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08日10:48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①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按照当初设计的研究框架实施,总体执行顺利,各子课题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②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一)调研数据整理运用、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为了完成该课题,该课题组从祖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海外收集到了一批珍贵档案及其他文献,只是所需经费较多,故暂时搁置,一俟申请到了滚动经费后便可立即购入。

(二)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国际合作

该项目组先后召开了以下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每次都将该项目内容嵌入其中,以期汲取相关专家的智慧,顺利完成该项目。

1、第二届中俄博览会?第五届东北论坛——“一带一路”视域下东北边疆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研讨会

2015年10月13-14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人,组织浙江师范大学、黑龙江出版集团与齐齐哈尔大学在哈尔滨、齐齐哈尔联合主办,国内外100多位专家与会。

2、首届西北论坛——“一带一路”视域下西北边疆与周边合作学术研讨会

2015年11月29日-12月1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人,组织上海大学、西北大学与陕西师范大学于在西安联合主办该论坛,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30余人参会。

3、第三届环东海与边疆论坛——东亚海洋共同体构建与边疆治理现代化研讨会

2015年12月18-19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人,组织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海交史研究会、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学术月刊》杂志社在金华主办该论坛,120多位国内外专家与会。

4、“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开题会

2015年12月20-21日,该课题组成员会同国内边疆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20多人举办了该会。

5、首届中国边疆学理论研讨会

2015年12月20-21日,该课题组成员与上海及国内边疆研究领域的一流专家20多人召开了本次研讨会。

6、第27届哈洽会?第六届东北论坛——新常态下东北边疆与东北亚共同体构筑学术研讨会

2016年6月16日-17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人,组织浙江师范大学、黑龙江出版集团与齐齐哈尔大学在哈尔滨、齐齐哈尔联合主办,国内外90多位专家与会。

7、第四届环东海与边疆论坛——海陆丝绸之路上的东亚社会与文明交流研讨会

2016年11月11-12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人,组织浙江师范大学、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武警学院、温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海洋法与海洋事务研究中心在金华、温州联合主办该次论坛,120多位国内外专家与会。

8、第五届边疆中国论坛——“社会转型、知识话语与新边疆学”学术研讨会

2017年5月6-7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人之一,联合上海大学、《学术月刊》杂志社、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该次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该领域的一流学者100多人参会。

9、第四届中俄博览会?第七届东北论坛——东北亚新格局下东北边疆与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

2017年6月15-16日,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于逢春作为召集人,组织浙江师范大学、黑龙江出版集团、东北石油大学联合在哈尔滨、大庆主办了该次论坛,国内外80多位相关专家参会。

③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1、《当代维吾尔长篇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叙事与民族认同》

该文为孙超著,《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发表、《新华文摘》2016年第23期全文转载。

2、《中国历代边事边政通论》

荣获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2017年)。

该书为众多作者合作成果,与“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内容密切相关,于逢春主要承担了全书体例设计、统稿与审稿工作。此外,主笔撰写(与厉声研究员合作)了对全书书写具有纲领性价值,特别是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绪论》(3.4万字)部分。

3、《“一带一路”上的中国边疆历史文化》丛书(120种)

该丛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2016年)。

该丛书的第一卷《大河黑龙江》(10种)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

上面的丛书与“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内容密切相关,项目首席专家于逢春为主编。

4、《中国边疆研究文库》第3编《海疆卷》(16种)

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2016年)。

获得了“2016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上面的丛书与“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内容密切相关,项目首席专家于逢春为主编。

二、 研究成果情况

1、于逢春著:《中国海洋文明的隆盛与衰落》

刊于《学术月刊》201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11期将该文列入封面标题并全文转摘(8000字)。

