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首席专家赵利民负责项目研究的进度,通过多种形式与各子课题负责人及部分课题组成员保持交流,掌握各子课题在具体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整体研究方案。文献收集与整理子课题组经过一年半的积极工作,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其他四个子课题“晚清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观念研究”、“晚清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语言研究”、“晚清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文体研究”、“晚清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传播研究”作为理论研究部分,各负责人已做出研究大纲,2017年下半年可进入撰写阶段。
2、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2016年3月31日成功召开该重大项目开题及学术研讨会。
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课题的价值与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一致认为,晚清文学在文学观念、语言、文体、传播等诸方面都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晚清报刊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了传统中国文学的格局,成为促成中国文学转型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通过对晚清报刊文献的搜集整理,对其所涉及到的文学史料进行编年,将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强化晚清文学转型与报刊关系的问题意识与规律探寻,从而会深化晚清文学的研究。会议宣读了3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代表着晚清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开拓意义和学术前沿价值。同时,各界专家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晚清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研究”的整体架构、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等提出了诸多宝贵意见。在项目开题会上,与会专家与项目参与者们集中研讨相关学术前沿问题,同时还就该项目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1)晚清报刊与文学研究热潮已持续二十年多年,但截止目前,学术界尚缺少综合而全面的晚清报刊文学史料著作,建议课题组对“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史料”进行全面整理与编年,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库建设。
(2)进一步强化“文学转型”的研究。从报刊发展的角度探究晚清文学转型的内部规律及其特点,探索报刊文学的原生态,力图通过大量丰富的文献研究,呈现出晚清文学发展的复杂过程,深入探讨中国文学的转型问题。转型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漫长的过程孕育,对于晚清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的研究就显得很有意义和价值。
(3)注意跨学科理论与方法在本课题研究中的合理运用,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开展报刊媒介与文学关系研究不可避免地涉及新闻学、传播学、编辑学等理论知识,并且要兼具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等学科素养。本课题将注重综合研究,努力推进晚清文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2016年9月24日至26日,“报刊?地域?民族——中国近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八届年会”在云南召开。
此次研讨会共有8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人员围绕报刊史料与近代文学研究、地域文化与近代文学研究、多民族文化生态与近代文学等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交流。 《晚清报刊文献研究与中国文学研究转型》首席专家赵利民为大会发言主持人之一,在大会发言环节,做“中国近代文学的文化生态及其意义”的发言。并就借助报刊研究,如何重回晚清文学现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与同行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对该项目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
(1)课题获批后即进入文献资料的搜集工作,对北京、上海、天津等各大图书馆馆藏的文献做出初步细致的摸底排查,发现了京津两地一些未被学界注意到的报刊,如《两日画报》《人镜画报》《醒报》《醒华日报》《醒俗画报》《直报》《天津白话报》《竹园白话报》《中国报》《中国萃报》《忠言报》《民兴报》等约有68种,为学界提供了新的资料,可以弥补以往在京津地域报刊文学研究中的某些空白。
(2)同时,利用电子图书馆、数据库如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等网络资源,基本完成了文献的调研工作,确定了1815年至1915年出版的723种报刊文献为基本的整理对象,此数字远远大于现在学术界已有的相关成果考察到的报刊。
在出版年代上723种报刊的分布大致如下:1815-1890:26种;1891-1900:65种;1901-1910:440种;1911-1915:188种。
在地域上涉及到国内外的大约80个城市,其中主要有:
上海:257种,东京:57种,北京:54种,天津:36种,广东(广州):41种,杭州:16种,成都:13种,南京:12种,长沙:8种,重庆:7种,苏州:7种,澳门:5种,福建(福州):6种,巴黎:4种,汉口:4种,香港:3种,常熟:3种,保定:3种,贵州:2种,桂林:2种,厦门:2种。还有哈尔滨、海城、安庆、济南、江宁、金华、南昌、温州、太原、武昌、湖州、马六甲、吉林、萍乡、千叶县、芜湖、镇江、烟台等,基本上可以反映各个地域晚清报刊文献的情况。
并进一步对此723种报刊进行了分类统计:(1)传教士报刊:26种(包括2种佛教报);(2)白话报:40种;(3)画报:32种;(4)教育(学生报刊):57种;(5)科技(医、农、林、军事等):55种;(6)女性报刊:20种;(7)时政综合:426种;(8)文艺:67种。十分全面的涵盖了晚清各种类型的报刊。
(3)着手编写《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史料编年》,分为诗词、文、小说和戏曲三卷。按课题论证计划,本子课题组成员分为三组,分别举诗词、文、小说和戏曲之纲,以张晚清报刊文献中的相关史料之目,分组进行各卷的编纂工作。在分组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史料的交流与互能,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各卷《史料编年》将分别以一种文体为中心,囊括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的一系列重要史料,包括文学创作、批评和论争的经典性篇章,以及重要纲领性文献、新闻、广告、出版信息等,并关注这一转型过程中的若干关键性事件,特别是一些具有历史和学术关节点意义的标志性事件。
二、研究成果情况
1、基本完成了文献的调研工作
确定了1815年至1915年出版的723种报刊文献为基本的整理对象,该数字已远远大于目前学术界已有的相关成果考察到的报刊数量。初步整理出723种报刊的年代分布:1815-1890:26种;1891-1900:65种;1901-1910:440种;1911-1915:188种。根据其性质,进一步对此723种报刊进行了分类统计:传教士报刊26种(包括2种佛教报);白话报40种;画报32种;教育(学生报刊)57种;科技(医、农、林、军事等)55种;女性报刊20种;时政综合426种;文艺67种。在地域上涉及到国内外大约80个城市。在此基础上开始编写《晚清报刊文献与中国文学转型史料编年》,分为诗词、文、小说和戏曲三卷。
2、出版《晚清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论文集
该论文集收入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围绕晚清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的研究现状、晚清报刊与中国文学转型的理论与方法、晚清报刊对中国文学转型所起到的作用、晚清重要报刊研究、晚清报刊与语言问题、晚清报刊与文学翻译等问题进行讨论,反映出学术界在该研究领域的较高水平。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