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印石窟寺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08日13:5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中印石窟寺研究”,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经过去两年国内的实地踏查与研究,目前课题总体执行情况较好,已经积累了数量可观的图像和文字记录。尤其是2017年6月,我们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对新疆、山西和河南进行了一次为期三周的系统调查,采集数据颇多,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下一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各子课题进展情况如下:

第一子课题“印度石窟寺”,由李崇峰负责,已经初步整理了印度佛教石窟寺的资料,包括文字、测绘图、照片等,但现场调研与核查因为经费缺口较大等原因尚未实施。若获得较充足经费,计划明年进行。

第二子课题“中国石窟寺”,由李裕群负责,目前已经系统整理了中国佛教石窟寺资料,并已对若干重要石窟寺遗迹做了资料复核。迄今,我们对佛教传入中土与石窟寺性质、中国石窟寺的分布及区域特色、石窟寺的分期及相关问题等有了新的认识,预计2018年开始撰写初稿。

第三子课题为个案研究,即“中印石窟寺研究专题”,由陈悦新负责,在上述二子课题的基础上拟探讨中印石窟寺之关系及印度石窟中国化两大问题。目前各成员已就自己承担的专题做了初步研究,有些已经正式刊布发表,如《经变初探》(李崇峰)、《吐鲁番吐峪沟石窟考古新发现——试论5世纪高昌佛教图像》(李裕群)、《龙门石窟北魏佛像着衣类型》(陈悦新)等。拟于2018年底再开一次小型研讨会,就各专题论文的撰写及相关问题做较深入的讨论。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2016年由“佛教考古学会(Society for Buddhist Art and Archaeology,简作SBAA)”主办的“南亚与中国佛教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由李崇峰、李裕群等具体负责组织,邀请了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以及美国、日本和国内相关专家三十多人就这一主题做了深入研讨。

3、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

此外,课题组成员还多次参加了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并做主题演讲或发表论文。

二、 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简介:

1.在佛教画塑中,“经变”是隋唐以降地面寺院和石窟寺壁画特别流行的一种类型。李崇峰撰写的《经变初探》以敦煌石窟为例,系统探讨了中国佛教艺术这一特有内容。敦煌石窟唐代画塑变相或经变的经营位置、布局、样稿或粉本,多是直接或间接出自长安或洛阳。至于其它地区唐代地面寺院和石窟寺中的浮雕变相或壁画经变,在李唐大一统的政治与文化背景之下,受当时都城佛教艺术典型样式之影响,其经营、布局、题材、粉本、样稿或画范也应源自两京,即画史所记“天下共推”。此文在学界受到高度关注。

2. 吐峪沟石窟考古发掘,是2010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作为发掘主持者,李裕群根据吐峪沟新发现的佛教石窟及壁画、地面佛寺遗址和出土的大量经卷,完成了《吐鲁番吐峪沟石窟考古新发现——试论5世纪高昌佛教图像》。他认为:新发现的两处中心柱窟的壁画风格均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题材内容也前所未见,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初步推断洞窟约开凿于公元五世纪,这对于研究吐峪沟石窟群的年代及开凿次第提供了宝贵线索。与此同时,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文书残片,包括汉文、粟特文、藏文、回鹘文、婆罗迷文等,最早者可推定为公元四、五世纪,这为研究吐鲁番地区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和古代语言等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述了吐峪沟石窟所反映出的高昌佛教的若干问题。

3.《龙门石窟北魏佛像着衣类型》依据作者新近现场调查所获,发现龙门石窟的北魏佛衣以上衣搭肘式和上衣重层式为主,前者与云冈石窟有直接的承袭关系,后者可能受到了南朝文化的影响。龙门石窟的佛衣样式,对当时北魏领域内各地佛教造像的雕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陈悦新探讨了“褒衣博带”和“裳悬座”两个术语,认为二者无法说明佛衣的披覆概念与披覆形式。这应是近年关于佛像服饰研究的最新成果。

4.李聿骐《北朝石窟中弟子像法服初探》,系根据作者在中原北方著名佛教石窟寺调查报告撰写完成。她认为: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中佛弟子在北魏时期皆穿宽博法服,应是受到了汉族传统的褒衣博带式大衣影响,系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结果。至于响堂山石窟中东魏北齐时期雕造的弟子像,则多转奉天竺旧俗,在传统三衣基础上,中土弟子法服通常包括四件,即内衣、上衣、大衣及僧祇支,其中大衣作右袒式披覆。这应是东魏北齐王朝崇尚西域文化,即北齐“西胡化”之结果。这是目前国内外关于佛弟子法服研究的重要文章,受到了学界的好评。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