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明清民国歌谣整理与研究及电子文献库建设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08日14:30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明清民国歌谣整理与研究及电子文献库建设”自2015年立项以来,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严格按照研究计划开展各项整理与研究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学术论文10篇,出版学术专著2本、编著5本,搜集相关文字材料近500万字,“中国民歌整理与研究网”实时推出相关研究成果并发布研究动态。

子课题一:明代与清代前中期歌谣整理。目前明代与清代前中期的歌谣专书以及小说、戏曲中的歌谣资料已经搜集较齐,文人拟民歌也搜集了一部分。课题组成员的《明代民歌集》《清代民歌时调文献集》又作了新的增补和修订。

子课题二:清末民初歌谣整理。本子课题主要负责搜集北大歌谣运动兴起前的传统歌谣。清末民初歌谣材料的搜集在稳步推进中,目前,我们已经从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以及台湾傅斯年图书馆等搜集了大量清末民初的时调唱本约计上千种,并基本录入电脑,其中像伍兆鳌的《下里歌谣》、傅斯年图书馆所藏清末歌谣等都是之前清代歌谣研究所没有关注过的内容,这些成果在我们修订的《清代民歌集》中均有呈现。

子课题三:民国中后期歌谣整理。本子课题主要负责搜集北大歌谣运动兴起后的以现代眼光定义的歌谣。目前,已经从《歌谣》周刊、《民俗》以及《晨报》《中央日报》《大公报》《国文月刊》《清华周刊》《当代文艺》等十多种民国报刊中搜集整理歌谣约100万字。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从《中国歌谣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等当代人编选的歌谣总集中筛选民国歌谣文本的工作。还搜集了一部分民国学人搜集的民歌专书等。目前,已经结集出版的整理成果有《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刊载歌谣汇录》《中山大学<民俗>刊载歌谣汇录》。

子课题四:明清民国歌谣文献考证、文学评论与民俗等交叉研究。该子课题是在前三个子课题材料搜集的基础之上,就明清民国时期重要的歌谣集的成书时间、地点、编纂者生平,以及歌谣的文学史流变、歌谣与文人创作的互动、歌谣与民俗、宗教、地域文化的交叉研究。目前所发表的10篇学术论文均系本课题某一方面的专门研究,分别是《努力建构中国优秀歌谣的传承体系》《明代民歌兴起的动因与背景》《两种清初小曲总集与明清小曲之演进》《时调唱歌与清末之社会启蒙运动》《北大歌谣征集运动的回顾与反思》《歌谣与吴地文人——以清代常州为例》《还原<吴歌甲集>编撰的场景与系统梳理吴歌传统的新期待》《婚嫁喜歌及其研究述略》《汉族民歌与宗教关系探论》《民歌与“歌场”传播》。另外,还有如《明清民国歌谣中的数字现象解析——以贵州歌谣为中心》《陈垂调、黄鹂调考》等论文已经撰写完成,等待发表。

子课题五:明清民国歌谣曲调考证、音乐研究与戏曲散曲交叉研究。歌谣特别是民歌中的歌词与音乐是合为一体的,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我们在歌谣研究中,既以文学(歌词)为本位,也以音乐(曲调)为载体。目前,本子课题已经出版了《江苏“五大宫调”音乐文化研究》专著一部,从江苏五大宫调的整体、各曲牌自身、曲种及历史文献等四个方面考察、探究了五大宫调在江苏区域的流变,并创新性地提出了相关曲牌的历史渊源和流变特征。课题组成员在《人民音乐》(2016.12)上发表了《后海先河 椎轮大辂——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四届年会暨“上海音院出版奖”颁奖大会述评》,总结了近年来音乐史研究出现的新气象,特别是其中有关于民歌时调如《毛毛雨》及儿歌等研究的最新进展。

