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田野考古助力甲骨文释读

——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子课题“田野考古资料与甲骨文字释读”负责人唐际根

特约记者 王庆华2017年11月28日10:49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家社科基金专刊

复原3000多年前的山河地貌与生活方式,有助于甲骨文字释读!长期从事田野考古的唐际根告诉我们,他们正在做的“田野考古资料与甲骨文字释读”子课题研究,是复原3000多年前的环境地貌,并利用考古学类型学手段,整理当时人们的日常用品、生活方式、事物特征,最终形成图像数据库。他们相信,这将有助于今后甲骨文字的释读工作,有利于对以往解读过的甲骨文字进行正确评估。

7月14日下午,北京后海的一间茶舍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唐际根向记者介绍到,利用田野考古资料助力甲骨文释读,这一灵感,来源于多年在殷墟考古中的发现。“甲骨文中的鬲、鼎、甗、斝等字,实际上是商代日常用器的象形。这其中许多古汉字就是商代造出来的。”唐际根说,“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商代的环境、动物、植物、种种人工制品,还有人们的服饰、行为等,都可能反映在商代创制的文字之中。”

作为多年从事考古研究的学者,在唐际根的眼中,殷墟是一座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是一个王朝的缩影,而殷墟出土的十余万片甲骨上,许多文字应是3000多年前商王朝天文地理、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反映。研究甲骨文字,实际上也是研究商代人的认知,文字的背后是甲骨文使用的环境、背景。

唐际根说:“分门别类地还原甲骨文字被创造和使用时的文化背景,还原人们创造甲骨文字、词的微环境,最终整理出一套系统的数据,可为释读甲骨文创造更重要的条件。这一思路,促成了我们利用田野考古资料来进行甲骨文释读课题的立项,这也是我们这一子课题的价值所在。”

还原文化背景,复原古地貌是最重要的一环,包括对殷墟附近的地形、地貌、动物群、植物群,商人常见的事物类别、生活方式、主要生活用具和物品形态,按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事物类别、人工制品形态四大类,系统整理出兼具文字和图像的数据库。

近期,唐际根所带领的课题组通过考古钻探方式和后期处理,已将一张殷墟古地貌图渐趋成形。“我们对这个成果充满期待,3000多年前的河流、山川将真实地以设色图的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然而,对商代日常用品进行类型学整理是一项繁重的工作。近90年来,考古发掘报告发表的出土物图像多而零散,国内外尚未有任何系统的商代事物图像数据库。系统地整理以殷墟为中心的商代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事物类别、人工制品形态,这在我国学术界尚属首次。当前比较大的问题是缺少人手。他准备再招几个研究生,以壮大研究队伍,争取早日见到研究成果。

(责编:王瑶、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