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再现清华神奇甲骨之风采

——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清华大学藏甲骨的综合整理与研究”负责人赵平安

特约记者 苏迅2017年11月28日10:50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在常人眼中,“1754”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数字,而对于清华大学而言,这个数字意义特殊。

“清华所藏1754片甲骨中,有一批出自安阳小屯同一坑中,辗转流传,又比较完整集中地保存在清华大学,这在甲骨传布史上是一个奇迹,也注定了它特殊重要的意义。”7月10日,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办公室,谈及清华甲骨,该中心常务副主任赵平安难抑心中的激动。

“我们正在对这批甲骨进行综合整理与研究,使其尽早完整呈现在世人面前。”对于自己领衔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赵平安信心满满。

据了解,清华大学所藏甲骨有1754片,其中1597片系甲骨学界前辈胡厚宣、于省吾让归清华大学。这些甲骨大多有文字记录,骨面清晰,内容丰富,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尤为难得的是,清华甲骨中有一批于抗战期间在安阳小屯出土,且出自同一坑中,经多次流转,后来由胡厚宣先生等收购、整理,现主要部分归清华所有。”赵平安说,学术界对这批“相当完整”的甲骨精品充满了期待。

甲骨文的重要文化价值在传承中弘扬,在弘扬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我们不能让如此珍贵的甲骨材料在清华‘沉睡’,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总课题确立以后,由李学勤先生推荐,我们申报的子课题就是对清华甲骨进行综合整理与研究。”赵平安介绍说,因为清华甲骨的重要性,整理与研究工作多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早在1985年,清华大学就组织人员对甲骨进行了核查,1999年再次核点并装函入库。2007年至2011年期间,在李学勤先生的指导下,任会斌、刘风华两位博士先后对甲骨进行了局部整理与研究。该中心的李学勤先生、沈建华老师呕心沥血,为清华甲骨的整理与研究做了大量基础工作。

赵平安笑称:“其实我主要是在李学勤先生指导下做主持工作,大量具体工作由沈建华老师等人负责。”记者了解到,还在香港中文大学工作时,沈建华就开始参与清华大学甲骨的保护工作,2009年,满怀对古文字的挚爱,她加盟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和刘风华等利用寒假到库房对清华甲骨全面整理,为1754片甲骨逐一编号。

“我们的课题就是要对清华甲骨做一个全面系统的整理,对甲骨卜辞等进行多角度研究,并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建起甲骨文资料库。”赵平安说,“研究成果最终通过图片和文字两方面来体现,图片包括彩色照片、拓本、摹本,文字部分由释文、著录信息、组类信息、字表和索引以及相关文字的考释、相关研究等组成。”

“这个子课题项目不大,资金不多,但做起来挺艰难,有几个硬骨头要啃。”赵平安所说的“硬骨头”包括与相关部门协调、甲骨的传拓、甲骨片缀合和文字的考释等。

“现在缀合主要靠图片,不但正面的字能对上,背面的钻凿也要吻合,甲骨厚薄也要恰如其分,最后还需要实物去验证。”赵平安说,甲骨拼缀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尽量多地掌握每一片甲骨的信息,如甲骨特征、卜辞特点、组类属性、拓本优劣、各家考释等。在此基础上,还得看研究者个人的专长、感觉等。

“根据清华甲骨的来源判断,这些甲骨跟小屯村南出土甲骨,北京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机构所藏甲骨很有可能缀合。”赵平安说,这些只能借助公开出版的图文资料进行缀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先进技术可以把资料库做得更完善、更充分,从这方面来说,大数据对甲骨文缀合、释读等研究都会有较大的帮助。

甲骨文释读是清华大学的强项,李学勤先生是这方面的领军人物。在他的影响下,赵平安在研究中发现,甲骨文与战国文字、秦汉文字都有关联,利用春秋、战国、秦汉等甲骨以外的资料释读甲骨文这一方法特别有效。他考释出甲骨文的“失”、“鞫”等关键文字,20年来,学界通过这一方法已释读出数十个甲骨文字,实现了甲骨文释读新的突破。

“释读甲骨文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考证一个字没有10年的功夫别想出成果,释读出的字只有在横向和纵向两方面都能说得通,才能说是正确的。”赵平安深有感触地说。

“我们课题组的沈建华、刘风华、贾连翔等发挥各自专长,在课题上花费了不少心血,目前照片拍摄基本完成,初步的释文、分类已经做完,1754片甲骨都做了编号,也成功缀合了一部分,相关研究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赵平安告诉我们,整个课题涉及面较广,制作拓本、摹本及相关语言、文字、历史学研究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他们将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让清华神奇甲骨之风采早日展现在世人面前。

(责编:王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