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人文学导论》第四期成果简报

2017年06月23日16:42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16年5月15日,北京大学“人文学导论”课题组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院举办了"古希腊英雄主义的精神意蕴"的主题沙龙。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与来自首都几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共聚一堂,漫谈古希腊英雄主义。美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丁方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尹吉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田松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刘成纪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彭锋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王文革教授、《光明日报》副总编沈卫星、《光明日报》主编刘茜、《中国艺术报》资深编辑金涛、《中国社会科学编辑》俞武松、北京大学艺术学副教授刘小龙、当代艺术知名策展人朱丽、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副教授孙焘等十几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各院系的部分同学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沙龙由顾春芳教授主持,活动以朱孝远教授主讲及专家学者对话的形式进行。

古希腊英雄主义的精神意蕴

——著名学者朱孝远谈古希腊艺术与文化

2016年5月15日,北京大学“人文学导论”课题组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院举办了题为“古希腊英雄主义的精神意蕴”的沙龙活动。沙龙开始,美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向与会的来宾介绍了“人文学导论”主题沙龙的基本情况。他说“人文学导论”主题沙龙是小型的学术沙龙,主要从学术领域来讨论问题,邀请的嘉宾都是学者、艺术家和媒体朋友。沙龙虽然是小型沙龙,参与的人数在20人左右,但沙龙的主题是多学科的。他强调:“我们必须把眼光打开,必须要多学科结合,这样才能迸发原创性的思想。”他认为沙龙以多学科为主题,体现的正是钱学森、季羡林等老一辈学者一再提倡的艺术与科学、人文与科学的融合,这也是创建一流大学、培养拔尖人才的历史经验。在介绍举办主题沙龙的目的时,叶朗先生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这个时代是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应该产生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艺术家!我们举办这个沙龙,一方面是延续北京大学人文传统,为北京大学营造出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学术氛围,另一方面希望通过沙龙慢慢集中一批一流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推动学术界、艺术界的创新思潮。”叶朗先生认为,“人文学导论”主题沙龙的理想就是“照亮”学者和艺术家,让他们为社会大众所知,从中产生将来能代表这个时代的、真正的大学者和大艺术家!

自然与文化——古典艺术的两大属性

此次沙龙以“古希腊英雄主义的精神意蕴”为主题,著名学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讲述了古希腊英雄主义的表现以及古希腊艺术的特征。朱孝远首先向大家展示了大量古希腊雕塑作品的图片,让大家直观感受古希腊艺术的形象特征。他说,古希腊雕塑作品有两大特点,一是主要雕塑神像,二是雕塑往往远离现实。为什么要远离现实呢?朱孝远指出这是为了服务于政治目的:古希腊政治分裂,需要文化认同来联系整个希腊,因此希腊人既不能雕塑一个斯巴达人,也不能雕塑一个雅典人,但可以雕塑一个惟妙惟肖的神像,使所有希腊人都认同。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也鼓励模仿理念的型相而不是现实的可感事物,这样雕塑神像就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的政治作用。

朱孝远指出古希腊文明是古典文明,而所谓“古典主义”是指17世纪产生于欧洲,尤其是法国的文学艺术思潮,强调在艺术创作方面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典范和样板。除了古典文学,古典主义文化的代表还有古典音乐和古典舞。古典音乐主要指维也纳音乐,其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深刻的思想与完美的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古典舞是一种舞蹈类型,强调天性美、自然美、人性美和诗性美,被看作是以有限显现无限的艺术。凡古典舞,技术上必须无懈可击,精神上又必须关怀人类情怀、提升人类精神信仰。朱孝远指出,从这些古典文化形式中可以总结出“古典美”的两个属性:一半是自然,一半是文化,自然性表现在人的天性美和自然美之间,文化性表现在人性美和诗性美之间。古典美显现的是人的现实理性主义和人的精神理想情怀,这正是古希腊英雄主义的主要特征。

英雄主义的艺术表现

在谈到古希腊英雄主义的艺术表现时,朱孝远借鉴了尼采对希腊艺术的形容。尼采说:“抒情的天才独能感觉到一个画景象征世界从神秘的玄同忘我之境中产生。”朱孝远指出,“玄同”就是把各种东西合在一起,“忘我之境”就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古希腊有艺术的两分法,一种是受情绪控制的艺术交流世界,被誉为“梦神用月桂枝触动的情感”;另一种则是受理性支配的艺术技术世界,它让人物按照和谐节奏的原则相互联系。情感力量和美学力量给予了希腊艺术家创造极致理想美的双重保证,使其能够在玄同忘我之境中创造出永恒的艺术品。朱孝远强调,希腊的抒情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采用的是诗歌的语言而非实际的语言。在古代希腊,诗人的世界与秋毫不爽的造型艺术家和史诗诗人的世界是不相同的,前者更能够体现真理。抒情的艺术天才使用肢体和形象的语言,用手势、用表情创造出来的画景直接向人们传达出画景象征世界的信息。这种用“诗语”创作出来的作品,实际上是通过一种“精神的形象化”来揭示画景象征世界。抒情艺术家要描绘的不是现实的世界,而是理想王国中的精神世界,希腊艺术家专注于表现理想世界的精神原型。

