学术热议话题。基于对颓废派文学重要学术价值的体认,本文经由对19世纪后期以及整个20世纪既有研究进展的简要回溯,力图扼要地总结、勾画21世纪西方学界颓废派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其研究趋向。
纵览21世纪西方学界有关颓废派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当可发现:在短短的15年内,新世纪的颓废派文学研究不仅成果颇丰,而且在诸多方面展现出了崭新的气象:以鲁斯?利夫西、塔利亚?谢弗、瑞姬娜?加尼尔、玛丽?格拉克、文森特?谢里、卡米拉?帕格利亚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不同程度上继承、拓展并深化了上世纪颓废派研究者的研究视阈及研究方法,同时也有一些新的观点阐发。除了对既往研究成果的继承与深化,20世纪末就已展开的对既有学术观念与方法的反思与驳辨在新世纪亦渐成燎原之势。以查尔斯?伯恩海默、亚历克斯?穆雷、杰森?大卫?霍尔、约瑟夫?布里斯托、柯尔斯顿?麦克劳德等为代表的西方学者侧重于对既有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的大胆质疑,并在有理有据的驳辨中将颓废派文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6. 《<道林?格雷的画像>:一种拉康式的解读》,《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136-141页。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14年第9期,38-44页。
内容介绍:作为唯美主义代表性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对艺术与美的思索和表达极具风格化,在阐释了唯美主义的基本艺术观念的同时,也留下了更广阔的阐释空间。结合拉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某些理论对小说进行文本细读,可以发现隐含于文本结构裂隙处的关于“艺术”、“自恋”、“凝视”、“欲望”等路标,指涉着文本深层结构中的关于“艺术与凝视”、“欲望的在场与缺席”、“自由与表演”之间的微妙关系,这些微妙关系之间产生的张力是对当时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的深化。
7.《人的自我确证与困惑:作为颓废主义“精神标本”的<逆天>》,《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114-119页。
内容介绍:《逆天》提供了颓废者德泽森特病态审美趣味的“症候”。如果从新实践论美学的相关论点出发,可以发现德泽森特在其审美体验中呈现了人的自我意识本质结构,他以实践的方式揭示了“艺术与美”的本质:对人的情感的确证。这种本质是本课题理解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基础。德泽森特的审美体验过程即“自然向人生成”的异化表现,其病态化“症候”是由于情感无法借助对象化而自由传达所导致的“自由感”的丧失,他的遭遇提供了一个特定时代的“精神标本”。
8、蒋承勇,《文学批评:激情、勇气与责任——以别林斯基与果戈理为例》,《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6.7
内容介绍: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实践告诉我们,文学评论和文学批评需要情感的投入,批评与评论的行为不应该尽是冷冰冰的概念演绎和无病呻吟的理论说教,它可以和文学创作一样充满情感,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激情的文学创作。文学批评要有勇气与责任担当。无论是作家还是批评家,激情可以表现为对正义与真理的勇敢捍卫与讴歌,对人性善与美的弘扬和赞颂,也可以表现为对邪恶势力的揭露和批判,对人性恶与丑的抨击和嘲讽,而后者更显示创作者的勇气和使命担当,因而也更可贵。别林斯基恰恰属于后者。别林斯基的勇气与责任担当,不仅仅表现在与论敌论战时的一往无前的忘我与无畏上,也表现在对同盟者的真诚而无私的批评上。别林斯基对盟友的无私而尖锐的批评,又一次有力地捍卫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方向,其间的真诚与坦荡,是批评家勇气与责任担当的又一种表现,而且可以说是文学史上少有的、乃至史无前例的难能可贵。
9、蒋承勇,《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抑或创作倾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12.7
