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基于虚拟现实的实验研究对实验哲学的超越中期检查报告

2017年12月08日10:1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计划执行情况:

(1)总体上,阶段性论文发表任务超过2/3:已经公开发表论文38篇,其中所谓CSSCI(及其扩展版)和SCI期刊25篇,发表于有影响的专业期刊21篇,包括《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伦理学研究》、《道德与文明》、《现代哲学》、《学术研究》、《哲学分析》、《哲学评论》、《学术交流》、《学术前沿》、《国际发育神经科学杂志》(英文SCI)等。

(2)著作进展:已经指导研究生完成项目相关的博士论文3篇,硕士论文2篇,1部20万字阶段性著作(已经签订出版合同),最终成果的4部专著已经具备30余万字左右文字。

(3)实验研究:问卷调查已经完成3个,已经发表1个,另2个已经形成论文正在投稿;实验室研究已经完成3个,其中一个已经公开发表,另2个已经投稿;扩展现实(人机互联的虚拟现实实验室建设)已经竣工,目前继续实现各种新颖功能,面向不同人群(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VR技术研究者、国内外媒体记者)进行了数十次的体验活动,效果喜人(此子项目正在撰写介绍文字以提交本重大项目管理的社科基金委员会)。

(4)学术活动:开展了8次主题学术沙龙,各成员参加各类学术会议10余次。

总体计划执行顺利,下面分述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项目包括4个子课题。

子课题一主题为“实验哲学的优势与局限”,目前已经就此主题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包括与其他子课题交叉的主题)。主要进展包括4个方面:1)实验知识论于扶手椅知识论的关系,实验知识论对日常知识归赋中的语境敏感性(风险效应、认知副效应、突显效应和场景呈现效应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及其优劣(曹剑波,已发表);2)对实验伦理学具体研究的批评,包括诺布效应的价值论解释(颜青山,已投稿)、格林实验的困难与辩护问题(李晓哲,博士论文);3)实验哲学的方法论困境(张学义,投稿)和思想背景(颜青山,发表),澄清了实验哲学与自然主义、怀疑论的关系;4)具体的问卷调查,包括“理性行动”概念的大众直觉(刘小涛,已发表),价值论与功利主义道德判断在两难困境中大众直觉的差异(颜青山,已成文)。这些研究为最终成果的专著提供了大约1/2的文字基础(13万字)。

子课题二主题为“真实与虚拟无缝对接的体验平台及其哲学问题”,目前已经发表论文近10篇,作为“扩展现实”概念的体验平台已经建成。本子课题进展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平台建设和理论研究。1)平台建设。在中山大学投入150万和腾讯公司投入300万元之后,子课题负责人翟振明(中山大学哲学系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已经在中山大学锡昌堂608室建立一个扩展现实的体验平台,其中包括虚拟现实部分,通过互联网遥控的户外小车(雏形状态的物联网),该小车摄像头信息可以与虚拟场景实时融合对接,进行跨时空的穿越;其技术上的突破是利用简单的方法实现了摄像头数字图像的实时建模(虚拟化)。下一步将探索如何与AI机器人关联起来。2)理论研究包括4个方面。第一,虚拟现实的哲学基础与伦理挑战,虚拟现实中人格品质与真实品质的关系问题(颜青山,已发表);第二,就人机伦理在课题组内部展开了一系列有深度的争鸣和讨论(翟振明;陈晓平;已发表;颜青山,《伦理学研究》已接受);第三,人机嵌合的伦理学问题(翟振明,已发表;陈晓平,已接受);第四,虚拟现实中的自由意志问题(颜青山,已成文);第五,人格同一性与虚拟现实研究(葛四友,已发表;代瑜,硕士论文前期工作)。平台关于虚拟与现实融合的建模方法为子课题三提供了方法学基础;理论文章为该部分的最终成果(专著)提供了近1/2的文字基础(9万字)。

