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自2015年底立项后,于2016年1月召开了开题暨咨询会,会上各子课题负责人交流了各自的研究计划,此后,各子课题按计划逐步实施。
子课题1“凌家滩及裕溪河流域调查、发掘资料整理与研究”进展:
本项目最基础的一项研究工作。是基于大量考古调查、发掘材料的整理基础之上,前期工作较为繁重,并且花费时间较长,计划当中安排了2年的基础整理时间。到目前为止,调查、发掘资料的整理已完成大半,相应的绘图工作基本完成,但器物照相尚未及进行。
与基础研究相关的炭十四年代测试,已送测炭样80余个,目前已获测年50余个,其余正在实验室等待测试,分期与年代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聚落分析已完成区域系统调查材料的数据汇总、数据库,微观地形的研判和选址分析等。对凌家滩社会的人口、社会发展轨迹、聚落形态结构、社区规模、社会不平等程度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复原。
子课题2“玉石器工艺研究”进展:
本项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玉石器进行矿物成份的检测,二是对其制作的工艺进行研究,并探讨不同种类的玉石器与原料的对应关系。目前为止主要开展了第一项工作,已完成预定检测工作的约80%。
子课题3“陶器工艺与残留物研究”进展:
项目开展以来,选取了凌家滩和韦岗遗址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280余个样品,利用岩相分析、热膨胀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和红外分析等多种科学手段,系统开展了分析研究。目前,根据进行的分析,已获得初步进展:1)运用地球化学理论,通过对陶器薄片和光块的镜下岩相观察,在单偏光系统和正交偏光系统下鉴定可陶器的矿物组成,认为凌家滩遗址陶器按质地来分,可分为夹石英、夹细(粗)砂、夹细砂和植物、泥质夹植物、泥质等多种类型。2) 结合器型分析,认为不同类型羼和料与其使用功能有关。3)热膨胀分析结果表明,凌家滩遗址出土陶器的烧成温度在780~930℃之间。不同类型陶器略有不同。4)课题组选择代表性样品,对其进行了微、痕量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目前已完成一半样品的测试工作。相关多元统计分析和考古学文化内涵等内容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完善。
课题组对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两种陶器——刻槽盆和彩绘陶进行残留物的提取和分析。首先从疑似“彩绘陶”上未提取到有机物;同时,建立了彩绘陶的判定标准。这一结果也表明考古遗址中已发现的“彩绘陶”需要重新审视。其次,从刻槽盆上发现了种类丰富的淀粉粒,以薏苡(Coixla cryma-jobi L.)、其他禾本科(Poaceae)和小麦族(Triticeae tribe)植物为主,栎属(Quercus L.)、根茎类和豇豆属(Vigna sp.)植物次之,山药(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和莲藕(Nelumbo nucifera)淀粉粒较少,还发现了一定数量无法鉴定的淀粉粒。这一结果再次证实了刻槽盆植物加工工具的功能。受损伤的淀粉粒的发现进一步表明刻槽盆除了被用于研磨植物,还被用于烹煮植物。作为一种稳定的食物加工工具,刻槽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经济模式。今后将对陶片开展吸附脂肪酸的提取和分析。
陶器制作的具体工艺研究方面,因依赖于陶片整理工作的完成和分期结果,目前只对制作工艺的具体制法进行了拍照、记录,对比研究尚未开展。
子课题4“动植物考古学研究”进展:
动物遗存的鉴定工作已经结束,相关数据资料库已完成,正在进行数据的汇总和研究报告的撰写,目前已完成动物遗存初步鉴定报告一份。此外同位素检测研究工作已完成,共测试10份猪、2份狗、2份鹿的样品,完成《安徽含山凌家滩遗与韦岗遗址出土部分动物遗骸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一文。碳氮同位素已完成动物遗存的采样工作,正在进行样本的测试工作。
植物遗存已完成100余份浮选样品的采样,植硅体的分析工作已完成大部分实验。相关研究已撰写了《凌家滩植物遗存研究》一文。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到目前为止,文献资料的收集已基本完成,共收集与凌家滩相关的研究文献300余篇,并进行了分类汇总,计划编印成册以便于开展研究。相关地图、数据的购买还未实施,计划年内完成。课题组成员共参加了与课题相关的各类学术会议20余个,部分课题组成员为开展对比研究,已分别先后赴东北、山东、河南等地调研了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玉石器。项目负责人和第一子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计划,于2016年11月前往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系,开展了与凌家滩相关的聚落考古研究和比较考古学研究,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本项目的调查研究主要是对已知遗址的复查、其他文化遗址的现场调查。