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2015年11月立项以来,课题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2016年1月,召开开题报告会,认真吸取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优化研究框架,细化研究方案;调整充实各子课题研究人员,进一步明确项目分工和时间节点;成立了课题组协调办公室,由文学院张兵院长任办公室主任,另设副主任1名,首席专家学术秘书1名,加强校内外课题组的联系和日常管理;举办简帛学前沿研究高层论坛1次,专门学术研讨6次。
目前,项目整体运行良好,总课题及各子课题进展顺利,已发表和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中期成果;出版学术专著两部:《简帛文学研究》《中国文献载体演变史》,创办《中国简帛学刊》并出版第一辑,第二辑即将出版;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4篇,其中CSSCI源刊 17篇,中文核心期刊2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4篇。
各子课题进展顺利,按照研究计划和时间节点有条不紊地进行,分述如下:
子课题一“简帛文学文献集成校注”:通过多次研讨,明确界定了简帛文学文献的范围,在文献整理方面,课题组完成了郭店简、上博简9册、清华简7册、北大汉简5册以及相关秦汉简帛释文的录入和校注;通过学术期刊、会议咨询等追踪简帛学前沿动态,力求简帛文学文本的准确性,为综合研究、词典编纂和数据库建设提供有力保证;在编纂方面,课题组已编纂《简帛文学作品选》,年底有望交稿出版,并着手编纂《简帛“诗赋”文献校注》《简帛“书”类文献校注》《简帛史传文献校注》《简帛语类文献校注》; 最终为学界提供全面完整的简帛文学文献集成校注文本。
子课题二“简帛文学文献综合研究”:在蔡先金、张兵教授的带领下,综合研究取得很多重要成果,出版《简帛文学研究》《中国文献载体演变史》,创办《中国简帛学刊》,发表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蔡先金教授发表论文认为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为早期小说,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张兵教授梳理清华简《尹诰》相关问题,成果受到中国社会科学网关注。该课题组发表近20篇论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目前,按计划对清华简、北大汉简等新出简帛进行文学研究,最终编写一部《简帛文学概论》。
子课题三“简帛文学文献学术编年”:在张兵教授的带领下,本课题组充分研讨,确定了文献收录的标准和范围,明确学术编年的著录体例。目前,著录方面,已完成《清华简文学研究论著目》《上博简文学研究论著目》《北大汉简文学研究论著目》等大宗简帛的研究编年;研究方面,发表《〈战国纵横家书〉文学史料价值综述》《出土上古辞赋文学研究综述》等多篇论文。最终,本子课题将以编年的形式,梳理简帛文学文献研究成果,整体关照、还原和构建简帛文学文献研究学术发展史,完成多卷本《简帛文学文献学术编年》。
子课题四“简帛文学词典”:在季旭昇教授的带领下,本课题组集中研讨3次,确定《简帛文学词典撰写体例》,收录已刊布的共233种简帛资料;词条包括:作家、作品、词汇、佳句;编写遵循先写出词条,接着写出处(出处宜详细,不要用简称),然后释义,最后阐明本词条与简帛文学的关系。例如:佳句:包括(1)运用修辞手法,可以玩味者;(2)造句成功,可供学习者。……如:【石以为肤】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鲁邦大旱》简4。石头是山的皮肤。原文为“夫山,石 (以)为肤,木 (以)为民”,意思是:石头是山的皮肤,树木是山的人民。把山和石、木拟人化,是很生动的修辞手法。目前,已完成上博简、清华简、北大汉简以及银雀山汉简等资料的词条选录和编写工作。最终,将完成《简帛文学词典》。
子课题五“简帛文学文献数字化”:本子课题属于推广和应用,在集成校注、综合研究、词典编纂、学术编年的基础上,将依托济南大学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心网站平台http://wen.ujn.edu.cn/wenxian/,建立完善的简帛文献数字化平台和网络资源库,提供简帛文学文献全文数据库和简帛文献文学编年数据库网上检索功能,实现简帛文学文献数据资源共享。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课题依托省级科研平台山东省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基地,一是建立图书中心,目前已经购置上博简9册、清华简7册、北大汉简5册、《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全7册、郭店楚简以及银雀山汉简、居延汉简、秦简牍合集等图书资料并已扫描,实现数字化;二是搜集简帛学电子文献,建立简帛文学文献电子资料库,拥有电子图书几万册,基本满足研究需求;三是实地调研,课题组利用会议、考察、展览等机会,观察银雀山原简、郭店楚简等原始资料,为开展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召开国际学术会议
