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顺利召开开题报告会与学术研讨会
2016年3月26日-28日召开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开题报告会及学术研讨会,近60位专家组成员与课题组成员参加了会议。开题评审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主持。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为组长与国内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立元、王宁、张政文、高建平、曹顺庆、李春青、祝东力、朱国华等组成的评审专家组听取了开题汇报并进行评审。专家组充分肯定了首席专家傅其林关于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与美学的前期成果,认为此次项目课题组做了充分准备,研究团队体现国际性,子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包括了保加利亚、匈牙利、澳大利亚、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美国等相关领域的学者,整合了马克主义哲学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界、外国语言文学界的老中青学者,阵容强大。课题文献整理有基础,前期研究有质量,论证报告扎实有力,选题意义重大,学术前景广阔。专家组建议,研究过程要区分东欧同西欧、苏联以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突出东欧“实践”的基础性地位;对于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不仅是介绍,更应该进入到对其美学理论的研究与价值判断,要突出中国学者的研究立场与价值选择,要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中国化的研究和项目建设,强调本土化意义,要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视角评价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彰显中国标识、中国话语,在国际国内学术领域做出中国学者的独特贡献,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美学与文化的建设。最后专家组全票通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会后参会人员围绕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展开了大会发言与学术讨论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阶段性成果
1、首席专家傅其林组稿的《中外文化与文论》(CSSCI)专辑“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顺利出版,刊发课题组成员27篇研究论文和4篇译文。本专辑的作者大多系“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成员,一些学者已经对相关美学命题展开了开拓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除国内哲学界、美学界、文艺理论界学者之外,本专辑还翻译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家的代表性文献,如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施陶尔(Ladislav ?toll)的《直面现实》、南斯拉夫的拉西诺夫(M.Rasinov)的文章《透过马克思主义棱镜的巅峰主义》,还联系澳大利亚、匈牙利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学者,翻译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伦德尔(John Ruundell)研究匈牙利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赫勒(Agnes Heller)的论文《阿格妮丝.赫勒:现代性、美学与人类条件》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藉由英国伦敦大学的保加利亚学者、欧洲科学院院士提哈诺夫(Galin Tihanov)的引荐,我们联系上了匈牙利罗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学者谢波纳尔(Tamás Scheibner),他欣然答应加入课题组并贡献最新撰写的论文《匈牙利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导论》,这篇文章首次在本专辑以汉语翻译文本刊发。傅其林的文章《中国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主要梳理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界和文艺美学界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进行文献整理的重要进展,突出中国学界在此领域所取得的标志性成果。论文认为,中国学界形成了有关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较为翔实的资料文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些成果已经融会到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建构之中,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系统全面整理与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选入本专辑的论文主要从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文化理论、东欧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思想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和东欧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五个核心命题展开,可以借此管窥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面貌。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文化理论有从多元性与微观性来探讨布达佩斯学派文化理论的范式特征,有分析卢卡奇政治文化思想的民主意蕴与伦理追求,也有探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哲学文化的理解,也有总结南斯拉夫实践派的文化批判理论,还有论述波什尼雅克社会主义宗教文化哲学问题以及文化工业批判。东欧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美学涉及到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施陶尔的现实主义美学、科西克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波兰著名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斯特凡?莫拉夫斯基的现实主义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伊琳娜?沃伊纳尔的美育思想、匈牙利卢卡契的现代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理据及其深层诉求等,可以见出东欧马克思主义对现实主义美学探索的一些价值。