到目前为止只有零星工作尚未系统化地开展,计划在项目的第二阶段(基础研究工作完成后)全面进行。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因所有研究工作都还在基础阶段,目前已有部分研究成果已撰稿完毕,主要集中在利用自然科学手段开展的多学科合作研究方面,如残留物分析、动物的同位素测定、植硅体研究等,已投稿等待录用(详见阶段性成果清单),但还未对不同研究的成果进行整合形成大的成果,到目前为止没有召开过成果发布会,但《工作简报》按项目的要求每年按时完成。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因为本项目的所有研究是以考古材料为基础,在未完成基础研究之前,其他研究难以深入地开展,而只能有微观的具体成果如具体的测试成果等。若要研究能够尽快地进入到系统化研究中,必须加强、加快基础研究步伐。
5、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本项目因涉及到大量的考古发掘、调查材料,整理过程较长,且这些工作均为陶片碎片统计分类、器物修复、绘图、照相等工作,需要大量的人手,而项目经费中的劳务费比例太低,使得工作开展难度较大。现虽已出台了新政策,但落实到单位执行还需很长时间。在这一过程中,地方财政和单位的财务制度与项目的经费使用规定不吻合,造成交叉限制,最后同时符合三方规定要求的内容便很少,极大地限制了研究工作的开展。
二、研究成果情况
1、《凌家滩文化时期植被景观与稻作农业初步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孢粉分析、植硅体分析对2013年度凌家滩遗址群中的凌家滩遗址和韦岗遗址发掘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凌家滩文化时期总体呈现出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区域植被景观为以栲属、栎属、榛属和榆属为建群树种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缘开阔地主要分布以禾本科、蒿属、藜科和竹亚科为代表的草丛,浅水沼泽等湿地生长着香蒲和芦苇等植物。两个遗址均发现水稻扇型和水稻双峰型植硅体、水稻型花粉、炭化水稻以及稻壳印痕,说明凌家滩文化时期稻作农业生产已经存在,并成为支撑玉器制造业的经济基础之一。
2、《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刻槽盆的淀粉粒分析》
凌家滩文化出土陶器种类丰富,类型多样,制作工艺和产地分析能为技术发展、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信息。项目开展以来,选取了凌家滩和韦岗遗址不同类型,具有代表性的280余个样品,利用岩相分析、热膨胀分析、中子活化分析和红外分析等多种科学手段,系统开展了分析研究。目前,根据进行的分析,已获得初步进展:1)运用地球化学理论,通过对陶器薄片和光块的镜下岩相观察,在单偏光系统和正交偏光系统下鉴定可陶器的矿物组成,认为凌家滩遗址陶器按质地来分,可分为夹石英、夹细(粗)砂、夹细砂和植物、泥质夹植物、泥质等多种类型。2) 结合器型分析,认为不同类型羼和料与其使用功能有关。3)热膨胀分析结果表明,凌家滩遗址出土陶器的烧成温度在780~930℃之间。不同类型陶器略有不同。4)课题组选择代表性样品,对其进行了微、痕量元素的中子活化分析;目前已完成一半样品的测试工作。相关多元统计分析和考古学文化内涵等内容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完善。
陶器残留物分析可为先民利用动植物提供丰富信息。课题组对凌家滩遗址出土的两种陶器——刻槽盆和彩绘陶进行残留物的提取和分析。首先从疑似“彩绘陶”上未提取到有机物;同时,建立了彩绘陶的判定标准。这一结果也表明考古遗址中已发现的“彩绘陶”需要重新审视。其次,从刻槽盆上发现了种类丰富的淀粉粒,以薏苡(Coixla cryma-jobi L.)、其他禾本科(Poaceae)和小麦族(Triticeae tribe)植物为主,栎属(Quercus L.)、根茎类和豇豆属(Vigna sp.)植物次之,山药(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和莲藕(Nelumbo nucifera)淀粉粒较少,还发现了一定数量无法鉴定的淀粉粒。这一结果再次证实了刻槽盆植物加工工具的功能。受损伤的淀粉粒的发现进一步表明刻槽盆除了被用于研磨植物,还被用于烹煮植物。作为一种稳定的食物加工工具,刻槽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民的食物结构和经济模式。先民大量采集了薏苡、小麦族和栎属植物,同时将豇豆属、莲藕和山药及其他根茎类植物作为重要补充。今后将对陶片开展吸附脂肪酸的提取和分析。
3、《安徽含山凌家滩与韦岗遗址出土部分动物遗骸的锶同位素比值分析》
本文采用锶同位素检测技术,通过测定凌家滩与韦岗遗址出土动物遗骸的锶同位素比值,首先得到了当地的外圆内方同位素比值地区特征;其次推测该锶同位素比值适用区大致为凌家滩遗址周边5-15公里范围内。据此可以推测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狗和鹿是当地动物,韦岗遗址出土的猪也可能为本地出生。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