2016年1月17日,由济南大学主办,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简帛文学文献研究前沿问题高层论坛》在济南举行。山东大学郑杰文教授、清华大学廖名春教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季旭昇教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陈慧教授、北京大学常森教授、西华师范大学伏俊琏教授、闽南师范大学陈良武教授、潍坊报社主任编辑王晓光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等高校的2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简帛文学前沿问题进行研讨交流。
(3)积极参加学术交流
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国际国内会议。2016年4月15日至18日,俞林波、刘雯、张海波、何家兴四位博士应邀第五届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分别作了“上古金文谱牒及其叙事艺术”、“浅谈汉画对文学创作手法的运用”、“银雀山汉简803-805号简新释”、“利用楚简校读《左传》(一则)——‘宋闵公之死’的文献学考察”的学术报告。2016年5月,课题组赴山东博物馆《齐鲁大讲堂》,参加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与文物保护中心李守奎教授讲座《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整理与研究》。2016年6月,俞林波博士参加《中华古代文学史料分会2016年年会暨江西古代文学文献学术研讨会》。2016年7月,张海波博士参加《纪念于省吾先生诞辰120周年姚孝遂先生诞辰9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16年11月4日-6日,刘雯博士参加《第十三届北京论坛“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分论坛》。2017年6月,何家兴博士参加由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本文化国际研究中心举办“古代经典及其阐释文本”国际研修工作坊。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6年10月13日,大众网报道“济大《简帛文学研究》填补学术空白”,认为该成果运用考古学、文字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简帛文学进行综合性研究,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缺环。2016年10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张兵教授论文《清华简〈尹诰〉与〈咸有一德〉相关文献梳理及其关系考论》。2016年10月21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简帛文献充实古代文学史研究》宣传济南大学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中心以及重大项目的研究进展情况。
二、研究成果情况
1.蔡先金教授《简帛文学研究》成功入选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功文库》,引起大众网、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关注。2017年3月由学习出版社出版,该书利用出土简帛文献对上古神话、古小说、俗赋、诗歌、散文等上古文学开展专题研究,选题新颖,视角独特。作者利用考古学、文字学、文献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提出很多新观点,填补了古代文学史研究的缺环。
2.蔡先金教授《清华简〈耆夜〉古小说与古“拟古诗”》,《济南大学学报》,2017年第1期。该文认为清华简《耆夜》既不是所谓西周史官严肃的“记言记事”,也不是战国儒士对于古文献的“编纂整理”,而是一篇具备古小说文体特征及其要素的战国时期古小说。在清华简《耆夜》文体属性得到确定的前提下,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就可以解决史学界、古典文献学界对其产生的诸如真伪、写作年代等一些争议。同时,清华简《耆夜》中古小说家 “拟古诗”的发现也具有重要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既揭示了古小说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用诗”辅助叙事的文学现象,也填补了战国散文时代诸子在“诗”创作方面存在的空白,还表明了在官学时代“诗”的生产方式结束之后私学时代“诗”的个人自由创作方式的开启。
3.蔡先金教授《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与中国早期“灵化小说”》,《中国简帛学刊》(第一辑),2016年4月,齐鲁书社。该文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出于何源,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起源甚早,早到何时,莫有定论;大抵因文献不足征以及认识不统一之故也。学术愈无结论处,愈有探究之趣味。清华简《赤鹄之集汤之屋》面世,或与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出土的《穆天子传》相较,方可推知战国时期已形成富有特色的“灵化小说”一派,且影响深远。《赤鹄之集汤之屋》体现先秦时期一篇小说作品原貌,这在文学史上应当是一个重大发现,甚或是解开中国古代小说起源之谜的一把钥匙。
