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进展情况
1、课题开题与子课题进展情况
1.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
1.1.1研究进展
课题成员在前期调研和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在术语的遴选与编译方面形成了严密的工作流程(术语遴选、中文释义、英文翻译、汉学家润色译文、资深外宣专家审订等)。在翻译中,除了遵循一般性的翻译规律外,“工程”团队针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内容的特点,确立了“准确诠释、贴合语境、尊重文化”的翻译原则。
2014年12月,“工程”首批81条术语正式对外发布。2015年5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一辑)出版,同时推出精装本;2015年11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二辑)正式出版。2016年1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二辑)在印度国际书展首发;4月出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三辑),并在伦敦国际书展首发。2016年11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四辑)举办新书发布仪式。经专家反复研讨,遴选并确定术语备选条目900余条。现已完400余条术语的中文释义与英译,以中英对照形式正式出版400条,其中,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核心术语140条,中国传统文艺思想核心术语132条,中国传统史学思想核心术语128条。
为了配合术语整体的内容完善和对外推广使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据库”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网”主题框架已经搭建完成,已经整理完成的术语相关内容全部在网站和数据库内更新完毕;优化术语库的搜索和呈现形式,增加术语汉字笔画的动画和相应的中英文音频,用户可以通过检索、索引等方式方便地找到相关的术语及内容;增强网站的互动性,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站平台参与到术语的筛选和释义,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专家进行互动,使其成为“工程”与大众互动交流的平台窗口。
1.1.2学术研究
首席专家韩震教授2016年学术成果如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理念,《中国教育报》2016年1月2日;《红旗文摘》2016年第1期摘登。
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6年第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6期摘登。
从历史走向未来:如何理解中国价值观,《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6年第1期。
生活礼俗的变迁与公共文化的重建,《光明日报》2016年5月18日。
用中国思维方式提炼阐述中国思想,《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31日。
理解中国学术思想的文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术语的功能与价值,《光明日报》2016年8月27日。
寻找和构建“真诚”的中国话语,姜加林、于运全主编《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外文出版社2016年7月第1版。
领悟中国的价值观,《北京日报》2016年12月5日。
亚洲价值观构建初探,《国际汉学》2016年冬季卷总第9期。
各子课题成员袁济喜、章思英、胡海、严学军、孟庆楠等也都有学术论文发表(具体见后)。
1.1.3 版权输出
目前,课题组在海外推广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方面主要有以下成果:《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一辑,马来语版)由外研社版权输出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出版社(Penerbit USM)。《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一至三辑,亚美尼亚语版)由外研社版权输出亚美尼亚Vogi-Nairi文化艺术出版中心,双方于2015年12月签署出版协议。在2016年8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外研社与西班牙大众出版社(Editorial Popular)达成合作意向,对方决定在西班牙出版术语系列全部9辑图书。双方已就此签署整体9本书的合作框架协议。在2016年8月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外研社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Nature)签署“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英文版)合作协议,授权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的国际学术出版社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该系列丛书。
1.1.4推广活动
课题组举办2016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大赛,围绕“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及相关中华传统文化等核心内容,面向全国多个省市的在校中学生,以知识竞答、学术论文撰写、创新演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内涵、创意作品设计制作等方式,开展一系列培训及赛事活动。旨在向全国中学生推广和传播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及其背景知识。全国参与选手近2000人,共收集论文65篇,视频14部。为推广“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和“2016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大赛”,2016年6月23日中午,子课题成员山东大学吕玉华副教授到人大附中举办讲座——“从‘文以载道’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1.1.5微博微信
课题组建立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发布内容343条,新增关注用户1167人,举办线上活动若干次。2016年4月,对微信后台进行了升级,目前微信平台可以支持在线报名、答题、参赛、购买图书等多项功能。
