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08日13:39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一)举行开题论证会

2015年12月11日下午,由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会在浙江大学历史系会议室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黄道炫研究员、南京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张生教授、浙江省档案局刘芸局长、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卫东教授、人文学院院长黄华新教授及课题组在杭州成员,共40余人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课题首席专家陈红民教授首先报告课题规划,对目前已开展的工作及预期存在的困难做了介绍。他指出,最终建成的“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将是一个资料完备、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的蒋介石资料大型综合数据库,将搜集海内外所有涉及蒋介石的各类史料与研究成果,最终以独立门户网站的形式与目前国内最大的数字图书馆“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简称“CADAL”)平台相联接,对海内外所有学者、社会大众开放。子课题负责人肖如平、尤淑君、赵晓红、黄晨分别对各个子课题的设计、工作开展路径及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与会专家们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课题组的研究基础及已开展的研究工作,认为近年来中国大陆民国史研究突飞猛进,蒋介石研究是一大标杆,数据库建设符合在充分了解已有研究的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重新发掘、穷尽多方史料,从而开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填补学术空白的学术路径。学者们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课题研究,征集到资料,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罗卫东副校长代表浙大表示会尽力支持课题组,期许其成为学术精品工程。

开题报告会上,还举行了浙江省档案馆与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签署合作协议、浙江大学图书馆“蒋介石文献特藏”挂牌仪式。

(二)项目进展的情况

本项目是个浩大的工程,课题组根据人力财力,决定采取“先易后难”,“先集中后分散”的原则,各子课题先从较易得到的资料入手,进行排查调研,确定工作方针与进度。浙大蒋研中心将完成项目当成头等大事,集中全部的师生力量投入到项目中,在各方的支持与配合下,进展顺利,成果丰硕。现将立项近两年的项目进展情况分子课题组简报如下:

1.“大陆地区蒋介石档案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子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带领本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已完成对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及一些重要省市档案馆馆藏的蒋介石档案进行查阅和编目。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先后与浙江省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整理该馆蒋介石的档案资料,对该档案馆的蒋介石资料进行编目、复印。此外,课题组完成了对上海市(709卷)、重庆市(1147卷)、广东省(260卷)、福建省(93卷)、江西省(557卷)、湖北省(378卷)、湖南省(73卷)、南京市(1173卷)、广州市(42卷)等地档案馆的馆藏蒋介石档案资料目录的整理、编目,并在现在制度允许之下,复制了部分档案(最多的重庆档案馆400页)。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包括:

1)全部完成浙江省档案馆馆藏蒋介石相关的档案共计283卷的整理、编目和档案的数字化;

2)通过协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提供了馆藏已开放档案全宗中关于蒋介石的档案421卷,制成了超过1万页的扫描件光盘,包括了国防部(七八三)、国防部史政局及战史编纂委员会(七八七)、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七一八)、军事参议院(七八二)、中国陆军总司令部(七八九)、经济部(四)及教育部(五)等全宗的内容;

3)在南京市档案馆拍摄了馆藏蒋介石相关档案85卷,近1千页的照片。

2.“大陆地区蒋介石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子课题组

1)出版物方面:课题组通过浙江大学的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搜集了蒋介石的著作、演讲、文件、言论,包括《蒋主席教育言论集》、《蒋中正言论集》、《蒋校长演讲集》、《蒋主席书信集》、《蒋主席家书》、《蒋主席言行录》、《蒋主席禁烟言论集》、《蒋委员长至言集》、《蒋委员长语录》、《蒋委员长抗战言论集》、《蒋委员长训词》(1-6册)、《领袖言论集》、《总裁训词》、《总裁言论集》等500余种,搜集了蒋介石相关的图书1893种。

项目组的研究生下载到相关的电子资源811种(包括大型资料数据库)。

在兄弟单位支持下,项目组已通过各种检索,搜索到大陆地区的蒋介石相关出版物1230种。重点调研国家图书馆、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图书馆,及上海图书馆、重庆图书馆等的馆藏资料。其中整理出国家图书馆(1893种)、浙江大学图书馆(504种)、南京大学(497种),拟下一步将进行比对,将现在尚未数字化的部分全部扫描。