内容介绍:与在西方持续2000多年的“摹彷说”相辅相成因而几乎“无边的”现实主义,就不是一个思潮的概念,而是一个与“摹彷”观念及西方叙事文学传统相关涉的“创作倾向”。由亚里士多德“摹仿说”所奠定的“写实”传统,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之前一直是西方文学的主导传统,后来西方文学史家称之为“摹仿现实主义”。在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衰微、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之际,徜徉于滋养自然主义的科学主义大潮,愤懑于浪漫主义走向极端后的虚无浮泛,这种古已有之的“现实主义”创作倾向格外盛行,人们误将它视为一种“文学思潮”,而实际上它只是以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为思想核心,经由西方叙事文学传统的逐步锤炼的“摹仿现实主义”的新形态,它依然属于一种创作倾向而非文学思潮。
10、蒋承勇《<双城记>:“美德”与“恐怖”演绎的人性之善恶》,《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2.5,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3.2。
内容介绍:狄更斯在小说中极力宣扬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感化。在他看来,只要大家道德水准提高了,人人讲究仁爱、宽恕,社会就会美好起来。因此,他一面不厌其烦地宣传自己的道德理想,一面塑造马奈特、达奈、卡屯、露茜等一系列道德高尚的人物作为道德理想的现实样板。狄更斯的以爱化解仇恨、道德感化相比于法国大革命的偏激及由此导致的非道德化行为,虽然显得更富于人性意味,但是,狄更斯式博爱的“美德”果真能感化那些穷凶极恶的封建贵族们吗?历史的铁的事实证明,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只能通过群众的暴力革命才能实现;缺失了暴力后盾的“道德感化”在面对邪恶暴力时,无非是狼面前的一只可爱的小羊而已。但是,作为文学艺术,它的美往往源于这种发自人性本真的可爱、美丽与浪漫,它借此净化喧嚣浮华世界中人的心灵。这也许就是狄更斯在今天和未来世界依然拥有不朽的艺术魅力之原因所在。
11、蒋承勇,《明日黄花,其香依然——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历史境遇》《浙江社会科学》2016.7。
内容介绍:19世纪以降,西方文学的发展与演进大多是在与传统的激烈冲突中以文学“思潮”、“运动”的形式展开,因此,研究最近200年的西方文学史,如果不重视对文学思潮的研究,势必会失却对其宏观把握而失之偏颇。在西方,文学思潮研究历来是屯集研究力量最多的文学史研究的主战场,其研究成果亦可谓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与此相比,国内这方面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则十足堪忧。我们认为,对有“承先启后”作用的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作深入、全面的反思性研究,不惟有助于达成对19世纪西方文学准确的理解,而且对准确把握20世纪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亦有重大裨益。今天,西方20世纪诸种冠之以“先锋”桂冠的文学思潮和流派亦已成为过去,我们感到“先锋”们“创新”的努力显然也未必都是成功的,尤其是,“创新”并未如他们自己所说的那样能与传统割裂,相反,他们谁并没有断绝与传统的“血缘”关系,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可以证明这一点。而且,这种联系,更直接的恰恰是他们当初最使劲要“抛弃”,甚至恨不得连根拔去的19世纪文学传统。正因如此,19世纪文学思潮的当下意义也愈显其重要,它们虽是明日黄花,却其香依然!
12、蒋承勇,《娱乐性、通俗性与经典的生成——狄更斯小说经典性的别一种重读 》2014.9,《新华文摘》2014.23。
内容介绍:娱乐性和通俗性不仅是狄更斯小说之经典性的生成方式和途径,而且它们本身也构成经典性成分。大众阅读趣味引导了狄更斯的创作,其小说的娱乐性、通俗性也迎合了大众的阅读期待,拥有广泛的读者,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促成了英国小说的空前繁荣。娱乐而有“意味”,通俗中传达出的人性之纯真、善良与美融化着现实的冰冷与残酷,呵护了弱者的尊严与期望,这其间蕴含了文学经典的高雅与崇高。对狄更斯小说的经典性作别一种重读,对网络时代的文学创作别有意味。
13、蒋承勇,《西方文学:人文传统与思潮流派的深度关联》,《中国大学教学》,2015.3
内容介绍:文学史教学与教材编写,必须把握文学与传统的关系。把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不断探寻人的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西方文化演变的深层动因,受此文化传统的影响,西方文学也自始至终回荡着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之声,蕴含着深沉而深刻的生命意识和人性内涵。人文传统和思潮流派是西方文学史发展演变中深度关联的本原性元素,因此,任何情况下的西方文学史课堂教学与教材编写的“创新”与“改革”,都必须对人文传统和思潮流派的关系予以深度把握。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