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立项以来,课题组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举行开题报告,聘请七位专家组成专家组,对课题进行评议,提出较多宝贵意见。2016年3月20日,开题报告会在西北大学举行。课题组邀请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于沛研究员、南开大学哈全安教授、北京大学李安山教授、内蒙古民族大学姚大学教授、外交部前驻也门、埃及、约旦外交官戴新平先生,以及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黄民兴教授、王铁铮教授担任评议专家。会上各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指出本课题学术与现实意义。
第二,规范并制定了本课题的写作原则与指导思想。目前已有的中东通史、中东地区史、中东国别史、中东断代史、中东专题史是宏论中东帝国王朝、民族国家、政治精英、宗教民族、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的兴衰史,那么“中东部落社会通史”则是细说中东底层大众生活状况的流变史,描述中东社会基层组织与结构的跃迁史,剖析中东部落与国家相互影响的互动史,其目的是全面反映中东部落社会历史发展的原貌,体现中国学者对该地区历史研究的独特观点、研究水准及其学术价值。
第三,厘定了本课题的基本线索与内容构成。“中东部落社会通史研究”试图在占有大量英文、阿文、波斯文、土耳其文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地区通史的体例,各卷以历史叙述方式,主要探究中东地区部落社会由古及今的历史演进,及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深入细致地考察中东北层地区、新月带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非洲阿拉伯地区部落社会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流变。本课题从纵横两个维度多视角地阐释中东部落社会的形成,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进。纵向维度分四阶段梳理中东部落社会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历史流变,横向维度分三层式考量部落社会在宏观(中东地区)——中观(中东北层、新月带、阿拉伯半岛、非洲阿拉伯)——微观(23个国家)的逻辑互动。
第四,课题组按照项目年度进展的总体规划,开展了项目所需的各类调研,查阅和搜集相关图书文献史料工作。为此,课题组各子项目成员分别赴北京、上海、湖南、浙江和新疆等地的国内有关中东部落研究的机构和高校进行调研,并复印了一批相关的图书文献资料。与此同时,课题组陆续在美国购进了50余本急需的图书。上述工作为项目的前期研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第五,各子项目的进展情况。课题组基本确定了所含4个子项目即4卷本书稿的写作大纲,并陆续进入各卷初稿的研究和撰写阶段,总体运转尚好。但由于各子项目调研、搜集图书文献、订购原版图书到货情况不一,因而造成各子项目的研究和写作进度存在差异。下面分别论述:
子课题一——中东北层国家部落社会通史
本子项目共分为三部分,即阿富汗部落社会史、伊朗部落社会史和土耳其部落社会史。主要研究内容是:(1)对三个国家的部落社会史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2)对三个国家的部落社会史进行比较研究,深入探讨三者的共性、个性;(3)从中东乃至世界历史的视角审视中东北层部落社会史,进而分析北层部落社会历史演进的独特性。
自立项和开题以来,本子课题在文献搜集和资料整理方面进行了如下努力:(1)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中,利用各种方式收集了约70余部外文专著和百余篇外文相关文献;(2)利用各种渠道在海外购买、复印和扫描了近30部外文专著;(3)对已有的外文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翻译,其中有10部左右主要参考文献已进行了消化。通过课题组的努力,本课题基础文献已经基本收集完毕,基本上满足了本课题的研究需要。
在研究进度方面,本子课题组严格按照业已确定的研究进度进行。经过约1年半的研究,本子课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是围绕阿富汗部落社会史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二是在此基础上,基本上完成了对阿富汗部落社会起源与演变、阿富汗部落社会的结构与特点、阿富汗部落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当代阿富汗部落问题等一系列关键问题的研究。对于阿富汗部落社会史的研究已基本完成,形成了10余万字的书稿。三是开始对伊朗部落社会史进行研究。本子课题组继续收集伊朗部落社会的相关文献,已开始着力探讨部落社会与伊朗古代问题,当代伊朗部落社会的构成与特点,巴列维王朝时期部落与国家的互动,以及当代伊朗部落社会的消亡及启示等问题的研究。
