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2015年11月获准立项。目前,项目总体执行情况顺利,课题组通过查阅《新青年》《向导》《布尔什维克》《红色中华》《解放》《群众》《解放日报》《人民日报》《红旗》等报刊,查阅《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1966)》及中共领袖人物的文集、各种专题文献汇编,已搜集研究所需的基本资料,并开始文献整理和研究工作,部分前期研究已形成了论文。
本项目的前期成果《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研究》,已入选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书稿正在送审过程中,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此外,在《社会科学战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现代哲学》《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7篇,1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主体转载,2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转载。
子课题一“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整体研究”,负责人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郭若平教授。目前,已搜集子课题研究所需的基本文献和相关资料,拟定了研究的基本框架,章节目已经确定,并开始具体研究和写作,发表了《纪念与中共政治话语表达》《记忆重构的必要与可能》《从国民性话语到人民话语》3篇论文。
子课题二“中国共产党纪念历史人物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负责人为华南师范大学陈金龙教授。目前,子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和资料已搜集完毕,开始了文献的研究整理,并发表了《毛泽东与苏联形象建构:以1949-1957年为中心的考察》《孙中山与纪念活动的功能表达》《毛泽东与新中国纪念活动的谋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经典作家纪念》《恽代英与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表达》等6篇论文。
子课题三“中国共产党纪念历史事件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负责人为华南师范大学霍新宾教授。目前,子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和资料已搜集完毕,开始了文献的研究整理,并发表了《毛泽东与红军长征历史记忆的建构》《毛泽东与十月革命纪念》《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纪念的社会功能》等5篇论文。
子课题四“中国共产党纪念重要节日的文献整理与研究”负责人为华南师范大学张泽宇教授。目前,子课题研究所需的文献和资料已搜集完毕,开始了文献的整理,并发表了《建党纪念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叙述话语方式的建构》《中共“五一”纪念的社会功能》等3篇论文。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已赴井冈山、延安、北京、上海进行了实地调查,搜集了部分关于纪念活动的档案文献。
2015年11月29日,“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炳林、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凤城、北京大学教授郭建宁、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田克勤、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郭若平及广东省社科规划办主任冯达才出席开题报告会,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开题报告会。
课题负责人从选题背景、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子课题构成、预期成果等方面向专家组作了简要汇报,专家组从不同角度为课题研究的具体开展提出了针对性、启发性的建议。
课题组成员陈金龙、胡国胜、许冲出席了2016年10月16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经验与启示”学术研讨会,陈金龙作了大会发言,报告了纪念活动对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作用,2016年11月17日《解放日报》以《纪念活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建构》为题,发表了这次报告的主要内容。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2016年1月17日,《光明日报》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为题,报导了本项目的开题情况。之后,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今日头条、凤凰资讯、搜孤网、大河网等网站转载了这一消息,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2015年10月31日,《光明日报》刊载《抗日战争纪念的社会功能》一文,扩大了纪念活动研究的社会影响。
二、 研究成果情况
1.《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研究》,入选201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基本内容:本成果旨在考察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缘起、类型与方式,梳理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发展的历史脉络,具体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纪念、十月革命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纪念、辛亥革命纪念、抗日战争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新中国国庆纪念的历史情形,并对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的基本特点、历史作用、当代启示进行客观评价。
学术价值:(1)有助于深化中共党史研究。中共党史具有丰富内涵、多重面相,本成果呈现中共纪念活动史的历史面相,既深化了中共纪念活动史的研究,也从一个侧面深化了中共党史研究,拓展了中共党史研究的空间和视野。(2)有助于更新中共党史研究方法。本成果借鉴人类学、政治学、文化学、历史学等学科的仪式理论、符号理论、传播理论、记忆理论,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了中共党史研究方法的更新。(3)有助于完善当今纪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在总结、借鉴中共纪念活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本成果提出了组织纪念活动的对策建议,有利于完善当今纪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充分发挥纪念活动在实施政治动员、凝聚各方力量、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社会功能。
2.《毛泽东与红军长征历史记忆的建构》,《毛泽东研究》201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15期封面标题、全文转载。
