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近现代文学语言变革史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08日14:3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2015年11月立项,至今已经1年零9个月。按照原来的计划,本项目拟用约一年的时间搜集、整理资料,即从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课题组主要工作是用来搜集、整理有关资料,2017年1月进入研究阶段,到2020年上半年完成一部70万字的书稿,2020下半年由课题负责人对子课题做统一审核,在这个基础上准备结项。

立项以来,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基本是按计划执行,研究工作进展良好。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我们课题组首先有一个人员变动。本项目原有5个子课题负责人,但是项目启动后,有两位负责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继续从事这个研究。山东大学张艳华教授,丈夫重病(后来去世),2016年初张艳华教授表示难以有精力从事这项研究。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张红军教授因为行政工作较多,同时他的《传统文学观念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影响研究》在2016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因此也没有时间参加本项目研究工作。目前项目组还有赵黎明、刘进才、王力三位成员。原来由张艳华教授承担的课题第三编“1905-1917年文学语言的变革”和张红军教授承担的第四编“1917-1927年文学语言的变革”均由课题组负责人承担。

本项目于2016年4月9日在江苏师范大学举办了开题报告会,报告会邀请了吉林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张福贵、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乔以钢、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继凯、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方忠等专家出席。子课题负责人除张艳华教授因故不能出席外,都参加了开题报告会。会议由张福贵教授主持,项目负责人张卫中教授作开题报告,刘进才教授代表子课题负责人发言,然后到会各位专家围绕如何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提出了建议与意见。与会专家对开题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个报告对课题“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重点难点”和“子项目设计”做了较全面的介绍,分析了目前这个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也就存在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认为开题报告清晰描述了课题的整体框架,抓住了“中国近现代文学语言变革史”中的几个主要问题,逻辑线索清楚。同时与会专家也提出了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加强的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子课题之间在内容与结构上的联系与协调,也加强子课题研究上的协调。其二,应对中国近现代文学语言变革有一个整体认识,深入把握其变革的特点与规律。

从课题立项至今已有一年半时间,按照计划,这一段时间的研究工作应当包括资料搜集与整理(一年),然后进入研究阶段(进入研究阶段应当已有半年多的时间)。目前项目的实际进展,基本符合“项目投标书”中的计划;不过各个子项目的进展情况有所不同。项目负责人在原计划中只负责“中国近现代文学语言变革史”的第一编“1840-1895年文学语言变革”的研究与整个项目的统筹工作,现在因为接手张艳华教授的第三编“1905-1917年文学语言的变革”和张红军教授承担的第四编“1917-1927年文学语言的变革”,任务就变得比较重,研究进度也相应地加快。目前第一编的研究、撰写工作已经完成。在第一编中,已完成的四章为:第一章、西方传教士与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第二章、晚清旅西游记与中国文学语言变革;第三章、晚清旅外诗歌中新词语的使用及意义;第四章、晚清报章体散文的语言变革及意义。四章合计共约10万字。另外三个子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进展情况略有不同。赵黎明教授搜集、整理材料的工作已经完成,目前已开始进入研究、写作阶段。已完成3万字文稿的撰写工作。刘进才教授有一个在2014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方言土语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在已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的工作主要是边写作完成上一个项目,边搜集、整理本项目子课题的材料;应当在近期完成上一个课题,同时启动重大项目子课题的研究、写作。王力教授的情况与刘进才教授的情况类似,他也有一个2013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作家迁徙对文学生态的影响研究》,本项目立项以后,他也是边完成上一个项目,边搜集、整理子课题的材料,争取尽早启动子课题的研究与写作。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本课题组成员均多年从事文学语言研究的学者,在前期已经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课题负责人张卫中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语言研究,在完成国家社科一般项目《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变迁史》和《20世纪中国文学语言建设研究》时已搜集、积累了大量材料。自本课题立项以来,张卫中教授主要是补充搜集了近代文学史、思想史、文学语言运动史的材料,以及大量近代文学作品。购买了数套文集、丛书。另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晚清、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了大量论文。子课题负责人此前也已经积累了很多材料。子课题负责人赵黎明一直从事现代诗歌与文学语言研究,2010年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完成了《“汉字革命”——中国现代文化与文学的起源语境》一书,在研究中也积累了很多材料,特别是搜集积累了清末民初许多重要的报刊资料。承担本项目的子课题以来,他更集中地查阅了戊戌维新前后一段语言运动史、文学史资料,大量搜集、整理了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为子课题研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子课题负责人刘进才在写作《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时就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社科院文学所图书馆,以及上海、杭州的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目前他正在进一步搜集1930年代有关大众语论争的史料,以及这个时期有关文学作品语言变化的资料,包括前人的研究,以及通过作品细读,发现文学作品中语言的变化。子课题负责人王力,此前从事1940年代解放区文学研究和现代文学语言研究,在文学语言研究方面也有较多积累。承担本项目子课题以来,他也查阅了大量资料,购买了很多相关书籍,包括一些专业语言学著作,以及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思想家、文学家的全集,以求对中国近现代文学语言发展史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特别进一步搜集、整理了1940年代的作品,希望通过文本细读,了解这个时期文学语言的变化。

