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4日,北京大学“人文学导论”课题组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院举办了"人生价值的追求"的主题沙龙, 著名学者、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陈嘉映与来自首都几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师生共聚一堂,漫谈价值与普世价值的问题。美学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叶朗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高建平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丁方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张法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牛宏宝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院田松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王一川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顾春芳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刘小龙副教授、《光明日报》副总编沈卫星、《中国文化报》理论部副主任杨晓华、《中国社会科学》编辑俞武松、《电影艺术》编辑谭政、当代艺术知名策展人朱丽、中国戏曲学院国际文化交流系讲师孙焘、中央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邓明艳等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各院系的部分同学参与了此次活动。本次沙龙由顾春芳教授主持,活动以陈嘉映教授主讲及专家学者对话的形式进行。
人生价值的追求
——著名学者陈嘉映谈价值与普世价值
2016年5月14日,北京大学“人文学导论”课题组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6号院举办了题为“人生价值的追求”的沙龙活动。本次沙龙请来了著名学者、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陈嘉映主讲普世价值的问题。沙龙开始,陈嘉映首先阐明了他的基本观点,指出普世价值的提法是不能成立的。他强调今天并不是要讲政治上所谓的“普世价值”,而是要讨论普世价值的一般用法并分析其背后存在的问题。他说:“一个人或者一个族群有一些价值,他们喜爱和尊重这些价值,希望把这些价值推广,让更多人接受,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愿望,但不能因此就说这些价值是普世价值。”国内主张普世价值的思潮提出了一些价值,他是比较认同的,但他认为这些价值并非“普世价值”。虽然否定了普世价值的存在,但他希望把那些公认为“好”的价值通过“对话”变成普遍的价值,他认为这是不同价值之间交流、理解和学习的过程。
价值与事实——普世价值概念的梳理
在谈到“价值”这个词的起源时,陈嘉映指出这是一个比较晚近的概念,100多年前由德国哲学家提出后才流行开来。他说中国的“价值”一词比英语中“value”的含义要窄一些,在西方“value”跟商业活动的关系比较密切,它起初并不是一个伦理学的概念,直到近代人们才从“value”的商业语义中汲取出伦理学的意涵。陈嘉映认为“价值”这个词的意思不如理念、理想等概念清楚,因为一说到理想就表明它是还没有实现的,但价值是实际已经在那里了还是没有实现,这一点是不清楚的。
关于“普世价值”,陈嘉映指出首先要搞清楚所谓“普世价值”是全世界公认的还是全世界应该公认的,尤其要区分普世价值与普遍价值的不同。他说,普遍主义的基本定义是“把某种思想观点认为是绝对的普遍的,没有例外的,而其他民族的思想观念没有普遍价值甚至没有价值”;普世价值则强调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存在某种相同或者相近的价值观念,这些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念应当具有普世价值的意义。这就是说,在各个不同民族的文化中存在着普世文化价值的因素。不过,这仍然没有回答普世价值是实际存在还是应当存在的问题。陈嘉映认为,如果一种价值已经被普遍公认,那么普世价值这个观念根本不用重新提出,因此他将普世价值设定为“全人类都应当接受的价值”。
陈嘉映说,普世价值与普适价值也不完全相同,前者会引发关于这些价值是事实上存在还是应当存在的问题,而后者则不存在这样的争议:当我们说一个东西是普遍适用的,表明它还没有普遍用。因此,陈嘉映认为应当把“universal value”中的“universal”翻译成“普适”,这样在字面上可以避免一些误解。他说价值和事实是两分的,这来源于休谟关于“事实无法推出价值”的观点。既然事实推不出价值,那么价值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对于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这样的问题不存在,因为教徒的价值是给定的。到了达尔文的时代,自然理性无法设想存在先验的价值或理想,说不清楚这些价值或理想从哪来,就无法进一步提倡所谓“普世价值”。
实质与形式——真理追求的悖论
在谈到普世价值的思潮时,陈嘉映说那些提倡普世价值的人提出的诸如民主、自由等具有实质内容的价值他是赞成的,但他不同意把这些价值说成是普世价值。他说关于普世价值的问题会产生悖论,比如对于真理的追求是普世的追求,但功利主义在回答要不要让人民都知道功利主义才是真理的问题时得出了真理只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答案。因此,如果说普世价值是具有实质内容的价值,比如民主、自由人权等等,显然是因为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观,才会提倡言论自由和追求真理等价值。按照这样的思路分析,我们对一切实质价值的追求都达不到“普世价值”的高度,普世价值会变成一个高度形式化的东西。
普遍与特殊——关于普世价值的康德与黑格尔争论
