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犹太通史”课题于2015年11月获准立项,项目批准号为15ZDB060,首席专家为张倩红(郑州大学),预期研究时间为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该课题组成员阵容较为庞大、队伍齐整,6名子课题负责人分别来自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大学、鲁东大学,20多名课题参与人分布于国内十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另有3位以色列学者加盟。课题组成员均在高校或科研单位专门从事犹太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年富力强、成果出色,集体攻关与协作意识强,有充足的条件合作承担本课题的研究。
课题获准立项后,立即启动了开题工作,2016年1月15—16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犹太通史”开题报告在郑州大学举行,邀请的同行专家学者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原所长于沛研究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研究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王铁铮教授;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云南大学副校长肖宪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任傅有德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黄民兴教授;人民出版社历史与文化编辑室主任杨美艳编审等,课题组成员及河南省内同行共计70余人出席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该课题研究规划与写作提纲,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例如要以统一的史学指导思想贯穿各卷,注意整理、翻译出版研究中的文献资料,解决好犹太史的分期,凸显中国视角,突出对重点问题的研究,理论上高度重视民族学和文化学等。开题报告会的有关资讯在《人民网》、《中国社科报》以及省内媒体报道。
到2017年7月,整个课题的资料准备阶段基本完成,除了购买相关中文图书,从中国国家图书馆、以色列国家图书馆以及美国相关大学的图书馆复制、翻拍了大批外文资料,购买了约17万元的外文图书,目前已经入招标程序(这批图书尚未到位)。
“犹太通史”课题原计划分为五个子课题,终期目标是出版一套五卷本、150万字左右的《犹太通史》,后采纳了开题报告会上专家们的意见与建议,将原来的第五卷拆分为两卷,另增加一本资料集(约40万字),因而课题最终成果扩展为七卷本、约220万字的《犹太通史》。目前,已累计完成初稿、资料集约73万字,已出版、发表的相关阶段性成果有著作4部,论文8篇。
(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2016年1月项目开题和正式启动后,各子课题都在紧张进行中,都完成了资料收集工作,进入章节写作阶段,各子课题的具体进度稍有差别,但总体进展与预期计划的进度基本一致。
第一卷《圣经时代(约公元前2000年—公元135年)》:本子课题负责人为宋立宏(南京大学),另有成员孟振华、郑阳、刘南阳三人。本子课题已完成资料收集工作,该卷计划撰写25万字左右,目前已完成约10万字的初稿。本子课题成员还参与了资料集的编译工作。
第二卷《塔木德与中古时期(公元135年—15世纪末)》:本子课题负责人为张淑清(鲁东大学),另有成员刘百陆、莫玉梅、疏会玲三人。本子课题已完成资料收集工作,该卷计划撰写35万字左右,目前已完成约9万字的初稿。
第三卷《转型与启蒙时代(15世纪末—1789年)》:本子课题负责人为张礼刚(河南大学),另有成员卢镇、章波、马丹静三人。本子课题已完成资料收集工作,该卷计划撰写25万字左右,目前已完成约8万字的初稿。
第四卷《解放与改革时代(1789年—19世纪末)》:本子课题负责人为胡浩(河南大学),另有成员贾延宾、葛淑珍两人。本子课题已完成资料收集工作,该卷计划撰写30万字左右,目前已完成约8万字的初稿。
第五卷《犹太复国主义时代(19世纪末—1948年)》:本子课题负责人为艾仁贵(河南大学),另有成员刘丽娟、王文君两人。本子课题已完成资料收集工作,该卷计划撰写30万字左右,目前已完成约9万字的初稿。
第六卷《多元发展时期(1948年至今)》:本子课题负责人为陈天社(郑州大学),另有成员谢志恒、李晔梦两人。本子课题已完成资料收集工作,该卷计划撰写35万字左右,目前已完成约11万字的初稿。
第七卷《犹太通史史料集》:本子课题负责人为马丹静(河南大学),另有成员宋立宏、葛淑珍、卢镇、刘丽娟、疏会玲、刘洪洁、宋瑞娟、李舒扬、贾森等九人。本子课题已完成资料收集工作,该卷计划翻译40万字左右,目前已完成约18万字的初稿。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课题首席专家张倩红2015年12月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布兰代斯大学、纽约大学),2016年12月前往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巴伊兰大学、本-古里安大学)开展调查研究和学术交流,与美国和以色列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犹太通史的资料整理和运用以及写作进行了多次讨论。2016年7月,趁出差机会到捷克,对布拉格犹太区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调研活动,收集了关于东欧犹太社区的一些珍贵资料。
