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西方美育思想史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08日10:25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总体情况:

本课题2015年底立项之后,课题组于2016年1月邀请张江教授为组长的评审组来复旦举行开题会,在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后,评审组对本课题组的整体构想(包括五个子课题的设计)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课题研究的实施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于2016年3月和2017年3月先后两次举行了课题组全体会议:第一次讨论落实评审组意见,理顺整个课题的大思路和各个子课题的框架,布置第一年各子课题组根据写作要求有重点地收集、梳理文献资料,积累写作素材;第二次主要检查各子课题一年来所做的工作和研究进度,部署下一步任务。(这三次课题组会议的情况,我们已经编写四期《工作简报》上报全国和上海市社科规划办)。总的说来,(1)各子课题组都在积极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有的已基本完成;(2)同时,各组成员积极研究写作,发表了一批有一定学术质量的阶段性成果(约有20余篇论文、一部著作,详见成果清单);(3)针对各卷的特点,各组开始研讨写作框架的初步构想和具体分工,在第二次会议上进行了交流,统一了认识,以保证各组内部和各组之间的协调一致,体现服从全书整体考虑的大局观。下面,分别汇报各子课题的进展情况:

子课题1 古希腊罗与中世纪美育思想史

目前本子课题组已初步分工,按古希腊、罗马、中世纪大致分段,各段负责人已确定。本卷是美育概念提出之前的时段,这三个时段变化较大,时间跨度较大,涉及问题繁多。古希腊尚处于美育观点不自觉的时代,没有明确的“美育”观念,需要广泛收集古希腊罗马文献、制度和文物的遗存资料,从中发掘古希腊罗马的教育实践和衍生思想、伦理学中体现的美育思想、以及艺术活动和艺术教育等等,工作量大;中世纪的写作困难更多,不但因为它的思想与美较为敌对,而且中世纪美育思想文献(包括文本和历史遗存两方面)、中世纪的教育(包括大学萌芽出现)和一般知识状况等等资料比较缺乏。目前,各段的文献收集、梳理工作正在克服困难,有序展开,争取2018年初基本完成资料工作。同时,子课题的写作大纲已经过两轮讨论,撰写思路基本已基本明确。考虑到本子课题涉及时代属前“美育”概念时代,在撰写时将对美学、哲学之外的历史学、伦理学、教育学、艺术、诗学、修辞学、宗教等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作为西方哲学、美学的源头,本阶段的美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特别是经由日本、西方对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的影响,也将是本子课题重点关注的议题。力争2018年初,初步拟定出本卷的详细写作大纲。

子课题2 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美育思想史

这是一个酝酿美育思想的阶段,缺少体系化的思想家,所以本课题组拟适度介绍当时人们开展多种多样的美育实践活动,和由此形成的艺术公共化与普及化的新状况,及其对民众审美趣味的提升,从而揭示成熟美育思想得以诞生的深层原因。在这个基础上再考察趣味教育、情感教育等相关问题和文艺复兴后一批重要思想家的美育思想,由此实现美育思想史和实践史叙述的有机结合。本卷涉及的文献资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要思想家的美育思想著述,子课题组已基本收集完成;二是资料的拓展,包括教育史、艺术教育史、私生活史(描述家庭中听音乐看画戏剧的部分)、情感史(体现艺术对人的情感发展的影响,通过造型艺术和听觉艺术反思当时人的情感状态,培育感情提高趣味的自觉要求)等等,这方面资料杂多,不易收集,子课题组正在积极寻找、发掘,争取2018年初基本完成收集。同时,已经开始构想本卷的寻找框架,计划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为文艺复兴、新古典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大陆理性主义、启蒙主义五个部分描述近代美育思想诞生的历程。争取2018年初提交本卷详细写作大纲。

子课题3 德国古典美学与十九世纪美育思想史

本卷内容是整个西方美育思想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和高峰,“美育”概念由席勒第一次正式提出,德国古典美学家们共同丰富、展开了美育理论的方方面面,人的自由成了审美活动和美育的核心目的,对人的自由的理解也达到了最深刻的地步,而这一点是本卷主要阐述的理论核心。在这个现代性形成的时期,大学制度、艺术的现代制度和教育制度都促成了现代性,使整个美育思想形成规范。目前,本子课题组正在积极收集、梳理文献资料,一是思想家、美学家们有关美育思想论述,大部分资料收集已经到位,但是,一部分尚无中译的德文资料还在收集中;二是涉及当时的艺术制度、教育制度、艺术发展等资料比较缺乏,而这对于展现作为艺术高峰的德国古典主义美学、美育思想非常重要,因为音乐、绘画和文学在这一时期都达到人类高峰,为此,课题组正在积极发掘、收集这方面资料。本卷的框架结构,课题组已有初步考虑,并作了分工,除了将按照康德、席勒、歌德、谢林、黑格尔等德国古典主义思想家的美育思想进行分工研究外,浪漫派、叔本华、尼采、19世纪经典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美学思潮、流派都会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复杂。本组力争2018年初基本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写作的详细大纲。