2)报刊资料方面:课题组组织研究生对一些有重要影响的民国时期的报刊进行了整理,将有关蒋介石的报道、社评、新闻、电文、讲话文告、演讲等单独选择出来,进行了整理编目。从浩若烟海的报刊资料中,选择出蒋介石的相关资料,需要大量的人力与时间。目前已整理完成的报刊有:

《大公报》、《申报》、《国闻周报》、《东方杂志》、《新华日报》、《东南日报》、《中央半月刊》、《中央周报》、《中央周刊》、《中央特刊》、《中央党务月刊》、《中央党务公报》、《中央训练团团刊》、《中央党务月刊》、《中央时事周报》、《中央副刊》、《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西南执行部党务年刊》、《党军月刊》、《党军半月刊》、《革命文献丛刊》、《反日特刊》、《精神动员》、《国民精神总动员》、《政治周报》、《时事月报》、《时事周报》、《时事年刊》、《时事研究》、《军事杂志》、《新运月刊》、《新运导报》等。

其中《东南日报》是民国时期在浙江发行,在东南地区有重要影响的报纸,但散佚零落,只有浙江省档案馆有完整的收藏。

此外,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将其所结项之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源整理与数据库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0&ZD097)中所收录的蒋介石相关资料(目录及200余篇报刊文章)全部转赠给本项目。

3)研究论文方面:课题组已经完成1949年之后大陆地区期刊关于蒋介石、蒋经国、宋美龄等相关人物研究论文的篇目与全文的搜集整理工作,共计3100余篇。完成对1949年以来大陆地区各高校与科研机构有关蒋介石、蒋经国、宋美龄等相关人物的硕博士论文篇目与部分全文的搜集整理工作,共计1200余篇。另外搜集到相关的会议论文300余篇。

4)通过与浙江大学图书馆合作,购买了大量的1949年以后出版的蒋介石档案文献资料,在浙江大学图书馆建立了“蒋介石文献特藏”。此项工作继续进行中。

3.“台湾香港地区蒋介石资料的搜集”课题组

陈红民与子课题负责人尤淑君在2016年4月访问台北政治大学,与政大人文中心达成了资料交流的协议。尤淑君更在当年3月至7月约有5个月时间在台北中研院访问,主要搜集台湾地区的蒋介石资料,进展顺利。她除自己全日工作外,还动员了浙大在台湾大学进修的博士生及台湾政治大学的多位研究生,全程协助。台湾的资料大致分为五种,与蒋介石相关的原始档案、专书、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及报纸。

1)档案部分,受限于台湾地区《档案法》的规定,无法抄写、拍照或复印,只能分别将“国史馆”的蒋介石档案文物、陈诚档案文物、蒋经国档案文物、资源委员会档案、国民政府档案、“行政院”档案、“司法院”档案、“国民大会”档案、“台湾省政府档案”,中研院的“外交部”档案、党史馆资料,整理成档案目录,尚未能影印复制,有待来日再进行。

2)著作部分,课题组得到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与政治大学人文中心的协助,得以利用其图书馆馆藏资源,扫描或复印台湾地区出版的蒋介石相关专书,并利用中研院、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丰富的中国近现代史藏书,顺便扫描了该馆馆藏香港地区、日本及英美国家出版的蒋介石相关专书,总共扫描了1821本专书、史料汇编、相片集、言论集、会议记录等资料(含不同年代版本),并已制作详细的图书目录Excel档,可供数据库上线使用。

3)研究论文部分,课题组利用台湾地区的“国家图书馆”、台湾大学图书馆及政治大学社会资料中心,共扫描、下载蒋介石相关题目的台湾地区出版中、英文期刊论文1471篇,并已制作电子期刊目录,可供数据库上线使用。在博硕士论文部分,课题组利用中研院近史所图书馆与政治大学社会资料中心典藏的博硕士论文,共扫描522本博硕士论文,并制作电子论文目录,可供数据库上线使用。