(2)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自开题后,本课题组成员就开始了全面的资料收集,分别来自中国国家图书馆、以色列和美国等地的大学图书馆,共计英文图书500余本、学术论文3200余篇。这些资料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原始资料集,尤其是有关犹太通史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原始资料和档案文献;二是最新的权威研究成果,重点是犹太史不同历史阶段的外文学术著作以及重要学术论文。课题首席专家张倩红和子课题负责人艾仁贵在合著《犹太史研究入门》过程中,同时搜集了撰写犹太通史的大批资料,为本课题的写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3) 学术会议
作为课题组单位的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承办了2016年12月在河南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世界历史专业建设研讨会”;2017年7月举办了“犹太-以色列研究”暑期课程班。
作为课题主持单位的郑州大学在2016年1月举行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犹太通史’开题报告会暨犹太—中东史学术研讨会”,将在2017年10月承办“中国世界近代史学会年会”、11月举办“犹太—以色列研究论坛”,届时将会组织相关专家就犹太通史的写作进行探讨。
(4)学术交流
2014年10月—2016年10月,课题组成员马丹静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6年2—6月,子课题负责人宋立宏得到位于耶路撒冷的美国东方学会的奥尔布莱特考古学研究所资助,在当地开展研究,该研究所以研究圣经考古著称,故负责人有机会亲自考察了不少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与相关美国和以色列的学者交流,并收集了相关资料;2017年7—8月,子课题负责人张淑清前往牛津大学参加为期一个月的犹太研究暑期研讨班。
(5)国际合作
2017年7月5日—17日,美国纽约大学教授Fred Lazin应邀来到河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为课题组成员及研究中心师生举办了为期两周的学术讲座。2017年6月13日,子课题负责人宋立宏所在的南京大学与宾夕法尼亚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与欧洲犹太人国际工作坊”,来自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11名学者围绕这一主题进行研讨。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犹太通史”重大课题自2015年11月立项以来,现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初稿的前期写作。对“犹太通史”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人民网2016年1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2月17日分别予以专题报道,各主流媒体广泛转载。接下来,本课题组将随着阶段性成果的不断推出而加强成果的宣传推介,定期报送《工作简报》、向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
二、研究成果情况
1. 《犹太史研究入门》
张倩红、艾仁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
基本内容:本书为国内第一本犹太史研究指南,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犹太史研究的各个方面,为犹太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入门指导。核心内容包括四章,分别为:“犹太史概述”、“史料概述”、“研究史概述”、“重点问题”;该书的附录部分所列的学术资源、关键词和推荐阅读文献,为读者进一步了解与深入犹太史研究提供了路径与参考。
主要观点:作者认为,犹太史研究具有涉猎领域广阔、学科方法多样的特点。犹太史研究不仅以犹太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而且涉及大流散过程中与犹太人有关的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历史。该书除了概述犹太历史的基本框架、介绍犹太史的原始文献外,还对研究发展史和主要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展现了当代犹太史研究中的重点问题。
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本书作为“历史学研究入门丛书”中的一本,系统介绍了犹太史研究的基本史料、学术发展史、重点问题,尤其着重于犹太史有关的基本知识、历史脉络、基础理论及经典成果的梳理,为中国读者提供了基本的专业指南。该书可以作为犹太史方向的本科和研究生教材,其出版对于国内犹太史研究的深入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 《以色列发展报告(2016)》
