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课题组工作简报

2017年06月23日16:13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15年11月,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巨平教授申报的“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自立项名单公布以来,以杨巨平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为项目启动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3月19日至20日,项目开题报告会暨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该项目正式启动。学校为支持该项重大课题,成立了“南开大学丝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子课题项目负责人、法国国家科学院教授皮埃尔?莱赫什应邀访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并做了学术讲座。

一、项目开题报告会暨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1、开题报告会

3月19日至20日,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南开大学丝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开题报告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开大学举行。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世界史与丝路研究方面的特邀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和《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西域研究》、《全球史评论》等重要史学刊物的代表,以及课题组的国内外成员,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共五十余人。

开题报告会由专家组组长钱乘旦教授主持。专家组成员共五位,分别为: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北京大学林梅村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天津师范大学侯建新教授、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钱乘旦教授首先指出,古代希腊文化经过中亚到达南亚和东亚,最终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古代文明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意义重大,而我国学术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一直以来十分薄弱,因此该项目首先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古代的丝绸之路到底在欧亚大陆的文明互动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它对我们今天有什么新的历史启示和借鉴,杨巨平教授承担的这一课题显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题组首席专家杨巨平教授向与会成员介绍了项目的选题缘起、研究重点、课题框架、思路与内容,以及研究进度等内容。

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二者之间不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历史联系,正是这种联系使得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这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能够组成一个研究专题。项目主要致力于解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到底是通过哪些方式体现出来的;它对世界历史的进程,尤其对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互动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古代中国在这种文明互动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种关系对于我们今天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与古代丝路沿线所经过的现代国家、民族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能够提供哪些启示和借鉴都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本项目分为五个子课题:希腊化世界与丝路开通、希腊化城市与丝路重镇、希腊化钱币与丝路钱币、希腊化艺术与丝路艺术、希腊化文明遗产在中国。综合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中外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互补充、多学科研究、交叉合作既是本项目的研究特色,也是基本的研究方法。

与会专家对“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课题的可行性与研究价值以及研究团队的多学科国际合作予以充分肯定,认为该研究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国内对丝路西段研究的缺陷与不足,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总之,专家们对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充满期待,希望以杨巨平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团队能够从全球史的宏大视角统揽全局,力图在实证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学术研讨会

学术研讨会以“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为主要议题,分为主题报告与专题讨论两个部分。

主题报告的发言人分别是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考古学家皮埃尔?莱赫什(Pierre Leriche)教授、美国维克森林大学杰弗里?勒纳(Jeffrey Lerner)教授、法国著名钱币学家奥斯蒙德?波比拉赫奇 (Osmund Bopearachchi)教授(书面发言,杨巨平教授代为宣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李裕群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张萍教授。

三位国际专家本身就是本课题的子课题负责人或核心成员。他们在发言中介绍了最新的希腊化城市与钱币的研究成果。莱赫什教授展示了中亚城市古铁尔梅兹丰富的考古成果,勾勒出数十年前尚不为人知的北部巴克特里亚和古铁尔梅兹的古史轮廓,认为以前大量假设和武断的言论在考古材料的实证下都有可能被推翻。勒纳教授结合西方古典史料、以《汉书》为主的中国史料、考古成果这三方面的内容,阐述了瓦罕通道与帕米尔地区在公元初的几个世纪的关系。波比拉赫奇教授梳理了巴克特里亚—希腊人与印度—希腊君主们的钱币肖像的基本特征,展示了希腊式钱币在巴克特里亚王国和印度-希腊人王国历史重建中的关键作用。

张萍教授是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负责人,她向大家介绍了丝绸之路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结构、价值与前瞻。作为一种全景式的研究工具,该系统极具实用价值,其建成将对了解希腊文明与各地方文明如何实现由点的互动到线的互动具有重要意义。李裕群教授从新疆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分析了犍陀罗艺术东传的问题。2010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和田地区和吐鲁番地区,对佛教寺院遗址和石窟寺作了许多发掘工作,已经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为探讨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东传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专题讨论分上下两场,