4)报刊部分,课题组针对台湾地区重要报纸的蒋介石相关报道与新闻记事,利用政治大学社会资料中心典藏的报纸装订本、并根据台湾地区报纸数据库的检索功能,搜集《中央日报》1904篇报道,《中国时报》1786篇报道,而《联合报》、《自由时报》、《台湾时报》及《自立晚报》仅能做成记事目录,尚未能制作成电子档,有待来日再派人复制或拍照,制作成电子档。

台湾地区的档案搜集工作有意外的事件与意外的收获:2016年5月,民进党上台“执政”,收藏民国历史档案的“国史馆”突然宣布“新规”,禁止大陆学者入馆查阅,全球学者签名抗议,浙大蒋研中心也发起由杨天石研究员、张宪文教授领衔的大陆学者抗议活动,48小时内有400余学者在微信上签名,但“国史馆”当局对此置若罔闻。“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通称“蒋介石档案”)是蒋介石最重要的资料之一,若不能收集,将是本项目很大的缺憾。所幸,至2017年5月,“国史馆”将“蒋介石档案”24万件上网。项目组立即发动大量师生(包括动员部分台湾研究生),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完成了全部24万件的下载。此为项目组本阶段最重要的成果,且节省了赴台查阅、复制的大量时间与经费。

4.“国外蒋介石资料的搜集”课题组

赴国外搜集资料,需要大量的经费与时间,在工作程序的安排上,是排在较后的。当然,我们还是做了大量的工作。

2015年11月25日,首席专家陈红民利用赴美国参加会议的机会,拜访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C.V. Starr East Asian Library)程健馆长、王成志先生(课题组成员),向他们介绍项目情况。程健馆长对此项目高度肯定,并答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帮助收集北美地区的蒋介石资料。

2016年11月2日,陈红民与肖如平赴澳大利亚期间,专程赴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受到该馆亚洲部主任欧阳迪频的热情接待,给予了许多便利,并复制了10余种珍贵资料(尤其是宋庆龄与他人的往来函件原件)。欧阳女士表示支持浙大蒋研中心的资料搜集工作。此后不久,她就将整理好的馆藏蒋介石资料目录(中文840余种,英文430余种)发给项目组。

2016年11-12月,项目组派出王永男等4位博士生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他们查阅并拍回了全部的“陈纳德档案”(Claire Lee Chennault Papers,1941-1967)1万1千余页,其中有许多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与蒋介石的内容。同时抄录了1959-1962年完整的“蒋介石日记”。

2017年5月起,项目组尤淑君利用在日本东京大学访问的机会,投入大量时间参与日文蒋介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她借用在台湾工作的经验,动员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生协助工作。搜集的范围主要是东洋文库、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东京大学图书馆及日本学术网站的资源。目前工作仍在进行中。

在本项目立项之前,浙大蒋研中心已赴英国国家档案馆,将其馆藏的1万2千余页关于蒋介石的档案拍照。立项后,肖如平等开始对这些档案进行整理编目,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至于零星外文资料,如意大利威尼斯大学亚非系劳拉教授(Laura Giorgi)提供了10余种意大利语的蒋介石传记扫描件。俄罗斯籍学者潘佐夫(Alexander V.Pantsov)表达提供俄文蒋介石档案的意愿等。均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5.“蒋介石资料的数字化与数据库运营”子课题

本课题组以相当成熟的CADAL平台为基础,技术团队针对项目的具体需要进行修正与设计。2015年底始,课题组开始进行数据库结构设计与平台规划,2016年3月完成功能设计方案。

2016年4月至7月进行前期资料的元数据分析与元数据标准制定,同时开始着手对收集资料的元数据规范化处理,进行数据形式校验和内容检测。截止2017年6月,课题组已经完成数字化平台构建、元数据标准制定、数据库构建和部分资料的入库测试。