张倩红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8月出版。
基本内容:《以色列发展报告(2016)》全书分为总报告、专题篇、外交篇、中以关系篇与附录五个部分,涵盖以色列的经济、政治、安全、社会、外交等领域。该报告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深入分析了2015年以色列复杂的政治局势、国情状况及外交环境,聚焦2015年以色列经济发展、政治局势及安全形势,并对以色列的创新竞争力、现代化高校农业、国民健康服务体系等进行了专题研究。该报告解读了中以关系,并对2016年以色列政治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主要观点:内塔尼亚胡连任后,虽然政治分歧严重,安全形势严峻,巴以和谈无望,内外压力依旧,但总体上看,以色列经济形势稳中向好,社会治理有序运转,创新竞争力保持优势,国内安全局势依旧可控,国民幸福指数仍居全球高位。以色列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两国关系发展提升到新阶段。
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以色列发展报告》作为周期性的连续出版物,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蓝皮书系列图书之一。《以色列发展报告(2016)》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深入分析了2015年以色列复杂的政治局势、国情状况及外交环境,重点解读了中以关系,并对2016年以色列政治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其资料、数据具有及时性、权威性,观点客观,对读者了解当前以色列及中东局势,进一步深化中以关系有着重要的资讯作用和参考价值。
3.《以色列发展报告(2017)》
张倩红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8月出版。
基本内容:《以色列发展报告(2017)》分为总报告、专题篇、创新篇、外交篇、中以关系篇、附录六个部分,聚焦了2016年以色列的经济发展、政治局势及社会状况,对以色列的社会福利体系、替代能源开发与利用、高等教育体系、以色列智库的主要关注点等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从“以色列2028”愿景、高科技产业、创新竞争力及中以创新合作等方面聚焦了以色列的创新创业,重点关注了以色列与土耳其、印度、俄罗斯等国家的外交关系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以关系的新走向。
主要观点:本报告选取当今以色列的热点问题、重大事件以及基本国情进行剖析,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2016年以色列的经济概况、社会动态、政治走向与外交关系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尤其对创新创业、以色列与“一带一路”倡议给予了重点关注。
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本报告涵盖了以色列的经济、政治、安全、社会、外交等诸多领域,使用社会科学的视角和方法,聚焦以色列社会发展的方方方面,对于全面认识与理解当今以色列社会、加强中以交流与合作有着重要的资讯作用与参考价值。
4. 《中世纪英国犹太人研究》
莫玉梅著,人民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主要内容:本书由博士论文修订而成,主要关注中世纪英国犹太社团的生存、犹太人的借贷业务、犹太人与当地教会的冲突以及爱德华对犹太人的驱逐迫害等等问题。犹太人跟随诺曼征服者来到英国,以伦敦为核心逐渐向其他重要城市扩散,到13世纪中期,犹太人口达到四、五千人,在郡府城市和主教座地大多出现一定规模的犹太社区,英国犹太社区成为西欧最为富有的犹太社区。活跃的犹太借贷活动为英国王室提供了巨大的财政支助,满足了英国日益扩大的信贷需求,促进了13世纪中期英国土地市场的形成和大量土地由没落贵族向新贵阶层转移,从而促使英国社会阶层发生相应的变化。
主要观点:犹太借贷业使犹太人与英国王室、贵族、城市、教会之间产生了较为复杂的关系:既互利互惠又存在冲突矛盾。随着基督教会对犹太人政策的改变,这些关系逐渐演变,使英国出现较为紧迫的“犹太问题”。1275年犹太法令对犹太人的改造以失败告终,1290年的驱犹是对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基督徒方面的原因,犹太人对此也应负一定的责任。作为英国崛起的外来因素之一,中世纪犹太人及其借贷业给英国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短短二百多年的中世纪英国犹太史既是英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犹太流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本书是国内少有的关于中世纪英国犹太人的一本专著。由于中世纪英国犹太史和中世纪英国史之间的隔离状态,导致中世纪英国犹太人对中世纪英国方方面面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尚存在较大空白。本书结合国内外现有的对中世纪英国犹太人的研究和中世纪英国史方面的一些成果,对中世纪英国犹太人的生存状态作了较为系统与深入的考察,展现了中世纪英国犹太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与主流基督教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5.《港口犹太人对近代早期跨大西洋贸易的参与》