上半场主要由第二子课题与第三子课题的成员发言。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王以欣教授通过对古希腊东方史料辨析,认为著名的巴比伦城的建造者应为新巴比伦城的开创者那波帕拉沙尔和尼布甲尼撒二世父子,材料利用广泛,研究视野开阔。来自伊朗的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帕沙(Hamidreza Pasha Zanous),西南大学陈莹讲师,南开大学庞霄骁博士和王坤霞博士分别就安息时期丝路沿线的伊朗城市、《地理志》所记载的帕提亚、贵霜城市的建立与丝绸之路在印度的拓通、《厄立特里亚航海记》中的海上商路等问题发言,史论结合,材料翔实。著名钱币收藏家李铁生先生与中山大学林英教授分别从不同的空间范围探讨希腊化文化的影响。李铁生先生认为,希腊化世界的形成对丝绸之路影响最早,涉及各个领域,钱币便是其中一例,大量的实例表明,希腊式钱币对前伊斯兰中亚两河地区钱币影响深远。林英教授结合中国史籍与考古发现的汉代文物,着重分析了汉代对希腊式钱币的接受程度。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王杨则以“宙斯的馈赠——狄奥多图斯钱币略论”为题,对巴克特里亚国王狄奥多图斯父子的钱币进行个案研究。

下半场主要由第四子课题与第五子课题的成员发言。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通过大量图片,系统介绍了中国境内的希腊化文化遗迹。苏州大学沈爱凤教授就希腊化时代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原因阐述了个人看法。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董波教授、西安美术学院齐彬讲师分别对希腊化时期的建筑与艺术造型进行了分析。中央民族大学肖小勇副教授、暨南大学王银田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晓露讲师、郑州大学张莉副教授等学者的发言主要关注中国境内,特别是新疆地区发现的希腊化文明信息。肖小勇与王银田的发言题目分别为“希腊化文明在新疆的传播”和“北魏墓葬中的希腊化艺术”,提供了最新的相关考古资料。南越王宫博物馆研究馆员胡建介绍了南越国时期考古发现的西来物质文化信息。陈晓露通过鄯善佛教与酒文化的关系探讨了希腊文化在西域的影响。张莉全面梳理了考古材料所反映的史前丝绸之路的情况,尝试从社会机制内部分析史前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

专题讨论结束之后,举行了简短的赠书仪式。杨巨平教授代表课题组接受了两位外国学者赠送的最新学术著作,并受江沛院长委托,回赠了由历史学院主编的《纪念雷海宗先生诞辰 110 周年·世界古代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同时,杨巨平教授还向与会者展示了一部分他本人近些年获赠的其它书籍,这些书籍是他与国外学者合作与友谊的见证。

3、工作安排

学术研讨会结束后,杨巨平教授对项目的整体进度规划,特别是对未来一年的主要工作做了进一步的安排:

2016?7—2016?10 国内外实地考察;

2016?11—2016?12 整理资料,建立子课题和总课题数据库。

2017?1—2017?6 各子课题负责人(或各卷主编)提出写作大纲,发给成员讨论,提出修改意见;

2017?7 各子课题召开写作大纲定稿会。

随后,各课题组根据以上安排,召开小组会议,讨论具体安排措施,确定任务、分工。

总之,本次开题会与学术研讨会堪称一次小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为重大课题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首席专家杨巨平教授访英纪要

为了进一步了解欧美学界在本课题研究方向的最新动态,也为了征求国外专家对本课题研究计划的建议,特别是延揽一批外国学者参与本项目的研究,为最终成果达到国际一流打好基础,首席专家杨巨平教授于2016年4月12日-27日应邀到英国雷丁大学、爱丁堡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访问,同时到大英博物馆搜集资料。虽然此行时间短暂,但收获颇丰。

