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大型著作《西夏通志》编纂自立项以来,先后召开项目开题、编写大纲论证、资料搜集论证以及样稿审稿等会议,有效地推动了项目的进展。西夏史、民族史、宋辽金史领域的专家史金波、陈育宁、王希隆、李华瑞等多次参与论证把关,提出许多建设性的意见。项目执行过程中,主持人充分吸纳课题组成员有关大纲拟定、文献搜集、资料辨析、数据库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目前《职官志》《经济志》《军事志》《地理志》《文献志》《部族志》《人物志》等子课题均已基本完成资料搜集,正对史料进一步考证辨析及初稿撰写。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1)考古与实物资料的调查
2015年完成对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遗址、阿拉善苏木图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瓜州博物馆、瓜州坛城遗址、瓜州锁阳城、榆林窟、东千佛洞、张掖大佛寺、永昌花大门石刻塔群、圣容寺,陕西横山银州古城、罗兀城、永乐城、米脂李继迁寨的调研拍摄。
2016年完成对内蒙古乌审旗博物馆、文管所、呼和淖尔古城、十里梁夏州党项政权墓地、鄂托克前旗北大池,陕西静边文管所、统万城、圪坨河梁夏州政权僚属墓地、华家洼夏州政权墓地、定边盐池古城、石城子古城、苟城、吴旗西夏骆驼巷古城、铁边城古城、荞麦古城、白豹城、金汤城,志丹县旦八镇、何家坬石窟、城空寺石窟、德靖寨古城、杨城村党项族小胡族神道碑、安塞县金明寨古城、平羌寨古城、龙安古城、建华寺石窟、塞门古城要塞,青海民和县乐州古城、西宁市西宁州古城、湟中县博物馆、互助县绥边寨古城、互助县博物馆、大通县牦牛城、门源县古骨龙城、初麻院村古城、岗龙石窟、浩门古城,祁连县俄堡古城、扁渡口羊胸沟古城及武威亥母洞石窟发掘现场的调研拍摄。
2017年已完成对宁夏中卫下河沿老窖沟西夏瓷窑遗址、西夏聚落遗址,内蒙古鄂尔多斯博物馆,陕西榆林市文管所的调研拍摄。
上述实地调研资料,将运用到西夏地理志、军事志、职官志的研究和编纂中。本月19-26日,主持人带队赴俄罗斯,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和冬宫博物馆东方部,搜集尚未公布的俄藏西夏文献和俄藏西夏建筑材料、雕塑、雕版、瓷器、绘画等资料,该资料调研原计划2017年初进行,由于签证办理较慢,故推迟了5个月。
(2)文献资料搜集整理
除了上述实地考察所获资料外,课题组还利用已公布的出土资料和传世文献中的资料,完成6项重要的文献资料整理工作(部分工作在立项前已展开)。
一是建成《俄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法藏敦煌西夏文献》《日藏西夏文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西夏文物》《西夏遗址》等电子数据库。
二是建成传世汉文文献中的党项与西夏资料索引数据库,约300万字,包括地理;职官;人物;国名、纪年与社会风俗;宗族以及《党项与西夏人物异名对照表》《党项与西夏部族异名对照表》《党项与西夏职官异名对照表》《党项与西夏地名异称对照表》等。
三是对《俄藏黑水城文献》中的西夏榷场文书、借贷文书、缴纳材料文书进行整理、录文、校勘及注释,较大丰富了西夏社会研究资料。该研究全部使用2016年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彩色图版,图文并茂,共计6册,约260万字,将由出版社申请2017年国家古籍出版项目,作为项目阶段性成果,年底出版发行。
四是对近300件西夏文借贷、买卖、租赁、户籍、军籍、土地、赋税文书翻译、考释。
五是对西夏文《天盛律令》分门别类考释、校勘、注释,完成农业、典当借贷、畜牧、内宫待命、执符铁箭显贵言等失、司序行文等门类的整理研究。
六是对宁夏佑啟堂藏160余件西夏文文献进行整理、定名,这些文献系首次发现,将作为课题阶段性成果,由宁夏大学“双一流”学科项目资助出版。
(3)学术会议与学术交流
主持人多次召开小范围的专门的项目研讨会,督促检查项目进展。
利用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研讨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15周年学术讨论会、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朔方论坛等学术活动,专门预留出1天时间,邀请部分与会专家,专题讨论《西夏通志》的体例、资料搜集、编纂体例等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20余人次参加“西夏字符属性标注成果研讨会”、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中国民族史学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第五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暨黑水城历史文化研讨会。
2017年7月-2018年5月,课题组成员王培培利用赴英国访学机会,搜集大英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藏西夏文献文物资料。
2017年8月19-26日,项目主持人杜建录带彭向前、潘洁、于光建等课题组成员赴俄罗斯搜集俄藏西夏文献文物资料,并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签订合作研究协议(本次学术交流和资料搜集经费由本课题和中俄西夏学合作研究课题共同承担)。