子课题三主题是“虚拟现实哲学的实验研究”,属于纯粹的实验研究,已发表SCI期刊实验论文1篇。该部分进展包括三大部分,文献调查,预备的问卷调查和前期实验研究。1)文献方面,对道德谓词的经验属性作出了理论探讨(颜青山,会议论文待发表),为脑部fMRI影像研究提供基础;对格林实验的文献背景调查,为功利主义与价值论道德判断的fMRI差异提供基础(李晓哲,博士论文前期工作);电车难题、人格同一性的虚拟现实实验(李晓哲,投稿论文)。2)问卷调查:价值论和功利主义道德判断的人群差异(颜青山,已成文),下一步准备进行fMRI研究。3)镜像神经元在后期儿童到早期成人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杜小霞,已发表);虚拟场景中的眼动研究与心理关联(蒯曙光,已投稿)。本部分的主体实验打算下半年正式开始。本子课题不形成专著,发表实验论文5篇。

子课题四主题是“虚拟实验哲学的哲学分析”,核心内容是“实践知性”研究,涉及决定论与自由意志的关系问题,道德动机的内外在主义,直觉概念,已经发表论文近10篇。主要进展包括3个部分:1)直觉主义的历史与逻辑分析(陈海,博士毕业论文),实验哲学中的直觉概念研究(曹剑波,已发表),直觉与理解的关系(温媛媛,已发表);2)人格障碍病患道德判断与道德动机的关系(张鑫毅,已发表论文和博士论文前期基础);3)逻辑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裴雪娟,硕士论文初稿)。另外还有一部方法论性质的专著《分析现象学引论》完成(颜青山,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已预签出版合同)。目前已经为最终成果的专著积累10万字的文字基础。

上述提及的所有发表论文参见附录提供的阶段性成果表。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

(1)本项目曾经在长沙和上海两地各选取一个性质类似高校(师范大学)做个3次小范围基于社会文化的道德认知调查(道德描述的语词选择差异);在长沙也开展3-5次资料调查工作。

(2)项目各成员参加学术会议10余人次,2016年8月,4参加武汉全国分析哲学会议,10月,5人参加金华全国知识论会议,11月,2人参加苏州生命伦理学会议;2017年8月,3人参加澳门全国知识论会议;2016年3月、2017年4月共6人次参加武汉和上海全国分析进路伦理学会议。各自都递交了与项目相关的论文。

(3)主要学术交流是项目组成员的9次内部沙龙,限于篇幅,主题和参加人员罗列如下:

2016年1月9日上午,项目开题沙龙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学院人文沙龙隆重举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主任顾红亮教授等相关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朱葆伟教授、复旦大学张志林教授、复旦大学邓安庆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侠教授、同济大学王静教授等业内专家,以及课题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颜青山教授、课题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陈晓平教授、厦门大学曹剑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郦全民教授、李建奇教授、蒯曙光教授、杜小霞教授、葛四友教授、郁锋讲师、上海大学刘小涛副教授、东华大学何朝安讲师、东南大学张学义讲师、上海交通大学李主斌讲师等三十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开题沙龙分为开幕式和开题论证两部分内容。

2016年3月4日,上海大学社科学院社科论坛第155讲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虚拟现实的实验研究对实验哲学的超越”学术沙龙,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B401举行。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陈嘉明先生作了题为“哲学与‘穷理’”的学术讲座。涉及实验哲学的部分是对解决“电车难题”提出了作为根据的理论、原则的判定与选择问题。

2016年4月6日18:00,沙龙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一教308顺利举行。课题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晓平教授做了题为“如何分辨善与恶”的报告。由功利主义基本原则派生出“自愿原则”和“随机原则”等,用以解决桑德尔在其“正义”公开课上讨论的若干案例,并得出不同的结论。陈教授的演讲引起来激烈的讨论。参加活动的老师和同学分别和陈教授就“功利原则”、“道义论”、“电车难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论辩。

2016年4月7日上午,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学院人文学术沙龙顺利举行。课题组成员、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晓平教授做了题为“人与机器如何相处”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郦全民教授主持沙龙,哲学系冯棉教授、颜青山教授、郁锋老师、及研究生近20人参加了此次沙龙讨论。沙龙针对陈晓平教授的“自我唯一性”概念进行了辨析,针对“虚拟现实”、“扩展现实”等热门话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2016年4月15日下午,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学院人文学术沙龙顺利举行。课题组成员、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刘小涛副教授作了题为“为什么欲望不是命题态度?”的学术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颜青山教授、宗德生教授、葛四友教授、蔡蓁副教授、张容南副教授、东华大学何朝安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主斌老师、以及哲学系的博士与硕士研究生20多人参加此次沙龙活动,哲学系郁锋老师做精彩点评。