3、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

在中国近现代文学研究中,文学语言研究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专业性比较强,以现代文学语言研究为专题的学术会议也是这几年才有举办。自本项目立项以来,张卫中教授、刘进才教授参加了2016年4月28-29日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学术月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张卫中教授在会上以“新词语与晚清作家的科幻想象”为题做了大会发言;刘进才教授则以“方言的发现与诗歌体式的探索:从《歌谣周刊》到《新诗歌》”为题做了大会发言。

4、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项目刚刚起步,已过去的一年半时间,课题组成员主要工作是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在本课题名下已经有一些阶段性成果,但是发表的论文还不是很多。课题负责人张卫中在“国家社科基金”专刊发表三篇文章:

1、《民国教科书中的新词语与新思想的传播——兼谈“五四”语言变革与思想变革》、《浙江学刊》2016年第5期。

2、《新词语与清末民初作家的科幻想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3、《严复的语言观与翻译》,《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二、 研究成果情况

①代表性成果简介

(1)《民国教科书中的新词语与新思想的传播——兼谈“五四”语言变革与思想变革》、《浙江学刊》2016年第5期。

基本内容:随着教育宗旨与学制的改革,民国初期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一个编撰教科书的热潮,当时的南洋公学、无锡三等公学等新式学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都参与了新式教科书的编撰,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教科书。这些教科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量引入了新词语。这段时期初级国文教科书有一个较特殊的现象是很多篇目都类似于词典的词条:课文的标题是一个词,内容就是对这个词的解释与介绍。民国教科书中大多数新词语都是近代以来从西语中引进、或从日语中转借的外来词,它们都是在西方现代性语境中产生,每一个词都带有来自原语境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因此,学习新词语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与接受新思想、新价值观的过程。民国初期几代学子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积年累月地学习新词语,这个意义是相当大的,如果说他们在传统汉语中看到的是一个旧世界,从新词语中看到的就是一个新世界:来自西方的新词语提示了新的政治理念与政治制度,普及了现代科学知识,同时通过介绍先进的文化生活,展示了一种文明、富裕的新生活。人对世界的认识受到语言的支配,特别是对清末民初接受教育的一代学子来说,当时的社会尚处在艰难的转型中,他们尤其需要得到新思想的启示,而新词语率先给他们提供了新思想和新视野,在他们面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些由新式语言教育培养的一代新型知识分子后来参与到社会与文学变革中,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主要观点:随着新式教育的发展,民国初期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一个编撰教科书的热潮,这个时期很多初级国文教科书的篇目都类似于词典的词条,课文即是对新词语的解释。这些新词语中隐含了对迷信愚昧的贬斥,对科学与民主的推崇,显示了鲜明的价值立场。伴随着现代教育的普及,民国初期大量出现的新式教科书对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这个过程最典型地体现了语言变革对思想变革的影响。

学术价值:新时期以来,受到西方现代语言哲学的影响,很多学者开始从汉语欧化和汉语接受现代性改造的角度来认识近现代史上语言变革与思想变革的关系,高玉、何锡章等学者都较深入地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认识到新词语和新概念的引进对中国人思想的变革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然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清末民初新词语的引进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它总是与新思想、新思潮的引进合为一体,研究者尚无法判断中国人思想的变革究竟是源自清末民初引进的新思想、新思潮,还是源于同时引进的新概念新词语,因而严格地说,迄今为止那种认为新概念、新词语能够改造中国人的思想仍然是一种推论与猜测,研究者并未能在思潮、思想的影响与新概念、新词语的影响之间做出区分,或者没有观察到新概念、新词语单独对中国人思想产生深刻影响的过程。然而民国教科书研究可以提供一种新路径,在民国教科书中,我们可以观察来自西方的新概念、新词语如何在改变一代中国人思想方面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看到,词语并不是孤立的、中性的,任何一种语言的词语都具有系统性,所有的词语也都包含了意识形态内涵,因而学习一个来自西方的新概念、新词语既是接受新知识,也是在接受一种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新的意识形态。民国教科书中将一个关键词作为一篇课文的题目,然后通篇课文解释一个词语,这正说明所有的思想都是以词语为基础,词语是思想、意识形态最基本的单位,思想不过是词语的连缀与系统化。中国人接触新思想,也必须从词语开始,由对词语的认识过渡到对一种思想体系的认识。另外,教科书是民国时期传播新思想的重要渠道,从教科书的编撰、使用也可以看到新概念、新词语如何通过新式教科书在民众中的广泛传播,观察语言如何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与世界观。

