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1)顺利召开开题报告会,举办“文献语言和文献方言”高端论坛
项目组秉持“高水平、高规格、高质量”的宗旨,高度重视项目开题论证,规范项目开展流程。经过认真筹备,于2016年5月8日在西南交通大学顺利召开“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辑录及数字化工程”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
开题报告会邀请到北京大学唐作藩教授、郭锡良教授,四川大学向熹教授、赵振铎教授,南京大学鲁国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利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董志翘教授,复旦大学刘晓南教授,香港城市大学郭鹏飞教授等九位知名专家,与会专家一致同意开题,联合签署了项目开题报告书,并为项目发展和实施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2)多次开展项目研讨会,确定体例落实任务
项目组于2016年3月、5月、8月、12月,2017年5月、8月召开了六次课题研讨会,对项目的研究路线、研究对象、录入方式、项目分工进行了深入讨论,解决了实际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调整研究路线。根据各时期方志分布差异很大,方言资料旧志少、新志多的特点,结合开题报告会专家意见以及实际研究情况,项目组适时调整研究方案,把原来按时段划分研究任务转变为分省整理和辑录,并上报省社科联和规划办备案。
2)进一步明确研究范围。项目组确定将县以上的方志方言篇(卷)、方言志作为整理和辑录范围,旁及民俗、地理等志的方言资料;旧方志以方言资料集中的方言篇(卷)为主,散见的方言资料后一步整理。按申报书研究路径,以词汇为中心,设立13个录入模块,对有词无释、有词无音、有音无形等情况,依照原文录入,允许缺项。原书出现各种错误,在词目后备注。
3)项目组任务划分。通过课题组充分协商,各子课题结合自身研究旨趣,承担了相应的方言资料整理和辑录任务。交大组结合研究生培养开展资料整理和辑录工作。到目前为止,已经划分任务的区域为23个省级行政区,占全国省级行政区划的2/3以上。
李军项目组:湖南省、江西省;
杨小平项目组:广东省、广西区;
曹晓宏项目组:云南省、贵州省;
黄尚军项目组:四川省、重庆市。
交大组:顾洁(江苏省);李思琪(湖北省);黄沙(陕西省);肖嘉钰(黑龙江省);刘若书(甘肃省);黄梦宁(安徽省);蒋维(东北官话,黑龙江和吉林);史维生(兰银官话,甘肃和宁夏);于潇怡(胶辽官话,山东和辽宁);孙泽仙(闽台语,福建和台湾);田膂(京津冀)。
(3)制定项目操作手册,规范项目流程
2016年10月,项目组在征求各子课题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方志方言资料整理、辑录及数字化工程操作手册》,对资料搜集阶段的方法与对象、资料下载阶段的做法与注意事项、资料整理阶段的流程与要求、学位论文撰写阶段的规范和重点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为项目展开奠定了基础。
与此相应,项目组制定了统一的①方志方言资料调研表、②县以上行政区划表、③县以上方志统计表、④词汇信息数据录入格式模板、⑤版本信息数据录入格式模板等表格提供各子项目组使用。
(4)开展摸底调研,了解项目体量
立项开始,项目组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方志方言资料的摸底调研工作。发现含有方言资料的志书1400余部,另有方言专志227部,初步摸底排查情况具体如下:
广东方言志9部,旧方志含方言篇50部,新方志含方言篇92部,共计151部;
广西方言志2部,旧方志含方言篇2部,新方志含方言篇75部,共计79部;
四川、重庆方言志5部,旧方志含方言篇54部,新方志含方言篇140部,共计199部;
陕西省方言志5部,旧方志含方言篇12部,新方志含方言篇123部,共计140部;
黑龙江省方言志1部,旧方志含方言篇18部,新方志含方言篇117部,共计136部;
甘肃省方言志4部,旧方志含方言篇9部,新方志含方言篇73部,共计86部;
湖北省方言志9部,旧方志含方言篇8部,新方志含方言篇109部,共计126部;
江苏省方言志12部,旧方志含方言篇50部,新方志含方言篇127部,共计189部;