2016年7月8日下午,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学院人文学术沙龙举行。课题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张鑫毅、陈海,分别做了题为“精神病态能进行真正的道德判断吗?”和“道德情感理论是如何解释道德直觉的”的学术报告。该项目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颜青山教授主持本次沙龙,上海交通大学陈嘉明教授、李主斌讲师、上海大学刘小涛副教授、东华大学何朝安副教授、谭力扬讲师、华东师范大学郁锋讲师、以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沙龙。

2016年12月26日下午,沙龙在闵行校区人文学院人文学术沙龙举行。课题组成员、厦门大学哲学系曹剑波教授做了题为“直觉是信念还是表象?——分析哲学耻辱的消除”的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颜青山教授主持沙龙,葛四友教授、郁锋老师、朱晶老师、徐竹老师、上海大学刘小涛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李主斌老师、及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思勉高等研究院本科生、研究生共20人参加了本次沙龙。

2017年6月14日,沙龙在华东师范大学涵芬楼举行,课题组成员谭力扬博士做了主题为“科学统一与多元实在论”,颜青山主持,朱晶、郁锋、徐竹评论,葛四友、李主斌、何朝安、王球和部分研究生参与。

2017年6月17-18日,腾讯公司组织的“618我们谈论VR和AI”小型会议,颜青山、翟振明、陈晓平参加,3人就人机融合的伦理原则、VR自由意志问题发表了相关的主题报告,与会人员还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腾讯公司社会部专家学者。参会人员同时在扩展现实平台进行了体验。

其他延伸的经常性学术活动机构还包括,厦门大学的知识论工作坊(曹剑波),东南大学的实验哲学工作坊(张学义)。

3、成果宣传

本项目成果宣传包括两个部分,理论研究的宣传和扩展现实平台的宣传。

(1)理论研究宣传包括,《中国社会科学报》1月份报道了项目开题会议,2016年和2017年各发表理论文章1篇(颜青山,曹剑波);社科基金报道记者肖国忠约稿1篇(“实验哲学可能的拓展”,颜青山,审核中);学校网站报道沙龙会议数次;建立了一个“虚拟现实和实验哲学”的微信群(30余人);实验哲学微信平台1个(曹剑波)。

(2)扩展现实平台的宣传。翟振明扩展现实平台的宣传力度很大,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2016年国内报纸杂志网站(如《南方周末》、《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南风窗》、《高科技与产业化》等)纷纷报道其人机互联体验平台。同时国外先后有法国(新闻杂志特别报道)、英国(如BBC)、美国和德国的专业记者采访或到访其平台进行体验。目前,其平台体验已达数百人次,人员包括新闻记者、人文学者、计算机学者、VR专业研究人员、企业高层(如华为技术总监)。同时,翟振明本人也活跃地参加各种会议、演讲,包括新闻媒体、企业、产业基地、政府部门活动(例如,受聘为南昌虚拟现实基地技术专家)。下面是其2016年宣传活动的不完全记录:

20151129(会议)2015年中国自动化大会

20151229(合作)天涯社区欲借虚拟现实打造“第二人生”

20160109(会议)首届中国跨语际生命传播思想峰会议程

20160111(演讲)新华网创客会暨中国首届VR创客大会

20160129(节目)除了看A片VR还能咋

20160316(文章)我们该如何与机器相处

20160321(采访)解密AlphaGo:TA有了人类的直觉

20160327(演讲)虚拟现实黑客还是老顽童艺术家

20160401(会议)人工智能会“战胜”人类吗

20160409(会议)2016全球创新者大会虚拟现实峰会

20160410(演讲)盘古智库“智见”系列讲座第五期举办

20160411(演讲)898创新空间VR深度研讨会

20160417(演讲)“拙见+”今日亮相 “灵魂演讲”

