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网站入口

站内搜索

“20世纪中国婚姻史研究”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简报

2017年06月23日16:16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20世纪中国婚姻史研究”第二届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4月23日在京召开。项目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梁景和教授,项目撰写组全体成员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余华林、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李秉奎,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图书馆馆员李慧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王栋亮、聊城大学讲师董怀良参加了会议。

23日上午,会议首先由项目撰写组成员王栋亮、余华林、李慧波、李秉奎、董怀良分别汇报各子课题的目录调整并给予详细说明,项目进展的具体情况,以及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和疑惑。随后,全体项目组成员共同讨论各个子课题的框架结构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

23日下午,项目组成员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了集中的讨论。例如,其一,“20世纪中国婚姻史研究”五卷本最终成果的撰写体例是否应该统一,各卷是否都须遵照这一体例,例如婚姻的内容(择偶、恋爱、结婚、离婚、重婚、改嫁、婚礼、婚俗等)、婚姻的区域性和城乡差别、新式的婚姻现象与传统的婚姻习俗等问题,是否在每一卷都要有所交代,这些问题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并最终取得了共识。大家一致认为各卷的撰写内容未必一定要面面俱到,各卷还是要以反映时代变化的特征为主,要多考虑动态的变化,如果每一卷都把动态写清楚了,自然也就把近代社会的变化说清楚了。婚姻中的某些问题可能在各个时段都会涉及,但还是要判断它们是否是这一时段的中心问题,是否体现动态,以此决定它们是否应是研究重点。基层社会一直承继的婚姻习俗等问题在这个课题中可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但可作为今后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其二,对于第一卷和第二卷的断限问题,究竟是用一个具体的年份(如1928或1929年),还是用一个模糊的年代(如1920年代或1930年代)来分隔第一卷和第二卷,这是本项目研究中需要处理好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大家经过讨论认为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断代,但从晚清到民国有些婚姻问题可能是贯穿的,第一卷和第二卷的作者先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写,等拿到初稿以后项目组根据两卷撰写的内容和具体的问题,对断代的问题再作专门的集体研讨。

其三,对于资料集的编纂和出版,是从编纂和出版的便利性、准确性出发,采用影印出版的方法(参照《民国史料汇编》的做法),还是对资料进行必要的整理和点校工作(参照《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的做法),项目组经过讨论认为资料集的编纂原则是越充分越好,但要进行整理和点校,以方便其他人对于资料的利用,不作节本和影印出版。各卷资料集的篇幅和规模由编纂者自行掌握,以质量为本,慢慢整理,逐步出版。 随后,课题组还就项目研究过程中的财务管理问题进行了商讨,制订了相应的规范。

最后,梁景和教授对项目研究和项目进展提出一些总体要求。第一,他再次强调课题组成员要有精品意识,国家重大课题出来的成果就应该是一个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因此各位成员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研究过程中应有焦灼感。第二,各位成员又要有自豪感,通过这个项目的研究,五个撰写组成员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应该成为国内婚姻史研究领域有影响的专家。第三,撰写组成员都有婚姻史的研究专著,这对本项目研究而言既奠定了基础,又带来了突破的难度。各位成员在撰写本项目成果时,一定要避免与自己原有成果的重复问题,要拿出一个新的研究成果,这一点非常重要。如何避免重复?就需要在新资料、新结构、新问题上多下功夫,要有扎实的资料、典型的个案和充分的论证。第四,项目的进度要求是2018年底拿出初稿,因此各位成员还需要抓紧时间,按照这个时间节点来安排好工作。

(课题组供稿)

(责编:实习生、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