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本散曲集成》之项目合作协议与经费使用等协议签订
1、《古本散曲集成》之《项目合作协议书》签订
为使本项目顺利开展,明确各自的权、责、利,根据开题报告会上的专家提议,本项目首席专家赵义山教授之所在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分别与5位子课题负责人之所在单位(许建中教授所在之扬州大学、汪超红教授所在之浙江大学、张正学教授所在之天津师范大学、丁淑梅教授所在之四川大学、徐大军教授所在之杭州师范大学)签订了《<古本散曲集成>项目合作协议书》,明确了项目合作的相关事项。
2、《古本散曲集成》之经费使用《补充协议书》签订
根据国家社科规划办关于项目经费使用相关条例的规定,本项目首席专家赵义山教授与5位子课题负责人分别签订了本项目经费使用的《补充协议书》,明确了各子课题组经费使用的额度和范围。
二、《古本散曲集成》整理校点的细则、体例等文件修订完成
并进入实施
在2016年3月26日的《古本散曲集成》开题报告会上,首席专家赵义山教授代表课题组作了开题报告,并向会议提交了关于《古本散曲集成》曲集整理的一系列文件,与会专家和课题组成员在讨论中充分肯定了这些文件,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与建议。会后,赵义山教授全面吸纳各项意见与建议,对几个重要文件进行修订;在此期间,赵义山教授又与国内承担大型文献整理的有关专家进行沟通交流,借鉴同行们的经验;又听取了前辈专家们的一些意见与建议;在此基础上,赵义山教授在课题组成员的帮助下对几个重要文件做了全面修订,并在2015年7月初转发课题组全体成员,由此保证《古本散曲集成》项目的科学与规范。
1、《古本散曲集成》影印本凡例的修订
对于《古本散曲集成》影印本凡例,专家们和课题组成员一直以为考虑成熟,制定得比较周详,可操作性强,故没有做太大修订。针对专家决议中提到的“注意明清散曲与明清小曲”的划分与切割问题,凡例在修订稿中特别强调:在酌情收录“经文人整理规范或拟作的小曲、俗曲”时,“各位学者可先提供书目,经统一确认后再收录”。
2、《古本散曲集成》校点本凡例及样稿的修订
相对于《古本散曲集成》影印本凡例而言,《古本散曲集成》校点本凡例修订较多。总体而言,由原本21条,增订为23条。具体而言,有以下重要修订:
(1)对于第13条关于曲集整理之书目、序言、目录、宫调、题目标名等格式的处理规定更为具体;并新增第14条专门就原书未标宫调或误标宫调的情形应如何处理做了特别说明。
(2)对第17条(原第16条)中“底本中原有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般不作改动”的规定,修改为:“底本中原有的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一般不作改动,但有的异体字较为生僻或刻写不太规范,对现代人辨识造成困难者(举例略),则应改为常用字。”并进一步规定:“此等异体字的改动,应严格按照异体字表(课题组制定的《<古本散曲集成>校订异体字规范参考表》)中所列进行校改”。
(3)将原第16条中关于原文“错字、漏字、倒文、衍文”的处理单独列出(即修订本的第18条),并做了更为详细的说明。
(4)第20条、21条,对整理点校本之出校原则和校记的书写格式做了具体规定。
以上各项修订,使校点整理工作的各项规定更为具体、规范,其可操作性也进一步增强。
针对校点凡例的各项修订,赵义山教授对校点样稿也按修订之后的凡例进行了修订。(样稿略)
3、《古本散曲集成》影印本曲集《提要》撰写样稿的修订
对于《古本散曲集成》影印本曲集《提要》样稿的的修订,主要在于曲集说明与定性、作者简介(生卒年、字号、籍贯、著述、前人权威评价)、曲集简介(所选底本、底本状貌、曲集内容、文献价值)、版本源流简介(含底本选择说明)等内容的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4、《古本散曲集成》校点异体字表的制定
为使《古本散曲集成》校点本在整理校点过程中对异体字的处理更加规划,特制定了《<古本散曲集成>校点异体字规范参考表》,并作了详细的使用说明。
5、《古本散曲集成》工作方案及职责的修订