子课题4 二十世纪前期西方美育思想史

本卷涉及内容非常多,包括现象学(海德格尔、萨特、英伽登、杜夫海纳)、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荣格、拉康)、法兰克福学派、现代宗教神学、自然主义与实用主义等流派的美育思想;这一历史时期还有一些不属于任何流派的美育专家需要作个案研究;而美国艺术教育科目也要列为一个重点内容。本卷文献资料收集大部分已经完成,只是现代宗教神学的美育思想还在收集中。根据分工,目前本子课题的进度是:(1)对各主要现象学美学家海德格尔、萨特等人的美育思想进行了系统的研读,同时广泛阅读了弗洛伊德、荣格等人的理论著作,对精神分析理论与美育的关系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2)系统阅读了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的相关文本,梳理出了该学派美育思想的发展线索,完成了一篇论述法兰克福学派美育思想的论文初稿;(3)梳理了西方现代基督教、犹太教神学的美育思想,对其主要的代表性人物的有关著述进行了专题研究,现已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掌握了国际上该领域前沿的现状和动态。(4)梳理出了从20世纪初期的桑塔亚纳自然主义到50年代的托马斯?门罗新自然主义、再到近期舒斯特曼新实用主义的美育思想的历史线索。本子课题组已经完成了若干阶段性成果,力争2018年初基本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写作的详细大纲。

子课题5 二十世纪后期西方美育思想史

本子课题一年半来积极实施原定各项基本研究计划与步骤。考虑到本卷的目的是突出美育思想的当代性。为了淡化流派界限的后现代倾向,将按照主题倾向进行写作,包括侧重语言、侧重文化、侧重伦理、侧重社会、侧重跨学科(法律和政治)这五个方向梳理、阐述当代美育思想,并按照方向整合代表人物的美育思想;同时,还会适当加入分析美学的美育观,和生态批评、斯皮瓦克、拉尔夫等较为新的内容;最后拟将21世纪后新近的美育思想也囊括在内,体现新意。目前本组成员正在广泛搜集、翻译、整理、提炼有关材料,特别是收集到近几十年美国的《美育》(Aesthetic education)杂志,进行研读梳理。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拟定本卷详细纲目及开展正式撰写工作进行积极准备。课题组目前已发表了若干阶段性成果。力争2018年初基本完成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写作的详细大纲。

二、 研究成果情况

(一)、首席专家朱立元2016年以来发表的与本课题关系密切的论著:

1、《美育:美学走向生活实践的重要一环》,《人民日报》2016年1月25日(星期一)第7版“大家手笔”专栏,此文有助于统一课题组对于美育的基本认识;

2、《从唯物史观出发,勾勒西方美学思想发展轮廓》,《光明日报》2016年6月30日第11版,主要关于本人主编的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美学史》的思路概述,有助于本课题构思框架时参考;

3、《反思西方泛文化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8月4日头版头条,是对当代西方文论、美学的一点反思,有助于对当代西方美育思想的辩证把握;

4、《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本人专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出版,对于以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指导本课题研究有重要意义;

5、《美育与人生》,载《<美育学刊>文萃》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也有助于本课题将美育实践史与思想史结合起来研究;

6、《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人民日报》,2017年04月10日理论版,《红旗文摘》2017年第5期转摘,本文有助于将本课题提升到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思考;

7、《略论文学作品的意义生成——一个诠释学视角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5

期,本文有助于引入现代诠释学的视野研究本课题。

以上论著,大部分发表于中央级重要报刊,在学界影响较大,对课题组统一思想有直接帮助。

(二)、《美育学刊》2017年9月第5期即将发表我们的一组(5篇)文章,集中展示本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

1、朱立元:《对<西方美育思想史>书写的几点思考》,就《西方美育思想史》书写的四个重要问题——对“美育”概念的理解与基本认识、美育思想史与美学(思想)史的区分、美育思想史与美育实践史的区分、以及对西方美育思想在矛盾、曲折中发展应进行辩证动态的把握——作了初步的思考和探讨;

2、栗永清:《“美育思想史”的方法论》,以清末民初蔡元培、王国维对美育的大力倡导为背景,重点介绍了陈之佛1933年在《教育丛刊》上发表的《欧洲美育思想的变迁》一文,对其梳理、归纳西方美育思想史的方法及其对当代的启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后面三篇文章是对西方美育思想史上的几位代表人物美育思想的初步研究:(1)潘道正:《音乐:影响灵魂的艺术》对中世纪最重要的神学思想家圣奥古斯丁的音乐美育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述评;(2)李震:《杜威对审美经验的身体重释及其美育指向》指出,杜威改造了传统经验概念,赋予审美经验以身体维度,为美育提供了身体层面的实践指向;(3)李兵:《伽达默尔的教化哲学及其美育思想》重点论述了伽氏解释学的教化(Bildung)理论,指出“理解”是教化与美育沟通的桥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教化论美育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三、课题组成员发表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关于德国古典美学的论文:

1、朱立元:《德国古典美学在中国》,《湖南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2、潘道正:《康德论崇高:审美还是审丑》,文艺研究2017年第3期;

3、潘道正:《德国古典美学的审丑之维度》,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5期;

4、潘道正:《论康德的“丑的问题”》,《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6期;

5、刘凯:《康德艺术论的内在体系探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

6、 苏宏斌:《审美图式论——试论康德图式概念的美学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1期;

7、 李钧:《从主体到先验性》《美学与艺术评论》第14辑,2017年5月;

8、 章文颖:《试论谢林戏剧美学的独特内涵及其现代意义》,《戏剧艺术》2017年第4期;

9、 章文颖:《谢林“理智直观”论的美学意义》,《美学与艺术评论》第14辑,2017年5月;

10、张弓:《以美启真 以美储善——以审美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9日16 版。

以上论文对于本课题第三卷(德国古典美学与十九世纪美育思想史)的研究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