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首先由项目首席专家吉林大学张盾教授对自己的研究项目及其前期主要成果进行了阐述和介绍,其阐述主要围绕七个问题展开,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科规定、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术史渊源、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经典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当代性、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范式、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方法和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形上观点。
针对张盾教授的阐述和介绍,专家组成员分别进行了点评,各位专家首先对项目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前期成果进行了肯定和赞赏,对课题组的能力予以认可,随后一一提出了自己中肯的建议。中国人民大学张文喜教授指出,马克思政治哲学要真正有所突破,很重要的就是马克思的法理、法哲学,希望研究成果能突显出法理和法哲学的概念,并认为对这些概念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认为,在哲学观的定位上,应该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思维方式的前提性批判问题,他指出课题组对这方面的说明和强调还不够,并建议在学科定位的问题上,把哲学观思维方式的前提批判作为一个自由的、有想象力的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维的前提和基础,这可能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最重要、最具总括性的一个问题。此外胡海波教授认为课题研究应该诉诸于马克思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人类解放的总逻辑以及马克思关于人性问题的理解等,这些问题是政治哲学应该缠绕的最为重要的基本的理论的和实践的问题。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提出了论题的针对性和前提性问题,并相应提出了七个对于课题组而言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分别是反思哲学的时代性问题,反思政治学和政治哲学的关系问题,反思经济决定论问题,反思文化决定论问题,反思宏观政治论问题,反思历史终结论问题以及反思价值虚无论、理想虚无论问题等。吉林大学孙利天教授指出要进一步凝练这个项目的灵魂,并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经典结构不在于从马克思的文本中去展示,而是在当下的政治哲学和现实语境中重新去提示马克思那个经典结构的灵魂到底是什么。南开大学王南湜教授首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特殊规定性提出了要求,指出这不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一次简单的重新命名,要避免简单化的理解。此外王教授指出对于中西方历史应该给予同情之理解,指出中国具体背景的不同可能导致提出的问题也不同,应该思考如何以中国的问题域为背景提出更具有深远意义的理论。对于马克思左右于德国传统与英国传统之间的学术史渊源,王南湜教授提出关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形而上问题应该作为一个基础性和前提性的问题进行思考。
专家组最后认为,孙正聿教授的研究侧重于哲学观和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等哲学基础理论问题,政治哲学不是他的研究专长,因此不适合担任本项目的子课题负责人。同时,孙正聿教授作为吉林大学哲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承担着大量自己的科研项目研究工作、学科建设的领导工作、以及社会各界的咨询工作等,作为首席专家,同时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的研究工作,没有充裕的时间来从事本课题对政治哲学的专题研究,因此建议本项目第三子课题负责人更改,由孙正聿教授更换为其他更适宜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
会议最后,张盾教授针对各位专家的点评进行了简要回应,认为各位专家的建议极富教益且具有挑战性,课题组将认真吸取这些宝贵意见,推动课题的研究。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