东欧马克思主义涉及深刻的美学现代性思想,本专辑的文章探讨了匈牙利著名哲学家阿格妮丝.赫勒的现代性、美学与人类条件的复杂关系,思考她关于现代性场域下的悖论与超越的洞见,反思她的后现代理论基础,也涉及到匈牙利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瓦伊达小资产阶级批判的文化维度。 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专栏的文章研究了波兰音乐美学家卓菲娅.丽莎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符号学、亚当?沙夫的结构观,匈牙利赫勒的作为“文化话语”的文化以及匈牙利文化理论家马尔库什的语言范式理论及其文化现代性批判。专辑最后是东欧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文章有论析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美学家柳博米尔?米西奇的巅峰主义艺术理论、齐泽克“不可能物”与崇高美学、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科西克的艺术美学思想、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的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电影美学。
这些文章讨论了匈牙利、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社会主义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尽管还缺失民主德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不过可以看到其在文化理论、审美现代性、现实主义、符号学、艺术美学等方面做出的独特成就,既有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阐释,也有新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深入思考,体现出了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丰富性与当代性。
2、首席专家组织学术专栏,在《学术交流》(CSSCI)设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专栏,2016年发表2期(第9期和第10期),刊发课题组成员5篇研究论文,1篇译文。该专栏的第一篇文章《艺术何为》是南斯拉夫实践派最著名的美学家格尔里奇(Danko Grli?)的代表性论文,发表于《实践》杂志1966年第2卷第3期上,该文讨论了现代技术世界与艺术的复杂关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艺术思想。第二篇文章《论南斯拉夫后社会主义艺术美学思想》为华东师范大学张成华博士撰写,主要讨论南斯拉夫艺术界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而产生的后先锋艺术以及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密斯科?苏瓦科维奇等南斯拉夫美学家的相关研究,可以窥见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艺术美学的一些新思想与新发展。第三篇文章是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彭成广的《中国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基本主题述评》,这篇论文对国内学者研究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问题进行历史性与逻辑性梳理,主要抓住日常生活美学、文化批判美学、伦理与道德美学、激进需要美学、符号美学、现代性美学等主题展开,认为从中国研究界的现状来看,东欧新马克主义美学研究已经从原先的捎带式、提及式的研究转向了自觉的、独立的主题研究,并构成了国外马克思主义美学重点内容和基本框架之一,但是依然存在着研究主体力量单薄、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过于集中而不够全面丰富等问题,这对进一步反思与推进国内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是有借鉴意义的。
3、首席专家傅其林教授出版专著《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商务印书馆),发表9篇CSSCI论文,其中《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戏剧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舞台艺术》2016年第9期全文转载;《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歌剧合法性阐释》,《社会科学家》2016年第1期。首席专家傅其林与子课题负责人伦敦大学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Galin Tihanov关于东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英文对话(East Europea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发表在《外国文学研究》(A&HCI)2016年第5期,中文译文发表在周启超主编的《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第三辑(2016)。
4、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目录整理完成80%左右。
三、课题事项变更
1、增加外籍课题组成员5人。
Tamás Scheibner,匈牙利人,博士,罗兰大学文化研究与匈牙利文学所副教授。
Franti?ek A. Podhajsk?,捷克人,博士,捷克科学院斯拉夫语文学研究所,研究捷克马克思主义文论。
Peter Steiner,捷克人,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研究东欧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Peter Beilharz,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教授,研究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
Sian Supski,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助理教授,研究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
2、增设子课题六“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文献整理与研究”,负责人为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韩振江。
四、成功召开“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学术讨论会”
