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上午,由我校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2015年度重大项目《抗战“大后方”资料数据库建设》(15ZDB047)开题报告会在历史文化学院报告厅举行。
项目首席专家张守广教授围绕项目的研究状况与选题价值、总体框架与预期目标、建设思路与建设方法、重点难点与特色、已有基础和所遇困难等方面内容做了简要报告。与会领导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和讲话。专家组成员从项目预期目标、建设内容、进行方法、经费使用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张守广教授和各课题组负责人分别针对专家所提意见做了简要回应。开题报告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抗战“大后方数据库”数据库建设》开题报告
一、研究状况和选题价值
1、相关资料整理出版情况;
抗战胜利70年多来,学界持续关注抗战“大后方”原始资料整理工作,编辑出版了大量的民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资料汇编,这些资料汇编有较多内容涉及到抗战“大后方”。具体情况大体可以从综合类和专题类资料、文史资料三个方面去分析。(1)综合类资料汇编涉及到抗战“大后方”资料情况;(2)专题类资料汇编涉及到抗战“大后方”资料情况;(3)文史、方志类资料汇编涉及到抗战“大后方”资料情况。
2、相关资料数据库建设情况
重视构建大规模资料数据库已经成为国内外史学界共识,国内一些学术单位、研究团队以及相关文化产业公司,已先后建起了若干不同类型(包括历史文献类、研究论著类)的服务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资料数据库,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
已经立项、正在建设的若干数据库项目。
3、 本研究团队前期成果及比较优势
本研究团队依托重庆市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长期致力于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2008年以来,服务于重庆市委启动实施的“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和建设工程”,在该领域上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基础扎实雄厚,研究团队朝气蓬勃;(2)研究成果丰硕,资料基础充实;(3)得到重庆市委市政府和西南大学强有力的政策支持;(4)引人注目的高水平研究平台;(5)迅速扩大的学术影响。
4、选题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说:“抗战研究要深入,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全面整理我国各地抗战档案、照片、资料、实物等,同时要面向全球征集影像资料、图书报刊、日记信件、实物等。要做好战争亲历者头脑中活资料的收集工作,抓紧组织开展实地考察和寻访,尽量掌握第一手材料。”抗战“大后方”资料数据建设项目就是基于国家战略需求与现行科研、社会服务方式之间不对称的现状而提出的,旨在通过资料整理、学术研究、社会应用服务等工作,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时期的历史文化中吸取经验智慧、文化价值和精神力量,这对于增进国际社会和海峡两岸的历史认同,构筑政治互信,解决中日之间、两岸之间遗留问题,探索国际社会及海峡两岸的合作新路,以及加强历史遗产保护,促进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总体框架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建设框架构成
第一部分:抗战“大后方”资料的审定及数字化。
1.研究类资料的审定及数字化。已有100卷《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的数字化并支持全文检索;
2.抗战“大后方”原始文献资料及非文献资料的数字。
3.正在编审的研究类资料的数字化。
4.挖掘抗战“大后方”新资料,充实数据库内容及功能
第二部分:数据库的设计、开发、试运营、管理、维护
(二)本课题子课题由六个子课题构成
子课题一:抗战“大后方”政治类资料审定及数字化
子课题二:抗战“大后方”经济类资料审定及数字化
子课题三:抗战“大后方”文化类资料审定及数字化
子课题四:抗战“大后方”社会类资料审定及数字化
子课题五:抗战“大后方”军事类资料审定及数字化
子课题六:原始文献资料集成及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
三、建设思路和建设方法
1、建设思路
构建量化数据库通常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分类、数据编码、数据存储、数据信息挖掘和定量分析等多个环节,数据库建成后还可能需要数据管理和维护等多种工作。相对于以数据为中心的“科学化”、“电子化”研究方式,传统史学研究显得有些手工艺式的陈旧。历史学者从事研究时多是“单打独斗”,而构建大规模、量化史学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通常需要构建起一个研究团队,由多学科专业人员合作参与。这种社会科学化的研究,无论对经费还是组织管理都有相当要求。另外,量化历史数据库要发挥更大学术价值,开放是非常关键的。
2、建设方法
建设方法主要为文献分析法、文献整理法、文献分类法及数据挖掘、数据库设计等方法。
四、重点难点
难点之一:所需工作量大、资金多。
难点之二:数据库检索的有效性。
难点之三:数据库资料的权威性。
五、创新之处
1、问题意识方面:立足于解决资料数据基础;顺应大数据时代要求;人文社会科学话语权。
