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张盾2017年12月07日15:37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一、 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计划总体执行情况及各子课题进展情况

本课题的总体问题是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出发,以近现代西方哲学史的内在逻辑为依托,以当代世界政治文化结构的最新发展为背景,广泛借鉴国内外学界的现有研究成果,系统地清理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中那些对本领域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影响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因而具有较大学术深度和难度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深入考察这些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历史根据和逻辑结构,提出对这些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全面系统的、有深度的、有现实感的理解和阐释,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术水平。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当中,前期已对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学术史的梳理与综述,对已有成果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思想史、学术史、哲学史渊源进行了梳理与探索,其研究对象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政治哲学思想;(2)近现代思想家的经典著作中关于现代性、资本主义、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理论渊源;(3)当代中外学者关于中西方政治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相关著述(4)当代中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其他研究领域的论著(5)中外学者关于现当代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艺术、美学、哲学方面的研究著述。同时,本课题将以下七个论题确定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它们是:第一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科规定;第二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术史渊源;第三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经典结构;第四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性;第五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范式;第六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方法;第七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形上观点。本研究具体的研究路径就是对这七个重大问题逐个展开研究,最终达到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体系性建构和创新性阐释。

本课题在总体执行中竭力达到以下突破:一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现有研究基础上更进一步,上升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更高问题意识和研究界面;二是提出了从思想史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的形成及其内在矛盾的思路,突破了仅仅从概念解析和观点划分来讨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做法。三是从近代最重要的三条学理进路(近代政治哲学、近代政治经济学和近代形而上学)入手追寻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理论根基,对资本现代性的形成给出更具体、更有理论深度和历史感的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对资本逻辑批判开放初更高层次的理论空间。四是从哲学观、存在论、伦理学和美学的多重角度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学科属性,改变了仅仅就政治哲学谈政治哲学的贫乏问题视野,极大地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理论论域,加深了理论深度。五是在20世纪最著名的四大人文社会科学思潮(即德国社会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国后现代主义和英美大众文化研究)中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性”的内涵和意义,为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奠定了案例研究的基础。六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在当代世界的最新发展给出了具体有说服力的说明,即将全球资本主义,发展意识形态、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理解为现代性—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最强形式,为在当代现代性研究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铺平了道路。七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带来的新问题进行了研究,使本课题的研究获得了社会现实意义。

在整体设计框架下,本研究计划总体执行进展顺利,项目组成员在首席专家指导下,初步完成了对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领域相关成果的搜集和梳理工作,目前课题组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思想史、学术史、哲学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经典结构”和“当代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问题等本研究的核心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项目首席专家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进一步阐释为政治美学的观点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年鉴》《哲学动态》发表系列专题论文,并引起学界热烈讨论。项目成员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也形成了若干节段性研究成果。

目前项目的四个子课题各自按计划稳步推进。

子课题(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术渊源与经典结构研究

力图发掘现代性发生的原初语境,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共同分享的经典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贡献,目前这项研究已经在马克思哲学与启蒙、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马克思哲学与民主制、马克思哲学与财产权等问题上做出了系列研究。

本子课题在进行中重点研究的内容有(1)现代性作为西方近代政治哲学核心问题的最初发生研究;(2)马克思与斯密的理论关系再考察,从政治哲学角度研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3)卢梭对近代政治哲学之批判传统的奠基及其对马克思的深刻影响研究,蒲鲁东的财产权批判对马克思的影响以及马克思对蒲鲁东的批判研究;(4)德国古典哲学作为近代政治哲学的最高理论表达研究,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研究;(5)黑格尔法哲学作为马克思政治思考的源头和马克思对黑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和超越研究(6)费尔巴哈作为“现代社会主义的引路人”的政治哲学的内涵研究,从政治哲学角度重新思考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关系;(7)马克思与近代政治哲学的基督教背景研究;(8)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经典问题研究,包括:马克思的自由观研究,马克思的民主观研究。马克思的平等观研究,马克思的财富观及其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批判之研究,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与剥削理论研究,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作为革命的主体性研究,马克思对个人原则和社会原则的综合与超越研究,马克思、列宁的革命理论研究。本子课题的预期成果为:英法政治哲学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关系的再思考;从政治哲学角度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从政治哲学角度看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马克思论自由与平等;马克思的民主理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念研究;马克思的财产权批判研究;马克思对个人原则与社会原则的综合与超越研究。