朱孝远认为希腊艺术应该这么来理解:它既是抒情艺术家完全个人的自我展示,又是完全忘我的英雄魂魄飞舞;既是梦神用月桂枝触动的灵感,又是日神用灿烂的理性培育而成的知觉;既是一种极致之美的“诗语”,又是历史科学家用“实语”对世界的秋毫不爽的批价;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处,画景象征世界在玄同忘我之境中产生。玄同忘我之境是希腊人对极致之美的一种礼赞,一种向往,是一种极度的诱惑和极度的克制之间的动态的平衡。希腊艺术中这种极为崇高的理想和极致的美,不仅激起了抒情艺术家为之高歌的热情,而且也激起了希腊人民不惜用生命来保卫它们的英雄情怀。希腊艺术的美丽是希腊人精神的永恒美丽,是希腊人用自己的信念与一场场大灾难博弈后的胜利的凯歌,它呼唤着和平与一种极致的、永恒的美,宛如一道像光一样闪烁的河流,途径的一切均被它照亮。朱孝远说,这就是古希腊英雄主义的艺术表现。

英雄主义的个性表现

在谈到古希腊英雄主义的个性表现时,朱孝远以《荷马史诗》为例,指出《荷马史诗》中有一个关于悖论的隐喻。他说《荷马史诗》有两本,上部叫《伊利亚特》,下部叫《奥德赛》,两本书的主题很不一样,上部叫人拼命当英雄,下部叫人游山玩水。两本书主题不一样,引起了学术界关于两本书是否为同一部书的争议。朱孝远认为,《伊利亚特》叫人去当英雄,但是当了英雄都没有好下场,所以要回归自我;《奥德赛》就是叫人回归自我,回归自我以后,反而能够发现人的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支配的。朱孝远说,这也是说明了英雄主义是不稳定的。英雄主义在希腊语中有一个专门名词Arête,这个词更确切的含义是勇敢、英雄的意思,是说希腊人打战的时候不要命,透支生命也要获得胜利。如何来理解《荷马史诗》中的悖论,如何解释希腊人要透支生命去获得胜利?朱孝远说,希腊人透支生命不是为自己争名誉,也不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是要当神,刺激他们的是一种极度的审美喜悦,在他们胜利的那一刻,他们觉得自己就是神,能够享受一种极度的、神的喜悦。朱孝远说,人不是神,人像神一样活着必死无疑,但是为了享受极度的神的喜悦,希腊人虽死犹荣。他说这就是希腊英雄主义的个性表现,每个人都是极有个性的,都要向自己的生命极限去冲击,这种冲击也带来了英雄主义的不稳定性。

英雄主义的人性表现

在谈到古希腊英雄主义的人性表现时,朱孝远以奥德修斯的故事进行说明。他首先提到了浪漫主义的概念,指出浪漫主义中想象的空间高于现实的空间。他说浪漫主义分为成功的浪漫主义和不成功的浪漫主义,大部分浪漫主义都是不成功的,因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太大,而奥德修斯的浪漫主义是成功的,因为奥德修斯用他的人性表现,即英雄主义的人性表现实现了圆满的结局。朱孝远认为,奥德修斯是比较有基础的浪漫主义,因为他本来是一个国王,又当了一回英雄,最后还是要回家,要回顾自我。奥德修斯的既定目标是回家,但是他不相信自己的妻子在他外出10年后还会在家等他,于是他扮成乞丐。他的妻子被几十个情人追求,于是对追求者说谁能把弓拉开就嫁给谁,正好只有奥德修斯能拉开,于是奥德修斯就回家了。朱孝远指出,奥德修斯的特点是战略上浪漫主义,战术上理性。朱孝远指出,奥德修斯的故事说明英雄终究要回归自我,人的命运是可以用自己的智慧来把握的,奥德修斯正是借用了英雄主义的人性破除了英雄悲剧的魔咒。

学术照亮人生

朱孝远主讲完毕,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沙龙主持人顾春芳首先发言,她指出朱孝远从希腊人气急败坏的脾气入手谈中西方古典美,同时详细叙述了希腊英雄主义的表现,整个讲演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有趣的例子,非常吸引人。丁方从希腊立体雕刻艺术和平面艺术的区分谈了古希腊哲学对希腊艺术的影响;尹吉男从中国古代与古希腊社会差异入手谈了社会因素对艺术发展的影响;刘成纪谈到在理解古希腊艺术时要注意雕塑作为工匠的艺术是和贵族艺术相分离的,我们不能用西方18世纪之后关于艺术的一体性的定位去理解古希腊艺术;田松和朱孝远讨论了中西之间对浪漫主义的不同解释。

最后,顾春芳为本次沙龙活动做总结发言。顾春芳说:“朱孝远教授今天的讲演,给我们带来一种非常新颖的做艺术研究的思维方式,我们对于艺术和美的研究,一定要创造或者引入新的视角。关于艺术和美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我们要继续讨论下去,因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照亮我们的人生,使我们平凡的生活变得更有光彩,这就是学术研究的意义!”

(课题组供稿)

北京大学人文学导论课题组

地址:北京大学燕南园51号 100871 邮箱:rwxdl2016@163.com

(责编:实习生、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