为使首席专家、子课题组负责人和团队成员在分工合作中责任更为明确,特对《<古本散曲集成>工作方案及职责》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订。
三、《古本散曲集成》文献普查工作全面展开
1、《<古本散曲集成>文献普查登记表》的制定
为使《古本散曲集成》之文献普查工作全面有序地开展,首席专家赵义山教授制定了《文献普查已查书目登记表》,要求对已查书目的作者、卷数、册数、版本、藏地、查阅人等信息做详细登记,以免造成遗漏。
2、《散曲普查已查丛书综合目录》的编定
为避免文献普查中对同一书目进行反复查阅,华北子课题组负责人张正学教授特将汪超红教授、赵义山教授等已查阅之书目编制成《散曲普查已查丛书综合目录》,达1545页,可以有效避免课题组成员在进行文献普查时所进行的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3、《古本散曲集成》文献普查之目的、范围进一步明确
通过不断沟通交流,大家对于散曲文献的两大目的进一步明确:
(1)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查询自己所承担整理曲集的所有版本,以弄清其版本源流和选择影印、校点的工作底本。
(2)对现存明清别集文献进行拉网式普查,以期发现新的散曲文献。
4、《古本散曲集成》文献普查任务全面落实
各子课题负责人根据本组承担整理任务所涉及的区域,确定了古籍收藏的重点图书馆,然后根据组内成员的结构与分布,按照就近原则,把各自所负责之区域内的数十个重点图书馆逐一落实到人头,由此保证文献普查工作的全面性和可靠性。各子课题组成员大都拨冗参与了此项工作,而且不断有新的发现。(详情见后第5部分:各子课题组2016年工作汇报)
四、阶段性成果简报
1、华东二组子课题负责人汪超红教授的《明清散曲辑补》撰成
汪超红教授(浙大)数十年辛勤,作为本项目华东二组子课题负责人之后又孜孜矻矻,黾勉以为,经过广泛阅读翻检明清诗文集、戏曲、小说、笔记、日记、曲谱、史籍、地方志、家谱、杂著等各种文献,披沙拣金、集腋成裘,终于撰成《明清散曲辑补》一书。该书分序、凡例、明清散曲辑补、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部分,全书约160万字,1800页,分上、中、下三卷。该书针对《全明散曲》和《全清散曲》之遗缺进行全面辑补,凡辑得400多位明清散曲作家(包括无名氏、近现代部分作家)的小令3900多首,套曲近200套。这些散曲文献的发现,大大丰富了明清散曲的数量,以使学人对明清散曲的全貌有更清楚的认识,为全面深入研究作家创作成就,提供了坚实的材料。该书的撰成,是本项目一项重大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阶段性成果,将对明清文学、尤其对明清散曲、戏曲的研究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该书预计将于2017年出版。
2、已发表的研究论文目录
本项目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的阶段性成果,除汪超红教授的著作之外,还有6篇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和8篇待发表的研究论文。
已发表的研究论文如下:
(1)赵义山:《施绍莘<秋水庵花影集>序跋的曲学史意义》
载《文献》2016年第4期
(2)汪超红:《关于明清散曲辑佚的思考与实践》
载《励耘学刊》2016年第1期
(3)汪超红:《许之衡的古代戏曲研究成就》
载《中文学术前沿》2016年第1期
(4)刘英波:《杨廷和、杨慎与黄娥散曲文本中的心态解析》
载《西华师范大学》2016年第1期
(5)刘英波:《古本散曲文献整理与散曲研究的深化》
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6)刘英波:《地域文化与薛论道豪放曲风的形成》
载《西华大学学报》2016年第6期
3、待发表的研究论文目录
(1)田同旭:《论常伦词曲心路》
将于2017年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发表
(2)徐大军:《元代叙事散曲的戏曲史考察刍议》
已修订完成,将于2017年发表
