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自从2015年11月立项以来,按照课题申报总体思路与要求,积极稳妥展开文献整理与研究。本课题是在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下,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既要从文献学的视野下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代表性文献进行翻译整理,形成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基本目录、主要代表著述,又要在文献整理基础上展开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征,把握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对推进马克思主义美学所做出的独特贡献,尤其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现实主义美学、美学现代性、符号学美学以及艺术门类美学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截止2017年7月,本课题组完成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目录整理完成80%左右,翻译代表性文章10余篇,著述搜集超过10,000种,课题组研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在国内外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各子课题研究顺利展开,在文献目录、翻译整理与具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进一步进行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文献整理与科学研究工作奠定了较好基础。本课题负责的网站建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数据库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首席专家傅其林组稿的《中外文化与文论》(CSSCI来源集刊)专辑“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顺利出版,刊发课题组成员27篇研究论文和4篇译文。本专辑的作者大多系“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成员,一些学者已经对相关美学命题展开了开拓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除国内哲学界、美学界、文艺理论界学者之外,本专辑还翻译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代表性文献,如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施陶尔(Ladislav ?toll)的《直面现实》、南斯拉夫的拉西诺夫(M.Rasinov)的文章《透过马克思主义棱镜的巅峰主义》,还联系澳大利亚、匈牙利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学者,翻译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伦德尔(John Ruundell)研究匈牙利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赫勒(Agnes Heller)的论文《阿格妮丝.赫勒:现代性、美学与人类条件》 。匈牙利罗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学者谢波纳尔(Tamás Scheibner)最新论文《匈牙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导论》,首次在本专辑以汉语翻译文本刊发。傅其林的文章《中国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主要梳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界和文艺美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文献整理的重要进展,突出中国学界在此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论文认为,中国学界形成了有关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较为翔实的资料文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成果已经融汇到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建构之中,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系统全面整理与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选入本专辑的论文主要从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文化理论、东欧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思想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和东欧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五个核心命题展开,可以借此管窥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面貌。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文化理论有从多元性与微观性来探讨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的范式特征,有分析卢卡奇政治文化思想的民主意蕴与伦理追求,也有探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哲学文化的理解,也有总结南斯拉夫实践派的文化批判理论,还有论述波什尼雅克社会主义宗教文化哲学问题以及文化工业批判。东欧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涉及到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施陶尔现实主义美学、科西克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波兰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斯特凡?莫拉夫斯基的现实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伊琳娜?沃伊纳尔的美育思想、匈牙利卢卡契的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理据及其深层诉求等,可以见出东欧马克思主义对现实主义美学探索的一些价值。东欧马克思主义涉及深刻的美学现代性思想,本专辑的文章探讨了匈牙利著名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的现代性、美学与人类条件的复杂关系,思考她关于现代性场域下的悖论与超越的洞见,反思她的后现代理论基础,也涉及到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瓦伊达小资产阶级批判的文化维度。 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专栏的文章研究了波兰音乐美学家卓菲娅.丽莎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符号学、亚当?沙夫的结构观,匈牙利赫勒的作为“文化话语”的文化以及匈牙利文化理论家马尔库什的语言范式理论及其文化现代性批判。专辑最后是东欧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 文章有论析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柳博米尔?米西奇的巅峰主义艺术理论、齐泽克“不可能物”与崇高美学、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科西克的艺术美学思想、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美学。
这些文章讨论了匈牙利、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文化理论、审美现代性、现实主义、符号学、艺术美学等方面做出的独特成就,既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阐释,也有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深入思考,体现出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丰富性与当代性。
首席专家组织学术专栏,在《学术交流》(CSSCI)设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专栏,2016年发表2期(第9期和第10期),刊发课题组成员5篇研究论文,1篇译文;《学术交流》2017年连续刊载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的翻译研究文章。2016年专栏的第一篇文章《艺术何为》是南斯拉夫实践派最著名的美学家格尔里奇(Danko Grli?)的代表性论文,发表于《实践》杂志1966年第2卷第3期上,该文讨论了现代技术世界与艺术的复杂关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艺术思想。第二篇文章《论南斯拉夫后社会主义艺术美学思想》主要讨论南斯拉夫艺术界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后先锋艺术以及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密斯科?苏瓦科维奇等南斯拉夫美学家的相关研究,可以窥见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的一些新思想与新发展。第三篇文章《中国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主题述评》,对国内学者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问题进行历史性与逻辑性梳理,主要抓住日常生活美学、文化批判美学、伦理与道德美学、激进需要美学、符号美学、现代性美学等主题展开,认为从中国研究界的现状来看,东欧新马克主义美学研究已经从原先的捎带式、提及式的研究转向了自觉的、独立的主题研究,并构成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重点内容和基本框架之一,但是依然存在着研究主体力量单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过于集中而不够全面丰富等问题,这对进一步反思与推进国内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有借鉴意义的。2017年翻译的匈牙利语文章有《关于马尔库什的碎片》等3篇。
