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个子课题进展情况
根据项目的总体设计框架,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课题组根据项目设计
的考古调查与试掘、科技检测与分析、综合研究三个层面的课题思路,按照规划阶段逐步开展各子课题的研究以及总体协调工作。立项至今顺利完成项目开题报告会、参与承办中国西南地区冶金与盐业考古学术研讨会,举办项目总体进展讨论会三次,各子课题按期进行进展讨论会,不断调整课题的整体框架与进度规划,结合资料收集的情况进行深入讨论,为项目的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子课题一先秦两汉冶金遗址调查为基础,在西南地区积极开展典型区域、典型遗址的田野考古调勘工作,子课题二与之紧密结合,随着田野调查工作的开展,逐步进行冶金遗迹、遗物的取样和实验室分析研究工作,探讨不同金属的冶炼技术与工艺,梳理西南地区冶金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子课题三紧密围绕西南地区朱砂(汞)、青铜、锡等冶金遗址,探讨冶金手工业的形成与早期社会之间的关系,结合田野考古调查,特别是在朱砂(汞)、青铜生产与早期文明的相关问题上有了深入的讨论。子课题四前期工作主要是通过田野考古发掘,整理出西南地区出土的铁器资料,对其进行类型学研究,基本理清西南地区铁器生产与使用的阶段性特征,在讨论铁器生产与社会解体、重组方面有所突破。
子课题一:西南地区先秦两汉冶金遗址调查
西南地区冶金考古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基础工作仍相对薄弱,特别是针对冶金遗址的专项调查与发掘相对较少。针对这一现状,课题组在西藏、贵州、云南、重庆、成都等地方文物考古部门的配合下,于立项至今先后选取以下典型遗址开展考古调查、发掘工作:重庆彭水大田冶铁遗址、彭州矿冶遗址、西昌黄联关冶炼遗址、贵州万山汞矿遗址群、贵州务川汞矿遗址群、西藏拉萨德庆堆龙嘎冲村冶金遗址、云南牡宜遗址冶炼区、云南金平县龙脖河冶炼遗址群。
以上冶金遗址调查和发掘的主要收获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冶金遗址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资源分布、交通路线等基本信息有了全面的认识,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b.矿冶遗址调查,采集或出土了矿石、采矿工具、陶瓷片等遗物,为后续研究积累了初步的基础资料;
c.周边区域冶金关联遗址的调查,目的是通过聚落、墓葬、古道、古桥梁、古码头等遗存的综合观察,探讨冶金生产的管理、贸易与流通等问题;
d.相关文献的收集与整理,包括史籍、地方志、近代冶金档案等,从文献中能够初步了解区域历史背景以及早期采冶活动,为冶金遗址研究提供相应的佐证;
e. 采集或出土标本的科技检测与分析,通过对矿石标本进行金相检测、成分分析,以观察冶金技术工艺,并将矿石数据与出土金属器物的检测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解决器物产地与矿料来源等问题;
f. 传统冶金技术与工艺的调查,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的调查方法,系统地对贵州、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区炼铁、炼汞传统工艺开展了调查,为下一步以工艺传承复原古代冶金技术积累基础资料。
子课题二:西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冶金技术
子课题二先后召开进展讨论会两次,课题负责人陈建立教授明确指出,将西南地区铜矿遗址的田野工作视为基础,重点开展以成都平原为核心的相关工作,采集样品以进行铅同位素分析,并进行铸造工艺、成分、同位素比值的检测。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尽量积累大量标本和数据,提升对金属冶炼技术的认识层次。实验室工作要与田野考古紧密结合,从实物资料出发,研究技术的传播与交流等问题,以此解读西南地区自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转变,从块炼铁到生铁再到生铁制钢的过程,制铁铸铜工艺的关系等问题。
目前,课题组已对西南地区8个遗址所采集的金属器和冶炼遗物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和成分分析。遗址包括:重庆李家坝遗址(64件样本)、重庆彭水大田冶铁遗址(2件样本)、重庆炉堆子遗址(1件)、宜宾桥沟头遗址(3件样本)、云南牡宜遗址(21件样本)、云南龙脖河冶金遗址(26件样本)、浦江许鞋匾遗址(1件)、甘肃喇家遗址(6件)。
下一步将对已收集的成都平原战国秦汉墓葬出土近300件铁器开展金相、成分等科技分析。
铁器样本主要包括农具、工具、武器、饰品、杂件,观察得到的技术特征包括块炼铁技术、生铁冶炼技术、生铁柔化处理技术、淬火技术等。为研究西南地区金属冶炼、加工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子课题三:西南地区青铜生产与西南地区的早期文明