4.蔡先金教授《战国“小说”:清华简〈耆夜〉》,《中国简帛学刊》(第一辑),2016年4月,齐鲁书社。该文认为清华简《耆夜》简文披露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及极大的争议。《耆夜》简文共14枚竹简,在其最后一支竹简简背写有篇题“耆夜”。当有人将其作为信史来解读的时候,于是招致学界对其真伪之辩;当作为战国儒士私相缀续之作时,又带来学界对于儒士怀有私意的质疑。其实,《耆夜》本身并没有我们想象得这么复杂,其作者也没有必要承担那么多后人质疑的责任,其本身就是战国时期小说家擅长写作的一篇“小说”而已。我们倘若能够正视《耆夜》的小说属性,即从文学角度对其进行解读,那么我们对其争论的许多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因为这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历史文学化”造成的。
5.蔡先金、张兵教授《出土文献与文学史新证》,《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1期,CSSCI源刊。随着更多出土文献被发现,在文学史研究中提倡“新证”的思想与方法也更为普遍。该文总结出土文献对文学史新证的贡献,主要表现在证信、证伪、补正等方面,同时指出在新证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思考与研究方法,以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6.张兵教授《清华简〈尹诰〉与〈咸有一德〉相关文献梳理及其关系考论》,《济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清华简《尹诰》篇公布后,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热烈讨论,但许多问题仍有待研究,如关于其篇名命名问题,其与《尚书咸有一德》篇之关系问题,其能否证明今本《尚书咸有一德》篇之伪,等等。该文利用二重证据法,系统梳理《尹诰》《咸有一德》相关的文献记载,并对上述问题进行考论,通过比对、分析,认为《尹诰》篇与真古文《咸有一德》、今本《尚书咸有一德》皆无关系,是独立成篇,名之为《尹诰》没有问题,其不能为证明今本《咸有一德》之伪提供有力证据。
7.常昭博士《北京大学藏汉简〈反淫〉篇与七体》,《济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该文认为北京大学藏汉简中的《反淫》一篇从形式上看属于赋体文献。《反淫》的面世在辞赋史上意义重大。由“五”到“七”数理的变化透露出早期赋体文学发展的脉络。“七体”的论述方式,适应了汉代大赋追求叙事全面、气魄宏大的审美要求。《反淫》所设主客二者为虚无飘渺的形象,其问答实为人的两面性进行心理斗争的过程,借以展示人内心的丰富复杂以及自我理性成长的自豪感。《反淫》为“七体”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
8.张国艳《睡虎地秦简〈日书〉词语补释》,《殷都学刊》2017年第2期,中文核心期刊。该文讨论了睡虎地秦简《日书》中几个词语,认为《生子》篇“衣污”之“衣”作“卒”字解,“卒污”为终生低贱之意;“必赏毄囚”当读为“必当系囚”,意思是一定会被被羁囚;“鬼”通“ ”,表示愚蠢、见识短的意思,也不排除为“兇”字误书的可能;《生》篇、《生子》篇中的“不正”,为品行不端之意。
9.俞林波博士《上古金文谱牒及其叙事艺术》,《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CSSCI源刊。该文认为上古金文谱牒是用金文铸刻于青铜器之上的记载宗族发展的史书,其产生与中国古人追求个人与家族不朽的心理意识和维护家族生存、利益的现实需要紧密关联。商朝前期青铜器有铭文者甚少,有铭文者,也多以几字为限,商朝末年的铭文最长者不超过50字。周朝青铜器大量出现字数较多的铭文,其中有不少篇章涉及到对某家历代祖先生平事迹的记录,为探讨上古金文谱牒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上古金文谱牒的叙事艺术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传记处于主体地位,二是叙事时间隐晦朦胧。运用醒目的人物叙事和隐晦的时间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将一家的辉煌世表现出来,形成一种隐形结构将世系谱暗含于对一代代祖先丰功伟绩的歌颂记叙之中。这种把人物传记放在主体地位的叙事特点,对后世传记散文具有启示意义。
10. 何家兴博士《“通假糅合”补说——兼释〈郭店楚简〉中的“澹”》,《中国文字研究》(第二十三辑),2016年8月,CSSCI源刊,人大复印资料《汉语言文字学》2017第2期全文转载。该文认为古文字构形现象十分丰富和复杂。其中,“通假糅合”是一种特殊的构形现象。它以“语音”为纽带,是两个通假字在形体上的糅合,充分体现了字音、字用与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郭店楚简?语丛一》中的“ ”字是“澹”和“淡”的“通假糅合”。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