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20世纪中国婚姻史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08日13:4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在原定的计划安排中,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为资料搜集、整理及初步阅读阶段。各子课题组把已有资料装订成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大量搜集新的资料。安排各子课题组有计划地对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山西省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馆藏原始文献进行系统的搜集和分类整理,了解资料在本课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在2016年底的课题组工作会议上,汇报资料的搜集准备情况、发现的问题并讨论形成解决方案。本项目正在按照原定的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有序推进,目前已经完成了现有资料的整理和装订,并对国家图书馆、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首都图书馆等馆藏原始文献的系统搜集和分类整理。项目组召开了专门的会议,交流了在搜集资料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现在各子课题组均掌握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并在进一步扩充资料储备,准备开始动笔撰写阶段性成果和各子课题的最终成果。

子课题之一《清末民初婚姻变革研究(1900-1920)》

目前正在从事新资料(如《新潮》、《少年中国》、《曙光》、《新人》、《北洋画报》、《解放画报》、《国闻周报》等)的搜集和旧资料(如《申报》、《大公报》、《妇女杂志》等)的再解读,发现这些资料中还有很大的发掘、利用空间,并又有部分新的发现。在现有资料基础上,已撰写了八九万字的论文,并已有3篇论文公开发表。

子课题之二《民国时期婚姻变革研究(1920-1949)》

目前正在依靠一些数据库搜集、补充资料(主要是国统区的资料),下一步计划到山西省档案馆、河北省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去搜集、补充中国共产党红色区域和沦陷区的相关档案。在现有资料基础上,已经在撰写、修改4篇文章:一是20-40年代新式贞操观问题的论述,二是民国时期婚外同居问题论述,三是探讨近代国人对于妇女解放的理解和不同的论述路径,四是30年代“恋爱+革命”的话语分析。

子课题之三《共和国十七年婚姻变革研究(1949-1966)》

目前总的进度已经撰写了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的部分内容,共计十几万字。目录的基本结构没有变化,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对资料的分析情况,每一节里的具体内容有所细化和增加,章节中尽量体现出阶段特色。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是进一步补充资料,并将已经成形的文章向外投稿,发表阶段性成果。

子课题之四《文化大革命时期婚姻变革研究(1966-1978)》

目前已经完成《人民日报》、《北京日报》相关篇目的搜集和整理,将来会进一步挖掘《南方日报》、《解放日报》、《河北日报》的相关内容。现在报刊的搜集虽然有明显的进展,但也遇到现实的困难(尤其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报刊库整理)。他计划通过口述史的采集,部分弥补纸质资料的不足。

子课题之五《改革开放时期婚姻变革研究(1978-2000)》

目前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口述访谈资料,计划进一步丰富民政、妇联部门的婚姻资料,补充政府公报、图片资料、外文资料等。同时还要利用好现有资料,梳理现有资料,并进行深入的解读,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意义,既要理清婚姻变化的脉络,又要突出重点;既要反映婚姻变化的时代特征,又要体现婚姻变化的复杂性。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通过上一阶段对现有资料的爬梳和整理,目前项目组已经掌握的文献资料约有七八百万字,下一步的工作计划,除了继续搜集、补充相关资料以外,同时进行资料的整理、录入、编排,以便在完成“20世纪中国婚姻史”的课题之后,集中精力编辑出版一套10卷本约500万字的《20世纪中国婚姻史料汇编》。