1.1.6网站推广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网”自建立以来,简洁大气的外观,丰富实用的内容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2015年3月,对网站进行了升级改造,加强了与用户的互动,将之前主要以信息发布和传递为主的静态网站,升级为与用户可以充分互动的双向沟通的交互性网站。在搜索功能方面采用了很多的优化的细节手段,提升搜索引擎的效率,让内容更方便被查找。网站不仅有中文PC版、英文PC版,同时有中文手机版、英文手机版网站。通过互链、活动推广等方式,全年新增注册用户2700余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百度搜索引擎上的搜索页面突破200万。
1.2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1.2.1“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术语研究”子课题的进展情况:
1.2.1.1研究的准备。子课题组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组的整体要求和安排,从两个方面开展了更具针对性的准备工作:第一,借助国内及海外学界对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相关成果,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以确保拣选的术语能够充分反映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特色及核心内涵;第二,对《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国哲学大辞典》、《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等辞书、专著所呈现的术语、范畴体系及其解释体例、方法进行了分析、研讨,为本课题的术语研究工作构建了重要的参照样例。
1.2.1.2术语的拣选。子课题组在充分的准备工作基础上,分批次拣选出了100余条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术语。术语拣选的批次是根据中国哲学思想内在的逻辑体系进行安排的。优先研究、处理最基础、最核心的术语,如天、道、理、气、心、性、德、知、行等。进而以这些基础核心术语为线索,不断拓展术语网络。
1.2.1.3术语的诠释。子课题组对术语的研究以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系统把握为基础,探讨术语所承载的哲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术语间的意义关联及术语在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对内涵复杂而前人研究不够充分的术语,以专题论文的形式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以统一的体例对拣选而出的术语进行简明的诠释。目前按照术语拣选的阶次,已逐步对140余条术语进行了研究、解释。
1.2.2“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中的核心术语的整理、诠释与研究”子课题的进展情况:
一是完成了文学思想术语筛选、释义及现代汉语翻译的实施规范和标准研究。二是初步完成术语表及分类(初步的总表与文学术语表)。三是完成术语图书中与文学思想术语相关的解释与翻译。
已发表论文:袁济喜《论中华思想文化与文艺术语的特质》(甘肃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汉末魏晋以“清”为美探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兴:文学生命力的彰显》(文史知识2016年第7期);胡海《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文史知识2016年第7期);吕玉华《依诗立论—被选定的“意境”》(文史知识2016年第7期);会议论文:《李渔戏曲术语的实践性与思想文化内涵》、《从“文章博学”到文学》等。
1.2.3“中国传统史学思想中的核心术语的整理、诠释与研究”子课题的进展情况:
本子课题首先,从中国传统的历史文献中选取可作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词语,包括词化的命题。其次,依据这些词语本身的特质、类别及相互关系,编制“术语池”(即术语表)。再次,在对这些词语意涵的古今演绎、中西通约的过程进行考索的基础上,对其予以合理诠释。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其一,选词以中国传统历史文献为范围,主要包括先秦的经、史、诸子,汉以降之传世文献(二十四史、通、典及各种史学理论著作等);以本课题关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概念的界定为标准,确保所选词语是切关中华思想文化宏旨、贯穿古今的关键词。其二,术语类别主要分四层面:(1)中华传统的文明观,因为这些历史文献书写的历史是文明的历程;(2)中华传统的历史观,包括地理意识或空间观,因为历史是在时、空两个维度上展开的过程,而史地一体也是中国传统学术之一特质;(3)中华传统的史学观,即史学理论;(4)思想文化意蕴丰富的历史名词。其三,“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把捉中华文化的“生成”与“转换”两环节,兼顾“传统”与“现代”两语境,力求术语释义熔铸新旧,精准稳当。本子课题的主要阶段性成果:(1)平均每年100—150条术语释义;(2)平均每年发表学术论文4篇,每篇1万字左右。在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CSSCI集刊《人文论丛》开辟“历史文化语义学”专栏,已组织发表学术论文10篇。
1.2.4“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英语翻译、国际表达与传播研究”子课题的进展情况:
本子课题从翻译到形成最终成果,与学科课题组同步进行,完成了500条术语翻译工作。具体流程是,译者进行翻译,编辑进行初步审稿,汉学家审校并润色,专家定稿,编辑进行编校和通读,形成出版稿。在此过程中,译审组成员需要与条目编撰者、汉学家进行密切沟通。
并根据翻译实践,形成了一篇重要论文——章思英《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英译原则及应用》。
1.2.5“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据库的建构、开发和应用研究”子课题进展:
本子课题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据库”的搭建及其应用性研究为主体内容。具体而言,“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据库”搭配“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网”共同构建,是多语种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标准化展示和服务平台,以国内外读者、文化机构、学术机构及政府部门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向海外译介、传播中华思想术语为首要任务,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运营推广以术语网络管理数据库、信息发布、会员服务为主要功能的专业网络平台,并根据其使用频度、传播范围和国际通行度等形成一定规模的各类子数据库。迄今为止,根据课题研究目标已经完成:
