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明人别集稿抄本搜集、整理与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08日14:21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自2015年11月5日立项以来,研究进展较为顺利,五个子课题有序开展各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子课题一、二:明别集稿抄本整理汇刊。此为整个课题的最核心部分,因规模大,分为两个子课题:一是整理汇刊初明、盛明之集,二是整理汇刊中明、晚明之集。(1)立项后,在调研搜集资料、梳理考辨及多方咨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拟定汇刊目录进行了必要的调整。(2)与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签订合作出版协议。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所藏珍稀古籍,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专业编辑人员负责徵辑复制工作。(3)联系国内外其他藏书机构,复制相关底本。目前已从日本静嘉堂文库、内阁文库、河南图书馆、临海博物馆等处复制所需底本120余种。

2.子课题三:明别集稿抄本叙录。此为整个课题的重要构成部分,意在通过叙录总括一代文献,明其体要,述其大端,考所得失。目前完成180余种稿抄本提要的撰写,约15万字。所撰条目主要为初明、盛明之集。如高启《槎轩集》两种(旧抄本)、张羽《静庵张先生诗集》(旧抄本)、《张来仪先生文集》三种(旧抄本、清道光间虞山张氏抄本、清抄本)、徐贲《北郭集》(旧抄本)、朱右《白云稿》三种(明乌丝栏抄本、明抄本、旧抄本)、叶顒《樵云独唱集》(清抄本)、金涓《青村遗稿》三种(清初抄本、清德化李氏木犀轩抄本、日本静嘉堂藏旧抄本)、宋濂《萝山集》两种(日本江户写本、日本元禄十年祖桂写本)、叶兑《四梅轩集》两种(清末民初章梫辑本、民国间孙成达抄本)、唐之淳《唐愚士诗》(明蓝格抄本、日本静嘉堂藏清抄本)、赵迪《鸣秋集》三种(明抄本、旧抄本、清乾隆三年陈作楫抄本)等。其中多罕见珍稀之本,抄写源流、刻本与印本之间异同,未见今人述及。如唐之淳《唐愚士诗》明蓝格抄本,乃《四库》底本,未为学界所知。《四库提要》言及附录《会稽怀古诗》一卷,《四库》本实未收,明蓝格抄本同,日本静嘉堂藏清抄本则为全本,实海内外仅见。

3.子课题四:明别集稿抄本相关问题研究。明别集稿抄本流传不广,专门之研究嫌于不足,有待大力发掘。本子课题与前三个子课题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课题组运用版本学、目录学、辑佚学等研究方法,结合文学史、文史考证研究,围绕稿本和抄本鉴定、写本成书与流传、写本与印本异同比勘、题跋和批校及相关问题考证、作者生平著述、写本辑佚及误收、书目著述讹误、写本文献价值等问题,展开研究。撰写《明别集稿抄本的文献价值》《稀见浙东明人别集抄本十种提要》《明初别集〈四库〉写本考源辨证四题》《元明清文献发掘与文学史书写创新》《〈四库全书总目〉明人著述提要举正七题》《张羽诗文集版本考略》《朱右〈白云稿〉版本考录》《范理〈丹城稿〉稿本考述》《高启诗文集版本综考》《方孝孺著述版本新考》《〈中国古籍总目?明别集〉辨证》《〈明别集版本志〉订误》《黄宗羲“明文正宗”说的文学史思考》《黄宗羲的明文观——以〈明文海〉选文为中心》《黄宗羲的文体观——以〈明文海〉为中心》《〈宁海丛书〉编纂缘由》《〈宁海丛书〉的文献价值》《查慎行与浙东学派》(以上论文18篇作者为首席专家李圣华);《记新见宋濂〈萝山集〉别本》《静嘉堂写本所见金涓〈青村遗稿〉编刻与流传》《四海宗盟与所得一半:黄宗羲明文统系中的钱谦益》(以上3文作者为慈波);《吴骞辑稿本〈朱静庵自怡集〉探微》《南楼与西湖:清代闺秀诗栖居的文学空间》(以上2文作者为宋清秀);《〈明文海〉:集一代文学之渊薮》《〈明文海〉:以史为鉴,叙说一代政治利弊》《〈明文海〉:抒发遗民的黍离悲情》(以上3文作者为黄灵庚);《论〈江南春〉唱和的体式及其文化意味》《论晚明词坛与清词之复兴》《论明代吴门词派》《论明词中的台阁体》(以上4文作者为子课题负责人张仲谋);《〈四库全书总目〉:官学体系、特征及其缺失——以明代文学批评为例》《四库学建构的思考》(以上2文作者为子课题负责人何宗美);《旋宫、十二律数及变律发微——以〈明文海〉及〈答刘伯绳问律吕〉为中心》(孙晓磊);《清代江南女诗人群体及其主要特征》(傅建舟);《〈宁海丛书〉:宁邑文化之渊薮》(陈开勇)。以上论文共34篇,截至2017年8月,刊出14篇。至2017年9月,刊出19篇。其中刊于《文献》、《浙江学刊》、《浙江社会科学》、《兰州学刊》、《中州学刊》、《南京师大学报》、《苏州大学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等CSSCI来源期刊者9篇,2篇为《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4.子课题五:明别集稿抄本文献数据库。目前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将所辑稿抄本进行统一处理,汇编成数据库,尽量保留古籍原貌。一书有不同写本,收录不避重复,以提供不同的写本对照。