社会影响:该文是作者2015年6月参加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举办的“中国新文学:语言与话语”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参会论文,作者在大会发言中对论文主要观点做了介绍后,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2)《新词语与清末民初作家的科幻想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基本内容:在清末民初,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总体上是语言先行,来自西方的新词语率先提供了一个现代西方的“虚像”,其后经过“词”与“物”的结合,在中国人眼里,“西方”才由“虚像”变成“实像”。晚清作家对科学世界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过程。清末民初中国在科技水平上与西方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科幻作家与现代科技有着很大隔膜,他们对现代科技的了解主要来自翻译著作、科普读物与西方的科幻小说,知识传播依靠的主要是文字。事实上,科幻小说不仅涉及科技常识,它更需要一种前瞻性,是需要超越 当下科技水平的一种创造与想象。如果说清末民初科幻作家对当时已有的科技常识尚且一知半解,要让他们达到想象的超前与前瞻就更为困难。清末民初科幻小说的创作一方面是对西方同类作品的模仿,另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更多地依托词语,是在词语基础上建构的科幻想象。

主要观点:清末民初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明显表现为词语先行,中国作家往往是先通过词语了解某种科技产品和相关知识,这种知识传播方式也决定了很多作家是依托词语建构自己的科幻世界。其表征有两个方面,首先,很多科幻作家是沿着词语展开科幻想象,从词语中获得灵感,科幻想象或体现在创造新的科技词汇上,或体现在对科技词汇的解释中。其次,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还有词语“能指”与“所指”的分离,中国作家缺少直接经验,他们更多地依据中国经验填补“所指”的空缺,这种想象生活的方式也决定了中西科幻小说的差异。

学术价值: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最典型地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并非亦步亦趋地反映生活,相反,语言可以改变作家对生活的认识,作家可以根据语言想象一种新的生活,实现对生活的改造与重组。清末民初的科幻小说虽然幼稚甚至不免荒唐,但它至少提示了作家仅仅 通过语 言虚拟现实的可能性。而这种情况也最典型地体现了语言的主体性,彰显了语言对文学的决定性影响。

社会影响:该文是作者2016年4月参加由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学术月刊》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参会论文,作者在大会发言中介绍了该文的主要观点,也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3)《严复的语言观与翻译》,《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基本内容: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因为翻译活动的目的是实现意义的交流,其中就有一个如何认识“言”、“意”关系的问题。按照语言工具论的理解,“言”和“意”是分离的,“言”是工具、载体,“意”是内容和本体。而按照语言本体论来说,“言”和“意”是一体的,“意”不能离开“言”而独立存在,有什么样的“言”就有什么样的“意”,离开了“言”就无所谓“意”。严复所持主要是一种工具论的语言观,并未将“言”和“意”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乐观主义让他相信秦汉古文能够更好地翻译西书;在译名的翻译上更多采用了“格义”的方法;在表达效果上则有一个“雅”的追求。严复的语言观对他的翻译产生了深刻影响。

主要观点:严复主要是继承了中国传统工具论语言观,并未将“言”和“意”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认为中西文化、语言有着根本上的相通。这种乐观主义让他相信秦汉古文能够更好地翻译西书;在译名的翻译上更多采用了“格义”的方法;在表达效果上则有一个“雅”的追求。严复翻译策略与他的语言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学术价值:以往很多研究者已经从不同角度探 讨了严复翻译活动的特点,但是离开语言观这个关键因素往往很难认识一个翻译家翻译活动的特殊性,很难对其特点做一个更深入的阐释。本文从严复语言观的研究入手应当能够对其翻译策略与实践做一个更深入的阐释。

②阶段性成果清单

(1)《民国教科书中的新词语与新思想的传播——兼谈“五四”语言变革与思想变革》、《浙江学刊》2016年第5期。

(2)《新词语与清末民初作家的科幻想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3)《严复的语言观与翻译》,《贵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