子课题(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 “当代性”研究

致力于以现当代哲学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为参照,揭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时代意义。目前这一研究已经在存在论困境与转向、审美现代性、形而上学的重建等多重维度上展开了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工作。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对马克思文本的仔细解读和研究,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20世纪西方学界产生的种种理论效应,以此为基础,揭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性”,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问题系列”。重点研究内容包括(1)尼采、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所昭示的当代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方向(2)韦伯、舎勒、西美尔对现代性的反思所昭示的当代政治哲学的社会理论方向;(3)西方政治哲学史的权威性话语系统研究(4)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和当代西方左派激进理论研究(5)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全球资本主义批判研究(6)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问题研究(7)“大众文化”和“消费社会”作为资本逻辑最新机制的研究(8)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正义观研究和“承认”问题研究。预期成果为:尼采和海德格尔的政治哲学与形而上学;德国社会理论的政治哲学研究;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当代西方左派激进理论的系列论文研究;马克思政治哲学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关系研究。

子课题(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范式研究

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所具有的现实批判意义、实践指导意义和价值引领意义,以及反过来中国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问题域拓展的意义。目前本子课题已经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汇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等问题的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阶段性成果。

本子课题在研究中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认真思考和清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语境和中国问题意识,着重探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所具有的现实批判意义、实践指导意义和价值引领意义,以及反过来中国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问题域拓展的意义,研究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中的现代性问题并提炼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在中国社会发展语境的新问题。重点研究内容包括:(1)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问题研究(2)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新课题研究(3)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新课题研究(4)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中国在当代国际政治中的地位与方略问题研究(5)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分配正义研究(6)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公民社会问题研究(7)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自然和谐之道”的契合关系(8)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话语模式研究。预期成果为:全球资本主义背景中的中国社会转型研究;发展理念与中国社会转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的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问题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分配正义研究等。

子课题(四)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科规定、历史方法与形上观点研究

目前已经就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形上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关系等问题撰写系列研究论文,初步建立了重新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科规定与历史方法的理论框架。

本子课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在前面各子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科属性、历史方法和形上意蕴进行全面深入具体的研究,以此深化本课题组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解,提高整个课题研究的学术含量。重点内容包括:(1)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哲学观上带来的变革研究(2)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存在论基础研究(3)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道德政治”的历史谱系研究(4)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与政治美学的关系:资本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关系研究(5)黑格尔哲学作为马克思政治哲学之历史方法的精神源头研究(6)从黑格尔“历史作为精神与自然的统一”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原则研究(7)从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原则到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科学”研究(8)“历史的终结”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之历史方法的案例研究(9)财产权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之历史方法的案例研究(10)西方观念论和唯物论形而上学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综合影响研究(11)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对于人的形上本性及其基础存在地位的揭示:人的超越性、创造性与其“自我实现”的社会、历史经验的关系研究(12)当代西方哲学和激进政治思想对于“共产主义形而上学”的重建研究(13)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形上追求(对人自身创造性的充分发展和占有)及其对于批判和重建现代社会的启示研究。预期成果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存在论基础;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西方伦理学关系研究的系列论文;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形上观点。

2、调查研究及学术交流情况

课题组成员根据研究需要多次赴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开展了调研,与本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了充份的学术交流。

课题组首席专家张盾与课题成员先后参加2016年度“马克思哲学论坛”、2016年复旦大学主办的“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学术研讨会、2017武汉大学主办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学术研讨会、2017年吉林大学主办的“《资本论》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与讲座10余次,并就“马克思与政治美学”,“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理由”等问题做大会主题发言,并多次承担会议主持和总结工作。

3、成果宣传推介情况

项目首席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先后在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举办以“马克思的政治美学”“《资本论》的政治哲学”“马克思与卢梭政治哲学”等为主题的专题学术报告,对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4、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措施

项目研究总体进展顺利,但鉴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中国问题这项研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如何立足于中国实际和中国问题,形成其中国范式和中国话语,仍然是一个现实和理论难题。课题组目前仍需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力量。本课题将在现有研究人员基础上,对课题组成员承担的研究任务做出适当调整,各尽其能,其中项目首席专家将在本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并积极推进在这一领域与国内同行专家学者的合作与交流。