2016年11月7日至10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学术会议在四川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近四十名专家学者参会,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分五个场次做了主题发言。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实践哲学的具体化,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东欧具有马克思主义特征的哲学美学、艺术哲学、文艺理论、文化理论思想。它既有理论思辨性的哲学美学维度,也有侧重文艺审美经验、现实审美方式的文艺批评与审美感受剖析;既包括具有普遍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美学,也涉及各种艺术类型的艺术美学思想;既包括正统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也包括具有批判性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后现代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本次会议的主要理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知识考古”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其中两个重要源头,一是以卢卡奇为开端的布达佩斯学派;另一个是以里夫希茨为滥觞的苏俄马克思主义美学。来自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Peter Beilharz教授对布达佩斯学派的谱系及现状进行了考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周启超研究员则介绍了当今俄罗斯学界对米哈伊尔?里夫希茨学术遗产的整理状况。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派别著名的有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南斯拉夫“实践派”、捷克“存在人类学派”、波兰“哲学人文学派”等,它们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那么,什么是学派?以布达佩斯学派为例,它的边界何在?它因何在世界范围产生深远影响?——实际上并没有具体的布达佩斯学派,它没有固定的研究机构和办公场所,也没有公开正式发表过宣言或声明,但布达佩斯学派这个知识分子团体确实存在。该学派核心成员流散世界各地并开枝散叶,引发了一场“理论旅行”,学派事实上从东欧扩展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地,超出了卢卡奇及其指定的赫勒、马尔库什、瓦伊达、费赫尔等学生的范围。Peter教授用“CT = CT”(Critical theory = Cultural traffic)来概括这一现象,认为批评理论不会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更会通过文化的“搬运工”来交流和传播。
米哈伊尔?里夫希茨是苏联时代最后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其著作包含丰富的思想和史料,在东欧产生过重要影响。我国最初的马列文献均由俄文转译,而俄文的马恩美学和文论最早的开采者和整理者是里夫希茨和卢卡奇。里夫希茨的马恩美学研究对俄苏和中国学界产生过重要影响,其德、英文著作在整个欧洲也有过很大影响。周启超研究员介绍了里夫希茨《论马克思的艺术观》、、《何谓经典》、《自由主义与民主》、《瓦瑞拉》、《米·里夫希茨和卢卡奇的通信集》及博士论文《马克思论艺术和社会理想》等著作并特别指出,里夫希茨和卢卡奇的通信集有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美学的讨论,如条件允许建议课题组予以翻译。
两位专家沿着两条不同线索对东欧马克思主义重要派别和理论家进行的回顾和梳理,给了我们新的启发。实际上,这两条线索也不是相互孤立的,不仅因为里夫希茨和布达佩斯学派的创始人卢卡奇之间私交甚笃、有过紧密的学术合作,还因为他们的美学基本原则是相似的。卢卡奇重视青年黑格尔和青年马克思的“创造实践”思想及“异化”理论——戴维·麦克莱伦认为卢卡奇所论述的异化、物化、总体性等概念,对后半生马克思主义者批判资产阶级文化十分重要——布达佩斯学派在继承卢卡奇理论遗产的同时,对其总体性美学范式进行了批判,主张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美学的多元化,反对宏大叙事和总体性,强调回归美学本身;而在苏联美学界,里夫希茨则以恪守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著称,他反对美学研究中的符号学、价值说等方法,把“普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卡冈称为“片面认识论定向”)同“符号学、价值说、灵学等”提出的方法对立起来,并由此和主张“系统方法”的卡冈发生一场激辩。总的来说,里夫希茨和卢卡奇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则,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符号学、精神分析等各门类的交叉学科日渐兴盛的今天,里夫希茨的观念或许有些陈旧,但他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上的功绩不可磨灭。而布达佩斯学派后继的美学主张在某种程度上又可以看作是对里夫希茨和卢卡奇理论困境的突围。
(二)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研究
欧美符号学的兴起,引发了20世纪批评理论的语言学转向。东欧各国有符号学传统,又位处地理上的中间地带,兼受苏联和欧美影响,从不同层面批判性地回应了20世纪日益繁盛的符号学思潮,建构起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促进了世界符号学的发展。
著名学者赵毅衡教授从整个欧洲的视域对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作了观照,他将欧洲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分为“应用符号学方法的马克思主义者”、“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符号学者”、“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者”三类,最后一类又分为法国Tel Quel派和以意大利为中心的“语言哲学”学派。具体而言,威廉斯、詹姆逊、德拉·沃尔佩、阿尔都塞、皮埃尔·马塞雷、托尼·贝内特、齐泽克、尼克·德尔·怀泽福特等人为应用符号学方法的马克思主义者;巴赫金、尤里依·洛特曼、布迪厄、鲍德里亚、岗瑟?克雷斯、罗伯特?霍德森等人为倾向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符号学者;克里斯蒂娃、菲利普·索莱尔斯、戈德曼等人为法国Tel Quel派,沙夫、杰夫·伯纳德、费鲁乔·罗西兰蒂、奥古斯特·庞齐奥、苏珊·佩特里利等人为以意大利为中心的“语言哲学”学派。
陆正兰教授从“音乐意义的多解性”、“音乐的阶级性与民族性”、“静默与休止的美学功能”几个方面对波兰美学家卓菲娅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符号学进行研讨,认为卓菲娅对先锋音乐、流行音乐、电子音乐等音乐形式不抱“精英主义的偏见”,把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相结合,拓宽了音乐学理论的广度和深度,是当代艺术学中马克思主义应用的一个参照。匡存玖博士介绍了捷克斯洛伐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符号学转向及其两种不同历史维度:从结构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和从马克思主义走向结构主义。
