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伽达默尔著作集汉译与研究》重大课题包括翻译系列和研究系列。翻译系列主要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主要内涵、基本特征与学术效应为核心,围绕已公开出版发行的10卷本德文版《伽达默尔著作集》、单卷本德文版《诠释学纲要:演讲与文章》、4卷本德文版《短论集》等伽达默尔的著作进行翻译。最终成果为11卷中文版《伽达默尔著作集》。旨在通过准确、通达而典雅的翻译,探索集研究与翻译为一体的典范性翻译路径,为汉语学界提供一套足可传世的中文本《伽达默尔著作集》,同时规范化、定型化哲学诠释学主要概念术语、命题范畴的汉语对应表述,为创造性开展哲学诠释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研究系列着重在翻译基础上展开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综合研究,包括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基本观念、核心义理的深入梳理,对哲学诠释学的生成演变、传播流布,特别是在汉语学界所发生的思想效应的系统研究。最终成果为学术专著《哲学诠释学综合研究》。目标在于,一方面努力达成对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完整而权威之阶段性研究结论,促进汉语学术界对于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更为准确、系统和全面的理解,一方面厘清哲学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之互动关系的作用方式和效应模式,探寻哲学诠释学向着未来发展自身的可能路径。
该重大项目于2016年6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会以及专家咨询会,就课题组确定的研究战略和课题研究的总体架构,征求海内外专家意见,进行修正提高。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该课题对促进汉语学界伽达默尔诠释学研究乃至中国诠释学研究与发展的重大意义与学术价值,并从强化翻译质量、解决著作版权、区分各领域研究、统一重要概念术语,以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促进课题研究进度和合作效果,如何完成推动中西诠释学研究与交流的目标等方面纷纷提出了建议。综合这些建议和意见,课题组对研究方案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对部分研究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对研究力量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对部分研究任务进行了更为合理的分配,并按照整体设计、分工推进的研究模式展开项目研究工作。具体调整和执行情况如下。
翻译系列涉及第一子课题“作为理解之存在论的诠释学”、第二子课题“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第三子课题“作为想象艺术的诠释学”、第四子课题“诠释学与哲学史”。
第一子课题由《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诠释学II:真理与方法——补充与索引》的修订和《短论集 I:哲学诠释学》、《短论集IV:别类》的翻译构成。目前,《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诠释学II:真理与方法——补充与索引》的原译本修订工作、《短论集I》新译工作已经完成,计划2018年出版。
第二子课题由《新近哲学II:问题,人物》、《希腊哲学I》、《希腊哲学II》、《希腊哲学III》的翻译构成。目前,《新近哲学II:问题,人物》翻译基本完成,计划2018年出版;《希腊哲学II》翻译已经完成三分之一;《希腊哲学III》翻译完成四分之一;《希腊哲学I》翻译工作也已启动。
第三子课题由《美学与诗学I:作为表达的艺术》和《短论集II:解释》的翻译以及《美学与诗学II:诠释学的实施》的重译或修订构成。该子课题由于所涉及的《美学与诗学I:作为表达的艺术》和《美学与诗学II:诠释学的实施》两本著作中文版权目前归属国内某家出版社,课题组正在积极协商和争取版权。
第四子课题由《新近哲学I:黑格尔、胡塞尔与海德格尔》、《诠释学的回顾》、《诠释学纲要:讲演与文章》、《短论集III:观念与语言》的翻译构成目前,《新近哲学II:问题,人物》翻译基本完成,计划2018年出版;《希腊哲学II》翻译已经完成三分之一;《希腊哲学I》、《希腊哲学III》翻译工作也已启动。
翻译系列根据课题开展需要,在保持原有研究团队主要成员不变前提下,拟增补山东大学田洁、南京大学居俊、同济大学周爱民、北京师范大学田书峰、西北师范大学师庭雄、西北工业大学蒋勇君、兰州大学夏一杰等翻译力量,并将专案上报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核批。
研究系列主要包括第五子课题“哲学诠释学综合研究”。该子课题原计划由“哲学诠释学的源流及其当代论争”、“哲学诠释学的内在发展逻辑及其前沿问题研究”、“哲学诠释学在英语世界的流布”、“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的互动”等研究板块组成,现在结合专家意见,调整并整合为:哲学诠释学前沿问题及其当代争论研究;英语世界中的哲学诠释学:对话与批判反思;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传统互动关系研究。目前,已经完成部分个案研究,主要集中在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的实践转向、中国学者接受并转化哲学诠释学的经验(已完成的研究主要涉及东亚儒学诠释学、本体诠释学)等方面,亦对哲学诠释学东传背景下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的现代转型路径问题提出了独立的学术观点。部分研究成果发表在境内外学术期刊上,也在国内外重要的相关学术会议上发表了部分前期研究成果。
研究系列根据课题开展需要,在保持原有研究团队主要成员不变前提下,拟增补部分研究人员,包括山东大学邹晓东、王冠、台湾辅仁大学王慧茹、山东省委党校刘岱、山东建筑大学王姗姗、山东财经大学陈太明、山东政法学院潘松等,以加强“英语世界中的哲学诠释学:对话与批判反思”和“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的互动关系研究”两个方向的研究力量。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与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该重大项目自立项尤其是正式开题以来,按照项目研究的总体部署,首先进行了与研究密切相关的资料收集,通过学术合作方式,从相关学术机构获得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资料和图书的赠予,同时,通过购买方式,收集到研究所必需的部分紧缺图书及研究资料。其次,通过组织、主办、协办一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就项目研究中的一些疑难和热点问题与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或学术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交流和讨论,也展示了部分阶段性研究成果,并有效地推动了汉语学界对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研究的持续关注、深入研究乃至相关普及工作。主要学术交流与学术会议等展开情况如下:
