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先秦诸子综合研究”开题论证会
2016年1月9日下午,由文学院高华平教授任首席专家的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先秦诸子综合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华中师范大学科学会堂举行。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复旦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我校党委副书记黄晓玫出席论证会,社科处、课题组成员共30余人与会。
开题论证会专家组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徐兴无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曹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罗传芳教授、武汉大学哲学院丁四新教授、复旦大学哲学院李若晖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匡钊副编审组成,徐兴无教授任组长。
高华平教授从项目研究的意义、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与预期目标、研究的主要内容、拟突破重点难点及主要观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基础及其已开展的工作等方面作了汇报。他指出,先秦诸子“九流十家”思想及其源流关系、先秦诸子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先秦诸子著作文本等几个大问题,均有值得继续探索的必要,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横跨文、史、哲多个学科领域,对上述四个方面有所突破。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课题组的研究基础及已开展的研究工作,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深化课题研究提出了建议。专家组一致认为,这一课题,使文、史、哲三个学科能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中深化自己学科相关课题的研究,且能为先秦学术的发展寻找到新的学术增长点。在具体研究中,要注意具体诸子学派与具体问题相联系、子课题如何保持联系与张力、诸子如何确定其话语方式等问题。
最后,高华平教授代表课题组对感谢专家提出宝贵的建议,并表示将认真领会和吸收专家们的真知灼见,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力争产出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二、 “先秦诸子综合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成果一内容简介
《先秦名家及楚国名辩思潮考》,载《哲学研究》2016年第1期。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篇章结构:
1.名家的名称及其思想特点
2.兒说、田巴、桓团、公孙龙及名家的发展历程
3.楚国的名辩思潮
基本观点:名家是兴盛于战国中后期的一个诸子学派,他们的思想特点是所谓“苛察缴绕”和“专决于名”,即要求循名责实,或者说强调以名学或逻辑学的方法来观察和处理事物。先秦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应是倪(兒)说、田巴、桓团、公孙龙等人。名家学派的思想主张除了“坚白离、合异同”等名学命题之外,还持有“非六王、罪五伯(霸)”之论。楚国的名辩思潮虽然可远溯于老子,但真正的兴盛,应在宋钘、惠施游楚之后;除了“南方之墨者”的名辩“相应”之外,在屈原、宋玉的辞赋中也可见出名家学说的影响。
(二)成果二内容简介
《先秦的“小说家”与楚国的“小说”》,载《文学评论》2016年第1期。
篇章结构、基本观点:
篇章结构:
1.先秦的“小说”和“小说家”
2.楚国学者在中国古代小说理论上的贡献
3.楚国“小说”的特点和成就
基本观点:先秦小说是与“经说”或“大说”相对的一个概念。从价值评判的角度来看,它是不解说“经义”的“小道”和“小知(智)”;从形式上看,它不同于那种“琢之盘盂,镂之金石”,或“加笔墨之迹”、“书之竹帛”的“经说”或“大说”,而是属于民间口头传播的、篇制短小的“说”。先秦楚国的“墨辩”学者曾最早从逻辑分析的角度对小说进行了理论探讨。现存于《韩非子·说林》《内外储说》和刘向《说苑》中有关楚人的“说”,就是先秦楚国的小说,它们反映了先秦楚国小说的特点和成就。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