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汉淮地区列国青铜器和历史、地理综合整理与研究》
子课题三“汉淮地区周代遗址、墓葬与地理环境调查分析”课题组襄阳、宜城地区考察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周代汉淮地区列国青铜器和历史、地理综合整理与研究”(15ZBD032)子课题三“汉淮地区周代遗址、墓葬与地理环境调查分析”课题组,于2016年4月在襄阳、宜城一带进行了专题考察。课题组成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尹弘兵及研究生张璐赟、王小雨一行三人,于2016年4月14日前往襄阳,与子课题三负责人、湖北文理学院叶植教授,课题组成员、襄阳市博物馆馆长王先福研究员会合,在襄阳、宜城一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古与地理环境调查,并就课题研究如何实施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富有启发性的交流。
按照日程安排,尹弘兵一行于14日抵达襄阳,随后在襄阳市考古所梁超的带领下考察襄阳市邓城遗址和邓城工作站,参观了近年来邓城遗址附近的考古发掘成果。邓城遗址周围近年来的考古工作颇有成果,但资料较为分散,发现有带箍豆等典型西周晚期遗物,并发现有关中地区秦人的典型葬俗洞室墓,这为探讨西周时期的邓国及襄阳地区的楚秦文化演进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后,叶植、王先福、尹弘兵就如何实施子课题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认为需要将原有材料进行新的解读,才能完善体系,做到“以图读史”。还就周代汉淮地区的交通线路,如丹江、汉水、随枣走廊一线,南阳至中原、信阳至江汉地区等路线进行了讨论,期待能通过考古遗址来确定完整的交通线路,并以线路为骨架开展相关的田野考察,并初步确立了下一阶段重点考察的地区。
4 月15日叶植、尹弘兵前往宜城、南漳,现场考察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在勘探的安乐堰墓地、宜城博物馆正在发掘的袁家湾遗址,并实地考察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近期新发现的杨家台遗址,以及早年发掘的顾家坡遗址。
杨家台遗址为此次考察的重点,此遗址与观上遗址相距很近,距郭家岗遗址也不太远。杨家台遗址早年虽已发现,但当时所发现的只是一个较小的遗址,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笪浩波研究员在老杨家台遗址东侧发现有较大片的遗址区,这样新杨家台遗址的范围就扩大了许多。课题组成员经实地考察后认为新杨家台遗址可能为紧密分布的遗址群而不是一个连成一片的大遗址,与郭家岗遗址、观上遗址可能有较密切的关系。
稍晚前往宜城市博物馆,现场观摩了当年郭家岗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以及在宜城市历年来发掘出土的大批秦汉文物。
4月16日上午课题组在襄阳沿岘山西侧考察了襄水故道,真武山遗址,邹湾遗址等。叶植教授认为,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来分析,当年楚人由宜城平原北上,可能不是从岘山东侧至襄阳渡汉水北上,此为后世襄宜之间的通道,但当时岘山东侧地处岘山与汉水之间,地理环境可能较为不利,而岘山以西则地势较高且道路平坦,可能是楚人北上的优先选择,沿途附近有邹湾遗址等,还出土过邓器,楚人由宜城北上走岘山西侧至真武山遗址渡汉水可能更为合理。
真武山遗址是襄阳地区一处重要的两周时期遗址,但现已全部为城市建筑所覆盖,该遗址面积两万五千平方米,年代为西周中期至汉代,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岘山西侧,汉水南岸,很可能是作为港口使用,与楚北津应该有关联,其对岸即邓城遗址,在楚国占领之前可能是属于邓的控制区。考虑到楚人从宜城北上的路线,可以按当时的一天行军距离(一舍)为单位,将沿线的数个遗址连接起来,从而就可以建立起一条完整的交通路线,此次考察的目的之一就是探讨此一设想的可能性。
此次考察的另一重要目的地是古淯口,古淯口与楚西陵邑有密切关系,确定了淯口即可由此而定文献中记载的楚西陵邑。淯口即淯水入汉水之河口,古淯水为今之唐白河,《水经注》有《淯水篇》,但白河下游在清代曾发生过改道,因此今天襄阳张湾之白河口并非古淯口,叶植教授和尹弘兵副研究员经讨论后初步认为今天的小清河口可能即古淯口,因此特地前往清河口进行实地考察,清河口对面即鱼梁洲,洲头即在河口上游不远处。据叶植教授介绍,以前汉水主泓即在鱼梁洲北,即清河口与鱼梁洲之间,后来汉水主泓才改行鱼梁洲南。在清河口周围分布有一系列的东周秦汉遗址,课题组重点考察了红山口、陈坡和彭岗、沈岗、余岗等遗址、墓地。
此次考察是在课题开题报告会成功举行后进行的,在开题报告会后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即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子课题三因涉及大量的田野调查,在开题报告会上评审专家即指出子课题三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困难,此次调查的目的之一即是探讨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尽可能地充分调动、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合理的方式、最有效地进行课题研究,圆满完成课题任务,为重大项目的全面进行提供可资利用的地理与考古基础,同时在调查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进行必要的研究,解决相关的学术问题。为达此目的,需要子课题组全体成员及各地同行的共同努力,我们期待此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的子课题能圆满达到课题设计的目的。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