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古籍公文纸背文献整理与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08日11:0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自2015年立项以来,项目进展顺利,基本按照预定目标稳步推进,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良好。本项目总体研究计划,共包括古籍公文纸背图版扫描、文献学整理、历史学研究等三大方面,目前图版扫描工作已经全部结束;文献学整理已经完成初稿,正在进行二稿的精化校对;历史学研究方面则已经发表研究论文13篇,另有10篇论文处于已投稿,正在审核状态;6篇论文已经完成初稿,待首席专家审核修订。

各子课题进展情况如下:

子课题一“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公文纸本文献图版扫描及整理”,主要与上海图书馆展开合作,对馆藏全部明代公文纸本古籍进行拆线,之后对带有公文内容的页码进行全面电子扫描,并对图版进行编号、编目。目前该子课题已经基本完成预定目标,图版扫描和编号、编目工作已全部完成。在对全部图版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目前已发表论文3篇。

子课题二“上海图书馆藏明代经济类公文纸本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是利用图版,对其中的经济类文献进行全面的文献学整理和历史学研究。目前该子课题的文献整理部分已经完成初稿,正在进行进一步的二稿精化校对工作;历史学研究方面,正在逐步展开当中,目前已经发表论文4篇,另有论文6篇已经投稿,正在审核当中;3篇论文已经完成初稿,待首席专家审核修订。

子课题三“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军政类公文纸本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是利用图版,对其中的军政类文献进行全面的文献学整理和历史学研究。目前该子课题同样已经完成文献整理初稿,正在进行进一步的二稿校对工作;历史学研究方面,也已发表论文6篇,且另有4篇论文已经投稿,正在审核当中;3篇论文已经完成初稿,待首席专家审核修订。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

在项目立项之后,本项目组成员在首席专家带领下,对上海图书馆馆藏公文纸本古籍进行了再次摸底调研,新发现未著录公文纸本古籍4种,使得本项目整理范围由最初的21种古籍纸背文献扩展至25种。同时,本项目还扩大了调研范围,对北京、江苏、山东、山西、辽宁、重庆、广东、广西、安徽、湖北、陕西、青海等多个省分的各大公立图书馆及各高校图书馆所藏公文纸本古籍进行了摸底调查,目前已经基本掌握全国现存公文纸本古籍的数量及藏地分布。

文献资料收集方面:在项目申报之初,本项目组成员即已开始对相关史籍文献及相关研究领域学界已有论著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目前,本项目组已经基本集齐如《明史》、《明实录》、《明会典》、《明经世文编》、《明会要》、《明史纪事本末》等研究所需基本史料,对学界相关研究成果,也一直在持续保持高度关注,基本做到了把握学界最新动态。

学术交流方面:2016年4月24日,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上海图书馆藏明代古籍公文纸背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会上,首都师范大学郝春文教授、武汉大学冻国栋教授、浙江大学刘进宝教授、国家典籍博物馆林世田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张金奎先生、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萨仁高娃女士和李坚女士、重庆图书馆周道霞女士、河南图书馆周新凤女士、沈阳师范大学冯学伟先生等学者共同组成专家组,对项目开题报告进行了评审。另外,河北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河北经贸大学及河北社科院的部分学者也共同出席了会议。会议共分为开幕式、项目开题汇报、专家审议指导、学术论文研讨等四个环节。此次会议的召开,为本项目的开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2016年11月20日,又召开了“古籍纸背文献学研讨会”,会上邀请了中国政法大学李雪梅教授、扬州市图书馆原馆长刘向东研究员对两种拓本文献纸背公文裱纸内容进行了介绍。同时,会议还邀请了北京、山东、浙江、河北等地十余位学者,共收到古籍公文纸背文献研究论文十余篇。与会专家学者对论文展开了热烈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的修改意见。

3.成果宣传推介

成果发布会:首席专家已经制定计划,待文献整理部分三稿完成之后(约2018年底),将召开成果发布会。

《工作简报》报送情况:2016年4月24日,本项目开题报告会召开之后,曾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提交2016年工作简报,并于2017年6月23日在规划办网站刊发。