课题获批立项后,项目组于2015年12月5日召开项目开题论证会,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郑师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虞和平、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刘小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燕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跃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左玉河等专家学者对于项目研究的内容、结构、线索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随后项目组又先后召开了四次项目课题组、项目撰写组的专门会议,对项目的研究内容、结构安排、研究进展、研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等,进行了充分的学术交流。2017年6月1日,项目组又委托课题组成员李慧波在中华女子学院召开学术沙龙,邀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杨善华、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沈崇麟、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婴婴,就“新中国婚姻家庭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举办学术沙龙,项目撰写组全体成员参与交流和讨论。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本项目获批以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于2016年6月25日对项目的研究内容、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了专题介绍。自2015年12月5日至2017年4月22日,项目组已举办开题论证会,并召开了四次专题学术研讨会,每次会议结束均及时撰写会议纪要和工作简报,上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目前项目开题论证会和前三次学术会议的工作简报已刊登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第四次学术会议的工作简报正准备报送。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项目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共同的难点。第一,尽管目前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资料,但仍有更为丰富的史料有待于搜集和挖掘,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全面地搜集资料,是决定项目研究进度和成果质量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第二,20世纪婚姻史的内容本身就已错综复杂,面对庞大的资料储备,如何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既充分展现20世纪婚姻变革的复杂性,又要突出重点,梳理发展脉络、体现时代特征,亦是实际撰写中的一个难点。第三,从年代序列上看,20世纪婚姻史的变革虽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但某些变革是缓慢的、隐性的,是否能够用一个明确的年份进行划分,用哪一个年份划分更为科学、合理?另外,从区域分隔上看,20世纪婚姻史的变革又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例如在民国时期,国统区、共产党统治区和沦陷区的婚姻变革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如何统筹全国性与区域性的特征,各区域的婚姻变革是突出重点还是平均用力?项目组成员对此意见不一,并各有其理据。第四,面对“20世纪中国婚姻史研究”的主题设定,本项目的最终成果,到底是一部通史性著作,还是一部专题研究著作?如果是通史性著作,就应该突出“通”的特点,尽可能地将20世纪中国婚姻史的内容全面地展现出来,但其缺点是相应的研究深度会有所欠缺;如果是专题研究著作,就应该突出“研究”的特性,要有足够的研究深度和创新性,但其缺点是对婚姻变革的内容就不可能面面俱到。

通过历次学术会议的集中讨论,项目组成员对以上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终达成了初步的共识。第一,对于资料问题,大家一致认为要尽最大可能地全面收集各类资料,为日后的研究成果奠定扎实、可靠的史料基础。除了要关注访谈、回忆录、传记、报刊等资料,还需重视民政部门和妇联等部门的档案资料。第二,关于研究内容问题,项目组认为要关注内容的复杂性和整体性,重视“动态”,也不忽略“常态”;要关注时代背景,也要重视国家政策的变化;要抓住时代的关键词,要进行典型性的个案分析。第三,关于年代划分,大家认为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断代,但从晚清到民国有些婚姻问题可能是贯穿的,这种情况下可以先搁置争议,第一卷和第二卷的作者先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写,等拿到初稿以后项目组根据两卷撰写的内容和具体的问题,对断代的问题再作专门的集体研讨。第四,关于写作体例问题,大家认为要将通史性与专题性相结合,既要写出20世纪婚姻变革的贯通性,又要跳出系统性的束缚,抓住婚姻变革的主要问题进行专题式的深入探讨,同时要对婚姻变革的历史缘由和社会条件进行深度分析,揭示出其复杂性、渐进性、逻辑性。

在项目研究的推进过程中,首席专家梁景和教授一再强调要树立精品意识,国家重大课题出来的成果就应该是一个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因此各位成员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研究过程中应有焦灼感,同时又要有自豪感,通过这个项目的研究,五个撰写组成员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应该成为国内婚姻史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专家。项目组各位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也意识到,要想写出一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就必须在自己和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突破原有的思路和框架结构,在研读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发现新问题和新思路。

二、研究成果情况

王栋亮、梁景和:《“学堂知己结婚姻”:五四时期婚姻变革的滥觞与基点》,《河北学刊》,2016年第2期

基本内容:婚姻变革是考察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观测点,它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缩影,并与之相辅而行。近代民族激变使女性承担起“国民之母”的重担,其中受教育就是必备的素质之一。因此,在晚清女子教育发展的背景下,知识女性的身价提升,“学堂知己结婚姻”成为当时青年择偶的新范例。而这一新现象其内在包含的前提就是婚姻自主,这是近代自由、平权理念践行产生的必然结果。婚姻自主主要着眼于结婚,其中不仅包括国内青年男女对结婚问题的自决,还出现了中外互婚的热潮。与之相对应的婚礼也有了革新,它以西式婚礼为蓝本,又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删减了传统婚礼中蔑视女性人格的仪规,渗透了男女平权的因子,推动了婚礼内质的升华。以上探讨的三个问题,是清末民初婚姻变革的一个缩影。

主要观点:五四时期是近代婚姻变革的伟大时代,但它的出现有自身的发展源流,并与清末民初渐次兴起的文明结婚密切相关。通过研究发现,五四时期的婚姻自由理念在清末民初就已初具雏形,并达到了一个历史新高度。正是有了这一深厚基础,我们才迎来了五四时期中国婚姻大变革的新时代。

学术价值:通过研究打通了五四时期与清末民初的界限,搞清了近代中国社会婚姻变革的发展源流,使近代婚姻研究的体系更加丰满。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