此外,北京市有新方志18部,其中含方言篇11部,方言志1部;天津市有新方志21部,其中含方言篇14部;河北省有新方志226部,其中含方言篇153部,另有方言志4部;台湾有旧方志102种,其中含方言资料的19部;青海省新方志有57部,其中有方言资料的40部;山东省目前已调研方言志36部,含有方言篇的旧方志14部;其他省份的调研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5)开展样本试验,确定词汇录入模板
项目组于2016年7、8月进行了可行性实验。杨建军老师指导顾洁、李思琪、黄沙、肖嘉钰、黄梦宁等以《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作为实验样本,耗时两个月共录入三十多万字,其中,肖嘉钰整理《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录入湘语、闽语部分6万多字;黄梦宁录入《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桂南平话部分4万多字。实验结束后,杨建军老师对录入技术进行了规范总结,最终确定了词汇录入模板。
(6)整理辑录资料,开展数据录入工作
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各子课题组相继开展了资料的录入及方言资料数字化工作。其中,录入词汇22254条;拍照、复印资料30000余面;完成1873部方志文献版本录入、方言资料汇编录入40余万字;将142种方言志扫描为电子版,平均每种30万字,计4260万字。具体如下:
甘肃完成词汇录入10499条,旧方志文献版本信息录入179条,新方志文献版本信息72条,已完成新方志59部、旧方志4部、方言志1部的方言资料整理、辑录工作。
黑龙江完成词汇录入10845条,方志文献版本信息录入103条,已完成新方志81部、旧方志275部、方言志1部的资料整理、辑录工作。
广东、广西省完成词汇录入910条,方志文献版本信息63条,方言资料汇编96376字。
四川、重庆完成40部旧方志、30部新方志、4部方言志复印拍照工作,总计拍照复印3983面。录入新方志文献版本信息216条,旧方志文献版本信息60条,总计录入1790面。
陕西省已完成新方志123部共180面拍照复印,5部方言志共635面拍照复印,已搜集整理815面材料。录入新方志37部,共400面。此外,还录入方志文献版本信息123条。
青海省已完成57部方志目录整理及录入工作。
湖北完成109条文献版本信息录入,另外完成8部旧方志、109部新方志、9部方言志的拍照复印工作,总共已录入496面。
江苏省共完成141条方志文献版本信息录入,完成50部旧方志、127部新方志、12部方言志的复印拍照搜集工作,并录入527面,目前正录剩余的2173面。
天津已完成8部新方志的搜集整理工作,录入53面。
(7)围绕方志做选题,聚焦项目出成果
项目组将重大项目与教学科研结合,开展方言资料收集与整理,并围绕本项目策划学位论文选题,打造研究氛围。初步确定的学位论文选题,围绕方志文献展开的如黄毓芸《魏晋隋唐方志文献学研究》、涂庆红《清三百年四川方志文学作品文献学研究》、宦书亮《明清方志题跋研究》、任淑莉《宋元方志出版史研究》;围绕方志方言展开的如顾洁《江苏省方志方言词汇研究》、黄沙《陕西省方志方言词汇研究》、李思琪《湖北省方志方言词汇研究》、田膂《京津冀方志方言研究》、蒋维《东北官话区方志方言研究》、史维生《兰银官话区方志方言研究》、于潇怡《胶辽官话区方志方言研究》、孙泽仙《闽方言区方志方言研究》等。
在重大项目的带动下,一批相关研究成果完成并部分发表或出版,其中包括论文94篇,专著9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2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项。
(8)经费划拨至子课题,保障项目进展顺利
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情况不一,各子课题科研报账困难,为保障项目进展,项目组积极为子课题争取部分自主支配资金,经过学校及相关部门审批,已为四个子课题组每组拨款2万元。
(9)加强基础资料建设,订购项目相关图书
项目组通过充分调研,在各大网站、书店、方志办(馆)、图书馆、出版社等共发现227部方言专志,现已购买了177种在售或停售的方言志,并将购置的方言志扫描制作成电子版以便查阅。目前已电子化142部,占购置方言志总数的80%。
另外,2016年,项目组从日本、台湾、大陆三个渠道购回大陆极不易得的重要文献----波多野太郎《中国地方志所录方言汇编》共9册,还订购了太田斋《新编中国地方志所录方言志目录?附:方言专志目录》(2002),并共享到项目研究群。2017年,项目组孙泽仙赴台湾各高校、图书馆等机构搜集资料102部。
(10)积极争取学校支持,充实硬件设备。