20160420(节目)一刻live:这个VR超大咖说了一段VR真相

20160424(演讲)中大管院EDP科技公开课

20160507(演讲)虚拟现实进村了

20160508(演讲)从VR到ER对人类生活的颠覆

20160511(演讲)科技部战略研究院

20160514(演讲)“拙见”从VR到ER对人类生活的颠覆

20160515(演讲)第154期小谷围科学讲坛

20160516(演讲)有了VR还要哪种互联网+

20160517(演讲)人工智能:造工具还是造人

20160519(演讲)传媒颠覆:从虚拟现实到扩展现实

20160528(演讲)VR的艺术潜能和艺术可能

20160529(演讲)给虚拟现实预先注入鲜活的人文理性

20160601(演讲)中关村国际化大讲堂(数字内容产业)实训班

20160605(演讲)政商论坛:从虚拟现实VR到拓展现实ER

20160615(访谈)《新周刊》:VR用好了是天堂,用不好就走向地狱

20160616(节目)广州电视台《城市话题》

20160617(演讲)南昌新媒体发展报告会

20160622(论坛)有无之间、未来已来

20160625(演讲)珠海市物联网行业协会成立大会

20160715(节目)广州电视台《晚安广州》

20160809(访谈)《南风窗》翟振明:VR世界的“阐释者”与“立法者”

20160821(报道)《上观》哲学教授和他的人机互联实验室

20160821(报道)《解放日报》别看是科技实验室,我的思考起点,是哲学

20160828(演讲)从VR到ER,对人类生存方式的颠覆

20160902(演讲)瑞丹斯电影节VR&电影大师讲堂

20160928(演讲)歌德学院:VR+ART专题沙龙

20161008(论坛)中国贵安虚拟现实峰会

20161020(演讲)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

20161029(论坛)第116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

20161101(会议)VRS2016

20161112(论坛)广州VR设计教育高峰论坛

20161119(演讲)VR与造世伦理学

20161122(会议)2016机器学习行业应用国际峰会

20161126(演讲)2016广东互联网大会

20161202(演讲)VR & Movie:How? @ ICEVE

20161210(演讲)2016广东省高校美术与设计教育学术年会

20161216(演讲)如何让艺术VR起来@中国美院

20161224(演讲)明天之后:阳明山未来学社会员大会(online)

二、 研究成果情况

在课题发表的近30余篇论文中,20篇左右与课题主题紧密相关,扩展现实体验平台是本项目最具有特色的阶段性成果。下面根据子课题情况选取扩展现实体验平台、2理论系列研究和1个实验室研究和作出简介:

1,扩展现实体验平台,原名为“真实与虚拟无缝对接体验平台”。该平台是子课题二重要的最终成果之一,由中山大学和腾讯公司共同出资(150万+300万元)、本项目子课题二负责人(中山大学哲学系人机互联实验室主任)翟振明主导建设,主题部分地址位于中山大学锡昌堂608室。基本结构是,在实验室有一台体验者可以操作移动的敞篷小越野车,一个虚拟现实头盔,一楼一台通过互联网遥控的小车。当体验者操作越野车移动时,虚拟场景展示越野车从实验室开出,进入一个外国小镇的街道,并在一段时间后穿越到达长安街天安门段,继续前行会后看到一个由远而近的飞碟,稍后,体验者被送入飞碟,进入宇宙,看到行星在身边飞越。遨游宇宙之后,回到越野车,并行驶于新港西路,从南门进入中山大学。进入锡昌堂一楼之后,图像切换到一楼的真实情景(通过一楼移动小车的摄像头),并缓慢进入电梯上楼回到实验室。仅从视觉上看,体验者无法区分真实场景和虚拟场景的切换。

该体验平台只是扩展现实的一个概念形态。在虚拟现实发展史上,曾经出现过几个著名的概念模型,如林克(A. Link,1929)的虚拟飞行器,海里希(M. Heilig,1956)的摩托车摹(sensorama)、体验剧场等。该扩展现实的概念模型试图展示一种可能的未来人类生活样态,人们通过虚拟现实和物联网可以从事生产和社会交往,但它同时也可能导致许多伦理困惑,例如,人的同一性、所有权、扩展现实的适宜性(即造就一个什么样的扩展现实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概念模型可以在技术上扩展为局部的应用,但其更重要的意义是以之为出发点来讨论深层的哲学问题。该体验平台的影响力在表一的成果宣传中已有介绍。