鉴于其他课题组已有了一定的资源与目录基础,本课题组计划自2017年9月开始进行大规模数据处理与入库,以及服务平台的开发、测试与上线。

总体来说,本项目的进展十分顺利,超过预期:进度较预计为快,所收资料质量高。尤其是在档案方面,通过协议,获得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蒋介石档案万余页,完成下载台湾“国史馆”馆藏“蒋档”24万余件。这是课题设计时不敢想像的。

收集资料过程中,也遇到感人的故事:年逾8旬的浙江大学退休教授、原体育系资料室主任赵善性老先生,看到项目立项的消息,主动联系,赠送他用多年收集、编辑的《蒋介石体育文集》(未刊打字本);台湾原国民党党史会主任委员李云汉教授、政治大学荣退教授蒋永敬等台湾学界朋友,主动向项目组赠送书籍;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系资料室,更将全部的复本书千余册赠送给项目组。

2、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

2.1主办学术会议

立项以来,以课题组成员为主体的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共在杭州主办过两次学术会议,与外国学术单位在境外联合主办过两次学术会议:

1)2015年11月23-24日,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协办的“世界历史中的孙中山、蒋中正与宋美龄”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美国纽约举行,由圣若望大学(St. John’s University)亚洲研究所主办。来自北美、欧洲与海峡两岸的学者32位学者参加。课题组首席专家陈红民、成员赵晓红出席。陈红民在会上报告的题目是:“回到蒋介石: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的构想”、赵晓红报告的题目是:“中日间认知的差距——以1935年底蒋介石出任行政院长为例”。会议期间,美国最大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就中国大陆的蒋介石研究状况,对陈红民进行采访,并加以报道。

2)2016年10月28日,课题组和昆士兰大学(University of Queensland,UQ)华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蒋氏家族与近代中国”工作坊(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Jiang’s Family and Modern China)在昆士兰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10位学者以及昆士兰大学历史系部分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工作坊首先由昆士兰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召集人黎志刚教授主持,课题组首席专家陈红民教授以“中国大陆蒋介石研究的新趋势”为题,对中国大陆蒋介石研究的现状、成就、趋势及其困难等方面作了主题演讲。接着由8位学者分三场作报告,子课题负责人肖如平副教授的报告题目是“蒋介石与英国议会访华团”。

3)2016年12月10-11日,课题组在浙江大学主办“蒋介石资料整理与研究”研讨会,邀请档案学界、图书文献学界及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就蒋介石资料的典藏、整理、开发利用与研究等方面进行交流。共有包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浙江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单位的学者36位参加。学者们结合本单位的馆藏,对“蒋介石资料数据库”的建设及项目的工作,提出了许多的建议与意见,并表示将尽力支持项目组的工作。

4)2017年6月9-11日,由浙江大学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办的第四届“蒋介石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举行,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意大利、韩国及中国两岸三地的8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包括国家档案局前局长杨冬权研究员、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张宪文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金以林研究员、台北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吕芳上研究员(“国史馆”前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杨天石教授等。本届会议论文达到47篇,内容涉及蒋介石与近代中国诸多方面的研究,可谓规模空前。会上,中外学者发掘了新的史料,提出了不少新的学术见解,研究视野较过去更为宽阔,显示出未来研究国际合作的趋势。6月11日,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赴奉化溪口,在蒋氏故里举办本届大会闭幕式,并参观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史迹。会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中央电视台四套的“海峡两岸”节目,报道了会议在溪口闭幕与参访活动。《浙江日报》对会议进行了较详细的报道。

2.2参加学术交流

除去自己主办会议之外,课题组成员还积极参加各类学术交流,因为此类活动较多,只列其中较为重要的:

1)2015年11月30日,陈红民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研究所(Weatherhead East Asian Institute,WEAI)作了题为《中国大陆的蒋介石研究:现在与未来》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东亚研究所所长林郁沁(Eugenia Lean)教授主持,东亚所前所长、丁龙(Dean Lung)中国研究讲座教授曾小萍(Madeleine Zelin)教授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参加讲座。

