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项目的总体情况与各子课题的进展
“岭南诗歌文献整理与诗派研究”项目由资料整理与理论研究两大板块组成,以资料整理为主体。资料整理板块包括“岭南诗歌作品全编”、“岭南诗学著述全编”与“岭南诗人传记汇辑”三个子课题;理论研究板块包括“岭南诗派研究”一个子课题。各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正在按立项计划有序地向前推进,总体执行情况良好。
子课题一“岭南诗歌作品全编”的研究目标是与本团队在立项前已编纂完成的《全粤诗》汉代至明代部分相衔接,在全面采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编纂《全粤诗》清代部分,以汇集古代岭南诗人的创作成果,展示古代岭南诗歌文学的真实面貌,使岭南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中国大陆唯一在编的超大规模区域诗歌总集——《全粤诗》得以全璧。《全粤诗》不仅收录别集内的作品,也收录散见于总集、方志、谱谍等文献中的集外作品,原则是知者必录,竭泽而渔。该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由首席专家中山大学杨权教授与子课题负责人中山大学陈永正教授共同主持。经过全体参纂人员的不懈努力,到目前已取得子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取得显著进展。在资料收集方面,已从各种渠道采集到别集1127种、总集40余种,占有数量已覆盖存世的岭南古诗集的绝大部分(95%以上)。此外,课题组还购置了《清代稿钞本》7辑共350册、《广州大典》520册共4064种、《广东地方志集成》277册共433种、《海外广东珍本文献丛刊》40册共71种,以及拥有了《岭南丛书》、《岭南文库》等多种包含丰富的岭南诗歌文献资源的大型丛书,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子课题组努力扩大编纂力量,对采集到的诗歌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到目前为止,已基本完成清代岭南诗人别集的整理工作与部分无集诗人的作品整理工作,共有1880位诗人的作品被录入、标点与校勘,所形成的初步成果共有17222页(A4纸),电脑统计字数2006万。这意味着,《全粤诗》清代部分已初步成型。与子课题研究的推进相应,子课题组还取得了一批相关的成果,分别于2017年3月与5月出版了《全粤诗》第20、21、22册,杨权教授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专著《琅玕馆修史图题咏笺释》(2016年6月),李君明副研究馆员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古籍整理作品《东莞诗录》(2016年12月)、《全东莞宋元明诗》(2017年7月),李永新先生在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古籍整理作品《陈恭尹诗笺校》(2016年5月),陈永正教授的专著《诗注要义》在年内亦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子课题研究所遇到的困难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图书收藏机构对古籍复制设置了种种限制,给文献资料的采集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二是清代岭南诗人的作品数量繁多,编纂工作量十分巨大。
子课题二“岭南诗学著述全编”的研究对象是岭南地区的历代诗话,预期成果为大型诗学批评著作总集——《全粤诗话》。该子课题的研究正在子课题负责人中山大学吴承学教授的主持下按计划展开。其工作大体分两大部分:一是文献资料的调查与采集,即通过摸查各种图书目录、地方文献目录、文学史著述、地方史志、诗学著作及学术论文来搜集相关信息,从海内外的图书馆、大学、研究机构与私人收藏家的收藏资源中获得各种诗话版本,此项工作至目前已告完成,共收集到邓云霄《冷邸小言》等诗话著述54种;二是对采集到的所有诗话作品进行断句、标点、校勘,此项工作亦已初步完成,至今54种诗话著述均已整理,成果字数共400多万。不过,为了保证编纂质量、减少文字讹误,对这些初步整理完成的作品还需做更进一步的审校,这项工作目前正由香港中文大学的程中山博士具体承担。本子课题研究所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个别诗话版本蚀损严重,而在国内的图书馆一时无法找到更好的版本,有待进一步访寻。
子课题三“岭南诗人传记汇辑”的编纂对象是古近代岭南地区的诗人传记,目标是优化设计、拓展内容,编纂出一部资料丰富、收罗齐全的诗人传记总集——《岭南诗人汇传》。该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由首席专家杨权教授与子课题负责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倪俊明研究馆员共同主持,由于有本团队所备的众多文献资料为支撑,亦由于获得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协作支持,该子课题的研究工作推进顺利。至目前已完成包括黄佐的《广州人物志》、欧大任的《百越先贤志》、《明史》、《清史稿》、《广东通志》等在内的110种著述中的人物传记资料的采辑工作,共扫描、剪裁了3000多位人物的传记11200多篇。因为收入《岭南诗人汇传》的作品将来是以影印方式出版的,所以相对而言此子课题的工作并不是很复杂;但是岭南的诗人传记资料多而分散,如何齐备地采集它们,对子课题组而言的确是一个挑战。