子课题三先后开展子课题进展讨论会三次,及时根据具体工作开展情况调整成果结果,工作分工及进度等。子课题三后续的研究工作还是以预设框架为主体,其核心是青铜器对西南地区古代社会所起的作用,而非单纯的青铜器物和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重点在两个方面:青铜器生产与手工业专门化程度研究与青铜器功用的研究。
西南地区在青铜器与早期国家形成之间的关系上是否和中原地区一致,是需要专门考虑的,但不管西南地区的文明进程是否与中原地区一致,最终结论还是要从对材料的观察和分析中得出,要注意从不同角度对旧有材料进行审视并有目的性的去发掘和获取新材料。
原有的工作框架主体分为四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根据其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的文化背景来设定的,这个框架的主体目前不会变,但随着新材料出现、新的技术、方法和理论的运用,具体工作肯定会与前期设想之间有差距,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这个架构下的一些具体细节和问题就要进行研究和调整。对于研究中所涉及的取样、分析等问题,需要根据实际计划不断调整,及时跟进实验室研究。
子课题四:西南地区铁器生产与战国秦汉时期的西南社会
子课题四先后开展进展讨论会两次,明确前期基础资料的收集分工情况,探索性地建立西南地区出土铁器标本数据库。项目负责人白云翔先生强调,要把西南地区铁器和铁器工业以及技术特征的发展序列叙述清楚,对既有研究的梳理要做到全面详实。在汉文化和西南夷视野下观察问题,冶铁术进入西南地区,对社会的影响、互动,将西南地区汉夷文化互动的角度上升到理论程度。操作上将西南地区的铁器和生产分成两块,即巴蜀地区和云贵高原,厘清所有冶铁遗址类型、出土铁器的类型学研究等。
课题组依据以上思路,对西南地区各个区域出土的铁器资料进行系统收集、整理,同时对反映铁器生产、使用、流通的重点遗址和墓葬都做了系统整理,选取部分标本进行取样,特别是重庆李家坝遗址、宜宾桥沟头遗址出土的铁器,其反映的冶铁技术为研究西南地区铁器生产与社会进程提供重要实物依据。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已开展田野调查工作的区域,基本完成冶金遗存文献收集工作,形成文献资料集;对尚未开展田野调查的区域,选择重点区域进行相关文献、全国二、三普文物普查资料的收集工作。
调研数据整理运用:
在子课题一开展的田野考古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材料的初步整理,形成《金平县龙脖河冶炼遗址群调查简报》、《贵州万山朱砂采冶遗址群考古调查简报》、《重庆彭水大田冶铁遗址调查简报》、《成都平原冶铁遗址调查报告》等,为子课题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术会议与交流:
为了推进“西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冶金遗址调查与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课题组依托西南考古协作会为平台,组织“手工业考古?重庆论坛——中国西南地区冶金与盐业考古学术研讨会”,该会议于2016年6月17至20日于重庆召开。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埃克赛特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机构的40余位国内外学者参加了会议。
先后有22位学者围绕着冶金考古介绍了国内外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冶金手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体系、冶金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冶金手工业技术研究等三个方面。研究视野开阔,材料新颖而广泛。特别是来自海外的学者站在欧亚大陆的角度,为本次会议带来了冶金考古最前沿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研究。此次学术研讨会,搭建起开展西南地区冶金遗址调查与研究的平台,为今后的深入工作创造坚实条件。
2017年4月,项目首席专家李映福组织课题组召开田野研讨会,旨在通过这类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课题组成员的业务能力和问题研究意识,课题组四位主要成员分别发表了题为《金属器和冶炼遗物的分析和检测》、《2016贵州汞矿调查汇报》、《2016云南牡宜遗址发掘汇报》、《2016彭州调查汇报》、《云南金平县龙脖河矿冶遗址调查》的田野调查考古汇报,与会人员纷纷对相关问题提出深层次的讨论。
国际合作:
2015年12月6日—8日,与日本爱嫒大学东亚古代铁文化研究中心合作举办“古代世界の鉄器生産―中近東から東アジアま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以“中国西南地区出土早期铁器看中国冶铁技术的扩散”题作了大会主题发言。
2016年12月,与日本爱嫒大学东亚古代铁文化研究中心村上恭通教授合作考察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管所等单位所藏铜范、炼渣和出土铁器。
以此项目为依托,申报的《冶金考古课程体系建设与冶金考古研究团队建设》课题获准立项为2017年度的“教育部外专局学校特色项目”。将项目研究和冶金考古人才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培养世界视野的人才和该项目产出世界一流研究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项目立项至今,共报送《工作简报》5期,其中2016年3期,2017年至今2期,《工作简报》目录如下:
2016年第1期(总第1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冶金遗址调查与研究”顺利开题。(已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网页推送)
2016年第2期(总第2期):2016年度西南地区冶金考古学术研讨会、项目进展讨论会顺利开展。
2016年第3期(总第3期):2016年度西南地区冶金遗址调查、发掘工作顺利开展。
2017年第1期(总第4期):2017年度云南龙脖河流域及贵州万山汞矿遗址、试掘工作顺利开展。
2017年第2期(总第5期):西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冶金技术采样及实验室工作进展顺利。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该项目研究的关键是通过田野调查、发掘与数据采集获取基础资料。近年来,由于各地大规模的基本建工程,使得原有线索的许多冶金遗址遭到破坏,寻找新的遗址,在时间、经费等方面都大大超出原有的设计。为此,项目组采取的办法是对西南省区考古所的从事田野考古工作的主要业务人员开展冶金考古的讲座与培训,目的是希望他们在开展墓葬或聚落遗址调查与发掘工作的同时,关注冶金遗址的信息,为该项目提供专门的线索。
在项目实施过程,最大的心得就是将项目研究与商端研究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既有利于研究,也能借此机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项目原设计时,对冶金实验考古关注不够,随着资料掌握和分析的深入,深感冶金实验考古学对复原古代冶金技术与工艺的重要参考意义与价值,为此,项目组与邛崃市达成提供冶金考古实验场地的初步协议,计划开展基于秦汉时期铜、铁冶炼考古发现的铜、铁冶炼实验考古学。
5、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项目设计的子课题一是田野考古调查与发掘获取实物资料,以支撑后续研究。田野考古调查基本都是在偏僻的乡村,住宿、雇请民工、占地青苗赔偿,甚至于租车等几乎都不能提供正式的发票。此外,由于大多数民工不接受银行卡转帐付工资的方式,加之,对外来雇主的不信任,因此,课题组在田野调查发掘雇请民工、青苗赔款时,多采取当日现金结算付款的方式。有鉴于此,项目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收据之类的非正式票据。
二、研究成果情况
1、《成都平原冶铁遗址发掘简报》,《考古学报》待刊
成都平原冶铁遗址调查、发掘是西南地区开展的首次冶金遗址系统研究工作,此文全面地报告了成都平原蒲江铁牛村、古石山、沙子塘和邛崃市铁屎坝等冶铁遗址的发掘收获,特别是汉代冶炼炉、炒钢炉的发现和炼渣、矿石、燃料、助溶剂、炉壁、陶片等遗物的出土,是研究成都平原冶铁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以及秦汉以来的冶铁技术与制作工艺的唯一的实物资料。
2、《重庆彭水大田冶铁遗址发掘简报》,《四川文物》待刊
系统报告了彭水大田冶铁遗址发现的七座炼炉、矿洞、矿石加工场和炼渣、矿石等遗物,该遗址为现今发现的重庆地区宋明时期规模最大的古代冶铁遗址,冶炼加工体系十分完整,涵盖采矿、加工、冶炼、运输体系等遗存,系三峡地区古代冶炼技术与区域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对探讨中国西南地区的冶铁技术与整体运营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学术价值。
3、《2016云南牡宜遗址发掘报告》,《南方民族考古》待刊
云南牡宜遗址位于广南县,是《史记》所记句町文化的中心聚落遗址。因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前期调查中发现有炼渣、范等冶铸遗物,故项目组申请加入2016年度的发掘。发掘报告系统报告了该年度的所括铜范、矿石、炼渣在内的发掘收获,是讨论西南夷金属生产与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