在对外交流方面,本子课题组通过参与国内外的相关学术会议,以开拓研究视野,求教于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课题组成员参与的主要学术会议有: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世界史中青年学者论坛,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一带一路”与中伊关系学术研讨会;201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主办的“西亚非洲前沿问题研究”青年论坛;2015年,陕西师范大学主办的“阿富汗的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对外交流方面,2016年5月,子课题负责人赴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就土耳其部落问题进行为期半个月的调研。2017年10月,子课题负责人将赴伊朗就伊朗部落社会问题进行为期10天的实地调研。
——新月带诸国部落社会通史
项目组成员以极大的学术热情和学术责任投入项目研究,基本按照研究计划开展工作,不断扩展广度和深度,项目总体的执行情况较好。在前期资料收集和修改提纲的基础上,项目研究已先行发表高质量论文多篇。围绕大纲的总体框架,通过对相关问题进行反复的思考,对初拟的各章节标题及内容进行了部分调整,以此为依据收集和整理了大量中、英文论文及专著。在伊拉克部落社会问题上,现已经基本完成第一节内容的写作,着重分析了伊拉克古代时期诸部落的历史发展演变,部落的起源和内部结构,早期部落向部落联盟以及王国发展的进程,呈现古代伊拉克部落文明之间的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军事交往。在叙利亚部落社会问题上,目前已经完成的研究工作有:对现代叙利亚民族主权国家境内主要部落组织之分布及其性质、属类的归纳整理;对当前叙利亚政治危机中部落政治参与情况的分析和整理。3、对叙利亚历史发展进程中部落与国家多种形式的互动关系及其演变线索的分析梳理。4、从多种理论视野中认识叙利亚部落与国家的复杂互动关系。今后需要继续完成:对叙利亚境内主要部落谱系及其内史的还原与整理。对重要历史节点中叙利亚部落与国家关系的专题分析。进一步探讨叙利亚部落与国家关系实质。继续整合、提炼大量碎片化和非学术性的叙利亚部落信息。
在以色列部落社会问题上,收集了大量资料,并对重要资料进行了详细分析,书稿已进入写作阶段。如犹太学者泽维?沙维斯奇著述的《10个失落部落的秘密:对公元前300年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流亡的以色列人的历史和考古记录之重要调查》中,通过推大量考古证据的考证和推敲,细致还原和描绘了上古时期,大叙利亚地区希伯来人部落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轨迹。另一位犹太学者特鲁多?帕菲特的专著《遗失的以色列部落:神话历史》以古代神话和《旧约》经典为依据,讲述了雅各布十二子创立的十个犹太部落的建国史。作者在全书最后宣称,今天散落在全世界的十个失落部落终将重新团结在一起,以实现以色列人的神圣救赎。
——非洲阿拉伯国家部落通史
本子课题拟系统梳理该地区部落社会的历史演变,具体研究在非洲阿拉伯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本土的柏柏尔部落,阿拉伯征服后的阿拉伯贝都因部落,以及在民族国家兴起后部落社会的变迁。同时,深入探究该地区部落在社会经济结构、社会政治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方面具有的独特性,以及部落在整个地区历史发展和文明交往中扮演的角色。
本部分主持人曾经到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中东研究所、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和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进行访问学者,并拜访专家学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几百本,参与人员也利用到土耳其和以色列留学之际,查阅了大量资料,对以色列部落社会进行实地调研。目前,苏丹部落已经完成20万字左右的书稿,柏柏尔人部落正在进行之中,利比亚近现代部落已经完成初稿,利比亚古代部落正在整理资料。
——阿拉伯半岛国家部落通史
本子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阿拉伯半岛部落社会的历史传统、近现代阿拉伯半岛部落社会的历史演进、阿拉伯半岛部落社会变迁的历史内涵。研究阿拉伯半岛部落社会的历史传统,主要从前伊斯兰时代阿拉伯半岛的部落社会、伊斯兰教的兴起与阿拉伯半岛部落的皈依、信仰的衰退与部落社会的复兴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近现代阿拉伯半岛部落社会的历史演进,主要从瓦哈比运动与部落社会的消长、拉希德埃米尔国的部落社会、伊赫瓦尼运动对部落社会的冲击、哈拉德项目与沙特游牧部落的定居化、现代沙特部落社会、也门部落概述、也门部落社会与国家的互动历程七个方面进行研究。研究阿拉伯半岛部落社会变迁的历史内涵,主要从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与部落社会、传统时代部落与国家的历史联系、定居化与部落社会的变迁、伊斯兰教与部落社会的兴衰、现代化进程中的部落与国家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2、调查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
自立项和开题以来,本子课题在文献搜集和资料整理方面进行了如下努力:
在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中,利用各种方式收集了约50余部外文专著和百余篇外文相关文献;