1.2.5.1数据库的总体架构及网络、终端应用设计已成功搭建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据库”目前已经实现网站的总体架构搭建、并配置硬件和网络环境。经过对网站前台和数据库基本库进行测试,数据批量导入,已经达到上线运营的标准。基本库已录入完成编译的400余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术语名、中文释义、英文翻译和中英文引例分别存储为独立字段,能够根据标签分类自动匹配相关词条,并在词条内部嵌入其它术语的链接,方便使用者查询和参考。
1.2.5.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据库”数据录入平台即在线编译审平台成功搭建
术语的在线编译审平台成功设计并搭建完成,术语的筛选、释义、翻译和审订等研制过程都可在线上平台完成操作,实现术语词条的编辑历史在线管理。这项功能为其他各子课题组在线进行术语的编写、翻译及审定工作提供服务和保障,并能够将术语研制的过程资料作为基础研究数据保存。
1.2.5.3以基本库中的术语词条为核心,扩展设计相应的子数据库
1.2.5.3.1术语历史译本数据库:搜集某个术语在不同典籍、不同译者、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版本,可用于研究该术语在历史语义中的变迁和翻译情况,形成术语的历史译本流变数据库;
1.2.5.3.2术语出处常用典籍的英文译本库:以《论语》《道德经》《孟子》《文心雕龙》等典籍为主要研究对象,搜集其不同译者和不同时期的译本,用于研究近代以来这些重要典籍及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对外传播的翻译情况。
1.2.5.3.3“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据库”的移动端互动传播平台建立完成
除了在PC上使用网页版数据库,用户还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用检索、索引等方式查询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用户同时可以进行“我来添加术语”的互动,从大众的角度提出可收录的术语词条,一旦通过审核,即可同步提交至专家编译审平台进入编写流程。同时,邀请其他子课题组成员为部分术语词条录制讲课视频,以网络公开课的形式传播。为数据库中的每个术语词条录制了真人朗读的中英文音频,并增加术语汉字笔画的动画,方便用户收听和阅览。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2.1调研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据库的建构、开发和应用研究”子课题自2015年11月启动以来,多次组织课题组内外的专家成员进行大量的调研研讨、文献资料搜集和数据分析工作。课题组成员考察了世界各国如何使用网络数据库的方式术语的建设及标准化工作进行管理,如法国的法国标准化协会术语库(NORMATERM)、德国的LEXIS等,将数据管理功能和传播作用进行同步规划;同时,调研考察电子版《四库全书》、《中国基本古籍库》、台湾中研院的《近代数位资料库》等数字化典籍资料库,对术语数据库的总体架构和应用设计进行全面规划。术语数据库基本库搭建完成后,又进一步进行了数据分类整理和子数据库的规划工作。课题组分别于2016年9月和2017年6月召开座谈会,研讨术语在数据库中的逻辑关系梳理及分类呈现问题。根据研讨成果,课题组成员充分利用各子课题间的共享,对数据、文献资料进行广泛的搜集工作,在各院校图书馆及国家图书馆进行资料的查询、借阅、扫描等,且购置了大量基础性重要文献。吴志杰等课题组成员在海外访学期间,利用国外图书馆及资料库查询、借阅资料,紧跟国际学术研究动态,及时更新资料储备,并利用海外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外汉学研究者探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原创价值和建立现代化多媒体管理手段的研究方法。
2.2学术会议
本课题自立项以来,共召开了4次会议。
2.2.1开题论证会
2016年1月8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整理、传播与数据库建设课题”开题会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召开。来自中国外文局、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昌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课题首席专家韩震教授在会上介绍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工作现状,五位子课题负责人阐述了对于各自负责子课题的构想,与会专家围绕课题进行学术研讨,并对课题研究的开展提出了意见与建议。
2.2.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现代释译与运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第二批发布仪式
2016年11月5-6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现代释译与运用’学术研讨会暨第二批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发布会”在武汉东湖书院召开。武汉大学书记韩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书记韩震致辞;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出席开幕式并做重要讲话。武汉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研究院沈壮海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王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袁济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金元浦教授,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林安梧 教授做了精彩的主旨发言。来自全国(包括台湾)各地80余名专家和各界人士与会,围绕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现代阐释、运用、文化认同、外译与传播四个议题进行深入、热烈研讨。
2.2.3“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国际传播”论坛
2017年3月25日至26日在香山饭店召开“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国际传播论坛”。曾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林戊荪先生,翻译界专家黄友义、陈明明、陈德彰、李照国等,还有来自各高校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卓有建树的学者,以及来自外文局、新华社、外交部、中央编译局等权威机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译界专家,共六十余人出席研讨会。