4、《拉萨德庆堆龙嘎冲村冶铜遗址调查简报》,《藏学学刊》待刊
本项目组于2016年赴西藏自治区开展了以德庆堆龙嘎冲村遗址为重点的田野调查。该简报分布了此次调查获取的有确切地层关系的炼炉、陶片、石器等遗物,为研究西藏高原早期金属的时代、冶炼技术与工艺和冶炼技术的源流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的信息。
5、"Early iron objects of Southwest China: A case study of iron objects excavated from Qiaogoutou cemetery site, Sichuan Province" Archaeology and anthropology 待刊
该文以宜宾桥沟头汉代墓葬出土铁器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铁剑、铁斧、铁锸等遗物的金相组织,认识到川南地区的钢铁冶炼技术的发展过程,白口铁、韧性铸铁等多种工艺的钢铁制品普遍存在,生铁柔化处理技术、淬火等多种热处理工艺运用广泛。
6、《释荥经同心村M18出土汉字印》,《文物》待刊
荥经同心村M18出土一方汉字印印文阙释,经辨认印文可释为“云子思士”。“云子思士”具体释义学界聚讼纷纭。参看相关战国至秦代相关印例及文献,作者认为“云子思士”印文语法结构属于“姓氏+箴言词句”格式,内容来源可能与当时先贤修身养德典故有关,表达了执印者借先贤事迹来警示规诫自我的冀望。
7、《南方丝绸之路的金属资源分布与技术传播》,《南方民族考古》待刊
通过对南方丝绸之路沿线铜、铁矿产资源的分布与秦汉以来冶炼遗址和出土金属器物的空间分布,发现南方丝绸之路的走向与金属矿资源分布密集区域高度重合,再结合冶炼遗址与出土铜、铁器物的分析,得出“南方丝绸之路”是一条秦汉政府主导的以获取金属矿产资源为目的是“金属之路”的认识,进而讨论了“金属之路”的开拓对秦汉文化在西南地区的渗透和对西南社会变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8、《金平县龙脖河冶炼遗址群调查简报》,《南方民族考古》待刊
龙脖河遗址群分布于金平县境内红河支流龙脖河南侧,是滇东南目前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铜矿冶遗址。调查发现有矿洞和冶炼、铸造的炼炉与作坊,以及大量炼渣、陶片等遗物。C14测年为距今2450±30年,约当中原地区的春秋战国时期,对于滇东南乃至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时代矿冶技术、文化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遗址群分布跨中越边境,与包括越南在内的该区域出土铜器有密切联系,对于探索中越青铜文化交流和东南亚青铜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9、《贵州万山朱砂采冶遗址群调查简报》(待刊)
贵州万山朱砂采冶遗址群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朱砂及汞矿遗址,对这一区域的综合考古调查、全面梳理以及探索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调查过程中发现并确认与朱砂采冶相关的遗址包括矿洞、聚落、道路、桥梁码头、祠堂、古城墙等共计40余处,各调查点年代自商周延续至近现代。综合各类遗址以及文献、民族学材料,可以初步复原万山朱砂采冶生产方式、管理运销体系等,探讨以朱砂资源为核心的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利用与区域社会形成、发展的关系,提出历史时期“朱砂通道”存在的客观性。
10、《成都平原史前文化陶器纹饰研究》,《江汉考古》2017年1期
纹饰作为陶器表面的一种装饰,是在满足器物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审美的需要所附加的。传统的考古学文化分期主要是从器物形态及组合的变化进行,纹饰只是作为了次要的参考因素。本研究选取成都平原史前时期几处典型遗址进行陶片抽样分析。在陶器纹饰类型学分析的基础之上,对成都平原史前文化陶器纹饰进行分期,揭示其早晚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纹饰分期同以器物群和器物形态为主要依据进行的文化分期之间并不同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纹饰变化的滞后性。这一差异表明纹饰在文化的传承上更具有保守性,更能反映文化间的传承关系。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对宝墩文化四期遗存的文化归属、成都平原史前文化的渊源等问题做了相关的讨论。该文对于认识成都平原早期青铜文明源头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提供了新视角。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