此外,发挥占有材料优势,开展相关研究,取得以下成果:一是主编《宁海丛书》(1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二是出版专著《宁海丛书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三是出版专著《衢州古代著述考》,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四是编纂出版《家正国兴——中国传统家规家训的历史与价值》,方正出版社,2017年。五是与浙江图书馆合作编纂《两浙文丛?未刊稿抄本》(100册),将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本课题核心任务是摸清明别集稿抄本传世“家底”,甄选有重要价值者,编集汇刊。数据调研、文献收集不仅是基础工作,也是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先后至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中科院图书馆、天津图书馆、河南图书馆、日本内阁文库、静嘉堂文库、云南图书馆、临海博物馆、黄岩图书馆等数十家馆藏单位,进行书目调研和资料收集。图家图书馆、天津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馆所藏底本,由合作单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委托专业编辑联系复制工作。两年来从静嘉堂文库等馆藏地复制珍稀之本逾百种。海外藏本如江户写本《乐泉诗集》、《东游诗》及《续集》、抄本《正固诗集》、《正固文集》、清抄本《唐愚士诗》、《会稽怀古诗》、抄本《泊庵先生文集》等;海内藏本如《丹城稿》稿本、《斗南老人诗集》明姚绶抄本等,多为孤本,弥足珍贵。

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所得写本进行梳理、分类、研究,汰去重复,确底汇刊所用底本,并撰写提要。如张羽《张来仪先生文集》,今传抄本八种:台湾“中央”图书馆藏两种:卢文弨校旧抄本,清道光间小嫏嬛福地抄、咸丰间补抄本;国家图书馆藏两种:清道光间虞山张氏抄本,清光绪二十三年章寿康影写本;上海图书馆藏两种:清道光间琴川张氏影抄本,清抄本(清劳格辑补遗);南京图书馆藏一种:清抄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一种:清抄本。章寿康影写源于卢文弨校旧抄本,余六种皆源于何焯手校旧抄《张来仪先生文集》。何氏手校本以落水残损,故后世传写六种皆多阙文。何氏手校本与卢氏手校本,各有优长。本课题编纂汇刊,拟采用三个有价值的写本,即卢文弨校旧抄本、清道光间虞山张氏抄本、清抄本(清劳格辑补遗)。

3、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

课题立项以来,承办小型学术会议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一次,参与承办省级学术会议一次、全国学术研讨会一次。课题组成员参加其他学术会议十余次。