为保证课题顺利推进、常态化运作,项目组积极争取学校和学院支持,依托省级基地“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基地”,建立了重大项目研究室。目前,项目组拥有固定的、面积200平方米以上的科研场所(西南交大人文学院8311室),10余台电脑,6台打印机和其他相应的研究设施,为项目开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11)开设重大项目专栏,共享研究资料
各项目组先后建立了QQ群、微信群,交流研究进展,共享研究成果。如,西南交大方志研究小组QQ群,已上传重要方言资料400余种,又在中华传统经典普及基地官网设有“重大项目专栏”,用于项目成果展示、学术活动发布。
各子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广东、广西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辑录”子项目(负责人:西华师范大学杨小平)
在负责人杨小平的安排下,项目组建立了方志方言汇编QQ群、方志方言研究群,已上传近300种相关研究资料,包括方志文献目录、各省市县含有方言内容的方志及方言志、工具书、操作软件等实用资料,充分实现了研究群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功能。
项目组三位老师和二十位研究生分工合作,多次召开课题会议,协调相关事宜,落实负责方志整理和数字化任务,收集和整理了明清方志几百种,并将有方言部分的方志进行了录入,形成了23部方志初稿。
2016年6月调整为分省整理与辑录,本课题组负责广东和广西部分。我们充分利用百度、万方、超星等搜索引擎以及图书馆目录索引、数字方志馆索引、方志办、方志馆、CNKI论文,排查出650部旧方志(广东400部,广西250部),其中有方言的52部(广东50部,广西2部)。新方志广东123部,有方言的92部,方言志9部;广西107部,有方言的75部,方言志2部。
(2)“四川省、重庆市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辑录”子项目(负责人:四川师范大学黄尚军)
本项目组除了搜集方志、方言志中较集中的方言资料外,还整理了散见于方志其他栏目的方言资料;查阅了四川、重庆两地清代至民国年间出版的旧志1000余部,发现其中明确记载有方言资料的,多数在在风俗篇目下。已收集了旧方志54部与新方志140部中的有关方言材料。方言志有《四川省志?方言志》、《成都民俗方言志》、《重庆方言志》、《重庆市志?方言志》、《江津县方言志》等,前4种已经搜集到位。
(3)“江西、湖南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辑录”子项目(负责人:南昌大学李军)
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和研究进度安排,至2017年7月底,子课题现已搜集了江西地区的古代方志和现代地方志中的方言资料。目前共有:明万历二十五年《江西省大志》,明天启二年《白鹿书院志》,康熙五十九年《西江志》,雍正十年《江西省通志》,顺治十一年《安仁县志》,,顺治十七年《石城县志》,同治九年《上高县志》,同治十年《弋阳县志》,同治十一年《禾川书》,同治十二年《永宁县志》,同治十三年《大庾县志》,同治十三年《永丰县志》,道光三年《安远县志》,并对其中的有关方言语音、词汇、民谣俗语进行了初步搜集整理。
(4)“云南、贵州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辑录”子项目(负责人:楚雄师范学院曹晓宏)
组建了以曹晓宏教授为首的楚雄师范学院人文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云南、贵州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辑录”项目研究团队,充分依托人文学院现有的“滇中国学院”“云南智慧汉语研究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召开了由云南师范大学骆小所教授、云南大学张文勋教授等出席指导的“云南、贵州方志中方言研究学术会议”,同时招募100余名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志愿者加入到项目研究中,并建立云南贵州方志方言研究QQ群、微信群,充分实现了研究群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等功能。
搜集了云南部分地区的古代方志和现代地方志中的方言资料。在出版《康熙武定府志校注》、《康熙镇南州志校注》、《光绪镇南州志略校注》、《咸丰镇南州志校注》、《民国镇南县志校注》、《影印民国姚安县志》的基础上,初步输录完毕云南方言丛书《云南方言志》方言资料,且已收集近28个地州200余种相关研究资料,包括方志文献目录、各省市县含有方言内容的方志及方言志等原始资料。