艾仁贵著,《世界历史》2017年第4期。
主要内容:16—18世纪,穿梭在各大殖民帝国之间的港口犹太人在国际贸易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功,其活跃范围包括欧洲、地中海、美洲、西非乃至印度洋等地区,成为当时全球经济交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主要从事与殖民地有关的贸易活动,尤其是奴隶、蔗糖、烟草、钻石贸易等。本文系统探讨了犹太人对主要的跨大西洋贸易类型(例如奴隶、蔗糖、烟草、钻石贸易)的参与情况。
主要观点:作为一个世界性散居民族,犹太人在近代早期殖民扩张、跨文化交流乃至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遍布于新旧大陆重要贸易中心的港口犹太人积极参与到空前的殖民扩张活动中,几乎参与了近代早期跨大西洋贸易的主要类型,具体包括香料、奴隶、蔗糖、烟草、钻石、珊瑚、兽皮、可可等,尤其在奴隶、蔗糖、烟草、钻石贸易中占有突出地位,因而在崛起中的大西洋经济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港口犹太人对跨大西洋贸易的参与问题,关涉到“海洋史”、“全球史”、“跨文化的交流与互动”等诸多命题。作为犹太人推动近代早期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动与共生的突出体现,港口犹太人对跨大西洋贸易的参与为全球史和海洋史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案例。
6.《探寻资本主义精神的犹太渊源》
李晔梦著,《世界历史》2017年第3期。
主要内容:本文对桑巴特的《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一书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主要内容包括,桑巴特与韦伯思想的比较、犹太人对现代经济生活的贡献、桑巴特关于犹太教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阐释、“桑巴特命题”所引发的争论。
主要观点:桑巴特的《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一书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探讨了现代资本主义崛起过程中的犹太因素。一方面,该书阐释了犹太人在现代经济体制形成中发挥的作用;另一方面,它考察了犹太宗教伦理与犹太生活方式中独特的社会心理与道德因素,并揭示了其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联性。桑巴特强调,犹太人是“资本主义精神”最明显的人格化体现,某些犹太宗教理念催生了资本主义精神,这些观点的提出也引发了其他学者的质疑。
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犹太人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是现代史上的重要命题,本文是对桑巴特有关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论著的系统解读,通过对“桑巴特命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犹太经济社会史以及资本主义起源与动力问题的探讨与思考。
7.《国家创新体系:以色列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张倩红、刘洪洁著,《西亚非洲》2017年第3期。
主要内容:本文探讨以色列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及运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以色列的创新竞争力、以色列国家创新体系与运行机制、以色列创新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以色列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根本特征体现为,以政府、高校、企业为主体的“三螺旋”国家创新体系。
主要观点:以色列的创新竞争力在全球主要创新指数评估榜单中名列前茅,呈现出创新驱动型经济体的要素与特征。以色列的创新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企业与市场、人才与教育、创新产出与专利认证、政府体制与基础环境等四方面;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是塑造以色列强大的创新竞争力的源泉,政府、企业、高校的分工与协作形成了高效运转的国家创新体系,政府主导设立与运作创新机构,企业负责高新技术的研发与产出,高校主管学术科研的攻坚与技术转移。
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以色列在创新型国家建立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如加大研发投入、完善政策法规、推行引智计划、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创建高校产业园区、营造创新文化氛围等,这对当下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8.《以色列的高技术移民政策:演进、内容与效应》