2.2.4“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据库的建构、开发和应用研究”子课题研讨会
2017年6月9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据库的建构、开发和应用研究”子课题研讨会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东大学、北京人民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院校的老师对子课题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2.3学术交流
2.3.1 2016年11月7日,“中国传统史学思想中的核心术语的整理和诠释与研究”子课题邀请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刘璐副教授、东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张厚泉教授,在武汉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5028会议室做学术报告。报告题目依次为《中西修辞传统比较》、《日本的“近代化”与中国的“现代化”——基于近代汉字词与全球史观的考察》。本子课题部分成员、武汉大学日语系部分教师及研究生、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生聆听报告,并结合“中国思想文化术语工程”进行交流。
2.3.2 2015年11月25日,“中国传统史学思想中的核心术语的整理和诠释与研究”子课题课题组成员聂长顺、姜海龙,应云南省教育厅邀请,赴昆明参加云南省教育厅主办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小学骨干教师研修班”;结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工程”,做《传统文化中的才、情、志、趣》、《国学读本编纂与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报告;被聘为云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2.3.3“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英语翻译、国际表达与传播研究”子课题成员章思英,分别于2015年4月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办的英文报刊负责人培训班、2015年6月国新办主办的对外传播研讨会以及2016年6月的“第六届亚太翻译论坛”、2016年9月的“第二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上介绍术语项目和术语英译经验。
3、成果推介与宣传
(1)2016年1月11日下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2》在印度新德里普拉盖提?马丹国际展览中心中国主宾国活动区成功首发。首发式由课题秘书处所在单位外研社组织,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丁以绣副司长,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孙戈参赞、王建设参赞、印度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教授、汉学家狄伯杰先生等嘉宾参加。
(2)2016年4月12日,《中华思想文化术语3》在伦敦国际书展举行全球首发式。
(3)2016年11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4》平装本于在武汉的术语研讨会上与其前3辑作为工程成果一并发布。
(4)采访宣传:2016年4月,在教育部语信司的提议下,《光明日报》做了术语项目的专访,以《看他们用英文解读中华民族“基因”》为题刊登。之后《光明日报》“语言文字”版记者向工程专家约稿,韩震书记撰写了《理解中国学术思想的文脉——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术语的功能与价值》一文,于8月27日在该报发表。
外文局的《今日中国》(月刊)于2016年12期均登载了术语(每期两条,配有漫画),以及武汉大学的《文化软实力研究》(双月刊)2016年刚创刊,也为术语开辟了专栏,每期刊登一部分术语词条。今后还会继续合作。
(5)2016年11月,课题组以电子版和纸质版两种形式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报送了第1期《工作简报》,并按照要求同时报送国家语委、“外语中文译写规范和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且与部分同行进行了交流探讨。
(6)2016年4月,“2016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大赛”启动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网”二期上线仪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外研社成功举办,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本课题首席专家韩震,以及“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专家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出席了活动。
二、 研究成果情况
代表性成果简介:
(一)核心成果
1、截至2017年7月,出版了“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丛书1-4辑(平装及精装),收录400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英文对照)。
2、“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数据库”目前已经实现网站的总体架构搭建、并配置硬件和网络环境。经过对网站前台和数据库基本库进行测试,数据批量导入,已经达到上线运营的标准。基本库已录入完成编译的400余条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术语名、中文释义、英文翻译和中英文引例分别存储为独立字段,能够根据标签分类自动匹配相关词条,并在词条内部嵌入其它术语的链接,方便使用者查询和参考。
3、发表了18篇重要的学术论文。
(二)代表性成果的基本内容、主要观点、学术价值