(1)2016年4月11日,承办浙江省社科联第三届学术年会分论坛,主题为“浙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来自浙江省高校的2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此次会议由首席专家李圣华筹办,课题组成员黄灵庚、陈开勇、慈波、孙晓磊、宋清秀、曾礼军提交论文,并作会议发言。

(2)2016年9月30日,在浙江师范大学举办“明别集稿抄本搜集整理与研究”报告会。国内知名学者吴承学、郑杰文等十余人与会,对本课题研究规划与前期工作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并建议加强团队人员实力,充实明代文献研究队伍。

(3)2016年12月,本课题前期成果《宁海丛书》(120册)、《宁海丛书提要》全部出齐。12月18日至19日,浙江师范大学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宁海县政府在全国政协礼堂(北京)举办“《宁海丛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首席专家为筹办者之一,课题组成员黄灵庚、陈开勇等参加会议。

(4)2017年6月9日至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师范大学浙学研究院在杭州共同举办“中华文化传承与当代文化创新”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光明日报》等单位的8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围绕“中华文化传承与当代文化创新”的主题,就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方法、文献整理与文史研究等问题展开交流与研讨。首席专家李圣华参与会议筹办,课题组成员黄灵庚、陈开勇、宋清秀等人提交论文,并作会议发言。

4、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宁海丛书》、《宁海丛书提要》为本课题重要前期成果。2016年12月19日,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宁海丛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原副署长桂晓风、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古籍整理与规划处处长章隆江、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志清、人民出版社副总编于青、国家《清史》编委会常务副主任卜键、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周绚隆、北京大学刘玉才教授、清华大学孙明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杜桂萍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蒋寅研究员等40余人出席座谈会。李敬泽、桂晓风等指出:“整理地方之书,可以激活地方之学,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特殊的价值。”与会专家对《丛书》给予充分的肯定,一致认为宁海历史文献不仅具有地方的意义,且具有全国的意义,《丛书》出版对发掘乡贤文化,拯救大量濒临消亡的珍稀文献,弘扬浙东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北京青年报》《浙江日报》《古籍新书报》《浙江社会科学》《宁波日报》等作有专门的报道和评论。相关书评及报道如下:

1.《〈宁海丛书〉背后的故事》(曾毅、干杉杉),《光明日报》2017年1月17日版

2.《地方文献出版:要发掘好,更要阐释好》(李苑),《光明日报》2017年1月17日版

3.《存百代文献,绘千秋宏图》(杨勇),《古籍新书报》2017年1月28日版

4.《乡邦文献聚一廛——〈宁海丛书〉简介》,《古籍新书报》2017年1月28日版

5.《〈宁海丛书〉问世》(吴娜),《光明日报》2016年12月19日版

6.《〈宁海丛书〉收录乡邦文献及著作》(张妮),《中国文化报》2016年12月21日版

7.《〈宁海丛书〉出版专家吐槽“底本费”》(尚晓岚),《北京青年报》2016年12月23日版

8.《120册〈宁海丛书〉北京首发》,《浙江日报》2016年12月20日版

9.《〈宁海丛书〉揭开神秘面纱》,《浙江日报》2016年12月20日版。

10.《〈宁海丛书〉出版,分宋元卷、明清卷、民国卷3辑,共120册》(陈晓旻),《宁波晚报》2017年1月7日版

二、 研究成果情况

1.李圣华主编《宁海丛书》(全12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收录宁海历代文献350种,分宋元卷、明清卷、民国卷三辑,每辑按经、史、子、集顺序编排,末附补遗。明清卷收录明别集抄本如《四梅轩集》《竹坡诗存》《少坡诗稿》《任天卿集》等,以及总集《宋元明宁海诗存》《宁海诗录》等十余种,皆明代文史研究之第一手资料。