艾仁贵著,《西亚非洲》2017年第3期。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研究了以色列高技术移民政策的演进、内容与效应。文章从以色列高技术移民政策的由来入手,分析了在被动安置苏联犹太高技术移民时期以色列政府的引才政策,随后分析了以色列政府在主动吸引海外以色列人才归国方面所采取的政策。以色列政府通过实施以色列卓越研究中心计划、以色列国家引才计划、吉瓦希姆青年引才计划等,走出了一条以“移民吸收+技术研发”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强国之路。
主要观点:在人口与市场规模都比较小、地缘政治压力异常强大的情况下,以色列较为成功地实施了高技术移民政策。高技术移民对以色列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效应,不仅仅为以色列补充了数量庞大且素质较高的人力资本,同时也助推了以色列国内的高新技术创业潮,直接助推了以色列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增长。
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世界各国都充分认识到人才的极端重要性。以色列的高技术移民政策及其相关做法能够为其他国家可选择性地借鉴。以色列的高技术移民政策以“移民吸收+技术研发”为核心内容,这种“以色列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
9.《以色列宗教女性主义思潮及其影响》
张淑清著,《西亚非洲》2017年第4期。
主要内容:本文研究了宗教女性主义思潮在以色列的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以色列宗教女性主义思潮的缘起与发展、以色列宗教女性主义思潮的基本主张、以色列宗教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主要观点:以色列宗教女性主义思潮努力回归犹太教本身,寻求在犹太律法的框架内表达女性诉求,并将女性的关切渗透到犹太价值中。该思潮促使以色列正统派犹太女性在受教育机会、学术领域、宗教以及婚姻地位等方面的改善不断超越传统的规范,从而改变了正统派女性的社会角色定位和社会形象,并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犹太教。
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本文是国内学术界对以色列宗教女性主义思潮的首次系统探讨,探讨了女性在以色列社会的基本状况及其诉求,对于理解当今以色列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10.《以色列的网络安全问题及其治理》
艾仁贵著,《国际安全研究》2017年第2期。
主要内容:本文研究了以色列的网络安全问题及其治理问题,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以色列网络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以色列社会对网络空间的认识、《2010国家网络倡议》与以色列国家网络战略的制定、以色列网络安全治理的主要路径及其成效、启示与建议。
主要观点:首先,以色列面临的网络安全威胁与传统的安全威胁不同。具有攻击来源多样化、攻击对象广泛化,攻击手段复杂化等新特点。其次,以色列社会对网络空间重要作用有清晰的认识。以色列军方、政府以及学界都充分认识到网络安全与网络战的重要性。再次,以色列为了应对各种网络安全威胁,建立起了总体性的国家网络政策。包括集中统一的网络安全当局、不同层次的网络防御目标以及国家能力建设和网络安全生态系统等战略要素。最后,以色列在政府层面、军情部门以及民用领域开展广泛的网络安全维护机制。
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作为全球网络安全领域的引领者之一,以色列在网络安全治理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并具备一定的网络战实战能力,值得其他相关国家学习和借鉴。
11.《同化主义语境下欧洲犹太知识分子的身份困惑——以卡夫卡为个案的考察》
李晔梦著,《郑州大学学报》2017第4期。
主要内容:文章的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解放时代”中欧犹太知识分子的同化之殇;卡夫卡的身份困惑(具体包括民族身份、政治身份、国家身份、宗教身份等);卡夫卡犹太意识的具体表现。
主要观点:19世纪,犹太人在获得公民权的过程中,同化主义蔓延于犹太世界,然而,无论犹太人在同化的道路上走得有多远,主流社会依旧很难接纳他们,反犹主义的浪潮一次次打碎了犹太人的同化梦,在这样的背景下犹太社会就出现了一种对民族传统从背弃到回归的矛盾现象,这种现象在中欧犹太知识分子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卡夫卡就是一个十分典型而又长期被忽略的个案。作为被同化的犹太人,卡夫卡必须在做德国人或捷克人之间做出选择,青少年时代他急于逃脱“犹太性”的束缚,但在生命的最后十多年又回归了犹太传统。
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本文探讨了卡夫卡的犹太意识与身份困惑,分析了犹太文化对他的熏陶与影响,并以卡夫卡为视角再现世纪之交中欧犹太人的历史命运,透视了犹太知识分子群体的内心体验。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