子课题六:明清民国歌谣电子文献库。在其他子课题搜集整理的文献材料基础上,本课题目前正在进行明清民国歌谣文献的分词工作,这是开发歌谣电子文献库的基础和首要工作。同时,我们还在对歌谣文献进行属性标注,即对歌谣类别、年代、曲调、来源、演唱形式、演唱者、地域等进行信息化处理。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调查研究:课题组分批派出成员赴北京、上海、南京、芜湖、贵州、西藏、湖北恩施、台北等地图书馆调查歌谣资料,走访相关歌谣传承人,并从各类图书交易网站购买晚晴民国时期的歌谣时调唱本及新近出版的《中国俗文学丛刊》(第501-620册)。目前,我们搜集整理了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台北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所藏明清民国歌谣,近350万字的材料已经全部录入电脑,目前正在做校对整理工作。我们还从民国以来出版的报刊杂志上,搜集晚清民国歌谣,充分利用各类电子数据库,汇集了近100万字的歌谣文献资料。

3、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

学术交流:我们于2016年7月4日至5日在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南山专家楼举办了“明清民国歌谣与民国旧体文学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的108名专家学者参与了此次研讨会。此次会议收到的论文涉及五个方面:一是歌谣的整体研究,二是歌谣的文献整理与研究、三是歌谣的内容研究、四是歌谣的形式研究、五是歌谣与戏曲、拟民歌等的互动研究。此次会议得到了《扬子晚报》(2016年7月6日A25版)的全面报道。

目前,还有大量的晚清民国歌谣文献流传在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如台北中研院傅斯年图书馆、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等高校图书馆。我们已与台北中研院汤蔓媛女士建立了联系机制,并通过她购买到了《中国俗文学丛刊》(第501-620册),至此傅斯年图书馆所藏歌谣资料的原始文献已收集完备,下一步便是将其与我们之前录入的文字进行校对、标点工作。同时,我们已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学术院取得了联系,拟在近期派遣课题组相关成员前去搜集歌谣材料。

4、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首席专家陈书录教授的《民歌与“歌场”传播》《中国民歌价值的多元性》《努力建构中国优秀歌谣的传承体系》分别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6年 1期、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11期)全(长)文转载。

《扬子晚报》2016年7月6日A25版发表了题为《南师大将建明清民国歌谣库,老南京人的习俗在明代民歌中就能找到》的文章,向社会宣传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我们还建立了“中国民歌整理与研究网”(www.zhongguominge.net),向社会宣传明清民国歌谣搜集与整理的情况。

二、 研究成果情况

1、编著

①《清代民歌集》(增订本,上下册),周玉波、邓晓东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版

这部《清代民歌集》是在《清代民歌时调文献集》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上册收录《万花小曲》《丝弦小曲》《粤风》《晓风残月》《时调雅曲初集》《时调雅曲二集》等专集以及辑自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日本早稻田大学“风陵文库”、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明清民歌选》等中的清代民歌时调,此外还收录了《板桥道情》《浔阳诗词合稿?小曲》《绣像小说》“时调唱歌”以及从小说中辑出的清代拟民歌,并从小说中辑出清代民歌。下册则收录了《粤风续九》《霓裳续谱》《白雪遗音》《天籁集》《广天籁集》以及辑自台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所藏的清代民歌小曲、李家瑞所辑《智寿斋所抄小曲》,并收录招子庸的《粤讴》和伍兆鳌的《下里歌谣》两种拟民歌。其中辑自国家图书馆、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双红堂文库”、日本早稻田大学“风陵文库”、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的民歌及《粤风续九》和《下里歌谣》均属首次整理。

全书精选底本,并校以各种整理本,对于民间刻本、抄本的方言字、代音字等,在辑录过程中不径改,只酌情出注。

2、专著

②《江苏“五大宫调”音乐文化研究》,谈欣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五大宫调”是流行于江苏、山东等运河沿线地区的、以牌子曲为载体的曲牌。“五大宫调”亦称“五大宫曲”、“五大调”,是“南北曲”及“明清时调”之遗音,较好地保留了“南北曲”及“明清时调”的原有特征,是研究该类曲牌的活化石。