2.李圣华、陈开勇《宁海丛书提要》(35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是书与《宁海丛书》并行,收录提要344则,凡35万字,立足文献考证,辨误析疑,得出不少新的思考和认识。

3.魏俊杰《衢州古代著述考》(66万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全面考订衢州历代著述,所考得衢州旧著超过以往经籍书目著录的一倍。为撰者各立小传,著录各书存佚情况,存者撰写提要,佚者力为勾稽,掇其亡佚,文献载记之误,则多加订正。大抵仿于孙诒让《温州经籍志》,规模亦近之。是书《集部?明人别集类》,共考得明人161家、别集约200种,计6万余字。虽非专为明别集稿抄本之研究,然于明代文献研究多有助益。

李圣华《黄宗羲“明文正宗”说的文学史思考》(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6年第11期):“明文正宗”,历来争讼纷然,黄宗羲之说是明清易代后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说法。黄宗羲列归有光与震川后派入“明文正宗”,又提出批评看法。黄宗羲与震川一派论文相合者五条可见其相近的“明文正宗”评价标准,不合四条体现了黄宗羲独特的明文批评理论。黄宗羲之说虽有历史与地域局限性,但足可概观一代文章大端。

李圣华《稀见浙东明人别集抄本十种提要》(《明清文学与文献》第四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在传世明别集稿抄本中,浙东文人所撰占了相当比重。本文择叶兑《四梅轩集》、张羽《掬清稿》、黄润玉《南山黄先生家传集》、陈选《陈恭愍遗集》、李一瀚《景山存稿》、金立敬《金存庵集》、金以谏《金箴思遗稿》、任大治《任天卿集》两种、王亮《穉玉集》等,撰为提要,述其大略。

李圣华《明初别集〈四库〉写本考源辨证四题》(《文献》2017年第5期):《四库全书》收录明别集甚富。《四库》写录所据究为何本,原本是否尚存,原本不存者是否可探知底本,《四库》写本与底本之间关系如何?诸如此类问题,皆待深入探讨。《四库》所收高启《大全集》、张羽《静居集》、朱右《白云稿》、方孝孺《逊志斋集》为明名家之集。《静居集》底本,学界已悉其为旧抄本,余三集所据底本久未明。今比勘诸本,探本溯源,知《大全集》所据为清康熙间竹素园刊本,而非景泰间徐庸原刊本;《白云稿》底本为旧抄本;《逊志斋集》所据为明嘉靖四十年王可大刻本,而非正德十五年顾璘原刊本。发覆《四库》写本与底本之间异同,可清晰了解《四库》本改易之况及其价值得失。

李圣华《张羽诗文集版本考略》(《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吴中四杰”之一张羽所著《静居集》《张来仪先生文集》传世刻本、抄本逾15种。《静居集》明刊本误收《白云集》之诗,未若抄本良善。《张来仪先生文集》明清两世仅传抄本,清人卢文弨手校旧抄本,清末章寿康据以影写,余者本于清人何焯手校旧抄。何氏原本与卢氏校原本字句略异,祖本盖同。前者原稍精良,以落水残损,缺落严重,传写之本皆不完。后世抄本沿于两种旧抄,成两大系统。民国间《豫章丛书》收录二集,《静居集》沿明刊误收之旧,《张来仪先生文集》以传抄何氏落水本为底本,臆补阙文千余字,张羽文集原貌遂失。重新整理张羽之集,需重定底本,广集诸本,详考误收,蒐辑散佚。通过比勘诸本异同,可以理清张羽之集刻本与写本之关系,诸写本之间关系及其各自价值,同时发覆刊刻或抄写经过,订正后世误说。

李圣华《元明清文献发掘与文学史书写创新》(《浙江学刊》2017年第5期):上世纪初,中国文学史撰著始兴,百年间遂成为中国文学研究显学之一。近年来,文学史撰著渐趋冷寂,有着复杂的时代原因与学术意蕴。文学史书写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实现书写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即是文献学的深度介入。大批文献整理出版为文学史书写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文献辑佚与考辨在文学史书写中也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在文学史书写的跨学科视野中,文献学尤具独特的意义,堪称推陈出新的基石。