利用浙江大学荐购原版外文书的方式,通过浙江大学图书馆在海外购买了近20部外文专著;
子课题负责人利用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通过维多利亚大学的馆际互借服务,扫描和复印了取自全球各主要图书馆的30余本外文专著和数十篇外文相关文献;
子课题负责人在加拿大通过实体书店、国外亚马逊和国外二手书交易网站,从欧洲和北美各地购买了近20部外文专著。通过课题组的努力,本课题基础文献已基本收集完毕,基本上满足了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对已有的外文文献进行整理和翻译的工作也进展顺利,其中有20部左右的外文专著已消化完毕。
在研究进度方面,本子课题组严格按照业已确定的研究进度进行。经过约1年半的努力,本子课题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一是发表了一系列沙特阿拉伯部落社会史方面的研究成果。二是在此基础上,基本上完成了对近现代阿拉伯半岛部落社会的历史演进的研究,写成10余万字的书稿。三是开始对阿拉伯半岛部落社会的历史传统进行研究,写成2万余字的书稿。本子课题组将进一步收集有关古代阿拉伯半岛部落社会的相关资料,着力探讨前伊斯兰时代阿拉伯人的经济活动、部落组织、宗教信仰和国家雏形,考察伊斯兰教的兴起对阿拉伯半岛部落社会的影响,以及中世纪阿拉伯半岛部落社会的复兴等问题。
在对外交流方面,本子课题组通过到出国访学和邀请国内外的中东史专家来访并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讨,以求教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开拓研究视野,把握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趋势,追踪国内外最新的学术观点。子课题负责人到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担任进行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与维多利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和多伦多大学的相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2016年10月,本子课题组邀请日本海湾问题和阿拉伯半岛研究的专家、神户大学国际文化学部的中村觉教授到浙江大学进行为期10天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讨。2017年3月,本子课题组邀请加拿大中东史专家、维多利亚大学全球研究中心主任Martin Bunton教授到浙江大学进行为期两周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研讨。
二、研究成果情况
1、《论阿富汗穆沙希班王朝的文化整合与族际关系》(《世界历史》2017年第3期)
本文系统探讨穆沙希班王朝时期(1929-1973),对于部落认同、民族认同等多元文化认同的整合。指出,穆沙希班王朝的文化整合致力于同化多元认同,对当代阿富汗部落、族际关系,以及阿富汗问题产生了重要影响。
2、《阿富汗穆沙希班王朝的部落社会治理及启示》(《西亚非洲》2017年第2期)
本文系统探讨了阿富汗传统的部落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以及传统国家与部落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穆沙希班王朝“双轨制”的部落社会治理模式,即在依赖外部援助的基础上,一方面维持部落社会的传统自治和权益;另一方面在城市中推进现代化改革,同时自下而上地缓慢推动部落社会的变革。本文还指出,这种模式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这些问题在当代中东地区都不同程度存在。本文并对当前的中东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3、《塔利班运动及其伊斯兰实践新探》(《西亚非洲》,2016年第3期,下载171次)
本文依据最新的材料全面探讨了塔利班兴起的背景、兴起的过程、主要伊斯兰实践,以及当代的影响。本文指出,塔利班运动并非如同传统观点认为只是宗教极端主义运动,而是具有深刻的部落政治内涵。塔利班之所以兴起就是满足了普什图部落社会的权力诉求,并且其真正实践契合了普什图部落社会的传统政治文化。这也是塔利班存在至今的深层原因。
4、《阿富汗政治伊斯兰运动的变迁及当代影响》(《南亚研究》2017年第1期)
本文系统梳理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阿富汗政治伊斯兰的演变。着重分析阿富汗政治伊斯兰的社会基础以及政治立场。本文认为,长期以来,阿富汗政治伊斯兰是城市精英领导和参与的宗教政治运动。该运动不仅无法吸纳部落力量参与,而且持反对部落社会的立场,试图将之铲除。正因如此,长期以来,政治伊斯兰运动无法在部落社会居于主体的阿富汗取得成功。
5、《国家与宗教的博弈》(《西北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本文系统探讨了19世纪末以来,阿富汗政教关系的演变,重点探讨了国家如何整合部落社会力量,将之纳入国家控制。本文指出,阿富汗的政教关系不只是宗教与国家的关系,而涉及国家、宗教、部落三方。传统上,部落与宗教力量结合是反抗国家的主要模式。国家治理宗教力量必须将之与部落力量相互隔离,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6、《沙特阿拉伯的自由主义思潮与运动》(《外国问题研究》2016年第3期)