通过对五大宫调曲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乐种中的类比研究,发掘隐藏其中的程式性特征,弥补了明清时调有词无曲的缺憾,摸清了【寄生草】【山坡羊】等曲牌的流变特征,并对其传播轨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

“五大宫调”曲调群的形成,不仅是单纯的音乐现象,也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蕴含着诸多特殊文化信息。南北兼容偏于南方的审美一书特征是深受运河文化、上层曲学的影响而形成的。他们追求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的表达私欲的隐晦与含蓄,因此“五大宫调”的曲词比一般的民歌小调多了一份曲折雅致,值得不断咀嚼和玩味。明代中叶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发展,是其兴盛的温床。程朱理学逐步瓦解,提倡真情流露、个性解放的“童心说”逐渐发展,促成了“五大宫调”类音乐文学作品的产生。这些曲词体现出自明末以来的人文观念和艺术精神,倡导“人欲即天理”的平民说、人本说思想;精神上强调相互依赖与亲近,达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

3、论文

③《努力建构中国优秀歌谣的传承体系》,陈书录,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长文转摘(约3000字)2016/11

文章认为:中国是一个歌谣大国,从《诗经》中的“国风”、汉乐府、南北朝民歌、敦煌曲子词到明清时调乃至当代民谣等,历代歌谣繁花似锦,美不胜收,洋溢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但是,有关田野调查、文献资料整理和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得研究,乃至中国优秀民歌传承体系的建构,至今尚有许多缺憾乃至空白。因此,应努力建构优秀歌谣的传承体系,对歌谣进行抢救性、基础性搜集整理,对歌谣的研究应坚持以文学为本位,同时注重探讨历代歌谣的演变轨迹与特征,拓展歌谣与宗教、民俗、地域文化、商贾精神等相关领域的交叉互动研究,在不断深化中国歌谣的研究中传承创新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④《两种清初小曲总集与明清小曲之演进》,邓晓东,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文章认为:《万花小曲》和《丝弦小曲》是目前所见清代最早的两种小曲集,收录对象在沿袭和改编明代小曲的基础上又有新变。《西调》和《边关调》首见于清初。《西调》原是明末山西、陕西地区流行的小曲,其声调凄楚哀感,适宜表现悲情内容,传至中原遂成为清前中期的流行曲调而广泛传唱于大江南北。《边关调》亦当兴起于明末,或发源于东北,原先以表现悲感哀吟的题材为主,至清代则演化出悲感哀吟、插科打诨、雄迈悲壮等不同风格,而又以儿女之私靡靡之音为主。

⑤《时调唱歌与清末之社会启蒙运动》,李秋菊,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文章认为:流传于市井的时调艺术以其俚俗时行的特质,与清末启蒙思潮正相契合,因而被一些感时忧世的爱国文人所关注、重视并加以利用,成为开启民智、再造人心、救亡图存、改良社会的利器。启蒙者根据清末流行的时调曲调新填的曲词,已经完全跳出儿女情思、古人古事、市井俗态的窠臼,不但在题材内容、创作动机等方面呈现出新的质素,不论是感慨时政、劝戒恶俗,还是破除迷信、介绍新知,无不体现出“启蒙救亡”的特色,而且承载着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及强身-强种-强国、男女平等平权与维新图强的思想,因而老树发新芽,在清末社会启蒙运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掘时调艺术在清末启蒙思潮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对于清末社会启蒙运动研究的推进及重新评估时调之类的民间文艺的价值不无裨益。

⑥《北大歌谣征集运动的回顾与反思》,葛恒刚,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文章认为:1918年兴起的北大歌谣征集运动,是在五四启蒙运动的背景下发生的,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认识价值。论文以《歌谣》周刊为主要依据,结合其他文献,对歌谣征集运动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依据歌谣征集运动演变的特征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对每个阶段中相关采集、整理与研究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歌谣征集运动取得的成绩,反思了其足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