2017年9月,课题组成员张笑峰赴美国访学,加强与美国西夏学者的联系,并搜集相关资料。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宣传报道
2016年7月3日,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报较大篇幅报道了《西夏通志》的编纂工作,其中新华社银川专电(记者艾福梅)“以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杜建录为首席专家的30余人团队最近展开资料整理工作。他们将用4年多时间修纂400万字的《西夏通志》,以填补中国正史中没有西夏史的空白。
西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建都在今宁夏银川市,鼎盛时期曾与两宋、辽、金鼎足而立,疆域横跨今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等地,自公元1038年至公元1227年间,历时189年。
然而,这个跨越近两百年历史长河的王朝却无正史。杜建录告诉记者,元朝修宋辽金三史,没有给西夏修一部纪传体专史,给后人留下很多缺憾。现存的资料无法编纂一部纪传体《西夏史》,当代章节体的《西夏史》又无法容纳更多的内容。鉴于此,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于2008年开始策划编纂多卷本历史著作《西夏通志》。
如今,《西夏通志》成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于今年5月底正式开题,项目计划于2020年完成。
根据专家团队的策划,《西夏通志》的体裁介于“纪传体”断代史和“章节体”论著之间,由四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西夏史通论”,相当于西夏史大纲,提纲挈领地讨论西夏历史若干重大问题,诸如西夏历史地位、西夏社会形态等。
第二部分是“西夏史志”,相当于“正史”中的《志》,包括地理志、经济志、职官志、军事志等,但内容和“正史”中《志》不完全相同,而是根据资料和当代学术的发展,赋予新的内容,如“西夏地理志”中的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大量军事地图和经济地图;“西夏文献志”已不是传统《艺文志》中的国家藏书,而是所有地下出土文献和传世典籍文献,既包括西夏文文献,又包括西夏时期的汉文文献和其他民族文字文献。
第三部分是“西夏人物志”,相当于人物传记,对目前见于记载的所有西夏人物立传。
第四部分是《表》,包括《西夏交聘表》《西夏大事年表》《西夏纪年表》《西夏世袭表》等。
杜建录说,在修撰《西夏通志》过程中,专家团队将注重考证辨析,对异见异辞、相互矛盾的史料,加以辨正,以求其是;辨析不清者,两存其说、存疑待考。同时,确保客观真实,对当代专家不同的认识,也要加以辨析,有的问题两存其说。
著名西夏学专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史金波教授认为,《西夏通志》能够较全面地复原西夏历史,是西夏研究的一次显著提升,也是西夏研究的重要转型,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在西夏研究领域的话语权”。
(2)党委政府采用情况
宁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关注到课题组对俄藏西夏文献整理研究情况,通过学校党委办公室上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在自治区《内参》报道,2017年4-5月,自治区政府、党委主要领导先后莅临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对该研究给予充分肯定。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上报中央办公厅,中央《内参》是否采用,现不清楚。
(3)《工作简报》
课题组向自治区社科规划办报送5期项目《工作简报》,目录如下:
第1期:2016年5月20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夏通志》开题会议在宁夏大学召开
第2期:2016年10月17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夏通志》工作会议在宁夏大学召开
第3期:2016年11月4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夏通志》编写大纲讨论会在宁夏大学召开
第4期:2017年7月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夏通志》工作会议在宁夏大学召开
第5期:2017年7月29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夏通志》样稿审稿会在宁夏大学召开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
(1)资料搜集整理的工作量大,原计划一年半时间将资料搜集完毕,实际操作过程中实物和遗址资料调查花费两年时间。
(2)俄、日、美等国重要著作还没有翻译成汉文,使用起来不太方便。
(3)课题费报销比较麻烦,工作滞后,许多票据和费用有待报销。一是大量的数据库资料从相关专家和单位征集,专家又不能提供有效的发票;二是西夏文数据录入是一项专业工作,临时外聘工作人员无法完成,主要靠课题组成员加班加点搜集和录入,但他们因为是课题组成员,不能开劳务费。
(4)课题组把主要精力放在资料搜集整理方面,虽说有两部大型文献著作即将出版,但发表论文的数量相对较少。
改进措施
(1)通过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机制,将相关资料搜集纳入两国合作交流范畴。