国家社科基金专刊投稿及采用:本项目组曾向《中国社会科学报》投送《纸背文献提供南京仓场新史料》、《<明文记类>纸背的<到任须知>》、《重视<洪氏集验方>纸背文献》等三篇研究文章,均于2016年5月9日第4版刊发;又曾向《光明日报》投送《曾巩<局事帖>认识误区盲区的几点正补》一文,于2016年9月21日刊发。

二、研究结果情况

1、孙继民:《近代以来公文纸本古籍的流传和存佚——兼议公文纸本原始文献与次生文献的价值比较》,《河北学刊》2015年第3期。

基本内容:本文从“近代以来公文纸本古籍的流传和存佚”及“公文纸本原始文献与次生文献的价值比较”两个方面入手,对我国当前图书馆中所藏公文纸本古籍的现状及存在的状况和公文纸背古籍正面文献(即次生文献)和纸背文献(即原生文献)两者的关系、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

主要观点:公文纸本古籍是废纸利用的结果,是用废弃的旧纸来刷印新编新著的书籍,因此纸背文献在形成时间上早于正面文献,纸背文献是原始文献,正面文献是次生文献。而作为原始文献的纸背文献,因为是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文献,往往只有一份,而作为次生文献的印本文献则往往流传存世的不只一本。从这个意义上说,原始文献往往是孤本文献,次生文献往往是重本文献,就价值而言原始文献优于次生文献,孤本文献珍于重本文献。因此作为孤本文献的古籍公文纸背文献,如果不加以整理,一旦有闪失,就将造成唯一存世文献永远灭失而无法弥补的损失。而据统计,历代书目中记载传世公文纸本古籍,自近代以来已有近三分之一无法追踪。所以说,公文纸本古籍纸背文献的整理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整理的问题,还具有抢救濒临灭失危险文献文物的性质。故而对公文纸本古籍纸背文献的整理,应该引起图书馆学界、古籍学界的高度重视,明白公文纸本原始文献的整理不仅不会损害正面文献的价值,反而可以极大地提高原本文献的价值。

学术价值:作者指出了公文纸本古籍当中,纸背原始文献的价值要高于正面印本次生文献,明确了公文纸本古籍整理与研究的学术价值所在。同时,作者还通过自己亲身调研经历,对目前国内图书馆关于公文纸本古籍保存现状的缺点及不足进行了论说,可以极大提高图书馆学界、版本学界对公文纸本古籍的重视。

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网2015年9月25日进行了全文转发;赵彦昌、苏亚云《纸背文书及其编纂研究》(《兰台世界》2017年第1期)曾引用该文。

2、孙继民:《古籍公文纸背文献:中国古文书家族的新丁》,《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4期。

基本内容:本文对学界关于公文纸本古籍纸背文献整理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梳理,并对目前存世的公文纸本古籍数量及纸背文献总量进行了大体估算,同时对纸背文献的价值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述。

主要观点:作者指出公文纸本古籍自清代以来已经受到版本学界的极大重视,在藏书目录中往往着重提及,但因纸背文献较难获取,故这批丰富的第一手原始文献一直未能纳入历史学界的研究视域。而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公文纸本文献开始进入学界研究视域,90年代后国内学界出版公布了2种公文纸本文献,至2016年6月,已有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中,公文纸本文献整理研究项目已有 5 项获准立项。同时,通过对公文纸本古籍纸背文献价值特点的分析,作者指出公文纸本文献是我国传世典籍中一座极具珍贵价值、富于开发远景而又亟待发掘的文献资源富矿,已是跻身中国古文书领域庞大家族的一员和新丁。

学术价值:作者详细梳理了公文纸本古籍整理研究相关学术史,并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同时还对公文纸本古籍纸背文献的价值特点进行了分析,明确了公文纸本古籍纸背文献整理研究的意义所在和该学科的发展潜力,对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可起到较大推动作用。