2、建设方法方面:制定高标准的统一技术规范,并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以保障数据库内的数据共享性好,冗余度低,易于扩充
3、资料整理方面:将尽全力在全面数据、完整数据、系统数据上有根本性的突破。
六、关键所在
关键性问题之一:解决海量抗战“大后方”历史资料的搜集与整理问题,资料的多样性、复杂性问题。
关键性问题之二:解决抗战“大后方”历史资料的数据处理问题。
与会专家就项目顺利推进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以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朱英教授为组长的专家组在充分肯定该项目重大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同时,对项目顺利推进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虞和平教授强调说: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转捩点,而这个转捩点的重要关键在大后方。建设抗战大后方资料数据库对于研究抗战大后方的意义非常重要。数据库建设是整合历史资料,使现有的资料完整,并开发尚未利用的资料。这个项目难,不好做。难在两方面:1、资料是否丰富,有没有新东西;2、数据库好不好用。具体而言,首先是资料收集的范围问题。这涉及到对于大后方概念的理解问题:抗战大后方也可以理解为抗战的大后方(与抗战直接有关的大后方)和抗战时期的大后方(与抗战直接有关的和与抗战并无直接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包含的资料范围是不同的。其次是要做好框架,以备随时扩充。分类框架很重要。分类中要处理好主题不明确资料的分类问题,以及分类中的交叉问题:历史文献资料中经济部分中的人物、非后方的人物、结局问题等;社会类中的大小资本家问题;有些重要部分涉及到工人、农村。主要的东西要放进去。虞和平教授建议:征集资料应不限于大后方,还可通过合作的方式,把地方性的抗战文献,甚至大象中国抗战文献丛刊500余册,抗战时期的公报都应该争取放进去。
浙江大学历史系陈红民教授提出四点建议:第一,要充分认识到困难。在有限时间、有限目标、有限资金的条件下完成后项目,时间很紧;实际操作过程中要缩小目标,可以解脱一点,重新考虑,抓紧时间,时间快得很快。第二,内涵外延问题,空间上的大后方问题(不能主要讲重庆);时间上的8年、14年问题。第三、资料范围问题,相关时期产生的文件;抗战胜利以后的研究资料,研究生论文资料的上传。第四,要先易后难,先集中后分散。陈红民教授因为也在负责相关历史资料数据库的国家重大项目,他表示可以在数据库建设中下相互支持和加强交流。
南京师范大学张连红教授主要讲了5点内容:1、框架。每一个主题词都值得思考,大后方不是地方史概念,是谁的大后方,大后方支撑抗战的方方面面,哪些是核心的,要有取舍。框架和结构很关键,数据库框架结构后一旦确定改动起来不容易。资料涉及到文献、档案、成果(海内外研究),这一架构非常难,难度极大。要规划好先、后、将来。图纸很重要,要闭门思考。考虑好课题的阶段性、开放性,很重要、很关键。2、研究人员和程序技术人员的关系、融合,需要一个过程。3、建议:首先研究数据库框架;其次确定阶段性目标;第三、纳入外交关系方面的资料(因为重庆为战时首都);4、合作问题:与其他课题组互相支持,很重要,共享、分享、努力。5、目录:名称、简要的东西要有英文,以便走向国际化。
西南大学张显成教授着重讲了三点内容和建议:1、资料搜集为重点难点,非正统的资料要尽量齐全。其中特别是正统的资料(指中共方面)、国民党方面、日本方面、欧美方面;资料应该以原貌呈现。因为用简化字,意思就变了;2、数据库就是基于现代技术的类书,这就是总的框架;3、只收原始资料,不收现代资料,要收大陆以外的资料,日本和欧美的资料,一定要是全方位的资料,要有生命力。以此为一期工程,此后为二期、三期工程。4、版权问题与出版社和作者谈。
专家组组长朱英教授最后提出了总体性、总结性的意见:1、资料整理和数据库建设近年来开始收到高度重视。近年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资料类项目多了,开始重视系统全面的专题资料。自己即受益于资料的整理,这与章开沅很早注意到苏州商会档案有关,与马敏到苏州查阅商会档案。数据库建设与资料整理有区别,比资料整理更麻烦,但数控据库一旦做成,影响与作用更大,应用面更广,意义更大。2、项目难度很大,会成为一个沉重的包袱。3、该项目肯定是一个集体项目,个人很难完成。4、讨论一个实际操作方案、尽量全的框架、阶段性的布置(包括经费布置)。5、时空从广义上理解更好,像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前后,更长的前后一百年。自从辛亥以来,都有与辛亥有关的东西。了解一百年对中国和海外华人影响相当大。抗战资料整理和研究也有这个问题,这样做意义更大。6、关于现有团队,力量很整齐,但还不够,要加强技术力量。像陈(红民)教授的课题那样有公司免费提供技术支持,最好。但这时可遇不可求;要有新资料(原始资料):国内挖掘,国外挖掘。辛亥革命研究中,章(开沅)先生利用其在法日本、美国的人脉来找资料,派人不行。南洋中华商会研究中,自己动手,操作就很困难。7、课题最好根据承担任务情况给予经费,同时申请经费的滚动,实际上即使滚动,滚动两次也不够。应列入重庆的抗战文化工程,分阶段进行。整体性项目向重庆有关方面提出来。章(开沅)先生负责辛亥革命相关研究年度经费400万元,武汉大学冯天瑜任总编辑的荆楚文库,一年经费500万元。8、作为专题特色数据库,资料要齐全,要有经费。是否好用为技术问题,海外是政府在搞。经费是大限制。难度大,利用团队力量,分阶段进行。
概括专家组各位专家的意见,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1、设计好数据库建设的操作框架是关键;2、项目的进行要分阶段进行,先进行第一阶段的工作;3、难度非常大,要依靠团队分工合作才能顺利进行;4、资料要齐全,要有新的内容;5、数据库要好用,要加强技术力量;6、使用好现有资金做好第一阶段的建设,争取进一步的资金支持,以充实完善数据库的资料。
(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