首席专家傅其林教授出版专著《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商务印书馆),发表10篇CSSCI论文。其中《论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学术交流》2016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16年第9期全文转载;《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歌剧合法性阐释》,《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1期。首席专家傅其林与子课题负责人伦敦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Galin Tihanov关于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英文对话(East Europea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A&HCI)2016年第5期,中文译文发表在周启超主编的《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第三辑(2016)。
课题事项变更,增加外籍课题组成员5人。Tamás Scheibner,匈牙利人,博士,罗兰大学文化研究与匈牙利文学所副教授。Franti?ek A. Podhajsk?,捷克人,博士,捷克科学院斯拉夫语文学研究所,研究捷克马克思主义文论。Peter Steiner,捷克人,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Peter Beilharz,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教授,研究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Sian Supski,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助理教授,研究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增设子课题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文献整理与研究”,负责人为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韩振江。
主持召开三次学术会议,积极展开国内外学术交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及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3月25日至28日召开,近60位专家组成员与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开题评审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主持。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为组长与国内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立元、王宁、张政文、高建平、曹顺庆、李春青、祝东力、朱国华等组成的评审专家组听取了开题汇报并进行评审。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首席专家傅其林关于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美学的前期成果,认为此次项目课题组做了充分准备,研究团队体现国际性,子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包括了保加利亚、匈牙利、澳大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美国等相关领域的学者,整合了马克主义哲学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界、外国语言文学界的老中青学者,阵容强大。课题文献整理有基础,前期研究有质量,论证报告扎实有力,选题意义重大,学术前景广阔。专家组建议,研究过程要区分东欧同西欧、苏联以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突出东欧“实践”的基础性地位;对于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不仅是介绍,更应该进入到对其美学理论的研究与价值判断,要突出中国学者的研究立场与价值选择,要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中国化的研究和项目建设,强调本土化意义,要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视角评价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彰显中国标识、中国话语,在国际国内学术领域做出中国学者的独特贡献,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美学与文化建设。最后专家组全票通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后参会人员围绕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展开了大会发言与学术讨论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016年10月14-17日召开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33届年会。首席专家傅其林主要就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形态及其启示发表了大会主题发言。子课题负责人胡亚敏的大会发言在谈到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引入中国文学批评时指出,应在梳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础上反思过往批评模式,并在探讨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实践观的同时,发掘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的特点与变化。子课题负责人赵毅衡的大会发言分析了作为文化元语言的意识形态,指出意识形态同文化一样,呈现出碎片化的形态。其他课题组成员积极进行大会发言,Peter Steiner在对结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初相遇的回顾中,结合其捷克背景,提出了“民族觉醒”意识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地位,Franti?ekA.Podhajsk?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指出技术成为进入文学的方式的又一维度;范玉刚论述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启示;这一发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杨向荣分析了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史关联。
2016年11月7日至10日,本课题组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学术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近四十名课题组成员参会并做了主题发言。首席专家傅其林重点汇报了课题组进展情况及其未来研究计划,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东欧国家取得重要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出版了数量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提出了一些具创新性的美学思想、概念范畴、批评方法。其针对不同的民族传统和社会现实,建构了具有时代性、开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它们类似但不同于西方、俄苏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实语境、问题意识和话语形态,具有鲜明的本土性与民族性,且形成实践美学、现实主义美学、美学现代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等基本理论形态,但同时也显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制度化、理论腐化、合法性危机等问题。总结与反思这些美学形态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顺利推进国际合作。首席专家与子课题负责人伦敦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Galin Tihanov关于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英文对话(East Europea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A&HCI)2016年第5期,中文译文发表在周启超主编的《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第三辑(2016)。首席专家组织课题组成员美国滨州大学Peter Steiner,澳大利亚院士Peter Peilharz 等在Routledge出版的全英文国际学术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和Signs and Media的发表关于“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专栏文章3篇。由本项目研究及其创办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网站两项被美国著名哲学家朱迪斯?巴特勒所创办的网站批判理论联盟收录,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批判理论走向世界的标志之一。