(2)聘请外语专家,和本课题组专家共同翻译国外重要著作,使本研究无论在资料上还是在研究成果的运用上,都处于国际前沿。
(3)积极和财务部门沟通,通过税务部门代开发票的形式解决外单位专家提供资料的费用。
(4)积极和科研管理部门沟通,适当调整预算。
(5)下一年度进入研究撰稿阶段,将有系列高水平成果发表。
研究心得
课题组研究过程中,深感资料缺乏的西夏史研究,必须从基础抓起,每次资料搜集,都有新发现、新问题、新认识,令研究人员兴奋不已。这个课题完成后,将会有若干个新的重大课题,如过去研究者把资料的目光集中文献上,这次获得大量西夏遗址调查数据,还如新发现俄罗斯艾什塔米尔博物馆(冬宫博物馆)藏有一千多件西夏文物,过去只知道绘画和为数不多的雕塑,国内外从来没有公布和运用过。这些都需要一个接一个的系统整理研究。
意见建议
《西夏通志》最初设计《职官志》《经济志》《军事志》《地理志》《文献志》《部族志》《人物志》7个子课题,在研究和讨论过程中,专家强烈建议增加《语言志》和《文物志》。
西夏语言文字是西夏文化的集中体现,自元昊建国前夕创制后,流传使用几百年,今河北保定还存有明代西夏文石经幢。西夏人编纂的西夏文字词书《番汉合时掌中珠》《文海》《同音》《义同》《三才杂字》完整地保存下来,中外藏西夏文文献9000余种,约15万面,有关西夏语言文字研究的著作20余种,因此,非常有必要增加《语言志》,全面记录西夏语音、语法、词汇、文字,并附6000多西夏字表。
西夏文物数以万计,定级的就有数百件,包括鎏金铜牛等国宝级文物,课题组通过调研,已出步建成“西夏文物数据库”,目前正与俄罗斯艾什塔米尔博物馆联系,整理该馆藏一千余件西夏文物,因此也很有必要增加文物志。
鉴于课题规模大,周期长,又要增加《语言志》和《文物志》,共计9个子课题,因此,请求滚动支持。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俄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法藏敦煌西夏文献》《日藏西夏文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西夏文物》《西夏遗址》等电子数据库
五大文献电子数据库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俄罗斯、英国、法国、日本及中国收藏的所有西夏文献,分为世俗文献、佛教文献两大类。其中,世俗文献有字书、韵书、类书、夏译汉籍、法律著作、契约、户籍、军抄、告牒、词讼、诗文、历法、药方及星占书等。佛教文献数量较大,占到西夏文献总量的90%,有的译自汉文,有的译自藏文、梵文等。
西夏文物、遗址电子数据库基本内容包括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青海、吉林、河南、河北、北京等地的文物考古资料。其中《西夏文物》数据库涵盖了西夏时期的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钱币、陶器、瓷器、石刻、石器、木器、漆器、造像、木版画、唐卡、织物及建筑构件等。《西夏遗址》数据库包含了西夏时期的皇陵、州城堡寨、寺窟庙塔、作坊窖藏及离宫墓葬等。
元朝修宋辽金三史,没有给西夏修一部专史,传世典籍保存下来的西夏史料又比较少。因此,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等地出土的这些西夏文文献、西夏汉文文献以及西夏时期的其他民族文字文献对于研究西夏历史来说,其价值也就格外珍贵。“宋元以后无考古”,是指宋元及以后传世文献巨大,史学研究史料丰富,但对西夏史而言,文物遗址是不可或缺的资料。
五大文献电子数据库、西夏文物、遗址电子数据库是西夏研究的利器。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收集全面,除了已经公布的文献、文物及遗址资料,课题组的实地调研资料同样价值重大,也都一并收入。二是内容完备,图版、概况、叙录一应俱全。三是检索方便,资料整理分门别类,不管是按照类别,还是名称、编号等,都可以检索。
2、《俄藏黑水城文献释录》
《俄藏黑水城文献释录》收录的黑水城文献以西夏榷场文书、借贷文书及缴纳材料文书等社会文书为主,还有杂字、词讼、历法、药方等,数量多、种类全。全书共计6册,约260万字,是继《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释录》出版以来又一重大西夏出土文献整理成果。通过对这些社会文书的整理、录文、校勘及注释,为研究西夏史提供一个完整可靠的文献文本,丰富了西夏社会研究资料。
作为俄藏黑水城文献整理研究之集大成者,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如下:第一,图文并茂。首次公布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彩色图版,补救了《俄藏黑水城文献》黑白图版无法区分文书上圈点、朱墨字迹的遗憾。原始文献与录文一一对应,极大的方便了研究者对照使用、查找及核对。第二,录文、叙录、校勘、注释齐备。录文在图文对照的基础上弥补了很多以往录文不准确之处。叙录是对文书时代、书体、尺寸、缀合、完残、出土地点、收藏单位、编号、墨色、押印的描述,由此摸清俄藏黑水城文献的家底。校勘即对原录文的讹、衍、脱的逐一注明。注释包括了文书中的名物制度、年号、职官、地理等,方便文书理解和使用。第三,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西夏学领域的研究地位。《俄藏黑水城文献》虽然收藏在俄罗斯,但是其研究主力在中国,《释录》的完成,更是显示了中国在黑水城文献整理研究的领先地位。
《俄藏黑水城文献释录》目前已通过专家评审,并得到一致好评。全书将由出版社申请2017年国家古籍出版项目,作为项目阶段性成果,计划年底出版发行。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