(3)尹 蓉:《论汤显祖戏曲中的时尚小曲》
将于2017年在《四川戏剧》发表
(4)丁淑梅:《曲学文献研究与<古本散曲集成>文献普查的几个
问题》,将于2017年发表
(5)丁淑梅:指导学生完成《论朱让栩的散曲创作》
将于2017年发表
(6)赵义山:指导学生完成《杨廷和散曲创作历程初论》
将于2017年发表
(7)于杨甡:《明代散曲集的类别与研究视角》
将于2017年发表
(8)于杨甡:《论明代曲选中入选的康海、王九思之曲与明代曲
坛风尚变化》,将于2017年发表
五、各子课题组2016年工作综合汇报
1、华北组工作汇报
华北组子课题负责人张正学教授(天津师大),边治病边工作,独自整理编辑《散曲文献普查已查丛书综合目录》,长达1500余页,为各位同仁在开展文献普查时排出已查书目提供了很大方便;并把华北和东北地区需要普查的任务具体落实到人头,使组内同仁明确了自己的责任,做到心中有数;张正学教授自己也在天津地区查阅了大量文献,且有一些新的发现。该组的田同旭教授(山西大学)、李简教授(北京大学)、蔡美云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刘英波副教授(山东师大)等也查阅了部分文献,并有《文献普查登记表》返回。华北组的文献普查,基本按课题要求在进行,即“具体包含两部分:一是各成员对于所分到的散曲集的不同版本的普查;二是对于‘漏网’散曲的搜查”。在完成前一部分工作的同时,部分同仁如田同旭教授、李简教授、刘英波副教授等还同时展开了整理、校点工作。田同旭教授、刘英波副教授还撰写了4篇相关研究论文。
2、华东一组工作汇报
华东一组子课题负责人许建中教授(扬州大学)与组内同仁利用外出参加学术会议之机,已从北京、台湾等地复印回需整理校订的《万锦清音》、《南北词广韵选》、《伯虎杂曲》等多部曲集文献,组内同仁已完成了《梨云寄傲》、《秋碧轩稿》、《江东白苎》、《续江东白苎》等多部曲集的校点整理,并开展了部分文献调查工作,且有新的发现。
3、华东二组工作汇报
华东二组负责人汪超红教授(浙江大学)或利用外出参会之机积极访书,或专程往北京、上海等地查询文献,或托台湾、香港的朋友代查书目,先后收集到李应策、林以宁、钱凤纶、高应玘等十多位曲家的散曲文本;撰写相关研究论文2篇,完成了大部头著作《明清散曲辑补》(达160万字)一书;并指导博士生、硕士生整理《群音类选》、《彩笔情词》等书中的散曲作品。组内其他同仁如陈小林博士(浙江古籍出版社)、夏飘飘博士(浙江传媒学院)等也开展了部分散曲文献调查,并有《文献普查登记表》返回;且开展了对《樊榭山房集》、《吴骚合编》等多部散曲文献的整理。
4、东南组工作汇报
东南组子课题组负责人徐大军教授(杭州师大)查阅多部曲集,并广泛展开散曲文献普查,查阅了2400多卷相关文献;整理《诚斋乐府》一书;撰写相关研究论文1篇。组内同仁朱崇志副教授(同济大学)查阅了相当数量的相关文献,整理了《良辰乐事》、《烟波渔唱》等曲集;魏明扬博士(华东师大)整理了《秋水庵花影集》、《摘锦奇音》等曲集;尹蓉博士(南昌大学)查阅了《善本戏曲丛刊》、《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等多部曲集丛刊,整理了《玉谷新簧》、《词林一枝》等多部曲集,撰写相关研究论文1篇。
5、西南组工作汇报
西南组子课题负责人丁淑梅教授(四川大学)就本组承担的相关曲集53种及本人承担曲集7种做了相关文献索引及普查,先后查阅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台湾国家图书馆、日本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图书馆等国内外10多个重要图书馆的相关文献资源,并陆续发现一些新的散曲作家所存曲集或曲作,并返回十分规范的《文献普查登记表》;整理了《长春竞辰余稿》等曲集;撰写相关研究论文1篇;并指导研究生撰写相关论文1篇。组内同仁郑海涛教授(西华师大)对自己承担的多部曲集进行了文献调查和底本复制,并正在进行《杨升庵夫妇散曲》、《玲珑唱和》等曲集的整理工作;赵俊波副教授(四川师大)对自己承担的曲集做了初步的文献调查;于杨甡博士(四川师大在读)利用撰写博士论文的机会,查阅了国家图书馆所藏近50种明清曲选,撰写了2篇相关论文。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