基本内容: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通过口述长征、笔记长征等形式建构长征历史记忆,长征期间毛泽东留下的诗词也成为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剖析长征原因,再现长征过程,定位长征意义,是毛泽东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建构长征历史记忆的实践,为长征历史传承保留了珍贵史料,奠定了长征评价的基调,塑造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为提炼长征精神提供了历史原形。
学术价值:(1)拓展了红军长征史研究的视域。从历史记忆的维度来研究红军长征,视角独特,对拓展红军长征史的研究有启迪意义。(2)为毛泽东研究提供了新的增长点。毛泽东十分重视历史记忆的建构,除红军长征外,党的历史记忆、共和国的历史记忆、人民军队的历史记忆的建构同样重视。这一成果为研究毛泽东历史建构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范例。(3)有利于促进当代历史记忆的建构。
3.《毛泽东与苏联形象建构:以1949-1957年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6年第10期转载。
基本内容:1949—1957年,毛泽东基于赢得苏联支持、增进民众对苏联经验的认同、彰显社会主义阵营团结的需要,通过出访苏联、组织参观团到苏联学习、谋划实施与苏联有关的纪念活动、出席苏联经济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回应国际社会有关苏联谣言等方式,建构了苏联的革命形象、建设形象、政党形象、领导人形象、国际形象和中苏友好形象。苏联形象建构,对于赢得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和尊重、建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话语与突破苏联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术价值:(1)为毛泽东思想研究提供了新领域。毛泽东在协调国家关系的过程中,注意他国形象的建构,本成果从苏联入手展示毛泽东这方面的实践。(2)为中苏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如何通过苏联形象建构来协调中苏关系,这是以往研究中苏关系所忽略了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拓展了中苏(俄)关系研究的视野。(3)有助于从国家形象建构入手推进国家关系的外交实践。
4.《孙中山与纪念活动的功能表达》,《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17年第3期转载。
基本内容:孙中山通过发表纪念演讲、撰写纪念文章、建造纪念设施,建构了关于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记忆。借助纪念活动,孙中山阐释了革命目的、革命任务、革命主体、革命方略、革命精神,纪念活动成为实施革命动员的重要载体。孙中山十分重视与苏联相关的纪念活动,列宁逝世纪念、十月革命纪念成为协调中苏关系的契机和途径。
学术价值:(1)从纪念活动入手来研究孙中山,这是以往学术界尚未关注的问题,本文弥补了孙中山研究的不足。(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孙中山对纪念活动功能的利用和表达,对中国共产党有启示和借鉴意义,本文从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共重视纪念活动的缘由。
5.《从国民性话语到人民话语——关于毛泽东人民话语建构的一项考察》,《现代哲学》2016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8期主体转载。
基本观点:青年毛泽东受时代思潮影响,接受了国民性改造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分析方法,帮助毛泽东完成了对国民性话语的扬弃,创立了以阶级分析为基础、人民性为核心、合法性建构为目的、纳入和包容为基点的独具特色的人民话语。人民话语对国民性话语的扬弃,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任务和国民性话语本身的局限使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则为超越国民性话语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条件。人民话语与国民性话语之间是扬弃、超越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对立和否定。
学术价值:(1)梳理了毛泽东人民话语建构的历史脉络,呈现了毛泽东人民话语建构的完整过程。(2)揭示了毛泽东人民话语的基本内容、主要特点。(3)说明了毛泽东人民话语与国民性话语之间的关系。
6.《建党纪念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叙述话语方式的建构》,《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9期。
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注意借助建党纪念回顾历史进程、评价历史地位、总结历史经验。通过核心概念、重大历史事件、伟大历史贡献勾勒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世界历史发展的维度评价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从分析成功原因、发掘现实意义、得出基本结论的维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由此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叙述的基本话语方式。
学术价值:(1)揭示了中共建党纪念过程中勾勒中国共产党历史进程的话语方式;(2)概括了中共建党纪念过程中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话语方式;(3)说明了中共建党纪念过程中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话语方式。
7.《毛泽东与新中国纪念活动的谋划》,《现代哲学》2016年第2期。
基本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通过审批纪念方案、审阅纪念文稿、发表纪念文章或发送纪念电文、出席纪念活动,谋划实施了系列纪念活动。毛泽东借助纪念活动表达政治主张、整合各方力量、协调国家关系,彰显了纪念活动的社会功能。透过纪念活动,可以看出毛泽东尊重历史的态度、保留历史记忆的方法、彰显历史价值的路径。
学术价值:(1)对毛泽东谋划新中国纪念活动的方式进行了总结,概括了毛泽东对新中国纪念活动功能的发挥;(2)从毛泽东对新中国纪念活动的谋划,得出了毛泽东对待历史、保留历史记忆、彰显历史价值的基本结论;(3)拓展了毛泽东研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视野。
8.《毛泽东与十月革命纪念》,《湘潭大学学报》2017年第2期。
基本内容:毛泽东早年对十月革命的认知与纪念经验的积累,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借鉴意义,中国共产党协调与共产国际、苏联关系的内在需要,是促成毛泽东纪念十月革命的主要因素。毛泽东不仅重视十月革命纪念的谋划,而且通过撰文纪念、致电纪念、出席纪念活动等方式,参与十月革命纪念。毛泽东主导、参与的十月革命纪念,彰显了其强化历史记忆、建构中国话语、协调中苏关系、维护世界和平的社会功能。
学术价值:(1)从新的视角拓展了十月革命的研究;(2)揭示了毛泽东重视十月革命纪念的原因、纪念十月革命的方式、纪念十月革命的意义;(3)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如何借鉴纪念活动来协调国家关系。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