2)2016年6月12-14日,赵晓红参加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与浙江大学历史系共同主办的“亚洲与美洲:跨越太平洋的社会、历史及文化的联系和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抗战初期中日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外交博弈——以1937年九国公约会议为中心”。

3)2016年8月10-17日,肖如平应邀赴美,参加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主办的“重探抗战史”工作坊,报告《蒋介石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英关系》。

4)2016年8月20-22日,肖如平参加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美国二十世纪中国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近代中国:互动及其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报告《蒋介石与抗战时期英国议会代表团访华》。

5)2016年11月12日,陈红民、肖如平参加上海社会科学院主办“1936年:世界、中国与上海”学术研讨会,陈红民大会报告《报国?思亲?知天命?:蒋介石的1936》。

6)2017年6月11-14日,陈红民、肖如平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主办“民国人笔下的民国”,陈红民报告《性?身份认同?政治权力:蒋介石婚姻的社会学考察》,肖如平报告《从同僚到臣僚:谭延闿与蒋介石关系的演变》。

7)2017年6月15-16日,陈红民参加“基于CADAL平台的资源共享与应用”国际研讨会,报告《“蒋介石资料数据库”的基本构想》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①举办青年学者研习营。浙大蒋研中心与银泰公益基金会合作,计划每年办1期,连续办5期的“蒋氏家族与近代中国”青年学者研习营,向青年学者、研究生传播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培养他们阅读基本史料的能力(每期均设史料阅读环节),并分别于2016年7月、2017年6月共举办了两期。第1期来自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的学员20位,分别邀请杨天石、陈红民、王奇生、林桶法(中国台湾)、黎志刚(澳大利亚)、圭德?萨马拉尼(意大利)6位教授担任导师;第2期来自中国、日本的学员15位,分别邀请杨天石、陈红民、王奇生、吕芳上(中国台湾)、潘佐夫(俄罗斯)、劳拉(意大利)、林孝庭7位教授担任导师。学员们普遍反映通过听课、阅读与讨论,学术上收获很大。

②项目组通过新媒体发布项目进展情况。主要是通过“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网站(http://www.ch.zju.edu.cn/jjsandchina/index.php)与“浙大蒋研中心”微信公众号,发布项目进展情况,介绍相关研究活动与成果。2017年,更在全面抗战爆发80周年之际,原创“走向抗战|蒋日记周周读”的栏目,每周一次用“史料+解读文章+音频”的新方式,利用蒋介石史料,配合毛泽东、竺可桢史料,宣传中国人民是如何走向全面抗战之路的。形式新颖,效果非常好。“腾讯?历史” “澎湃新闻”、《团结报》等媒体多次转载,江苏省党工委主办的《世纪风采》,更将“周周读”的文字内容汇集,以“月读”的形式,连续刊载。

③开辟专栏,刊登课题成果。课题组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辑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上,开辟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专题》,专门刊登与课题有关的学术成果,其中第6 辑(2016年10月出版)刊登4篇论文,第7辑(2017年7月出版),刊登2篇论文。课题组也与《浙江档案》达成了设立课题成果专栏的意向。

④组织学术笔谈会。为扩大学术影响力,课题组为《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组织一期“蒋介石研究笔谈”,邀请中国海峡两岸、日本与意大利的学者著文,介绍全球各地的学术进展情况,学术界反响很好,笔谈发表于该刊2017年第1 期,四篇论文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全文转载。

二、 研究成果情况

本课题的基本性质是资料搜集,建立数据库,是一个长线的基础性学术工程,检验课题成绩的标准是收集到多少资料,内容是否齐全,建的数据库是否好用。全体参加人员自立项后,用奉献精神牺牲个人的研究,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在资料搜集上。即使如此,课题组成员有形的研究成果(论文与著作)还是可观,共出版与课题相关的著作(含论文集)4部,主持学术栏目3个(发表论文9篇),发表学术论文25篇,其中有数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一)代表性成果简介