(5)“方志方言资料的数字化工程”子项目(负责人:西南交通大学杨建军)
完成项目的数字化实验平台。按照项目的实际需求,搭建了方志方言资料数字化工程的软硬件平台,按模块构建了网络系统。数字化实验平台以SQL2008数据库软件为依托,划分为数据录入、数据核查、数据查询和数据库综合管理四个模块,建立相应的登录权限,实现方言资料输入、校对、查验、管理等各项任务,分工协作,既保证科研人员个体研究的自由度,又保障项目整体的协调一致。在此平台的基础上,还扩展实现了图片扫描、方志电子书籍共享等功能。
设计了方志方言资料数字化平台的总体框架方案,已基本建成方志方言资料数据平台,目前主要在进行方志方言资料数据平台的建设,即方志方言资料的基础数据库、现代汉语标准语数据库和古今地名对应数据库。
(6)陕西(负责人:黄沙)
课题通过陕西数字方志馆、万方方志数字库、陕西各市县地情网等网络资源摸底,在此基础上实地调研陕西省图书馆、西安市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陕西地方志办公室等方志存储地,搜集陕西省旧方志共468种,其中含有方言部分的12种。目前,已录入37种方志中的方言材料,共400面,其余1071面,预计今年9月能完成录入工作。
(7)湖北(负责人:李思琪)
课题通过万方方志数据库、超星、知网等搜索引擎及湖北各县市地情网等网络资源及波多野太郎《中国地方志所录方言汇编》摸底,实地调研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图书馆、湖北地方志办公室等方志存储地,搜集湖北省旧方志计514部,其中含有方言篇数的共8部;新方志1500余部,含有方言篇的有109部。此外,湖北省专门的以单行本形式出版的方言志有9部。
(8)江苏(负责人:顾洁)
课题通过江苏省方志馆平台的志书资源以及超星、知网等搜索引擎及江苏各县市方志网等网络资源摸底,后实地调研苏州方志馆、江苏省方志馆,搜集江苏省方志中有方言材料的志书139部,其中市志36部,县区志91部,方言志12部。
目前,已完成1本方言志(《江苏省?方言志》),10本其它志书的方言词汇材料的电子化工作。预计今年9月完成江苏省新方志方言材料中词汇部分的电子化工作,此后开始整理辑录旧方志。
(9)京津冀(负责人:田膂)
课题于2017年1月划定任务,通过京津冀方志馆平台的志书资源以及超星、知网等搜索引擎及京津冀各县市方志网等网络资源摸底,后实地调研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搜集北京市方志18部,其中11部方志中含有方言资料;方言志1部;天津市方志21部,其中14部方志中含有方言资料;河北省下辖11个地级市,有226部方志,其中153部包含方言资料,方言志4部。
目前,已完成北京市7部区县方志中的部分方言词汇录入工作。
(10)黑龙江(负责人:肖嘉钰)
课题通过黑龙江省方志馆平台、超星、知网及黑龙江各县市方志网等网络资源摸底,后实地调研黑龙江方志馆、国家图书馆、四川图书馆、黑龙江图书馆等相关机构,搜集黑龙江省旧方志92部,新方志中省志1部、市县志书147部、农垦志书133部。其中,含有方言内容的旧方志18部,新方志中省志1部,市县志书71部,农垦志书45部。
目前,已完成方志中方言词汇录入工作,其中,旧方志方言词85个,新方志方言词10845个,新方志中方言岛方言词305个,站话方言词225个,虎林话方言词45个,太平屯话方言词35个。
(11)甘肃(负责人 :刘若书)
课题通过甘肃省方志馆平台、超星、知网及甘肃各县市方志网等网络资源及波多野太郎《中国方志所录方言汇编(1-9编)》摸底,后实地调研甘肃方志馆、国家图书馆、甘肃图书馆、四川图书馆、青海图书馆等相关机构,搜集甘肃省旧方志9部,其中5部含有方言资料,新方志100部,其中66部含有方言文献,方言志4部。
目前,已完成方志中方言词汇录入工作,共计录入10400个方言词汇。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调研数据及整理运用
本项目的名称为“方志中方言资料整理、辑录及数字化工程”,涉及研究范围是“方志”,研究对象是“方言资料”,研究手段是“辑录”“整理”,研究结果是“数据库”。调研是“整理”“辑录”的基础,也是本项目立项以来一年多时间内完成的重要工作。具体从事的调研工作情况如下:
通过文献调研,确定了方志文献中方言资料的四种形态
确定调研的方法、对象与模块,制定各类标准调研表格
规范资料搜集阶段的做法与注意事项
确定资料整理阶段的方法与要求
调研实施
做好调研总结,撰写调研论文
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
