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8日-19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美育思想史”项目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上海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1001会议室举行。课题组全体大会的准备会议提前一天于3月18日进行,课题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3月19日召开。与会人员有课题组首席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朱立元教授、子课题负责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栗永清副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李钧副教授、上海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刘旭光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苏宏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刘阳副教授,以及所有课题组成员。会议由朱立元教授主持。
课题组3月18日下午先行召开的子课题负责人讨论会上,课题首席专家朱立元教授携各子课题负责人,回顾了“西方美育思想史”项目的开题会议过程,在开题会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基础上,充分讨论确定了此次课题组全体成员大会的讨论议题,分析在课题进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应注意的几大问题,并就课题进行的时间安排和内容框架再进行了重点讨论。强调以下几点:严格按照课题研究进度的规划,注重课题进行中的自查和互查,充分激发课题各成员在项目进行中的常态沟通。以课题研究工作简报的方式,建立项目组成员的定期交流。制定出3月19日课题组全体会议的基本流程:
在子课题负责人讨论会议上,各负责人针对本小组的分工互相补充了意见,并且就项目组成员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提前商议:1,认为需针对课题组所有成员强化对课题项目原初的框架设计,形成项目的共识,确立撰写的大方向,美育史不等于美学史;2,厘清美育思想在思想史中的概念,综合专家组的开题建议,在可行性的基础上,拟定章节的思路。适当扩大每章的审美教育实践内容部分,比如从审美教育实践的一般状况谈起。3,处理好时代背景与代表人物之间的关系。本课题期望突破传统的代表人物讲述方式,突破狭义的美学思想史。尤其是代表人物之外的美学思想家美育思想家,应当被重视。4,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家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处理好美育史与其他学科的交织关系。5,部分课题负责人由于研究方向的问题,提议能否在组别分类之下,在章节撰写过程中课题分组相对流动。此外,由于课题与当代审美实践的密切联系和研究资料的搜集工作,课题负责人论证了搭建美育思想史数据库网站的可行性问题。
经过充分准备后,3月19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美育思想史”项目组第一次全体会议顺利召开。全天会议分成两个部分。会议议程包括:
9:30-10:00 阅读课题项目材料(开题研讨会简报,项目投标书)
10:00-10:30传达开题会专家组对项目规划和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0:30-11:30课题组成员介绍自己负责的研究领域
全体讨论,理顺思路和框架,提出建议
13:00-17:00课题组子课题负责人介绍各子课题议题
子课题组小组讨论
课题组全体会议的上午半场,与会专家、教授、项目成员围绕项目研究主要问题、重点难点研究对象以及实际操作中的技术路线等核心问题,各自发表并探讨了对项目的总体看法。下午半场,各子课题负责人针对各自负责的部分,阐述了在问题选择、研究体系与方法上的详细思路,并简要罗列了相关文献资料,安排了各自组内人员任务分工,并带领本组成员进行具体讨论。
会议伊始,项目全体成员详细阅读投标书与各子课题研究计划,并认真阅读开题研讨会的会议简报。之后进行了气氛热烈的讨论。对项目的总体看法的讨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对“美育”与“美学”概念的厘清
整体而言,国内外学界在美育基础理论、美育的应用型研究等方面已取得较为丰厚的成果,然而对于“美育”的内涵这一问题迄今仍无定论。课题组讨论伊始,便对“美育”概念的厘清展开激烈讨论。“美育”不同于“美学”,在研究中,需避免将“美育”置换为“美学”或“艺术教育”,避免将“美育史”替换为“美学史”。
对于“美育”(审美教育),有课题成员认为,不应包含艺术教育,从席勒开始,作为现代美育思想才正式发端,“美育”在西方传统中,便是席勒所言的艺术传统,是西方已具定论的范式范畴,而不应包含偏向实践性的艺术教育。针对此意见,课题成员经过广泛讨论,基本达成共识,普遍认为:就“美育”的内涵而言,既包含以完美人格教育为诉求的“审美教育”,也包含以情感为核心的“美感教育”,更包括一种感性教育抑或按照审美规律进行的“艺术教育”。美育关注的通过审美对人的心灵的塑造与完善,“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是相互有交集的两个范畴,具体到此“西方美育思想史”的课题,“美育思想史”是一个中国的概念,我们所言的美育思想史,要远大于审美教育。要将席勒定义的“审美教育”概念“中国化”,坚持自己的立场,按照自己的思路去面对西方的美育思想,并界定属于我们自己的美育思想。
二、“美育思想”与“美育实践”
另一个引发讨论的重要问题便是项目进展过程中,是否要将美育实践纳入研究范围之中。与会成员提出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方面认为,思想史的编撰不应只聚焦于以往编撰美学史时提出的大思想家、哲学家,而是应当增加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地方”,譬如各个时期的艺术家、教育家、宗教的美育思想,社会制度、博物馆制度等中体现出的美育思想等。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包括所有美育实践的话,研究范围过大以至于无法约束,比如,作为雕塑艺术家的罗丹要不要纳入到研究范围?更有与会成员提出,思想史的写法已经非常成熟,是精炼的、浓缩的,不会是长篇巨著,而要写得更精到一些,应当偏重于形而上,而非将美学史、艺术史、美育史混在一起,如果囊括各个时期的艺术家、教育家,那势必会造成研究边界的模糊与内容的无限庞杂。