1.陈红民等著:《细品蒋介石》(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39万字)。该书系以《蒋介石日记》为基本史料,参照其他文献,对以往蒋介石研究中较少涉及到的读书、情感、宗教信仰、人际关系等点进行切入,写成系列文章,分别在《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民国档案》及《世纪》、《南方都市报》等报刊上发表,再结集出版。出版后反响较好。此书另有繁体字版,由香港中华书局以《蒋介石笔下的史实与人物》在香港出版。

2.陈红民:《“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构想》(《民国档案》,2016年第2期)。该论文是课题研究计划的纲领性文件,系统地阐述了“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数据库”包括的基本内容,建设理念与技术依托,目前的基础与最终目标等。可以使读者清晰地了解“蒋介石资料数据库”的构想。此论文曾在几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上宣讲,并被收入《“世界历史中的孙中山、蒋中正与宋美龄”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纽约天外出版社(New York: Outer Sky Press),2016年5月)。

3. 陈红民:《从<蒋介石日记>看其对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苏区研究》,2016年第6期)。本文根据《蒋介石日记》,概述蒋对五次军事行动的指挥与结局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出蒋对于“剿共”有个逐渐加码的过程,投入兵力一次比一次多。蒋介石的“剿共”军事行动也受内外环境及其政略战略的影响,有时甚至不得不中止“围剿”军事,文章对制约蒋“剿共”行动的四个因素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文章分析问题的角度新颖,史料翔实。2017年第3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4.肖如平:《抗战时期英国邀访宋美龄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3期),主要利用英国国家档案馆的FO 、WO、PREE等档案资料,对英国驻外使节、外交大臣、首相、王室就1942-1943年邀请宋美龄访英问题上的决策过程,以及蒋介石、宋美龄在此问题上的应对进行了详细考察,分析了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英双方的对外政策及其对中英关系的影响。

5.肖如平:《抗战时期蒋介石访问印度的再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网络版2017年1月)利用英国国家档案馆的FO档案、蒋介石日记等资料,对蒋介石访问印度的目的、经过及其在调停英印关系中“以美制英”的策略进行再考察,分析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蒋介石的大国意识与大国作为,及其对中英关系的影响。

6. 赵晓红:《差异与歧路:1935年底国民政府改组与日本的反应》(《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 年11月)。本文利用中文、日文资料研究1935年底国民政府改组后的中日关系。文章认为,对于改组后的国民政府及其所释放的“亲善”信号,日本外务省持疑虑及谨慎观望态度,一方面与国民政府进行“亲善”谈判,另一方面却想利用此时蒋介石在政府中的强势地位,通过日本军部在华一南一北的强压,使蒋介石彻底就范。日本对蒋介石新政府的认识及反应与国民政府的期许形成了巨大差异,因此双方未能把握机会,修复关系,反倒在日本军部势力急剧扩张下,走向了全面战争之路。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7年第7期全文转载。

(二)阶段性成果清单

一、著作、论文集

1.陈红民等:《蒋介石笔下的史实与人物》,【香港】中华书局,2016年7月,38万字。

2.陈红民、张俊义主编:《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第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0月,26万字。

3.陈红民:《细品蒋介石》,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39万字。

4.陈红民、张俊义主编:《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第7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7月,25万字。

二、主持学术专栏文章与笔谈

1.陈红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专题》,载《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第6辑,本期载论文3篇:

1)任育德:抗战时期蒋中正与胡适、王世杰互动初探(1937~1942),1.2万字

2)陈 伟:质与量之间:蒋介石与三青团员的征召(1938~1945),1万字

3)刘云虹:纪念的政治:蒋介石“抗战建国纪念日”讲话述论,1.1万字

2.陈红民主持:“蒋介石研究笔谈”,《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1月,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该笔谈载有论文4篇:

1)陈红民:《中国大陆地区蒋介石研究的新趋势》0.6万字。

2)(中国台湾)黄自进:《蒋介石研究的成果、思路与未来设想》,0.7万字

3)日本)鹿锡俊:《我对蒋介石研究的思考与探索》,0.6万字

4)(意大利)圭德:《欧洲与意大利地区有关蒋介石及其时代的研究》,0.8万字

3.陈红民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专题》,《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第7辑,本期载论文2篇:

1)陈红民、周维煦:《“蓝皮本”<蒋介石言论集>(送审本)解读》,1万字

2)傅德华:《俄罗斯20世纪蒋氏父子传记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1.1万字

三、论文(首席专家居前,其他课题组成员依发表时间为序)

1.陈红民:《“蒋介石资料数据库”建设构想》,《民国档案》,2016年3月。0.7万字。

2.陈红民:《回到蒋介石:“蒋介石资料资料库”建设构想》,李又宁主编《世界历史中的孙中山、蒋中正与宋美龄》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纽约天外出版社,2016年5月,0.8万字。

3.陈红民:《蒋介石与1934年浙江旱灾救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与肖依依合),2016年第6期,1.2万字。

4.陈红民:《从<蒋介石日记>看其对中央苏区的五次“围剿”》,《苏区研究》,2016年第6期,1万字。《新华文摘》2017年第3期全文转载。

5.陈红民:《中国大陆地区蒋介石研究的新趋势》,《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 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0.6万字。

6.陈红民:《“蓝皮本”<蒋介石言论集>(送审本)解读》,载《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第7辑(张俊义、陈红民主编),1万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7月。

7.尤淑君:《从<傅秉常日记>论中苏关系的变化(1943-1945)》,《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第5辑,2015年11月,2万字。

8.尤淑君:《驻台美军与台美<在华美军地位协定>》,《军事历史研究》,2015年11月,2万字。

9.潘建华:《苦撑待变:抗战时期公务人员生活状态探微》,《贵州文史丛刊》,2015年11月,1.8万字。

10.刘大禹:《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社会行政机构改革》,《民国档案》,2016年1月,1.4万字。

11.银品:《合作的尺度:蒋介石与鲍罗廷关系新探》,《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年1月,1.8万字。

12.方勇:《蒋介石对战时物价问题的认识及其因应措施》,《安徽史学》,2016年3月,1.5万字。

13.张祖䶮:《盟友之争:战后中美接收日舰的折冲(1945—1947)》,《民国档案》,2016年3月,1.8万字。

14.赵晓红、周维煦:《人物数据库建设新模式探索——以蒋介石资料数据库为例》,《浙江档案》2016年6月,0.5万字。

15.赵晓红:《中日间的认知差异——以1935年底蒋介石出任行政院长为例》,载李又宁主编《世界历史中的孙中山、蒋中正与宋美龄》(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纽约天外出版社2016年5月,1万字。

16.肖如平:《抗战时期英国邀访宋美龄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16年5月,2万字。

17.周维煦:《<东南日报>对蒋介石1949年第三次下野的报道》,《浙江档案》,2016年5月,0.8万字。

18.肖如平:《抗战时期蒋介石访问印度的再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网络版),2017年1月,2万字。

19.赵晓红:《差异与歧路:1935年底国民政府改组与日本的反应》,《党史研究与教学》,2016 年11月,1.5万字,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7年第7期全文转载。

20.赵晓红:《二二六事变后国民政府的因应及其困境》,《民国档案》,2017年1月,1.8万字。

21.银品:《论蒋介石与北伐准备》,《民国档案》,2017年1月,1.6万字。

22. 赵晓红:《日本二二六事变后中国舆论的反应》,《历史教学》(高校版),2017年5月,1.4万字。

23. 刘大禹:《论战时国民政府推进省行政改革之考察》,《民国档案》,2017年5月,1.5万字。

24. 魏兵兵:《西方学界蒋介石研究的范式转移与取向变迁——以英文论著为中心的探讨》,《民国史研究》第1辑,2017年6月,2.1万字。

25.潘建华:《蒋介石与退台初期的省院纷争》,《史学集刊》,2017年9月,1.4万字。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