4月14--17日,杨巨平教授在雷丁大学参加了“希腊化的中亚:当前的研究与新的方向”(Hellenistic Central Asia:Current Research, New Directions)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组织者 Rachel Mairs博士对我们的项目非常感兴趣,专门安排了一个环节请杨教授介绍项目的研究计划。与会学者纷纷表示对该项目的肯定,同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如有学者讲到,项目计划涉及面广,应该邀请更多的各个领域的专家参与,还有学者提出,如果仅用中文出版是否会影响成果在国际上的认可。杨教授对这些问题与疑虑一一做了回答,表示诚邀各国的专家参与,将来会争取在中文版的基础上出一个英文缩略版。会后,法国索邦大学、美国休斯敦大学、剑桥大学的三位博士当即表示愿意加盟,牛津大学、雷丁大学、乌特勒支大学的几位教授表示将对项目提供全力的支持。牛津大学古典艺术研究中心主任Peter Stewart博士愿意在犍陀罗艺术的研究领域与我们合作,承担“犍陀罗艺术的起源与特点”这一章的撰写。雷丁大学古典系的教授Peter Kruschwitz 和Rachel Mairs博士希望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建立正式的学术交流机制,互派教师和学生。具体协议文本正在协商之中。

18-21日,杨巨平教授访问爱丁堡大学,并应古典学系教授,国际著名希腊化史专家Andrew Erskine 的邀请,做了题为“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and the Silk Road”的学术报告。期间,考察了哈德良长城。与汉代的长城相比,哈德良长城更像是一道长墙。它只是一道罗马帝国在不列颠的边界线。因而,没有像汉代西域的长城那样,成为丝绸之路的一个组成部分。

22-23日,访问大英博物馆。该馆收藏有斯坦因在中国新疆和田一带搜集到的实物资料。部分展品的图片虽然早已看过,但伫立实物面前细细欣赏,体味其中的文化内涵,还是让人流连忘返。像那件“特洛伊木马计故事”的雕塑,由于橱柜反光,杨教授多次拍摄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只好作罢。短短两天,马不停蹄的边看边拍,也难以看完所有的展品。像我们比较熟悉的希腊罗马古典艺术品的展览就只好忍痛擦肩而过了。

24日,访问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 (Ashmolean Museum),发现一些具有犍陀罗艺术特征的实物,并拍照。本来要拜访牛津大学的著名古典艺术史教授John Boardman,但由于行程安排的失误,未能实现。

25日,访问剑桥大学。Nicholas Sims-Williams 是国际著名的古文字专家,尤其擅长中亚和印度古代死语言的研究,如佉卢文、巴克特里亚语、粟特语等。他和大英博物馆钱币部的Joe Cribb教授合作释读的Rabatak铭文,为解决贵霜王系的世纪之谜提供了一把钥匙。杨巨平教授此行专门拜访他(已经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退休,现在剑桥the Ancient India and Iran Trust),向他介绍了项目的研究计划。他认为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ambitious)计划,但为未来能否顺利实施担忧。他的建议是,首先尽可能地搜集、整理、综合、分析现有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尽可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还建议,可否像欧美科研项目那样,聘用一批专职研究人员,如博士后,从事本课题的研究。但这一点目前在国内显然是难以做到的。

总之,此行是开题会议的一个延伸,不仅搜集到了一些珍贵的资料,而且听到了各种有用的信息和建议,特别是结识了一批新的年轻学者,他们擅长的领域恰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希望以后我们的课题组成员都能够走出去,开阔视野,提高研究层次。

附录1:

“南开大学丝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申报的“南开大学丝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近期由校长办公会议批准成立。3月19日,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开题会暨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朱光磊副校长表示,学校为支持重大课题,为其提供一个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平台,该中心正式宣布成立。“南开大学丝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挂靠历史学院。这个新的学术平台有利于历史学院汇聚校内外科研力量,全力实施重大课题攻关,更好地展开中外学术交流。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历来重视古代中外关系史和古代文明的研究。雷海宗先生关于古代欧亚大陆游牧世界与土著世界关系的研究、杨志玖先生关于马可波罗来华的考证已经开启了丝路研究的先河。李治安教授关于元帝国的研究、陈志强教授关于拜占庭金币东传的研究,王力平教授关于敦煌文献的研究,刘毅教授关于丝路瓷器贸易的研究等,都属于丝路历史与文化的研究领域。