1、韩震《对外文化传播中的话语创新》: 作者在文中提到人类历史充分证明,没有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的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不可能独立自主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不可能成为黑格尔所说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民族。环顾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占据文化制高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不仅迫切需要把具有丰富文化资源的中华文明古国文化大国转变成为具有非凡的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生命力的文化强国,而且还要创造性地提升国际文化传播能力。实际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传播已经不仅仅是传播,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已经统一在同一个过程之中了,因为文化生成的问题域和创新的语境已经国际化或全球化了,文化的创新只能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得以实现。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处在一个大变革的转折点上,在这个时机谁能够掌握文化引导力量和话语权,谁就能够掌控文化创造和传播的过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认真寻找和创新对外表达中国立场和中国声音的话语方式,提升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能力。
2、袁济喜《论中华思想文化与文艺术语的特质》:主要探讨了在当下应如何看待中国文艺术语,中国文艺术语的内涵及特点以及应该如何正确传播中国文艺话语,进而构建现代中国文艺话语等重大问题。主要观点:第一,中国文艺术语,是中华思想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彰显了中华文明人文化成,移风易俗的特点,承载着丰厚的人文蕴涵。第二,相对其他部类术语,中国文艺术语具有个性化、形象化与情感化等特点,更能体现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与性格特征。第三,应当本着古为今用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从中华思想文化的自身形态与历史出发,实事求是地去评价与看待文艺术语在整个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中的地位与作用。学术价值:从中华思想文化体系的角度对文艺术语进行了深入的解析,辨明文艺术语在中华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后世学者的文艺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3、“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核心术语研究”子课题成员在“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丛书1-4辑中整理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140余条术语的释义。目前完成的术语涵盖了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术语,如天、道、理、气、心、性、德、知、行等。这些术语承载、规范着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意义要素,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特色。这些术语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发展的始终,构成了其他衍生术语的基础。对这些术语的澄清对于后续术语研究的深入开展、对于通过术语研究呈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特色,均具有重要意义。
4、聂长顺、熊展钊《明末晚清Logic的汉译历程》:该文梳理了“logic”一词传入中国后译名的变迁,阐述“论理学”一名如何取代了“辨学”“名学”等,成为logic的译名,直到20世纪40年代以后其地位才逐渐被“逻辑”取代。
5、章思英《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英译原则及应用》:该文提出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国际传播是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为促进中西方文明平等对话与交流互鉴而启动的基础文化建设工程。术语英译遵循以下原则:一、准确理解与体现术语的思想文化内涵;二、体现术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强求译文的唯一性;三、在充分参考汉学家及前人翻译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翻译;四、当意译不能涵盖术语的全部含义或难以表达术语的基本含义时,采取音译。
6、严学军《“不学诗,无以言”考论》:该文分别从两个角度出发:孔子如何看待《诗经》,《诗经》在春秋时代的作用,论述了孔子为什么说“不学诗,无以言”,并讨论了《诗》和“言”之间的关联关系,梳理了“无以言”具体指的是什么。总结出“不学诗,无以言”看似简单的陈述背后极为丰富的内涵。
(三)社会影响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是对中华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基础的范畴、概念和重要命题的整理和传播,这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建立当代中国人自己的话语体系,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推进我国的基础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在术语研究及释义过程中,逐步确定了术语释义的体例与规范。第一,释义着力揭示术语的核心内涵,呈现术语的多重义项之间的逻辑关联,而不追求对术语内涵流变的时间性追溯。这样一种释义方式显著区别于一般的辞书或术语研究著作,凝结了对术语内涵更系统、更深刻的分析与把握。第二,释义以简明扼要的文字来描述术语的内涵,避免使用过度学术化的表达方式进行释义。这一做法既保留了术语释义的精确性,同时又提高了术语释义的可读性,为术语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便利。
术语的发布与出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16年,本系列图书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系列图书先后输出了马来西亚语版、亚美尼亚语版、尼泊尔语版、阿尔巴尼亚语版、西班牙语版、波兰语版等,并与国际出版集团——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达成联合出版“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研究丛书”的协议。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在百度搜索引擎上的搜索页面突破200万。美国汉学家艾恺(Guy Alitto)、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美国汉学家安乐哲(Roger Ames)、比利时汉学家魏查理(Charles Willemen)等,均给予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