本项目的资料收集与整理都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项目组统筹安排进行,此项工作体量巨大、任务艰巨、需要人工进行搜集、整理、录入、校对。
学术会议
立项以来,项目组在全国社科规划办、四川省社科联的指导关心和西南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人文学院的大力支持、中华传统文化普及基地的积极配合下,召开了一系列学术会议。
(1)召开了重大招标项目开题报告会
2016年5月8日,项目开题报告会顺利召开。会议邀请唐作藩、郭锡良、向熹、赵振铎、鲁国尧、刘利、董志翘、刘晓南、郭鹏飞九位专家,他们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对项目研究进行了综合考评、建言献策。
(2)召开了“文献语言和文献方言”高端论坛
项目组举办了“文献语言和文献方言”高端论坛,邀请专家团就课题进一步研究深入交流。通过专家团的预期性指导,项目组对项目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有了更为清晰缜密的认识。
(3)召开了子课题研讨会
项目组顺利开题后,积极搭建拓宽工作平台,与五个子课题工作组紧密结合,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线上创建项目工作群,实现实时交流,保障研究资料的资源共享。线下于2016年5月8日召开子课题研讨会,对项目原有的研究路线、研究对象、录入方式、项目分工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
1)改变研究路线。2)坚持突出重点、全面开花、有主有从的原则。3)任务分配。
(4)召开了2016年总结研讨会
2016年12月,项目组召开了2016年总结研讨会,撰写书面总结。依据前期录入情况,对资料收集、范围限定、操作程序和难点处理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学术交流
主要包括举办讲座(16场)本项目组成员出席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35人次)。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工作简报》报送情况
本项目按时向国家社科基金办、省社科基金办、西南交通大学文科建设处、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等报送《工作简报》,汇报项目进展情况。2016-2017年共报送《工作简报》(一)(二)(三)(四)(五)(六)六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16年工作总结》一册。
媒体宣传报道情况
(1)2016年4月3日,《光明日报》07版刊载项目首席专家汪启明教授的文章《方言研究大有可为》。
(2)2017年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位置刊载项目首席专家汪启明教授的文章《汉语文献方言学及研究再思》。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自2015年立项开始,项目组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也认识到一些不足。
研究范围和资料体量巨大,难以在原定期限完成项目
首先,方志本身体量巨大。中国地方志数量之巨,涵盖之广,入藏之遍,当居世界前列。万方旧方志收录志书53000册,万方新方志收录志书37456册。《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载,1949年以前编纂的省、市、府、州、县、乡镇志8264种,111万卷,约占我国古代典籍的十分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又开始“普修地方志”,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二轮修志高潮,从省、市、县、区,到乡镇,都编纂了数量巨大的志书,不仅包括行政区划志,还包括行业、部门、专业、山川、江河等,以江苏为例,各种志书在第一轮修志中即达1912部,这给资料调研造成了极大困难。
其次,方言志和方志中方言资料体量也很大,如《福建省志?方言志》达102万字,安微省志方言志88万字。因此录入工作量大。