李圣华《明别集稿抄本文献价值略说》(《中州学刊》2017年刊出):明别集稿抄本不仅是明代文学研究的基石,也是明代历史、社会、学术研究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由于散藏于海内外,珍贵难获,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术研究的发展。稿抄本承载甚厚,直接关系一代文献的存续。近三十年来,大量整理本问世。但稿抄本利用颇嫌不足,造成底本未精、校勘粗疏、篇章多遗等问题。充分利用稿抄本有助于解决这类问题。从辑佚角度来说,稿抄本不仅是拾遗补阙的重要来源和依据,而且重辑本价值不下于稿本,对“明清文献深度整理研究”深具意义。对明别集稿抄本进行较全面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可为《全明诗》《全明文》编纂注入新的活力。

慈波《记新见宋濂〈萝山集〉别本》(《古典文献知识》2015年第6期):近年在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发现中土久逸的宋濂诗集《萝山集》抄本五卷,堪称重要文献发现。但此江户写本并非硕果仅存,笔者在日本国会图书馆发现别本五卷——日本元禄十年祖桂写本。通过对两本文字详细比勘,可以看出国会图书馆藏本虽偶有一些明显抄写讹误,但更好地保留了原本的样貌。祖桂写本文献意义主要在于:首先,前本残缺者,可据此本增补。其次,原本文义窒碍者,可据此本校理。整理本据他本所校改之误字,此本往往不误。最后,此本文字与前本有差异,可资参考。二本异文不易轻断优劣,但此本显然有很高的参校价值。

慈波《静嘉堂写本所见金涓〈青村遗稿〉编刻与流传》(《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金涓《青村遗稿》常见版本有《四库》本与《金华丛书》本。前者刊落序跋与附录,且删除触忌诗作;后者经过重新编排,序跋信息不全。静嘉堂藏写本体例完善,内容齐备,其独有的序跋为研探此书的编刻流传提供了重要线索。据此可知《青村遗稿》共经三次刊刻,《四库》本源自嘉靖金江初刻本;《金华丛书》本出于崇祯再刊;静嘉堂本则由金光之粤刻本抄出。

宋清秀《吴骞辑稿本〈朱静庵自怡集〉探微》(《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在明代别集写本中,女性别集写本具有特殊的文献意义。明代女性刊印别集之风未盛,已刻者多散佚不传,故女作家数量虽颇多,传世别集却少。今传世之本,清乾隆间海宁吴骞辑抄朱妙端《朱静庵自怡集》颇值得关注。吴骞辑稿本收录诗共五十一首,相较于《静庵剩稿》海昌丽则本,多出五首,且诗后多附录时人评论及编者小注,特别是刻本弗录的朱静庵之夫周济的诗文及对周、沈家族关系注释,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朱静庵及其家世背景的了解。

宋清秀《南楼与西湖:清代闺秀诗栖居的文学空间》(《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10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明末至于晚清,“南楼”与“西湖”是蕴藏重要文化内涵的闺秀文学活动空间。一个静止,一个流动,在相对静止的南楼之中,闺秀从师于男性学者文人,且利用贤母课子获得社会声誉,打破传统内外界限的同时,使女性文学更具社会价值;在流动的公共领域西湖之上,闺秀通过雅集唱和,积极致力于女性文学艺术价值的提升。闺秀在“南楼”与“西湖”中,凭借文学自觉,在扩展女性文学艺术深度与广度的同时,明确自身角色定位,最终取得了突出的文学成就。