解决普世价值问题的另一条思路来自康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之间的争论。陈嘉映说,康德主义者希望能先找到普世的东西,然后再寻求普适的途径,这是从普遍到特殊的进路;而黑格尔主义者从特殊开始,然后讨论特殊的东西怎么能够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黑格尔主义者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一个族群的伦理观念或者价值理想转化成被其他人所认可的东西,转化成通用的价值。陈嘉映说,他比较赞同黑尔格的思路,不过这一思路面临两大问题:一是任何价值都镶嵌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现实之中,比如,一种民主制度一定作用于特定的社会条件之中;二是一切理想和价值都要超出具体的现实,这一超出的过程就是“翻译”的过程,而翻译之后的价值仍然处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仍不具有完全普遍的意义。
生物共性与价值共性——从共性推导普世价值的逻辑错误
陈嘉映还分析了从人的共性来论证普世价值的逻辑错误: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为抽象层次的不同。人们往往从人有手、会使用工具等生物共性来论证普遍价值的存在,陈嘉映认为这种论证逻辑实际上是误解了普遍性。他以德国神学家汉?斯昆的思想为例进行说明,在汉?斯昆看来人的生活有三层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基督教的标准,往上是宗教的标准,最上面是人类的标准,因此基督教不能违反一般宗教的观念,而任何宗教都不能违背一般人性的要求,因为人性标准是人类的普遍标准。陈嘉映认为汉?斯昆的观点实际上把普遍性理解为抽象层次上的不同,他指出我们不能从抽象层次上来理解人的普遍性,而应该从生活现实中来谈论普遍性。第二,既然说人有共性,那就不能在共性上建立普世价值。因为当我们说到普世价值的时候,我们一定是面对了某些分歧,还没有实现那个“普世价值”。陈嘉映说,中外的思想家,尤其是古希腊的思想家通常都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普世价值的想法。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普遍的,问题是能不能找到理念,柏拉图的这一思路比较接近康德的想法,都认为人类存在共同的东西,问题是如何来认识和实现它。亚里士多德与此不同,他认为存在普遍的共同人性,不过亚里士多德所理解的共同人性与我们现代的理解不一样。我们理解的共同人性是从达尔文主义的角度来讲的,是指人都有手、语言、会使用工具等生物共性;而亚里士多德理解的共性是人的价值共性,是从事物的自我实现的角度来理解的本质和共性。陈嘉映说,不同群体关于人的目的、自我实现的本质的预设是不同的,因此亚里士多德从“人性”推导普遍价值的路径是行不通的。然而,我们今天返回到从生物共性来追寻普遍价值则犯了另一个错误,从生物共性同样无法推导出普遍价值。
在总结本次讲演时,陈嘉映指出不同族群的价值和理想都是镶嵌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中,但这些价值和理想有一种要超出自身环境的要求,因此不同族群之间需要互相对话、理解和学习,把大家都认知为“好”的东西尽量的普遍化。他说,这种普遍化显然不是“普世”的,能不能达到普遍化也不是一个先验的问题,而是一个具体的、实际的问题。不可否认,人类存在一些生物方面的共同性,但这些共同性推导不出共同价值或普世价值,这些共同性只是为不同群体之间交流、理解和学习提供了媒介。
纯粹哲学思考与原创性思想——主题沙龙的意义
陈嘉映主讲完毕,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沙龙主持人顾春芳首先发言,她对陈嘉映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梳理。她说,陈嘉映今天谈到了价值概念的由来和内涵,讨论了普世价值与普遍价值的区分、普世价值的说法是否成立,还分析了为何从人的共性无法推导出普世价值。她认为陈嘉映的讲座展示了一种非常纯粹的哲学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田松以“科学真理”为对象,从相对主义和认识论的角度谈了对普世价值的看法,他说:“我不承认有一种仿佛真理之碑那样的普世价值,如果存在一种可以被称为‘普适价值’的东西,那它是协商的结果,是因为被共同接受了,所以才是普世;而不是说因为普世,所以就应该被接受。”高建平从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谈了看法,他指出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民族的价值具有天然的合理性,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一个社会要健康发展就需要跟其他社会“对话”,不同文化之间应互相协商、学习。王一川从美的共通性、艺术的公共性分析了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他认为任何价值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具体的。张法认为关于“普世价值”是否存在应该从不同的层面来分析:从哲学本体论来讲,普世价值肯定是有的,人性有共性,价值有共性,从而普世价值肯定存在;从语言语用学来讲,普世价值又是说不出且不可能说出来的。牛宏宝从普世价值的前提预设,即人类的语言共同体出发,指出讨论普世价值首先要弄明白语言共同体是不同价值进行交流的媒介,还是它本身就蕴含了人类的共同价值。他认为不存在一种从古至今都有的普世价值,所谓“普世”价值是在不同的时代里由不同的群体重新构建出来的,因此“协商”就成为多元价值共存的方法。丁方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入手,指出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都将人类大同的理想作为一种普适的价值。沈卫星从现实国际关系的角度谈论了不同价值体系、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等问题。专家学者们还对有关价值、普世价值的其他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最后,叶朗先生为本次沙龙活动做总结发言。叶先生认为陈嘉映主讲的这期沙龙非常好,思辨和分析的色彩很浓,大家讨论得也很热烈。他说:“人文学导论的主题沙龙有四个特点,第一是小型的,第二是内部的,第三是学术性的,第四是多学科结合的。我们办这个沙龙的目的就是希望刺激大家深入思考一些纯粹的哲学问题,从而产生一些原创性的思想。陈嘉映的讲演,让我们更智慧更聪明,更能思考问题。”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