3、成果宣传和推介情况
首席专家傅其林在四川大学承办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第33届年会,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会议,做有关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方面的大会发言和小组发言,扩大本课题在国内的影响力。首席专家与课题组成员通过国内学术会议,宣传本课题研究进展与主要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影响力。一些国内杂志媒体诸如《学术交流》(CSSCI)《文艺理论与批评》(CSSCI)《知与行》《四川大学报》《四川大学新闻网》《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等进行了宣传报道。外文期刊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美国网站“批判理论联盟”宣传了本课题的基本情况。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研究心得、意见建议
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确定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代表性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研究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命题。国内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涉及不多,知晓这些文献的学者较少,展开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更少,国外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也是有限的,在东欧国家出现了一些对代表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整理与深入研究,但是缺乏完整性和总体性,苏联也呈现了一些关于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与研究的著述,但是仍然不够全面和完善,缺乏客观科学地研究视角和学术立场,英美学界关注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尤其不够,既没有丰富的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也没有深入的学术研究,所涉及的部分研究主要依据于英文翻译的著述。因而国外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和研究也是非全面系统的,基于此本课题系统地整理与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代表文献整理与核心命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是一个基础性的重大工程。二是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创性著述涉及众多语种,仍然是本课题整理与研究的瓶颈问题。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涉及多种语种,一方面是由东欧各国的语言写作出版的,涉及匈牙利语、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洛文尼亚语、波兰语、捷克斯洛伐克语、保加利亚语、罗马尼亚语、德语等文献,另一方面涉及到直接用英语、德语、法语等他国语种写作出版的第一手文献,也涉及到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有关问题的其他语种文献。这些文献在国内基本上属于小语种,而且属于东欧语言小语种,在国内懂得这些语种的学者比较少,就是专门进行东欧语言小语种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也很少,以至于处于东欧文学研究“断层”危机。
改进措施:一是投入更多精力深入文献翻译整理,深入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问题研究;二是以课题为导向组织国内外课题组成员深度协助,充分发挥东欧诸国学者在文献翻译整理方面的优势与积极性;三是加强国内课题组成员小语种学习,敢于做出“绝学”。课题团队为克服困难,积极展开东欧小语种学习,首席专家傅其林在熟练掌握英语基础上,努力学习匈牙利语、俄语、罗马尼亚语等,并分配课题组成员学习德语、捷克语、波兰语等,构建东欧多语种研究团队。
研究心得:一是要有高度的政治意识,要坚持中国本位,批判地利用国外资源为中国美学建设做出贡献;二是首席专家必须积极组织国内外团队,身体力行,组织会议与交流,展开实质性的学术合作,以学术的原创性和高质量严格要求课题研究,避免低层次简单重复;三是在研究中彰显中国力量,表达中国学者的社会主义研究价值观、学术话语体系与知识结构,在国际上显示中国学者的声音。
意见建议:一是加强价值引领,以中国核心价值引领世界学术潮流;二是加强质量监控,真正在一些绝学、冷门学科中展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优势与高地;三是严格经费管理,合理使用间接经费激发课题组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国际合作经费在意识形态管控下可以考虑减少某些环节,鼓励国外学者参与课题的积极性;四是本课题涉及到大量的小语种翻译,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持,希望在经费使用得到保证。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专著《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2016年版,傅其林等著。
该专著25万字,是国内外第一部较为全面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专著,分国别从宏观上把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征与核心问题,探讨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基础。第一部分重点研究南斯拉夫主要新马克思主义者的美学思想,以实践哲学为基础,分析其实践性文艺理论思想以及实践美学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探询匈牙利的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思想,探究赫勒新世纪美学的发展与超越,分析其对文化现代性的重视与对文艺批评的政治性诉求以及与新的历史哲学观念和多元性的政治哲学理念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以捷克的著名新马克思主义者科西克、斯维塔克为代表探究具体辩证法与文艺理论的密切关系,透视存在人类学维度。第四部分研究波兰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重点以沙夫的文化异化理论和科拉考斯基的文化批判理论为代表,发掘其对异化的丰富而深刻的阐释以及对当代文化现象的思考。专著认为,实践派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实践辩证法和政治经济学整合到文化、艺术、美学的批判之中,将实践辩证法作为其批判理论构建的基石,在此基础上关注人的主体自由意识和意志、创造性潜能,形成以人为主体的实践、革命理论和新人道主义美学理论。而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存在的技术异化和政治异化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撑。专著指出,匈牙利新马克思主义者赫勒在美学转向之后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存在着张力与矛盾,这是其美学思想存在的困惑以及无奈的一种折射。赫勒后期的研究中将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放弃,而是以现代多元主义、 片段性以及断裂角度对其美学进行了重新审视和归纳,但同时该理论中深深地充满着哲学的本质和幻想的后现代乌托邦,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关切。捷克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以科西克和斯维塔克为代表,科西克在总体性辩证法的基础上强调实践与艺术的关系,而斯维塔克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激进的政治活动家,却对文艺问题有着特别的关注,其文艺理论是其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共同之处是对人的存在的关注,受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深刻影响。波兰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主要以沙夫和科拉科夫斯基的美学思想为代表。这两位新马克思主义者从波兰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境遇出发,对异化文化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做出了出色的建构,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人文学派”的美学思想。该专著对把握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地图和核心思想具有一定学术价值。