再次,整理工作繁杂。旧方志中许多方言资料散见于其他志书,没有标点,需要重新断句和辨析词汇的形音义;有些旧志印刷模糊,字体不清,需要仔细辨认才能进入数字化工作。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1)按70个地级市,2862县(县级市)来确定资料搜集范围,不扩展到乡镇、部门、行业、地形等。(2)严格将对象限定在“方言”的范围内。第一步先搜集方志的方言篇(卷),兼及风俗、地理等篇(卷)中方言词。第二步处理方言志中的方言资料(3)目前拟采取申报书“以词汇为中心”的方式,词汇部分按确定的13个模块录入,语法部分暂按原书录为word文件,语音部分由于录入误差较大,采用扫描方式,编制索引,以便检索。
研究人员缺乏且队伍流动性强
本项目需要专业研究人员把握语言事实,厘清各种概念,正确取舍材料。在方言志、方志中,有的方言材料只有读音,有的方言材料只解释词义;有的方言材料既有读音,也包含了词义;有的方言字只是记音,有的却又表明词义;还有一些方言词,具有多种读音和多种意义,这些音、义,有的有对应关系,有的没有对应关系。以上疑难问题的解决情况直接影响后续的数据库制作。
就目前的研究体量来衡量,原申报书所确定的成员数量太少,项目组已经动员了研究生、博士生加入,但按我校要求,博士生不能留校,专职研究人员缺乏且流动性大。因此,要保证研究质量,项目组拟采取以下措施:(1)沿用已有做法,加强新进人员培训;(2)为了保证质量,增强校对力量,增加校对次数;(3)想办法招募志愿者;(4)争取与二、三课堂结合;(5)给参加项目的人员出具“参研证明书”;(6)根据经费情况,给予研究人员适量报酬。
方言专志体量及著作权问题
如果按每种30万字计算,目前搜集到的200多种方言志达到7000万字以上,体量很大,就目前的队伍数量和特点来看,很难保证按期完成。此外,方言志均为学者个人独立完成,作者享有著作权。本课题无论是录入还是扫描,均属于改编权,改编权为邻接权之一,须与作者签订著作权使用合同方为合法。
采取措施:(1)根据情况,目前仍然建议各子课题采用方志辑录方式,按语音扫描、词汇录表、语法照原书录word方式开展工作。(2)如果一个省的方志方言篇(卷)方言资料辑录整理完成,再与该省方言志作者协商确定以何种方式获得授权,开展下一步工作。
经费缺口大,资料搜集阶段就耗费大量人力物力
首先,本项目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前期摸底调查需要研究人员实地走访各地图书馆、方志馆等机构,交通、住宿、人力成本昂贵。其次,一些图书馆对所藏文献有限制措施,部分方志文献无法查阅,调阅或者影印成本高昂,碍于经费有限,很难满足购买和复制需要。再次,一些方志文献散落于世界各地,某些重要材料需要到海外各国图书馆查阅,经费也是制约因素。
二、研究成果情况
1、《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等重要学术报刊登载项目文章
2017年2月7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头条位置刊载项目首席专家汪启明教授的文章《汉语文献方言学及研究再思》。文章指出,从当前情况看,语言研究中重雅言轻方言的现象较为突出,应进一步加强方言尤其是文献方言的研究。文献方言研究,无论成果质量还是数量,不仅较之雅言研究大为逊色,就是与现代汉语方言调查相比,也非常薄弱。这极大地妨碍了语言研究整体的进一步深入。汪启明教授认为,从学术研究视角出发,在推广普通话的语言政策语境下,方言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在国家与民族文明进程中有着巨大的力量。
2016年4月3日,《光明日报》07版刊载项目首席专家汪启明教授的文章《方言研究大有可为》。文章指出,方言的生命力很强,历代人们口语所操持的都是方言,没有任何人说的是“语言”,但方言一定会变化,一部分与雅言汇合,一部分则与相邻方言渗透交融,还有一部分保留原有的特质。在发展的过程中,有的雅言成分又分化成为新的方言或次方言。汪启明教授认为,汉语方言是汉语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历史汉语的活化石。由于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古代汉语的许多元素此长彼消,不可避免地分别保留在不同层次的汉语方言中。共时差异与历时顺序交错影响,方言成分混杂于汉语各个语言要素中,需要通过文献方言学的“考古”发掘,才能窥见端倪。
两篇文章介绍了方言保存、推广的重要性及文献方言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受到各大主流媒体转载,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
2、《华阳国志》系年考校