布拉格学派把俄国形式主义引入东欧,并促其广泛传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东欧符号学联系着东西方的学术传统与最新发展,在1934年的布拉格,穆卡若夫斯基和卡兰德拉促成了马克主义和符号学的“初次相遇”。此后,马克思主义美学和符号学在东欧不断碰撞、结合,形成了富于东欧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美学。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研究中,作为整体的欧洲马克思主义符号学和作为局部的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之间也不是简单的整体包含部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按照苏珊·佩特里利的说法,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者们不成其为严格意义的“学派”,而更像一个个学术“圈子”,例如,以意大利为中心的“语言哲学”学派为例,成员就包括了波兰的沙夫、奥地利的杰夫?伯纳德以及意大利的费鲁乔·罗西兰蒂、奥古斯特·庞齐奥以及佩特里利等人。并且,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内部也有分野,既有正统马克思主义符号学,也有新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还有后马克思主义主义符号学;有从符号学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也有从马克思主义向符号学吸纳的。具体划分,则还有美学符号学、实践辩证美学、音乐符号学、电影符号学、游戏符号学等各种门类。东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留待国内外学者开疆拓土的是一片广阔的空间。
(三)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代表性人物及经典理论问题研究
关于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代表性人物及其经典理论问题的研究是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也是大会的重要议题,发言多新颖视角和独到见解,如:
江久文教授在发言中考察了一个意蕴深长的问题:科西克的笑观。他对捷克斯洛伐克哲学家卡莱尔?科西克的“笑观”进行梳理和总结,分析其“笑观”背后的现实指向。科西克对笑赋予了丰富内涵,认为笑具有解放和集体狂欢功用,笑与幽默是人性的本质体现,而扭曲与错位的笑则颠覆了传统、背离了人性,扰乱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另,科西克认为“言语也会笑。江久文教授还针对《关于笑》的中文译本提出建议和商榷。对科西克的另一种考察来自谭成博士,他对科西克的事件思想及其美学表征做了探讨,认为危机(事件)在科西克的人道主义思想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颜岩教授在发言中对马尔库什的文化现代性理论进行了评述:在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交织中,源于启蒙的两种文化概念——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和高雅文化概念——以悖论的形式呈现出来。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内含普遍性和差异性的对立,表现为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世界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均质化与社会-文化分离主义的对峙。当前,高雅文化的自律性日渐式微,倾向于相对自律,表现为政治、经济力量对科学的干扰及商品化浪潮对艺术的侵蚀。马尔库什则试图化解现代性的文化危机,为人类未来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邱晓林副教授针对哈贝马斯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中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单面人”现象归结为政治统治对技术进行操纵的结果,并由此呼吁对“新的科学规划”这一问题展开的“论争”进行思考。他认为,哈、马二人均有偏颇,并援引四川大学吴兴明教授关于设计的三个规范维度的阐述作为对马尔库塞“新的科学规划”的建构性回应。
高树博博士在发言中勾勒了卢卡奇关于审美价值的思考、盖德尔的现象学价值论美学、比尔兹利的《为审美价值辩护》、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等理论,探讨了莫拉夫斯基的价值论美学思想。廖恒博士从《乌托邦精神》和《希望原理》等作品出发,对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布洛赫在狂飙突进运动中发掘出的解放的人性及他的解放神学进行论述。匡宇博士对本雅明《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进行再思考,探讨了资本主义宗教的本质。博士生彭成广探讨了赫勒的现代美学理论,对现代美学独立存在的合法性及历史哲学与艺术批评的悖论和矛盾进行了辨析。朱亚铮副教授在发言中讨论了卢卡奇《小说理论》中针对20世纪初欧洲人在资本主义带来现代进步的梦幻中被异化的现象,而展开对“总体性”的追求。
科西克是捷克“存在人类学派”的重要代表,人道主义在其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代表著作《具体的辩证法》堪与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媲美,而他的“笑观”则还鲜为国内学者所研析,江久文教授的发言引发了我们对“笑”的再思考;哈贝马斯和马尔库塞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哈马之争”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是一桩影响深远而尚无定论的公案,邱晓林副教授提出的建设性方案让人耳目一新,但尚待学界讨论;本雅明与法兰克福学派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他在断片《作为宗教的资本主义》一文中指出,资本主义也许是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最为极端的一种纯粹崇拜的宗教,它具有狂热的持久性,并且使罪恶四处渗透……可谓是对资本主义最辛辣的批判;东德“希望哲学”的代表人物左派批评家布洛赫,被欧洲保守新闻界评为“危险分子”和“对年轻施加颠覆性影响的人”,其哲学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创新,他和葛兰西、卢森堡等人的理论对理解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卢卡奇、赫勒以及今年十月份刚去世的马尔库什是匈牙利布达佩斯学派的几位核心成员,关于这几位理论家及其思想,会议中多次提及;莫拉夫斯基是在世界范围具有重要影响的波兰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试图建立一套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美学来反对机械主义和教条主义,并用“主导性主题”、观察和评论三个范畴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学艺术的分散论述系统化——这对于中国学界关于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著中有没有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这一争论也有参考意义。对东欧这些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代表性人物及其经典理论问题的讨论为我们带来诸多启迪。
(四)欧洲马克思主义电影、音乐、空间美学及其他
大会发言还广泛涉及音乐、电影、文化地理学等学科及其他问题,这些学科与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美学形成交叉学科,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几个新热点。学者们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探讨没有完全局限在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范围,但与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阈和启发。