中心负责人杨巨平教授近30年来一直致力于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关系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还应邀到欧美的多所大学讲学。2005年以来,杨巨平教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希腊化文明与古代东西方诸文明的互动”,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丝路文明古国研究”、哈佛大学希腊研究中心项目“Hellenistic Civilization and the Silk Road”等相关研究课题。此外,杨巨平教授还与学界学术界的有关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他与法国科学院著名古代钱币学家Osmund Bopearachchi、著名考古学家Pierre Leriche、英国大英博物馆的钱币学家Joe Cribb、美国休斯敦大学的Frank Holt教授、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Jeffrey Lerner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Daniel Wough教授、荷兰莱顿大学的De Ligt教授、Henk Singor 博士、希腊雅典大学的Kostas Buraselis教授等有着密切的学术联系和合作关系。杨巨平教授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时,4位国际一流学者应邀担任了子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他们成为本中心的第一批外籍专家。可以说,南开大学丝路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成立既是南开历史学科先贤奠基之业的延续,也是近年南开历史学院教学科研团队集体努力的结晶。

该中心将发挥历史学院的学科优势,以东西方文明互动为主线,对丝路古国的文明史以及相互之间的交流史进行研究,重点关注境外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艺术、钱币、宗教与城市遗址。此外,近期围绕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开展的工作如下:建立资料中心、网站和数据库;争取创办《丝路文明研究》年刊;在世界史专业设立“丝路文明”研究方向,培养博士、硕士,并招收博士后和接受高级访问学者;举办国际国内专题学术研讨会、报告会及相关短期课程;致力于与国外有关机构、基金会建立联系,争取国际合作项目,或获取国外基金会资助。本中心秉承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希望能为国家目前实施的“一带一路”计划和我国的对外交往提供历史的参考与借鉴。本中心成立之后,将会成为人才汇聚、学术交流、合作攻关的基地。南开大学丝路研究中心将立足于国内,放眼于世界,力求将本中心办成国内外丝路研究的知名学术机构,在国际学界发出南开大学与中国学者的声音。

附录2:

法国国家科学院皮埃尔?莱赫什教授访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并做学术讲座

3月17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CNRS)皮埃尔?莱赫什(Pierre Leriche)教授应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巨平教授的邀请访问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并做了题为“从亚历山大到萨珊波斯的巴克特里亚历史概述(General History of Bactria from Alexander to the Sasanians)”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杨巨平教授主持,历史学院的数十位师生聆听了莱赫什教授的精彩演讲。

莱赫什教授首先介绍了古代巴克特里亚的特殊地理环境,强调了这一地区丰富的淡水资源以及灌溉农业的重要性,巴克特里亚地区之所以早在波斯帝国时期就成为重要文明区域之一与此密切相关。以亚历山大为首的马其顿人征服之后,这一地区开始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由于古代中亚城市的文献记载极为缺乏,关于这一地区的城市考古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关考古报告也成为中亚研究的基础。莱赫什教授展示了以阿伊?哈努姆遗址、塔克提?伊?桑金城市遗址以及Tepe(土丘)遗址为代表的诸多考古地点出土的遗迹与实物,并以在此地发现的希腊式的科林斯柱头为例,证明即使在公元之后的贵霜帝国时期,希腊造型艺术与中亚及印度因素的融合仍然在继续发展。

莱赫什教授讲述了希腊化文明与古代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密切关系,指出这一地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一环,是希腊化文明遗产与丝绸之路的最早相逢之地。他的新资料、新方法和首次展示的新的研究成果使在座师生大开眼界,收获甚丰。讲座持续两个小时,莱赫什教授最后饶有兴趣地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皮埃尔?莱赫什,国际著名考古学家,东方希腊化城市研究专家,兼任巴黎索邦第一大学教授,巴黎高等师范大学教授。1974年以来,一直从事东方希腊化城市考古工作,先后在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等地参与或领导古代城市遗址的发掘。现任北巴克特里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法乌考古队(MAFOuz)领队和法方主任,Europos-Doura Varia 杂志主编,东方希腊化学会主席。莱赫什教授亦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第二子课题“希腊化城市与丝路重镇”的负责人。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