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婚姻史研究”第三届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0月29日在京举行。项目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梁景和教授,项目子课题负责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张志永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余华林副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李秉奎副教授,项目撰写组成员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图书馆馆员李慧波、河北民族师范学院社科部副教授王栋亮、聊城大学董怀良讲师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由项目撰写组成员王栋亮、余华林、李慧波、李秉奎、董怀良介绍介绍各子课题的资料搜集进度,提纲的修改情况,已撰写的内容,遇到的问题和初步的解决方案。然后项目组全体成员对以上内容进行了评议与研讨。
关于资料。项目组认为资料要充分,除了要关注访谈、回忆录、传记、报纸等资料,还需重视民政部门和妇联等部门的档案资料。还应重视梳理资料,这有利于把握婚姻的重大变化。
关于内容。项目组认为要关注内容的复杂性和整体性,如不同的群体,重视“动态”,也不忽略“常态”,要处理好两者关系。要关注时代背景,如婚姻法及相关法规的变化,这是婚姻关系变化的标尺,也要重视国家政策的变化,因为这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如第三卷要关注所有制的改变。要抓住时代的关键词,例如“文革”时期要重视“政治”。经典的个案有必要使用,这能以小见大。另外,大家认为除了叙述婚姻的事实,还要重视婚恋观念,这是婚姻史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于存在争议的第一、二卷界限划分的问题,大家认为可以先搁置争议,内容写完以后再划分应该更准确。
关于写作方法。项目组强调了叙事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内容要有分析论证,有作者的内在逻辑。定性分析要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为了呈现各时期婚姻变化的特征,还需要重视比较的方法。作者要从自己的立场转移到读者的立场。
关于问题意识。项目组认为应该寻找一个问题把各卷一以贯之,并认为在二十世纪,婚姻是从人伦秩序下的问题,逐渐被打破并向个性解放发展的过程。二十世纪的婚姻也是从公事向私事转变的过程,政权对婚姻的干预和介入越来越大,到“文革”时期,干预达到空前,婚姻从家庭事务逐渐转变成公共事务,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婚姻从家族、家庭的事情逐渐向个人私事发展。另外,项目组认为要避免以现代人以的观念思考当时的婚姻和时代,如现在人们多以后文革的观念看文革,再如改革开放时期也多是被歌颂,缺少批判。
关于提纲。项目组认为目录要表述准确,不能有普适性,否则就会失去了时代特征,如“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在各卷都可以使用。重要的婚姻变化要显示在标题上,如第五卷要在标题上凸显1981年婚姻法和历次的修订。目录不应口语化,要使用学术语言对内容的特征进行提炼,目录要体现婚姻史而不是婚姻社会学的特征,目录也要和内容吻合,
关于结构。项目组认为各卷的体例和风格应大体一致,目前,各卷结构设置基本上是“专题”的形式,但是专题中的“节”应体现时间顺序,各章之间要有逻辑性,以便读者把握婚姻的发展变化顺序。结构显示的主要问题要大体一致,各卷都应向共同的问题靠拢。婚姻的变化阶段划分与政治经济的变迁并非简单的同步,结构设置中关注其联系和区别。
项目组还讨论了编辑资料集的问题。大家认为要重视分类,可以按报纸、档案、刊物、地方志等类别,还可以按性论、择偶、恋爱、离婚等专题进行,类别下面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还要重视图片的整理,可以尝试编辑百年婚姻的画册。另外,大家也非常关注资料的版权问题,尤其是档案和别人已整理好的资料。
最后,项目首席专家梁景和教授强调做这项国家重点项目要有精品意识, 高度重视项目的质量,各卷要突破原有的思路和框架结构,在研读资料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发现新问题和新思路,内容要体现时代特征,对于他人的意见要“消化”,不要盲从。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