该文认为中国东南沿海从来都不缺乏或未曾彻底间断过海洋文明。但正当中国海洋事业发展迅速,宋元海陆双重帝国架构渐渐成型之际,明清王朝将“禁海”作为长期国策,不但将海商及海外华侨作为异己力量或单独或默许乃至联合西方殖民者予以严厉镇压,使得中国民间海上力量生存空间愈益萎缩乃至衰落。因此,今日中国在重新构建自己的海洋文明框架时,当首先找寻中国失落的海洋文明基因与海洋实践,赓续被阻断的海洋文明余绪,以衔接大航海时代开启前夕东西方共同航海的历史脉络,展望并定位中国今后走向海洋文明之路。

2、于逢春等著:《中国历代边事边政通论》

2017年,该书荣获了第四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该书为多人共著,共161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该项目首席专家于逢春主要承担了全书体例设计、统稿与审稿工作。此外,主笔撰写(与厉声研究员合作)了对全书书写具有纲领性价值,特别是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绪论》(3.4万字)部分。

该《绪论》首先以“中国疆域五大文明板块论”确定的研究框架为分析线索,系统地研究历代中原或中央王朝的边事边政,探讨该诸边事的发生过程与背景及其对边疆社会发展的影响,阐释今天中国边疆的历史继承性,从新的角度探寻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规律、中华民族的强大向心力、凝聚力的历史渊源问题。

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国家统一与领土主权》

该书由于逢春等摘编,共分上、中、下三卷,共计约11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其中,于逢春既为实际上的主编,又为署名排序第一的作者,独立完成了“上卷”,约80万字。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关国家统一、领土主权、疆域及边疆民族的精辟论述,除了个别篇章外,大多数内容从篇名上很难看出同前述主题有什么关系,有的文章洋洋数万言,其中与此问题有关的只有一、二段,或片言只语。为此,我们全面爬梳,将这些熠熠发光的思想精华贡献给读者。

4、《呼伦贝尔牧马:蒙古帝国始发站》

该书实际上对“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中的《子课题之一:“大漠游牧文明板块”在中国疆域拓展过程的地位》的普及性诠释,为下一步全面实施项目打下了坚实基础。

该书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出版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资助。于逢春2位作者中的为第一作者,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7年6月版。

呼伦贝尔草原是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他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装自己的军队。然后以此为出发点,或南下中原,拥有天下;或西出阿尔泰山、天山,征服中亚或南俄草原,建立世界帝国。该书旨在以蒙古人发祥地——呼伦贝尔草原为始发点,以蒙古草原主线展开叙事,引领读者走进世界帝国的始发站、中间站与终点站,回顾世界帝国的辉煌历程。

5、《当代维吾尔长篇历史小说中的历史叙事与民族认同》

孙超著,《民族文学研究》2016年第3期、《新华文摘》2016年第23期全文转载。长篇历史小说是当代维吾尔文学中最具影响力的体裁之一。该文希冀在厘清维吾尔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别以革命题材和古代题材两大类型作品为考察对象,通过剖析个别代表性作品等方式,探索新时期维吾尔作家如何在小说中叙述历史并建构民族认同问题。

6、《边境线上的认同与国家在场》

吴曼著,该文副标题为“以西双版纳勐腊县的田野调查为例”,刊于《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1期。该文通过田野调查,试图了解我国云南边境地区国家在场面临的困境以及这一困境对其自身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从而推演出这一地区少数民族基于自身血缘和地缘关系所形成的认同场域,与国家实体边界所界定的在边境空间应具有的认同场域难以吻合,并且边境线之于边民的政治性意义与边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亦难以统合等问题。

7、《中国历史疆域的形态与知识话语》

冯建勇著,《学术月刊》2017年第2期。该文认为民族国家体系、殖民主义理论可用于解释西欧国家历史疆域和当代世界国家边界形成的一般过程,但亦应观察到民族国家体系、殖民主义理论是由特定经验条件催生的规范性体系。用这些理论解释中国历史疆域问题并不具有历史应然的超越性,对于中国而言,前近代王朝国家“天下主义”的疆域观维系中国历史疆域形态的解释,尊重了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无疑更具历史合理性。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