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是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风俗、方言、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全书包含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等共12卷,约11万字,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华阳国志》系年考校”对此方志所记人、事时间的准确性做专门梳理和系统编年,以使其在方志文献研究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由此发端,项目组对中国西南地区的方言资料进行了爬梳整理。本成果主要内容与创新如下:
(1)体例。将《华阳国志》所记人事按史实先后顺序重排,采用编年体记述史实。如一事跨越数年,则于该事末尾标明互见。在编年基础上,分为“人物事迹”(以年系事,以事系人);“地理沿革”(区域缀连,有所变革则予以说明);“民族史料”(将《华阳国志》的民族部分单独辑出,以便为研究西南少数民族历史、语言研究提供参考资料)三个大的板块。未能入各年者,如山川物产、交通风俗等列于全书之后作为资料,并举出原书卷次。对于各条史事的处理,首列《华阳国志》原文,次列其它史籍对相同人事的记载,后世文献及今人著作中若涉及此人事的,择要附后。
(2)考证。1)将《华阳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所记同年、同人、同地、同族史实,及相关的政治、经济、人物事迹、地理、风俗对勘比较,对与其它文献记载不同处以案语的形式标明。2)采用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将《华阳国志》与出土的蜀地文物、传世碑文等进行比较研究。近二十年来,出土了不少的地下文献,对历史上的正史记载多有补苴,项目组将它们与《常志》进行排比,附于每条之后。3)将《华阳国志》与正史和存世的其它文献,如向来不为人注意的释、道文献,笔记小说、类书、前人论述等进行比较研究与考证,凡有相涉,择其要者录入。将内容考证和语言文字辨析相结合,根据《颜氏家训?勉学》“观天下书未遍,不可妄下雌黄”之准则,按照“无征不信,孤证不立”的要求,严密推理,认真求证;近20年来巴蜀文学、历史、政治、经济、民族等史有不少研究成果,凡与《华阳国志》相涉者均于该事后,并注明出处,以便研究者参考,疑义之处,暂俟他日 。
(3)注释。通过按语注释《华阳国志》,注释部分形、音、义兼顾,字、句、义兼顾,不以后代产生的语言现象律古人,用语言文字学的科学方法对《华阳国志》给予简明扼要的诠释,以期一般巴蜀史的爱好者也能阅读这部典籍。
(4)校勘。项目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华阳国志》的记录进行了系统编年、校勘、考证,主要以他校、理校为主,即参校前四史、《晋书》和其它文献与《华阳国志》中相同人、事的记录进行校勘,对《华阳国志》的标点、辑佚和方言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穿插在校勘工作中。
3、《中上古蜀语考论》
断代方言研究是汉语研究最薄弱的环节,本成果填补了中上古蜀语研究空白;蜀人是华夏族团的重要成员,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蜀语是汉语的前身华夏语的源头之一,也是后来汉语的一支方言。项目组发现了不少前人未曾指出或使用过的新材料,也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如“蜀左言”、“无文字”,秦灭蜀后蜀地“民始能秦言”等提出新的见解。项目组对中上古时期的蜀人诗文做了全面的韵字统计与分析,并总结出两汉时期蜀语的二十八部;归纳了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蜀语音韵的特点,对蜀语信而有征的部分词语做了考证。本成果主要内容与创新如下:
(1)导言部分
中上古蜀语研究几属空白。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书创新点包括:确定“蜀语”一语始见书;纠正前人已提到的李商隐《蜀语》佚亡时间;发现汪应蛟也著有《蜀语》;界定了“蜀语”“蜀方言”“四川方言”。
(2)蜀语的形成与发展部分
成果论证了蜀语是与中原各国语略有异的汉语方言,并发现文献资料本身有瑕疵。于是从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远古传说、文献校雠学、文献辨伪学、文本阐释学、史源学七个方面,用多重证据法,证明蜀通中原不始于秦灭蜀。成果讨论了蜀、夏、羌三者语言的关系。蜀--羌—夏族同源,蜀语--羌语,羌语--华夏语,均有重要文献材料例证。中上古蜀语是华夏语的源头之一,也是后来汉语的重要方言。古蜀语具有历史传承性,有些词汇和语音现象,如人名、地名等一起保留到明清乃至现代四川方言中。但他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所变化和发展。蜀语的变化既表现在语音上,也表现在词汇上。这种变化既有规律性的变化,也有今天不能解释的现象。课题还初步讨论了古蜀语词汇的命名理据。