子课题四“岭南诗派研究”研究是本项目中唯一的理论研究课题。岭南诗派是在中国文学史上传承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域诗派,对其构建过程与发展历史的研究,将刷新岭南诗学研究的局面,对他地区的区域文学与流派文学研究亦有示范意义。此子课题的研究目标是:以文献整理为基础,从区域文学研究的视角,对岭南诗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团体集群、代表人物、创作成就、诗学理论、代际传承及历史影响等问题做多层次的观照。课题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陈恩维教授主持。子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在立项后,曾三次会聚于中山大学,在首席专家杨权教授的指导下,对课题研究的相关问题做了认真的讨论。大家一致确认研究工作应围绕明清南园(南园前五先生——南园后五先生——南园十二子——南园诗钟会——南园近五子——南园今五子)六百余年的传承主轴展开,研究内容包括“明前岭南形象变迁与岭南文学发展”、“南园前五先生与明初岭南诗派”、“南园后五子与明中叶岭南诗派”、“南园十二子与明后期的岭南诗派”、“岭南三大家与清初岭南诗派”、“岭南四家与清中叶岭南诗派”、“南园遗韵与晚清岭南诗派”七大部分。按照这一思路,子课题组形成了由负责人牵头起草、经首席专家审定的写作提纲,课题组每位成员各承担一个部分的研究任务。目前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进展程度各有不同,有些成员已形成了若干阶段性成果,有些成员则相对稍慢。目前课题组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4篇,其中3篇发表在CSSCI期刊,1篇为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详下文)。子课题负责人陈恩维教授完成了专著《南园五先生研究》的写作,书稿将于今年底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子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子课题组成员分属于不同的单位,成员彼此间交流不够,负责人协调的难度也较大。
2、成果宣传推介与学术交流情况
本研究团队在项目立项后,曾于2015年12月27日举行过一次中等规模的开题报告会暨“岭南诗歌文献整理与诗派研究”学术研讨会,省内外共有50多位学者参加了研讨活动。会后团队曾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报送了《简报》一份。
2015年12月28日,“岭南诗派研究”子课题组就课题的展开问题在中山大学进行研讨,形成了初步的研究计划。
2016年7月29日,“岭南诗派研究”子课题组在中山大学举办岭南诗派研究课题研讨会,讨论各章的研究内容安排问题。
2017年3月2日,“岭南诗歌作品全编”子课题组在中山大学召开研讨会,研究《全粤诗》项目的推进问题。
2017年8月13日,“岭南诗派研究”子课题组在中山大学举办《岭南诗派研究》写作研讨会,根据样章讨论写作方面的问题。
2017年10月中旬,本团队将以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的名义,与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中文系联合承办“广东地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研讨会,会议正在筹备中。
首席专家杨权教授于2015年11月23日至25日曾在台湾高雄市出席“第十二届两岸中山大学中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岭南诗作整理与《全粤诗》”的报告。又于12月18日至20日在湛江出席了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流寓文士与中国岭南文化研讨会”,在会上就“流寓”的界定问题作了中心发言。
二、研究成果情况
杨权教授主编《全粤诗》第20册、史洪权副教授主编《全粤诗》第21册、钟东副教授主编《全粤诗》第22册系古籍整理作品,分别出版于2017年3月与5月,所收均为明代岭南诗人的作品,内容与在编中的《全粤诗》清代部分相衔接,实为“岭南诗歌作品全编”的有机组成部分。
张琼教授的论文《论清代“诗在布衣”现象》从布衣文化的角度研究了清代的诗歌创作情况,指出“诗在布衣”是清代诗坛的特出现象,认为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布衣文人的创作目的、创作态度、创作轨迹与创作过程相关。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6期全文转载。
陈恩维教授的论文《“似诗”与“自寻出路”——明末清初海云诗僧的诗学理论及其对诗禅理论的发展》研究了明清之际岭南出现的以高僧天然函昰及其弟子澹归今释为核心的海云诗僧集团,他们为了在理论上为佛门的诗歌创作寻找理由,提出了“似诗”论,既承认僧诗作为诗歌所具有的文学共性,又注意到了僧诗“自明本心”的特性,从而解决了僧人作诗与禅宗“不立文字”的矛盾,为诗僧创作打开了大门,使佛门诗学摆脱了儒家诗学的藩篱。
陈恩维教授的论文《岭南诗派自“南园五先生”振起》通过南园五子的活动及其在诗坛的影响,阐述了南园诗社对岭南诗派振拔的核心意义。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