2、CSSCI来源集刊《中外文化与文论》专辑“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四川大学2016出版,傅其林组稿,曹顺庆主编。
该专辑是系课题组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研究成果得到第一次集体展示,刊发课题组成员27篇研究论文和4篇译文,40万字。本专辑的作者大多系“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成员,一些学者已经对相关美学命题展开了开拓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除国内哲学界、美学界、文艺理论界学者之外,本专辑还翻译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代表性文献,如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施陶尔(Ladislav ?toll)的《直面现实》、南斯拉夫的拉西诺夫(M.Rasinov)的文章《透过马克思主义棱镜的巅峰主义》,还联系澳大利亚、匈牙利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学者,翻译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伦德尔(John Ruundell)研究匈牙利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赫勒(Agnes Heller)的论文《阿格妮丝.赫勒:现代性、美学与人类条件》 。匈牙利罗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学者谢波纳尔(Tamás Scheibner)答应加入课题组并贡献最新撰写的论文《匈牙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导论》,这篇文章首次在本专辑以汉语翻译文本刊发。傅其林的文章《中国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主要梳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界和文艺美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文献整理的重要进展,突出中国学界在此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论文认为,中国学界形成了有关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较为翔实的资料文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成果已经融汇到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建构之中,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系统全面整理与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选入本专辑的论文主要从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文化理论、东欧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思想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和东欧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五个核心命题展开,可以借此管窥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面貌。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文化理论有从多元性与微观性来探讨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的范式特征,有分析卢卡奇政治文化思想的民主意蕴与伦理追求,也有探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哲学文化的理解,也有总结南斯拉夫实践派的文化批判理论,还有论述波什尼雅克社会主义宗教文化哲学问题以及文化工业批判。东欧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涉及到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施陶尔现实主义美学、科西克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波兰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斯特凡?莫拉夫斯基的现实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伊琳娜?沃伊纳尔的美育思想、匈牙利卢卡契的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理据及其深层诉求等,可以见出东欧马克思主义对现实主义美学探索的一些价值。东欧马克思主义涉及深刻的美学现代性思想,本专辑的文章探讨了匈牙利著名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的现代性、美学与人类条件的复杂关系,思考她关于现代性场域下的悖论与超越的洞见,反思她的后现代理论基础,也涉及到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瓦伊达小资产阶级批判的文化维度。 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专栏的文章研究了波兰音乐美学家卓菲娅.丽莎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符号学、亚当?沙夫的结构观,匈牙利赫勒的作为“文化话语”的文化以及匈牙利文化理论家马尔库什的语言范式理论及其文化现代性批判。专辑最后是东欧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 文章有论析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柳博米尔?米西奇的巅峰主义艺术理论、齐泽克“不可能物”与崇高美学、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科西克的艺术美学思想、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美学。这些文章讨论了匈牙利、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看到其在文化理论、审美现代性、现实主义、符号学、艺术美学等方面做出的独特成就,既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阐释,也有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深入思考,体现出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丰富性与当代性。
3、论文《论卢卡奇的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发表于《学术交流》,CSSCI来源期刊,《新华文摘》2017年第6期全文转载,傅其林撰写。
文章认为,卢卡奇在批判吸收形式主义符号学的基础上,挖掘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康德的审美形式规范性思想、黑格尔的逻辑结构模式、马克思主义主客统一的结构机制,借助于文艺审美形式的丰富多样性体悟,建构了融合形式符号的复杂结构机制与其社会-历史生成机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论文拟通过对卢卡奇从青年到晚年的代表性文艺理论与美学著述的分析,从现代形式的悖论、审美反映的符号机制、形式符号的历史哲学三个方面揭示其独特而富有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从而彰显其在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中的规范性意义。文章刊发后,《符号与传媒》网站,《中国社会科学网》进行了转载。
4、论文《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傅其林撰写。
论文主要从人类学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阐释、戏剧作品的历史性批评三方面来清理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的核心问题。这些戏剧批评既有以人的此在的价值诉求为基础的戏剧人类学建构,也有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的反思与批判,更有从历史性角度对戏剧文本的剖析,融合了戏剧性与历史性、政治性、伦理道德性,尤其是对非悲剧的戏剧的关注在国外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中有独特的意义;其对剧场性的关注既切合戏剧样式的特性与当代性,又更新了传统的戏剧批评。这些批评实践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无疑是有参考价值的。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16年第10期全文转载。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