经过充分讨论与意见交换,朱立元教授总结认为,编撰美育思想史,应与艺术审美、艺术实践相结合,大的哲学家、艺术家、教育家可以包容进来,但必须要有相关的美育思想的人才可纳入。此外,可以将美育实践作为背景,实践与思想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联。要打破单纯哲学美学框架下的美育思想,以及充分尊重每个时代的不同表达方式。
具体操作中,课题成员们讨论提出,可以在每一编中按照一下方面写作:第一,梳理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哲学家的思想,譬如席勒、贺拉斯等人;第二,找寻在当时重要的教育家、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第三,每个时代的艺术家的筛选、甄别,以及他们重要的美育思想;第四,与艺术教育、学校教育相关的美育实践,以及在美育实践中体现出的美育思想。
总而言之,由于西方美育思想史课题的特殊性,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方面,必然会呈现出明显的学科交叉性,甚至涉猎到教育学、文学、神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材料。这是应当预见到的。在坚持思想史为书写核心的基础上,广泛涉猎材料,丰富美育思想资源,也是本项目的突破空间之一。
三、时代背景与时代性的融入
众所周知,西方思想史上,美育思想往往奠基于思想家、艺术家的哲学、教育学、伦理学、艺术学或者心理学等思想,又奠基于一个时代总体的思想潮流之中。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要首先将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做一初步描绘,这样才能揭露出美育思想的深刻内涵。美育思想总体上跟着社会发展的大阶段与哲学思想发展的大阶段而变化。
譬如,刘旭光教授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章节,应当花一半左右篇幅讲文艺复兴时期的美育实践、美育状况,然后回到美育思想中来。苏宏斌教授认为,每一编的开始都应当是对该时代艺术文化的全面介绍,接下来再围绕思想家、艺术家书写,也包括心理学家、神学家等。也有成员认为,中世纪以及古典时期,很长时间离不开宗教。增加在宗教层面上对审美教育的思考,可能会更立体更全面。
此外,朱立元教授多次强调,在课题进行与编撰过程中,涉及的大量西方美育思想史的资料,亦加以进一步整理,以期初步建立一个电子数据库,为进一步研究、检索提供便利。
在总体讨论的基础上,下午的会议中,各子课题负责人针对负责的子课题提出了大致构想,并召集子课题组成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美育思想史”项目共分为五个子课题:古希腊至中世纪西方美育思想史研究;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西方美育思想史研究;德国古典美学和十九世纪西方美育思想史研究;二十世纪前期西方美育思想史研究;二十世纪后期西方美育思想史研究。子课题负责人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总结陈述如下:
一、古希腊至中世纪:栗永清副教授陈述,该时期由于范围比较确定,研究相对成熟。要注意的是区分“观念”和“思想”。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古希腊罗马初级教育现状等,第二部分逐个分析柏拉图、西塞罗以及其他的的修辞学家。涉及到中世纪,主要聚焦于宗教,潘道正教授认为,该时期宗教是最大的美育,通过审美建构宗教情感。此外,经讨论后大家认为,每一卷写结束后,都应有一个小结,专门概括该时期的美育思想,向形而上维度靠拢,主要提炼总结各自时期的美育思想特点等。
二、文艺复兴至十八世纪:刘旭光教授认为,应当在该部分加入社会历史、历史研究的文化史。文艺复兴时期,造型艺术的发展需要摆脱宗教束缚,可以着重关注为造型艺术辩护的文章,最终落实在教育人。涉及18世纪的相关部分,应用断代史来切割分配。此外,教育史也应包容进来。该时期中,各个国家都在建艺术学院,应包含制度性的东西中所反映的美育思想。总体而言,篇幅在30万字左右。此外,涉及到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反美育”的部分也可以适当囊括,比如洛克反对儿童学习诗歌。
三、德国古典至十九世纪:李钧副教授提出,这一分期是高峰期、理论纯化期。内容多、分量重,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中心,以西方美育思想在哲学背景下的体系建立及其异变为研究内容,还涉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在具体内容中,第一部分主要是德国古典哲学与思想在十八世纪异军突起后所创造的德国话语系统,包括康德、歌德、费希特、谢林、席勒,第二板块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美育思想与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育思想,第三板块以十九世纪叔本华、尼采为聚焦点,关注西方浪漫主义美育思想和西方现代主义美育思想的发端。讨论过程中,因对以时间段为标准划分分期有异议,进行了一系列讨论,最终决定文化分期与时间分期相结合,保持原有板块不变。
四、二十世纪前期:苏宏斌教授阐述了该部分研究的基本思路,第一部分是总论,进行概括性的介绍,接下来按流派分门别类进行阐述,大体上按美学史框架搭建,聚焦其中与美育思想关联的部分。主要分为,现象学美育思想研究、存在主义美育思想研究、精神分析理论美育思想研究、分析哲学前期美育思想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美育与西方现代基督教神学思想研究。本课题要特别注重学科交叉的研究思路,广泛吸收心理学、神学、社会学、教育学以及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二十世纪前期西方美育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经验。
五、二十世纪后期:刘阳副教授认为,本子课题聚焦于二十世纪后期至今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历史,包括最近二三十年以来的前沿进展,总结新进展与新特征,主要研究解释学美育思想研究、分析哲学后期美育思想研究、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研究、后结构主义美育思想研究与二十一世纪以来的美育思想研究。该时期的研究难点主要在于内容繁杂、前沿,因此,要高度重视史论结合,对纷繁复杂的二十世纪后期美育思想发展线索进行梳理与批评,与前四个子课题共同构建起西方美育思想史的大厦。
(项目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