社会影响:赵彦昌、苏亚云《纸背文书及其编纂研究》(《兰台世界》2017年第1期)曾引用该文。

3、孙继民、耿洪利:《曾巩<局事帖>认识误区盲区的几点正补》,《光明日报》2016年9月21日。

基本内容:本文主要就《局事帖》与正面《三国志》两面文献形成时间的先后关系以及《局事帖》这一写本体裁的性质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主要观点:作者认为《局事帖》属于公文纸本《三国志》中残存的一页,必然是写本文献《局事帖》时间在先的一次文献,而印本文献的《三国志》为时间在后的二次文献。换言之,先有曾巩的写本文献《局事帖》,后有印本文献的《三国志》,《局事帖》是利用废纸印刷《三国志》的众多公私文书之一。另外,将《局事帖》与最接近的《宋人佚简》所收宋人启文原件进行对照比较可见,《局事帖》应该是一件曾巩所书书启。

学术价值:首先,本文解决了学界长期关于是先有《局事帖》,还是先有印本《三国志》的争论,确定了二者形成的先后顺序;其次,本文还明确了《局事帖》的书写体裁应是曾巩私人书启,而非是作为小幅书法作品的帖,厘清了非书法学界的朋友关于此件文书性质的错误认识;最后,本文还明确指出了《局事帖》除了作为曾巩唯一传世作品的书法价值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版本价值,就是提供了《三国志》一个新的印本残叶,此价值的提出,刷新了宋代公文纸印本的现存总量。

社会影响: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年9月22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6年9月22日、江苏大讲堂网站2016年9月21日、华龙网新闻频道、孔夫子旧书网、国学网等网站全文转载。

4、宋坤:《新见明代勾军文册初探》,《军事历史研究》2016年第1期。

基本内容:本文主要对上海图书馆藏公文纸印本《劝忍百箴考注》纸背明嘉靖三十年(1551)杭州府仁和县的勾军文册进行了书式复原,并通过书式的解读,对该文册对明代清勾制度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主要观点:作者通过对上海图书馆藏公文纸本《劝忍百箴考注》纸背文献内容的分析和解读,指出该文献应为明嘉靖三十年(1551)杭州府仁和县勾军文册,并对其进行了书式复原。在书式复原的基础上,作者指出该文献提供了一个明代州县编造勾军文册的实物,还原了明代县级勾军文册的诸多实相,弥补了明代清勾制度相关史籍的缺失,展现了明代清勾程序的具体细节,证实了明代清勾册籍中出现错讹、作弊的现象,有助于从微观层面深化明代清勾制度的研究。

学术价值:本文通过对勾军文册的书式复原,还原了明代清勾过程中勾军文册的具体面貌,同时通过对书式的解读,展现了清勾程序的运作细节,将关于明代清勾制度的研究向微观化、精深化层面有了更进一步的推动。

5、陈瑞青:《论明代军户余丁在粮草运输和管理中的职能》,《军事历史研究》2016年第1期。

基本内容:本文主要对天一阁所藏元明递修公文纸印本《国朝诸臣奏议》纸背27叶涉及军队余丁的文书进行了解读考释,对文书中所反映的在粮草运输和管理中余丁的职能问题进行了阐发。

主要观点:作者通过对《国朝诸臣奏议》纸背余丁文书的解读,指出明代军队余丁除了作为正军兵员的补充力量外,还担负有协助粮长和纳户运输米粮、马草,及检查仓库进出等差役,这为研究明代余丁的地位和职能提供了新线索。

学术价值:学界已有研究成果中,在探讨明代军户问题时虽对军户余丁有所涉及,但更多的是关注余丁作为正军兵员来源这一问题,而对军户余丁承担杂役的情况则研究不足。而作者利用纸背文献中的新史料,专门对军队余丁在粮草运输和管理中的职能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推动了明代余丁研究向精深化方向发展。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