二、研究成果情况

1、在《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2期发表论文《马克思与政治美学》

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为:近代美学把艺术之美作为美的唯一范本和美学的唯一立足点,从而成为文艺美学。文艺美学以艺术的自主性和审美经验论作为其基本信条,失落了艺术作为“可见之美对不可见之美的象征”这一原初的反思性本质,成为当代艺术危机与衰落的理论根源。未来美学的新转向是从文艺美学转向政治美学,对美的本质的理解从“感觉的完美性”转向“存在的完美性”,恢复美学的理论思维和超验维度。当美学的立足点从艺术转移到政治,以“制度之美”和“人性之美”作为美学的立足点去反思存在的完美性,美学就成为政治美学。政治美学是美学的原初形式,柏拉图作为政治美学的开创者,发现了政治作为对制度之美与人性之美的创造和理解乃是一种知识,真正的政治即“最好政制”乃是一个哲学的界面,以此为政治美学奠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实性的批判性考察,不仅把“自由联合体中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当作改变现实世界的目标,同时更是作为对制度与人性的彻底理解和更高真理,以此将现代政治哲学重新带回到对最好制度与最美人性的创造与认知界面,从而恢复并光大了古典政治美学的原初问题和理论传统。

学术价值及影响:首先本成果站在马克思的思想高度上,就美学研究提出了一个带有根本方向性的创意,即在理论思维的界面上批判和超越近代文艺美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回归古典政治美学的问题和方法,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重建一种新的政治美学。成果吸收了阿多诺开创性的艺术批判工作,将美学研究与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结合起来,实现了美学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其次本成果在美学转向与创新的学术框架中,提出了对马克思学说性质的一种全新理解,即把马克思的理论工作理解为马克思在现代性语境中对共产主义这种“最好政治”的理论创造,把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解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这种“次好政治”的批判和超越,以此回应了当代资本主义最新发展对马克思历史地位提出的挑战。本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政治学》2017年5期转载,也引发了学界对马克思政治美学以及政治哲学的重新反思与广泛探讨。

2、在《哲学研究》2017年2期发表论文《政治美学与马克思的人学重构》

其基本内容和主要观点为:柏拉图政治哲学的重大创意之一,是通过最美人性去反思"存在本身的完美性",并指出最美人性不是现实的人,而是对人的概念的彻底理解;哲学是创造人性之美的方法,即创造关于人之为人的知识的方法。柏拉图以此将政治哲学变成了政治美学。马克思把"在自由联合中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当作人的更高存在的概念,从而把现代政治哲学重新带入对最美人性的思考,恢复并光大了柏拉图政治美学的原初问题。但马克思对人的思考采取了与柏拉图不同的路线,即不是悬搁现实的人去直接呈现人性之美的概念,而是通过对现实的人的反思性规定去超越现实性。

学术价值:这一成果的学术价值在于,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西方理想主义传统的本质联系,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崇高精神旨趣及其在批判和重建现代性方面的深意,该研究不仅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有力辩护,而且充份彰显了其现实价值。

3、在《哲学研究》2016年12期发表论文《文艺美学与审美资本主义》

基本内容与主要观点为:近代文艺美学的两个教条,即"审美经验论"和"艺术的自主性",是导致当代艺术衰落的理论根源。其中的审美经验论导致了审美享乐主义,艺术的自主性则导致了艺术品拜物教,这两点都通向资本主义的市场逻辑,使艺术被资本主义文化产业彻底吸收。当代资本主义从艺术中汲取灵感和动力,把艺术的要素引入生产领域,将艺术的魅力灌注于工业品的生产中,使工业资本主义变成了"审美资本主义"。从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看,艺术的衰落宣告了近代文艺美学的失败,同时也预示了美学获得新生的理论契机,这就是:艺术之原初本质的先验重建如何可能?这一课题需要在马克思政治美学的新平台上展开。

学术价值及影响:本成果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上,对美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美学的未来走向进行展望,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域中对近代西方美学的理论缺陷及社会后果进行发掘,深入分析了当代“审美资本主义”的内在机理:为重新理解马克思政治哲学问题提供里契机,本研究得到“反思与奠基”理论中心转载,引起了学界广泛探讨。

课题组供稿 

(责编: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