黄灵庚《〈明文海〉:抒发遗民的黍离悲情》(《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明文海》辑纂于清代康熙中期,对于表现晚明抗清志士英勇殉国的民族精神以及抨击清兵屠戮暴行的文章有所回避,多不能入选。但是,黄宗羲为了表达其遗民的气节和意志,改变策略,严夷夏之辨,借宋喻明,借元刺清,选辑了大量明人论述宋相文天祥、厓山及宋遗民谢翱等人文章,曲折而隐晦地抒发其黍离悲思。

黄灵庚《〈明文海〉:以史为鉴,叙说一代政治利弊》(《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黄宗羲辑选《明文海》,目的是为存一代文献及一代之史,以史为鉴,故选文原则之一即是以纪叙明三百年重大政治为主,而不甚计较作者名望。通过《明文海》所选有关治河、漕运、整治三边及明代官场政治生态一类文章,可以清晰认识明代朝廷理政决策过程及其政治得失。《明文海》对于《明史》纪载中的疏阔,也起到了很好的补充或正谬作用,是研究明代政治和历史不可或缺的第一手资料。

张仲谋《论〈江南春〉唱和的体式及其文化意味》(《南京师大学报》2017年第2期):明代吴地文人关于倪瓒《江南春》的唱和是吴中文坛的一件胜事。《江南春》是诗而非词,是两章而非三首。倪瓒野逸人格的魅力和“江南春”题目的包容性,遂使得这一首普通的题画诗,经江南文人的群起追和,成了一种不可取代的文化符号。《江南春》唱和的文化意味,就在于通过沈周、祝允明、文征明等人的次第追和,吴地文人自觉不自觉地发现或发掘出了带有吴文化性格的精神意脉;同时也意味着他们通过“选边站队”、“集体发声”的方式,昭示着“江南文化共同体”的存在,表现了吴地文人拥江南文化以自重,宁作偏裨、自领一队的文化姿态。

张仲谋《论晚明词坛与清词之复兴》(《苏州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晚明词坛是清词复兴的逻辑起点。清初词坛的创作主力,无论是高蹈不仕的遗民,还是再仕新朝的贰臣,都是晚明词坛的过来人。晚明词学的普及,明人编撰、晚明时期大量刊行的词谱与词选,晚明时期环太湖地区蔚然兴起的区域性词人群体,都为清词复兴奠定了基础。晚明时期由追随王世贞而形成的词坛宗风,则对清初词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张仲谋《论明代吴门词派》(《阅江学刊》2016年第1期):吴门词派是明代前期活跃于吴县、长洲及其周边吴江一带的流派,主要成员为沈周、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外围人物则有沈贞、徐有贞、史鉴、吴宽、杨循吉、陈淳等。吴门词派与分别指称的吴门诗派、吴门画派、吴门书派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叠合统一的状态。对主流政治文化的疏离心态,以隐逸自适对抗科举仕途的价值取向,率意抒写的创作态度,俊快轩豁的词风,构成这一词派的基本倾向特征。

张仲谋《论明词中的台阁体》(《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台阁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呈规律性、周期性出现的文学现象。在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不仅诗文领域有台阁体,词坛上亦有台阁体,而且基本成员多有交叉。主要成员有位居台阁的杨士奇、杨荣、黄淮、胡广、陈循、倪谦、丘濬,以及藩邸词人朱有燉、朱高炽和太子时期的朱瞻基等。其题材内容主要包括述恩礼、咏节庆、纪祥瑞;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吉祥喜庆的调名选择、“曲终奏雅”的结构模式、雍容和雅的艺术风格。

何宗美《〈四库全书总目〉:官学体系、特征及其缺失——以明代文学批评为例》(《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四库全书总目》编纂者在担当古代思想、学术和文学等批评者与进行清中期以前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和文学史等梳理和总结时,虽然其通史和通学视野是得天独厚的,但根本的一点却要落到官学上。《总目》的明代文学批评通过主视野、次视野和比较视野,向一个极宏大的空间展开,体现了内在建构的官学体系特点,反映出官学意识的架构。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