王彬副教授以库里肖夫、维尔托夫、普多夫金、爱森斯坦为重点,介绍了苏联蒙太奇电影美学理论从单一电影技术/技巧的实验和探索,走向探寻电影艺术本质和思考电影哲学的辩证过程。
王逸群博士对流行音乐的前卫品质进行考察,作为对阿多诺流行音乐批判的批判——兼为流行音乐辩护。博士生郭芳丽主要援引《美学与艺术总论》一书,考察捷克斯洛伐克音乐美学家希穆涅克的马克思主义音乐美学思想。
张意教授从文化地理学的“空间感知”、“时空变奏”等视角出发,考察18至19世纪英国的“如画风景”,探讨了彼时英国风景的兴起与空间逻辑。
来自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的Sian Supski教授则追溯了波兰左派作家Janina Lewinson(鲍曼之妻)的生平和她的著作,认为Janina Lewinson的著作为鲍曼的现代性问题研究打开了一个窗口。
张碧副教授认为,意大利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德拉-沃尔佩自成体系的偏向经验主义的“科学主义马克思主义”及其对知识来源“抽象—具象—抽象”的知识论体系,对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中机械唯物主义具有补偏救弊的作用。
欧洲马克思主义电影、音乐、空间美学等学科,主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具体艺术门类和美学现象进行考察,既是对这些学科的创新性构建,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与会专家学者对欧洲尤其是东欧马克思主义电影、音乐、空间美学及其他相关问题的针对性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具体化,对我们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鲍曼夫妇均为犹太人,都亲历过极权下的反犹主义,尤其是Janina Lewinson还见证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残酷屠杀,她用笔记录下自己青少年时期经历的种种惨状,引发人们的反思,也触发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一书中对现代性和“大屠杀”之间的关系的深刻反思,Janina Lewinson的作品与鲍曼的现代性反思之间存在着一种互为佐证的关联作用;德拉-沃尔佩被称为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家,他试图从自然科学中寻求理论资源,把马克思主义方法同现代自然科学方法结合,摸索出一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而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僭越”,他又将“科学辩证法”与逻辑学、语言哲学等成果结合在一起,因此可被划归“应用符号学方法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类。
(五)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宏观研究及启示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七个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国家: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今捷克和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今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民主德国。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了创新性的美学思想、概念范畴、批评方法,对实践美学、现实主义美学、美学现代性、符号学美学等基本理论形态的研究成绩斐然,同时也存在其自身的不足。清理与反思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深入全面总结其得与失,对发展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是不容忽视的。
傅其林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东欧国家取得重要成就,涌现出一大批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出版了数量众多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文献,提出了一些具创新性的美学思想、概念范畴、批评方法。其针对不同的民族传统和社会现实,建构了具有时代性、开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它们类似但不同于西方、俄苏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现实语境、问题意识和话语形态,具有鲜明的本土性与民族性,且形成实践美学、现实主义美学、美学现代性、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等基本理论形态,但同时也显现出马克思主义美学制度化、理论腐化、合法性危机等问题。总结与反思这些美学形态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成华博士列举南斯拉夫哲学艺术理论家的著作、观点和艺术作品,讨论了南斯拉夫国家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与南斯拉夫的“进步神话”。他认为,在南斯拉夫语境中现代主义意味着现代化和西方化,而现代化和西方化是确证南斯拉夫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经过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短暂历史间隙,南斯拉夫文艺界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主义的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现代主义通过对抽象艺术的支持凸显着本民族文艺的现代性,通过将抽象艺术形式运用于国家神话的建构塑造着本国进步与民族认同的意识形态。
博士生秦佳阳结合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及捷克“存在人类学派”、南斯拉夫“实践派”美学、布达佩斯学派重构美学等思潮,从日常生活、巫术、实践和艺术生产等角度,对由卢卡奇奠基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产生和结构逻辑进行合法性阐释,并进一步指出,实践存在论美学这一新美学体系也是中国学者为中国指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合理的新美学道路。
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实践,人是哲学的主要对象,把关于人的问题和异化的问题作为他们理论中的主要部分,其美学的核心命题是人道主义。正如傅其林教授所言,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鲜明的本土性与民族性,取得重要成就,但同时也显现出制度化、理论腐化、合法性危机等问题,反思这些美学形态对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美学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课题组供稿)