2,虚拟现实理论研究。

(1)翟振明,“虚拟现实比人工智能更具有颠覆性”(《高科技与产业化》,15.11)和“强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世界”(《学术前沿》,16.04)。这2篇文章的立场具有一贯性,主要是比较VR和AI的伦理挑战问题的(也包括《南方人物周刊》访谈“我们该如何与机器相处”表达的观点,16.08)。虽然前者发表的期刊学术影响力不高,但其本身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是作者第一次以文字的方式清晰地描述扩展现实的基本结构和概念框架(如人替、人摹、物替、物摹等),后者观点更为鲜明,论证更为详尽。两文的主要观点是,由VR发展出来的ER(扩展现实)是一种创造人类生活的新方式,其面临的伦理挑战远大于AI。就AI而言,如果它不具备人类理性(不是人),那么他就只是工具,机器人失控的伦理问题与普通工具或机器失控的伦理问题本质上是相似的;但如果机器人已经是人,那么我们应该欢迎人类的新成员,其能力超越现有人类是值得欣悦的事情。而ER作为一种造世活动,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认知模式,其伦理挑战尤其重大。该两文已经在本项目内引起学术争鸣,陈晓平已经撰写“也谈我们如何与机器相处”(《科学文化评论》16.02)参与讨论,颜青山在2016年苏州全国生命伦理学会议上对翟-陈之争作出了回应,确立了一个基于他心难题的对待机器人的伦理原则。本研究已经被引用5次。在“虚拟现实于道德教育”(《伦理学研究》,16.02)中,颜青山从生物学关于先天/后天,遗传/环境的关系争论中引出德性品质的能动性与习就性关系的讨论,认为,道德品质是能动因素与习就因素共同造成的,后者与环境作用相关。如果虚拟现实环境构成了品质的习就因素,那么,由于虚拟现实中的人替和真实中的人共同拥有能动因素,他就可能形成特定的虚拟品质。虚拟品质的存在确证了利用虚拟现实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该文2015年12月12日在上海大学举办的国际道德教育会议宣读,得到与会专家的好评,发表后已经被引用2次。“从虚拟现实到扩展现实:哲学基础与伦理挑战”(颜青山,《学术前沿》16.12)考察了虚拟现实技术发展的历史阶段,澄清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融合现实、模拟现实、人工现实等概念的关系,并提出本项目关于虚拟现实哲学的一个研究纲领。本文为杂志特约稿件和封面论文。

(2)实验哲学理论研究系列。“日常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实验知识论的新成果”(曹剑波,《自然辩证法通讯》16.4)一文通过实验知识论的最近进展,区分性地考察了日常知识归赋的几个效应:风险效应、认知副作用效应、突显效应、场景呈现效应,并考察了人群统计学因素的影响,尝试利用语境主义对这些现象作出说明。这是国内第一篇系统考察实验知识论的论文。“实验哲学方法论变革中的逻辑困境”(张学义,《科学技术哲学研究》17.02)针对实验哲学的方法论变革提出了两个批评:第一,在批判传统哲学的直觉可靠性同时又以易变、多样的大众哲学直觉作为判据,从而使得可靠性更为悬疑;第二,以任职神经科学作为研究方法时遭遇方法论自然化的“难问题”和“解释鸿沟”。这是国内对实验哲学批判的最有力最清晰的论文之一。“实验哲学的怀疑论背景”(颜青山,《山西大学学报》,17.04)则对将实验哲学当作哲学自然化产物的看法提出了质疑,认为实验哲学并不符合自然化的两个特征(取消哲学的先天基础(直觉),将认识论还原为心理学);文章认为实验哲学兴起的思想背景是20实际广泛盛行的局域怀疑论对诉诸思想实验论证的反动。本文为本项目确立了一种温和的实验哲学立场:实验哲学与扶手椅哲学是兼容的,甚至需要以扶手椅哲学作为研究起点。

3.实验室研究成果。“Developmant of restral inferior pareital lobule area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from late childhood to early adulthood”(杜小霞等,Int. J. Devl. Neuroscience,17.03)对镜像神经元作出了认知的发育学考察。镜像神经元与人类的他心认知、道德移情等紧密相关,既有研究以猴子和成人为对象研究该系统与相关认知的静态对应关系,确定了其存在性,而本文则考察了对特定认知行为(如移情作用)而言,该结构在后期儿童到早期成人的发展中,存在一个发育过程。这一研究无疑新颖的启发性,为本项目实践知性的结构转换假设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