(3)中上古蜀语韵考
项目组在这一部分主要采用系联法和统计法进行研究。两汉蜀人作品共有1516个独立韵段,2086个入韵字。结论有:(1)两汉蜀语韵部系统由二十八个韵部组成,鱼与侯、东与冬、祭与月都应当各自分立,而脂与微、质与术、真与文的分立则缺乏充分的依据;(2)从西汉到东汉,一些字类的读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歌部支韵一系字并入支部,鱼部麻韵一系字并入歌部,侯部虞韵一系字并入鱼部。魏晋时期材料奇缺,这一时期蜀人诗文仅有韵段193个,押韵字共480字。隋唐五代,蜀地诗文作者较多。共有诗歌1677首,韵字2101个。特点有:一摄内部诸韵的区别较小,界限比较模糊。
(4)中上古蜀语词汇考论
课题分析、描写了蜀语词相关的几个重要问题。如,有些词虽然指称蜀地事物,甚至也只产于蜀,但不能肯定他的蜀语性质。有些词虽然出于蜀,但具有临时性;部分蜀语名物词,在中上古时期有所使用,但始终没有发展成为全民通用语词,这表明了蜀语名物词的保守性;蜀语词存在多义现象,其义项还都是蜀语的意义;课题提出了确定蜀语词的原则,从地域上看,包括“西南”“蜀”“蜀中”“巴蜀”,从语义看,有蜀产、蜀畜、蜀鱼、蜀地等。研究表明,蜀语词不具有内部完全一致,外部完全排他的特征。他们并不是孤立的,或与共同语,或与其他方言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未及的蜀语词,在不同的章节已经分别讨论。本课题特别对书中的蜀语词进行了考论。
4、《南充方言》
本书根据现代语言学理论与我国传统的训诂学理论,语言研究与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等结合,共时和历时结合,对南充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描写南充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现象。根据调研资料和各县市提供的方言材料,画有南充所辖县市方言的分布地图,列有南充官话方言词汇一览表,详细罗列南充方言词汇,国际音标与拼音结合,释义与例句结合,力求还原南充方言语音、词汇等具体情况,力求得出新的认识和结论。
本书用实地调查和组织学生问卷调查、课堂讨论等形式,了解南充官话方言以及方言岛中湘方言、客家方言等其他方言的音义现状,搜集南充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现象,采用列表、地图等形式,力求罗列详尽的南充方言表达,根据童年记忆和采风、翻阅文献资料等途径进行整理,词语3000多条。
5、《翻切指掌空谷传声》相关论文两篇
(1)《翻切指掌空谷传声》所反映的实际语音特征及该书“官话”的语音性质
《翻切指掌空谷传声》(下文简称《翻切指掌》)是清末江西南丰人士编撰的一部《直图》系韵图。作者自言韵图“音本中州,皆官话,无土语”,而其侄刘孚周认为此书“原本古音,则是全属官话”,以致学术界对该书“官话”的语音性质问题存在争议。不过,从对韵图内容的分析以及与《韵法直图》(下文简称《直图》)、与明清时期部分官话韵书语音特征的比较来看,《翻切指掌》所反映的实际语音就是清代官话语音系统,《翻切指掌》“官话”的性质就是现实存在的清代官话音。《翻切指掌》的复合性语音特征是受到《直图》编撰体例与分韵列字方式的影响产生的。因此,在研究同系列韵书韵图,诸如明清影响深远的《直图》《横图》系韵书韵图的过程中,追源溯流,仔细甄别韵书韵图的传承性语音特征与实际语音特征,对“全面分解,逐类定性”韵书韵图的复合性语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唯此方能发挥其研究明清实际语音的重要价值。
(2)《翻切指掌空谷传声》所反映的清末南丰方音
《翻切指掌空谷传声》是清代末年江西南丰人士编撰的一部以反映官话语音为宗旨的韵图。编者宗侄刘孚周以旁注的形式比较了韵图“官话”音与南丰“土语”的异同,并增列了部分切字。这些旁注内容、增列的切字以及原本韵图透露了百年前江西南丰方言的语音特征。刘孚周旁注“官话读”的原因,也能通过韵书内容与现代南丰方言的相互比较得到合理解释,并能由此清晰勾勒出清末南丰方言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的语音特征。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