(1)2016年4月22-25日,组织并协办召开“接受、转化与创造:诠释学与中国——第十三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诠释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辽宁大连)。
(2)2016年11月19-21日,主办召开“诠释学与汉语哲学高层论坛”(山东济南)。
(3)2016年11月18-20日,主办召开“诠释学与古典哲学的新开展——首届中国诠释学青年论坛”(山东济南)。
此外,本课题组还联合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邀请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刘笑敢、台湾清华大学特聘教授杨儒宾,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主任、台湾哲学学会会长史伟民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德荣、中山大学教授杨海文等访问山东大学,就哲学诠释学、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等问题进行交流,发表学术演讲。课题组核心成员傅永军教授和陈治国教授还利用到台湾参加学术会议机会专程拜访了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黄俊杰,就哲学诠释学对东亚儒家经典诠释学建构的影响交换了学术观点,并达成进一步合作的具体计划。
二、研究成果情况
1.翻译系列代表性成果简介:
翻译系列代表性成果主要包括《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诠释学II:真理与方法——补充与索引》两部著作的修订译本,以及《新近哲学II:问题,人物》和《新近哲学I:黑格尔、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两部著作的新译本。四部著作中译本预计2018年出版。
《诠释学I:真理与方法——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诠释学II:真理与方法——补充与索引》代表着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正式创立及其基础形态,即作为理解之存在论的诠释学。它涉及伽达默尔对作为人文科学方法论的诠释学理论形态的批判和超越,对艺术经验和历史经验中的真理与理解问题的探究,以及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存在论转向,哲学诠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之间的分歧与争论,等等。而这两著作的修订译本作为第一子课题的重中之重,着力在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充分把握《诠释学I-II》的基本思想、根本精神和表达风格的基础上,希冀高度实现“信”、“达”、“雅”的翻译效果,并为其他作品的翻译和研究确立一种典范性的标尺与样板。
《新近哲学II:问题,人物》作为第二子课题的重要内容之一,涉及“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之诠释学新形态的建构和发展。它的翻译和出版对于理解哲学诠释学的这种新规定和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例如,作为理解之存在论的诠释学与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之连续性和差异性,诠释学作为实践哲学的动力、内涵与表现,诠释学的实践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或统一,诠释学的实践哲学对于当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等。
《新近哲学I:黑格尔、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作为第四子课题的重要内容之一,着重是从西方哲学史的语境中来考察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地位、特征及其趋向。它的翻译和出版对于更为深入、准确地研究伽达默尔对哲学和哲学史的定位与理解,伽达默尔与德国古典哲学、与现象学以及与同时代西方哲学家的对话和争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2.研究系列代表性成果简介:
课题首席专家洪汉鼎教授的研究论文“横跨中外,通达古今——诠译学与中国传统现代转型的反思”(刊于《文史哲》2016年第2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哲学》2016年第5期),围绕“西方与东方”,“古代与现代”的关系这样一个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特别是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批驳了那种流行观点,即借鉴西方哲学来发展中国哲学,乃是在按照西方模式建构中国哲学,而对古代经典进行诠释,则是强迫古代经典现代化。他认为,实际上,不论中外关系,还是古今关系,凡“学”都是学“共相”,学优于自己的东西,从观念的进展来看,都是一种融合过程。当代诠释学的宇宙恰好包含这两个主题,它既横跨中西又通达古今。从诠释学角度探讨中国哲学的“中西”与“古今”之争,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心灵的共振既能够逾越中西又能够通达古今。这种研究对于中西文明的互鉴与对话模式的重新思考,无疑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第五子课题负责人傅永军教授和课题组重要成员杨东东副教授的研究文章“作为过程之东亚儒学的诠释学建构”(刊于《山东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2016年第24期《新华文摘》“论点摘编”)聚焦于东亚儒学的诠释学建构形态,指出,伴随着东亚儒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讨课题已不仅限于对东亚儒学具体存在样态、特征的静态把握,而是转向“东亚儒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亦即对一体而多元的东亚儒学之动态生成过程的探究。“作为过程的东亚儒学”的重要性由此凸显。就此而言,东亚儒学之所以能够将具有超时空价值的儒家经典落实于具体而特殊的时空场域之中,做到推新意于陈编,并形成寓一于多、一多相贯的儒学共同体,就在于儒家经典与解经者之间的“时间间距”带来的诠释张力。因此,根据哲学诠释学,时间间距非但不会构成经典文本诠释的障碍,相反,这正是维持儒学理论之不息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也是东亚儒学之现代建构得以可能的诠释学前提。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