本文通过对战后初期、海湾战争时期和世纪之交三个历史阶段的研究,系统探讨“自由主义”思潮与运动在沙特阿拉伯的发展历程。本文指出,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中新旧经济秩序的更替和新旧社会势力的消长,自由主义现代政治理念在沙特阿拉伯经历了从西化向本土化的过程,自由主义思潮和运动的目标从争取经济权利向争取社会和政治权利逐步深入,最终在沙特国家认同和伊斯兰框架之下,整合了逊尼派伊斯兰主义、世俗自由主义和什叶派多元主义等多种社会力量,形成一种具有统一倾向的伊斯兰自由主义。
7、《沙特阿拉伯家族政治的演变特征》(《西亚非洲》2017年第2期)
本文试图结合沙特阿拉伯家族政治的合法性来源,即部族传统、教俗合一的政治体制,以及麦吉里斯和舒拉原则,考察沙特阿拉伯家族政治三个方面的演变特征即法制化、威权化和多元化,进而探讨沙特家族政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本文指出,阿卜杜勒?阿齐兹的直系子孙掌握国家核心政治权力、瓦哈卜家族与沙特家族势力的此消彼长,以及沙特家族内部的权力制衡,是当今沙特阿拉伯威权家族政治的重要表现;结合沙特阿拉伯的历史发展道路和现实发展水平,家族政治尚且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和现代化适应性。
8、《伊拉克雅兹迪民族的历史生成与演变》(《阿拉伯世界研究》2017年第1期),此文被《新华文摘》2017年第12期全文转载
本文探讨了伊拉克雅兹迪民族的历史演变:雅兹迪民族的历史生成,宗教与雅兹迪民族形成的关系,中东群雄并立时期雅兹迪民族的生存状况,奥斯曼帝国对雅兹迪人的宗教敌视与经济压迫,伊拉克独立以来雅兹迪民族的发展。
9、黎巴嫩马龙派国家观念探析(《中东问题研究》2017年第1期)
本文认为,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马龙派就构想了心目中的现代黎巴嫩国家,历经小黎巴嫩国家观念和大黎巴嫩国家观念的碰撞,大黎巴嫩国家成为现代黎巴嫩国家的雏形。马龙派的国家观念具有强烈的教派主义的国家观和亲西方的对外倾向的特点,集中体现了多元主义国家理论的内涵,即黎巴嫩是一个基督徒和穆斯林共存的多元文化和多教派的国家。马龙派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马龙派的政治地位密切相关,亦是马龙派为维护自身利益的真实写照。
10、国家治理视域下的也门地方主义研究(《西亚非洲》2017年第2期)
本文认为,也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催生了地方主义的出现与发展。从未来发展看,地方主义对也门国家治理仍将产生重要影响。
11、政治伊斯兰运动与也门民族国家重构,《阿拉伯世界研究》2016年第3期
本文认为,在也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进程中,政治伊斯兰运动经历了从政权异见派转变为政治参与者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多元化和激进化的特点。
12、古埃及文明根本特征探析,《外国问题研究》2016年第2期
本文认为,以特殊的文字为载体、以多神崇拜为背景的神圣王权观念,则构成了古埃及人文化观念的核心,这可以解释古埃及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何以会构成古埃及文明的根本特征之一。
13、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专制王权的制度化探析,《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本文认为,专制王权之所以在新王国时代达到巅峰,主要是因为当时以国王为首的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现了专制王权具体内容的制度化。这是古埃及之前的历史时代没有出现过的现象。
14、以色列建国前的巴勒斯坦共产主义运动,《阿拉伯世界研究》2017年第2期
本文认为,本文认为,在以色列建国前,巴勒斯坦共产党经历了艰难而曲折的发展历程,它促成阿犹两个民族的联合统一和建立双民族国家的愿景,彰显了它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中的先进性特征。
15、气候变迁与阿拉伯变局——兼论与叙利亚危机肇端的逻辑关系,《外国问题研究》2017年第四期
本文认为,气候变迁导致的粮食问题与阿拉伯变局确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叙利亚危机是由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引起的,但叙利亚国内的持续干旱气候,是推动叙利亚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16、政治发展理论视域下的阿曼政治变局,《国际论坛》2017年第4期
中东变局后,阿曼政府谋求政治稳定,提升政府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开启了多位变革之路。本文认为,阿曼面临着四重政治危机:即政治合法性危机、政治继承危机、政治整合危机和政治参与危机。
17、中东变局以来阿曼国家治理转型述评,《西亚非洲》2017年第4期
本文认为,阿曼国家治理特征为:压制性合作的治理内涵、一元单极的治理主体、双重危机的治理合法性、多元弱化的治理结构、正和博弈的治理转型之路。从长远看,阿曼的国家治理面临着继承变数、地方与中央整合度弱、经济动荡与青年群体寻求变革的问题。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